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 18 高一语文高一语文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案教案 一、一、 传记的含义传记的含义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 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传记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1、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后者是他人撰写的。 2、 根据篇幅的长短,传记可分为大传和小传。 3、 从创作方法看,传记可分为史学性传记和文学性传记。 4、 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一类传记则记叙与评论各半,叫评传。 评传是人物传记夹杂着作者评述的一种带有文学评论色彩的体裁。它由传主、本事、作者的
2、思考与评析三要素构成。 “传中有评,评中有传,评传结合”是其特点。 “传要真实,评要中 地”是评传写作的基本要求。 二、传记的特征二、传记的特征 真实性和文学性。根据课标的要求,阅读传记,要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区分出作 者评论的成分,分析作者评论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三、阅读要求三、阅读要求 (一)传记考查的切入角度 1、写什么? (1)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 (2)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3)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 2、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 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
3、效果(作用) 。 3、探究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 自己的看法。 (二)传记阅读具体内容 根据传记的文体特点和新课标,在阅读传记时,除了完成一般文章阅读的把握文章结构 和概括中心意思的要求之外,要注意以上五点。传记的阅读的一般规律是: 1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2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3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4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 理的意图。 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
4、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 法。 (探究) (三)解题指津 1如何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即通读全文,提取与传主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感知传主的 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认识传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明确作者对传主的态度与评 价或者传主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 传记的重要事实包括:传主及其作品陈述的事实;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 的语句等。 2 / 18 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整合,需要正确地理解并择取、概括。应试阅读又要求依据试题的指向, 找到相关的词语、句子、段落。 在总体把握了解文意时,还要弄清作者是怎样把思想材料组合起来的,文中的关键性句子 表达了什么意思。 准确
5、地筛选和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需要具备对书面语言敏锐的感知能力,有了较强的语 感,阅读时就能迅速发现关键所在,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 一般都和标准答案较切近。 2如何分析传记的结构 “结构”指文章内部构造,是作者从表达中心思想的目的出发,对作品的材料的精心安排。 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和思路是现代文阅读的重要内容。 给文章划分层次,是把握文章思路的手段,也是分析文章的手段。文章的结构是受内容制 约的,要想分清文章的结构,首先必须对文章整体感知,对全文、全段有个大体的了解;其 次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试题往往不大从全篇出题,而是就一段或几段出题,或划分层 次,或阐述层意
6、,这就要找准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 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 传记,无论自传,还是他传,都离不开叙事。事情的发展,又离不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 转移,所以按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来组织材料是传记常用的结构方法。 3如何概括传记的中心意思 传记,可以记叙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体悟一个人的情感世界,探寻一个人思想演变的线索, 剖析一个人成败的缘由,还可以观照历史的沧海桑田,社会的光怪陆离,丰富你的阅历,陶 冶你的情操,提升你的识见。 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意思,必须是在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时试题还 会有些附加的要求,如字数
7、要求等,这在答题