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4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纲 提纲.doc

  • 上传人(卖家):刘老六
  • 文档编号:1002741
  • 上传时间:2021-01-06
  • 格式:DOC
  • 页数:24
  • 大小:269.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纲 提纲.doc》由用户(刘老六)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纲 提纲 人教部编版八 年级 上册 期末 复习 下载 _八年级上册_(部)统编版_历史_初中
    资源描述:

    1、 历史八年级上册历史八年级上册知识梳理知识梳理 第第 1 1 课课 鸦片战争鸦片战争 一、一、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1、鸦片走私原因: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出超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英国向中国大量 走私鸦片。 (注解:正当贸易英国处于入超的不利地位英国为改变不利地位就走私鸦片鸦片泛滥带来深重灾 难清政府派林则徐禁烟禁烟运动触犯了英国利益导致英国不满从而发动了战争。) 2、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市场,并掠夺工业生产原料原料。 (注解:英国是第一个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国家并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为了发展资本主义需要大 量的海外市场和原料。) 3、直接原因

    2、:中国的禁烟运动禁烟运动给了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 二、鸦片战争的过程和结果二、鸦片战争的过程和结果 1、起止时间:1840.61840.61842.81842.8。 2、最终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 三、三、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中国 英国 政治 封建专制统治,政治腐败 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君主立宪制 经济 落后的自然经济自然经济,财政拮据 完成工业革命,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发达 军事 装备陈旧,国防废弛 船坚炮利 外交 闭关锁国,愚昧无知 殖民扩张 综合 封建统治危机四伏 资本主义迅速崛起 综上表格来看,失败的根本原因:中国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不能战中国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不能

    3、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胜先进的资本主义。 四、南京条约内容和影响(危害)四、南京条约内容和影响(危害) 五五、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的影响 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内容内容 危害危害 开口通商:开放广州、厦门厦门、福 州、宁波、上海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破坏中国贸易自主权贸易自主权,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 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割地:割香港岛香港岛给英国 破坏中国领土主权领土主权。 赔款:万银元 加重人民经济负担。 议税: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款, 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破话中国关税自主权关税自主权,有利于外国资本主义商 品输出和掠夺原料。 2、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 六、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变化)六、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变化) 1、社会经济:加速自然经济解体,促进经济近代化。 2、社会性质: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社会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西方侵略者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新增矛盾) 4、革命任务:反封建反侵略反封建(随着社会矛盾的变化而变化) 5、社会思想:开始向西方学习(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为洋务运动奠定 基础) 第第 2 2 课课 第二次第二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 一、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

    5、原因 1、根本原因:进一步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注解:由于中国当时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可以实现自给自足自给自足,不需要外来商品,所以英国的 工业产品在中国滞销,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需要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 2、直接原因:“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二、鸦片战争的过程二、鸦片战争的过程 1、起止时间:1856.101856.101860.101860.10。 2、最终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3、天津条约内容: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增开汉口、南京汉口、南京等十处通商口岸; 外国商船、军舰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4、北京条约内容: 天津条约继续有效; 增开天津天津

    6、为通商口岸; 割九龙司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赔款金额大幅增加。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的侵华罪行三、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的侵华罪行 1、罪行一: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2、罪行二:沙俄割占中国东北、西北 150150 多万多万平方公里土地(近代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沙皇 俄国)。 四、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四、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 1、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继续和扩大,西方的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2、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进一步加深。 第第 3 3 课课 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 一、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背景(原因)一、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背景(原因) 1、根

    7、本原因: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加重剥削,激化了阶级矛盾阶级矛盾。(根本原因); 2、直接原因:自然灾害严重,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3、组织准备: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二、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二、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 1、18511851 年年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2、1851 年 9 月永安封王(永安建制),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 3、1853 年攻占南京,改南京为天京,作为都城(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权组织; 4、1853-1856 北伐:目的-推翻清政府统治;结果-全军覆没; 西征:目的-巩固自生政权; 结果-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5、1856 年天京事变,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

    8、; 6、18641864 年年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束。 三、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三、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1、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领导集团腐败,无法长期保 持团结; (注解:天朝田亩制度作为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所主张的平均主义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不符, 具有很大的空想性,难以施行。农民阶级思想觉悟不够高,始终拜托不了封建思想的束缚,最关心的仍 然是和自身利益相关的土地) 2、战略失误:北伐军孤军深入,导致全军覆没; 3、遭到了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四、性质:四、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较大规模的反封建反侵略反封建反侵略的农

    9、民运动。 五、意义:意义: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了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 侵略势力,谱写了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第第 4 4 课课 洋务运动洋务运动 一、历史背景:一、历史背景:清政府内忧外患内忧外患,需要尽快摆脱困境。 二、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二、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三、领导阶级:三、领导阶级:封建地主阶级 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四、洋务运动的内容四、洋务运动的内容 1、19 世纪 60 年代起发展军事工业军事工业以“自强”。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2、19 世纪 70 年

    10、代起发展民用工民用工业业以“求富”。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3、发展近代教育办学校、育人才 (1)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 (2)设立翻译馆 ,翻译外国科技书籍 (2)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4、筹划海防编练新式海陆军 五、客观评价洋务运动五、客观评价洋务运动 1、客观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培养了一批近代新式人才 4、只学习西方的技术,不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只学习西方的技术,不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失败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 5、主观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王朝统治,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性质性质:一次失败了的封建统

    11、治阶级的自救运动 地位地位:中国(经济)近代化近代化的开端 第第 5 5 课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一、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原因)一、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原因) 1、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为了转嫁国内矛盾,制定了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中国成为其对外 扩张的重要目标之一。 2、直接原因(导火索):朝鲜东学党起义。 二、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二、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 1、开始标志18941894 年年 7 月 丰岛海战 2、平壤之战 3、黄海海战失去制海权 4、辽东半岛之战 与 旅顺惨案 5、威海卫战役18951895 年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破

    12、产 三、马关条约三、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的内容和影响 割地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 澎湖列岛给日本 进一步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 大加深大加深 赔款 赔偿日本兵费白银 2 亿两 进一步加重人民负担 开口通商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 开设工厂开设工厂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资本输出 甲午 中日 战争 影响 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 刺激列强瓜分中国野心,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 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掀起“实

    13、业救国”的潮流 四、瓜分中国的狂潮四、瓜分中国的狂潮 1、沙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 2、美国中国“门户开放”照会 国别 割占或租借地 “势力范围” 德国 强租胶州湾 山东 沙俄 强租旅顺、大连 长城以北和新疆、东北 法国 强租广州湾 广东、广西和云南 英国 强租九龙“新界”、威海卫 长江流域 日本 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福建 五、战败原因五、战败原因 1、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2、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变革落后的封建制度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变革落后的封建制度,违背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注定不能 使中国走向富强。 第第 6 课课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 一、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维新变法运动

    14、的历史背景 国家 中国 日本 事件 洋务运动 明治维新 领导阶级 地主阶级洋务派 民族资产阶级 内 容 政治 废藩置县,实现中央集权君主立宪 经济 创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 “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军事 建立新式海陆军 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教育、社会 生活 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 文化、社会生活 特征 只学习技术,不变革制度 全面学习西方 结果 使清王朝的统治更加腐朽,甲 午中日战争惨败 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甲午中日战争大胜 (上表格关于日本部分只需要了解,不需要记忆) (注解:19 世纪 6090 年代,面对同样的危机,中国和日本

    15、分别进行了改革,但是取得了截然不同 的结果。中国只引进西方先进的器物和技术而不改变自身腐朽落后的封建政治制度,最终结果失败了。而 日本全面学习西方并进行了政治制度的改革, 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日本国力得到极大提升。 因此, 从正反两方面去吸取经验,我们除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还应该进行政治制度层面的改革。) 1、根本原因根本原因:甲午战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面临亡国的严重危 机。 2、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条件: 经济基础经济基础:甲午战后,(清政府为了赔偿战争赔款,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

    16、限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 展迎来了短暂的春天)民族资本主义取得进一步发展。 阶级基础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政治舞台。 思想基础思想基础:甲午战后,“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 3、公车上书拉开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1)时间、地点:1895 年春北京(2)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3)起因:马关条约的签订(4)结果:未上达光绪帝 (5)意义:拉开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二、二、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1、组织学会宣传变法 2、创办报刊宣传变法 3、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4、作用(意义):宣传西方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启发人们探索救国道路的积极性,为戊戌变 法的到来奠定基础。

    17、三、百日维新三、百日维新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 1、开始标志1898.6.11,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2、变法内容及影响 内容 意义 触及利益 政治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政民族资产阶级参政 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 地位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 商业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民族资本主义的发 展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 触及封建经济 文教 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有利于传播西方先进的思传播西方先进的思 想文化和政治制度想文化和政治制度 触及封建思想和文化 军事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有利于提高

    18、军队作战能力 性质: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地位:中国政治近代化政治近代化的开端 意义: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 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奠定基础 四、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四、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 1、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 2、没有发动群众,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缺乏群众基础) 3、西方不愿看到中国的强大,暗中帮助封建顽固派。 历史启示启示: 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 五、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比较五、洋务运动与戊戌变

    19、法的比较 事件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学习侧重 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军事器物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政治制度 时间 19 世纪 6090 年代 1898 年 目的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维护清朝统治 救亡图存,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代表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 学习对象 学西方 学英国、日本君主立宪制 性质 自上而下的封建地主阶级自救运动自上而下的封建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良)运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良)运动 领导派别 地主阶级洋务派地主阶级洋务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维新派 评价 客观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一定抵制 作用 中国经济近

    20、代化的开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技 的传播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影响了后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中国政治近代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化的开端 第第 7 7 课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签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签订 一、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背景)一、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背景) 1、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西方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矛盾空前严重。) 2、外国传教士活动猖獗。(外国传教士在中国肆意欺压广大平民,引起人民的不满。) 二“扶清灭洋”口号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二“扶清灭洋”口号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口号 进步性 局限性 “扶清” 对清政府认识不清

    21、,抱有幻想。 “灭洋” 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 斗争意志。 排斥一切洋人、洋物件,盲目排外盲目排外。带有迷信迷信色 彩。 (注解:没有把斗争矛头指向清政府,没有认清清政府腐朽落后的统治,因此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没有反封没有反封 建建成分,它只是一场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是一场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二、八国联军侵华原因二、八国联军侵华原因 1、直接原因: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直接威胁到帝国主义的在华权益。 2、根本原因:为了进一步瓜分中国,扩大在中国的侵略权益。 (注解:义和团运动只是给了列强发动侵略战争的借口,扩大在华既得利益,把清政府变为它们统治 中国的工具才是侵华的根本原因。)

    22、三、辛丑条约内容、危害、影响三、辛丑条约内容、危害、影响 项目 内容 危害及影响 经 济 赔赔赔款白银 4.5 亿两,本息共计 9.8 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 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税收受列强 控制 辛丑条约 是中国 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赔款数目最庞 大、 主权丧失最严重大、 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 平等条约。 清政府完全沦为帝 国主义的侵华工具中国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政 治 禁禁止人民反帝活动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军 事 拆拆毁炮台,不得设防,允许各国驻兵 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 控制之下,军事上失去自主权。 外划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

    23、界,允许各“国中之国”,成为列强侵华大本营。 交 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内政外交被控制 建社会建社会。 改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四、三大不平等条约对比简表四、三大不平等条约对比简表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签订国家 中英 中日 中与英俄德法美日意奥等国 赔款 2100 万银元 2 亿两白银 4.5 亿两白银, 本息共计 9.8 亿两 割地 割香港岛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 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划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区 其他 五口通商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为商埠;在通商口岸可以投资 设厂 严禁反帝活动;拆毁军事防 线,允许列强派兵进驻沿线 要地;改总理

    24、衙门为外务部 影响 使中国开始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 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程度大大加深大大加深。 使中国完全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 五、比较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项目 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相 同 点 背景 列强侵华,民族危机严重 领导 农民阶级 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侵华 性质 都具有反侵略性质 结果 都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不 同 点 组织 建立了政权 没有建立政权 任务 反封建反侵略 扶清灭洋 对外关系 具有学习西方的愿望 盲目排外 历史启示启示: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时代的局限性和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带领中国革命走向成功。

    25、 (注解:时代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1.从内部看:两千多年的封建思想 根深蒂固,难以改变,新兴的资本主义在中国没有“市场”,群众和阶级基础薄弱,还没有被广泛的农民 阶级所接受。2.从外在看:中国落后于时代发展的主流和历史潮流,成为西方列强对外扩张的对象,西方 列强不愿意看到中国通过革命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只想保持目前的现状,希望把清政府变成他 们统治中国的工具,因此,任何会威胁到西方列强利益的革命都会遭到镇压。) (注解:农民阶级局限性表现:1.不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或口号,2.思想觉悟不够高,难以把握时 代发展的主流和历史发展趋势,难以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 第

    26、第 8 8 课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1、背景:1894 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等多项改革建议,遭到拒绝。开始认识到只有 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才能拯救中国。 2、成立兴中会 时间 1894 年 地点 美国檀香山檀香山 性质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革命团体 宗旨 振兴中华 3、发动广州起义:1895 年,准备发动广州起义,由于消息泄露,起义失败。孙中山流亡海外,为继 续革命作准备。 二、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1、思想基础:资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民主革命著作:邹容的革命军;陈

    27、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 书 2、组织基础:长沙的华兴会、上海的光复会 3、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目的 为了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 时间 1905 年 地点 日本东京东京 领导人 孙中山 革命纲领 (指导思想)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机关刊物 民报民报 组织性质 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革命政党 历史作用 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 的发展。 4、三民主义的内涵 民族主义(前提)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反对民族压迫 民权主义(核心) 创立民国 推翻封建地主阶级

    28、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实行实行民主政治民主政治 民生主义 (补充和 发展) 平均地权 “核定地价”“国民共享”,消灭贫富差距。(资产阶级土地 纲领) 意义: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5、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维新派有何区别? 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进行改革来维护清朝统治;革命派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 民主共和国。维新派走的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改良)道路,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革命派走 的是自下而上的革命道路,要以暴力的方式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第第 9 9 课课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一、革命志士的奋

    29、斗 时间 领导人 结果或意义 萍 浏 醴 起义 1906 年 冬 刘道一、 蔡绍南 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第一次武装起义。 虽然失败, 但同盟会的声望 由此大振。 安 庆 绍 兴起义 1907 年 夏 徐锡麟、 秋瑾 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徐锡麟死难,秋瑾被捕遇难 广西 起义 1907 年 孙中山、 黄兴 夺取镇南关,因弹药缺乏,最终失败 黄 花 岗 起义 1911 年 孙中山、 黄兴、 赵声等人 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影响最大影响最大) 二、武昌起义二、武昌起义 1、背景(原因) 时代背景 1.辛亥革命前,民族危机民族危机

    30、空前严重,清政府已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推翻清 政府成为大势所趋。2.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改良运动不能救中国 经济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基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组织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兴中会、同盟会等) 军事基础 早期武装起义的经验教训 有利时机 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虚、武昌等地新军大都接受革命思想 2、意义(影响) (1 1)性质性质: :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 2)政治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终结。 (3 3)思想思想: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

    31、放,使民主共和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社会生活:人们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发生变化,体现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5)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第 1010 课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中华民国的创建 一、中华民国的诞生一、中华民国的诞生 1、背景: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革命形势的发展要求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 2、概况 时间 1912 年 1 月 1 日 定都 南京 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 国旗 五色旗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性质的中央政权 3、意义:它不仅结束了二百六十多年的清朝统治结束了二百六十多年的清朝统治,也同时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

    32、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背景: (1)武昌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与袁世凯交涉,希望通过和平的方式早日实现共和。 (2)孙中山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他即行辞职并推举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 2、袁世凯成功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 (1)袁世凯得到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 (2)北洋新军的强大,袁世凯掌握清政府军政大权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软弱性和妥协性妥协性(根本原因根本原因) 3、怎么看待辛亥革命成功和失败? 成功: (1)性质: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影响:辛亥革命后诞生了中华民国,结束了清朝统治,结束我国两千多年的

    33、封建帝制,推 动了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失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这次革命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未完成反帝反封 建的历史任务。 三、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第 1111 课课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一、二次革命一、二次革命 1、背景:宋教仁遇刺,国民党组阁失败,袁世凯想要实行专制独裁统治。 2、经过:被袁世凯镇压。 3、失败原因:(1)国民党力量涣散;(2)北洋军力量强大;(3)国民党未发动群众 二、袁世凯复辟帝制二、袁世凯复辟帝制 1、对内专制: (1)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正式大总统 (2)下令解散解散国民党;

    34、1914 年初,解散解散国会。 (3)废除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4)改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修改总统选举法,总统可无限任期,可指定继承人。 2、对外卖国: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 二 十 一 条 目的:换取日 本的支持 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 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 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 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 危害: 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 主权, 暴露了日本妄图把中国 变成其殖民地的野心。 三、护国战争三、护国战争 1、概况: 时间 1915 年底 人物 蔡锷、李烈钧、唐继尧 经过 1、云南宣布独

    35、立;2、组织护国军,向四川、贵州和两广进兵;3、北洋军节节败退,各省 纷纷独立 结果 1916 年 3 月 22 日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被迫取消帝制,6 月在绝望中死去。 2、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原因复辟帝制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称帝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称帝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是 属于历史的倒退,复辟行为不得人心,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 (2)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不懈斗争。 (3)帝国主义对袁世凯丧失信心,改变了对袁世凯的支持。 (4)北洋军阀内部产生矛盾,袁世凯众叛亲离。 国家主权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36、主权在民 这部法律是中国历 史上第一部具有资第一部具有资 产阶级共和国宪法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性质的文件性质的文件。 它强调 了资产阶级民主共民主共 和和制度和民主自由民主自由 原则, 是辛亥革命的 重要成果。 国民权利 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平等;国民有人身、 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 选举、参政等自由自由和权利。 自由、 平等 立法权 参议院参议院行使立法权 三权分立 行政权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 司法权 司法司法独立独立 四、军阀割据四、军阀割据 1、原因 (1)根本原因根本原因: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半殖民

    37、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注解:中国出现军阀混战割据的局面是由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帝国主义不希望看 到一个强大的中国,也不希望看到一个统一的中国。因此,帝国主义为了维护各自在华利益,纷纷扶植不 同派系的军阀充当自己在华利益的代理人,各地方军阀为了各自利益和争夺地盘,从而展开了混战,使人 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2)直接原因: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 2、派别及势力范围 派系 代表人物 控制区域 扶植军阀的帝国主义国家 直系 冯国璋、 曹锟 江苏、江西、湖北 英美 皖系 段祺瑞 安徽、浙江、山东、福建 日本 奉系 张作霖 黑龙江、辽宁、吉林 日本 滇系

    38、唐继尧 云南、贵州 英美 桂系 陆荣廷 广东、广西 英美 晋系 阎锡山 山西 日本 3、统治: (1)对内:实行军事独裁统治; (2)对外:为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 4、影响:政局动荡、内战频繁、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政局动荡、内战频繁、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对经济造成造成 了了严重影响,极大的破坏了破坏了社会生产力,严重阻碍了阻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第 1212 课课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 一、背景:一、背景: (1)政治: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军阀统治,社会日趋黑暗。 (2)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随着中国民族资

    39、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为了更好地发展 资本主义,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3)思想文化: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却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二、经过二、经过 1 1、开始标志:、开始标志: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 年改称新青年新青年。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3、重要阵地:蔡元培任校长的北京大学和新青年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三、内容:“四提倡,四反对”三、内容:“四提倡,四反对”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民主,反对专制。也就是提倡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反对封建独裁。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强调的是用自然科学一

    40、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反对封建愚 昧。 (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强调从个人有独立自主权利的观点出发,提倡独立思考,反对依附古 人,反对盲从封建权威,反对作习惯势力的奴隶。要求从封建传统下解放人的个性与才能,使其能够得到 自由的发展。 (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文章,反对模仿古人, 反对言之无物。 四、评价四、评价 (1)意义: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空前的思想解放运 动动;(它高举民主与科学旗帜,对封建专制制度和

    41、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一次猛烈的扫荡) 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促 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 了思想准备。) (2)局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新文化运动中存在着对东西文化绝对否 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 五、五、1919 世纪世纪 6060 年代年代2020 世纪初近代化探索历程:中国近代化探索经历了技术制度思想的世纪初近代化探索历程:中国近代化探索经历了技术制度思想的三个三个 阶段,阶段,整个过程体现出由

    42、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特点。 地主阶级:洋务运动(洋务派):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技术 维新变法(维新派):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政治制度(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资产阶级:辛亥革命(革命派):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政治制度(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新文化运动(激进派):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思想(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等) 第第 1313 课课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 一、背景:一、背景: 1、国际背景 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华,激起全国人民义愤,反帝情绪高涨。 从俄国俄国传来十月革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为中国人民指明了解放的方向和道路。 2、国内背景 社会基础:北洋军阀政府对外出卖国家和民族的权

    43、益,对内搞独裁、打内战,使中国的民族矛盾民族矛盾和 国内的阶级矛盾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阶级基础: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促使我国的工人阶级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起来,这为五 四运动提供了阶级基础。 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使一批青年的知识分子,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迅速地成长起来,为五为五 四运动的爆发提供了思想基础四运动的爆发提供了思想基础。 3、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巴黎和会上中国的正当要求遭到拒绝) 二、经过二、经过 1、爆发:1919 年 5 月 4 日,北京学生示威游行 2、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 3、发展(扩大):6 月,上海工人参加斗争。 运

    44、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北京转移到上海,运动主力由学生转移到工人学生转移到工人,工人阶级在运动展现出了强大的力量,工工 人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的舞台人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的舞台(政治的舞台)。 4、结果: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 初步胜利。 三、意义三、意义 1、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2、划时代标志: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 合,为中国共中国共产党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是中国新

    45、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使工人阶级工人阶级 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的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的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四、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四、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只需要了解不需要全部背诵,只背诵黑体字部分)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包括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 年鸦片战争到 1919 年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1919 年五四运动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两个阶段。 革命性质的确定取决于革命领导者及其纲领、 对象、任务、结果等因素。 1、相同点:社会性质: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

    46、社会;革命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要 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为主要矛盾;革命 任务:反帝反封建;革命主力:人民群众。 2、不同点:领导阶级领导阶级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主要由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由无产无产 阶级阶级领导;结果与前途结果与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为了建立资产阶级政体,走资本主义道路建立资产阶级政体,走资本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革 命是为了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革命发展与群众发动的广度、深度不同:旧民主主 义革命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

    47、分,土地问题不能彻底解央。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 充分发动群众,解央了民主革命的核心问题,即土地问题。所属的世界革命范畴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 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第第 1414 课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共产党诞生 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原因: 国外:1917 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 (1917 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空前地显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巨大威力, 使中国的先进知识 分子受到鼓舞和启迪,从中看大了中国革命的希望和出路,于是宣传马克

    48、思主义。) 国内:经过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洗礼,人们有了新的觉醒,马克思主义逐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进步青年。 2、表现: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在他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建立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开始与工人运动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开始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因为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条件 思想条件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阶级条件 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组织条件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 外部条件 国产国际的帮组 2、中共一大的召开 时间 19211921 年年 7 7 月月 地点 上海嘉兴南湖 代表 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 13 人 主要 内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纲 提纲.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002741.html
    刘老六
         内容提供者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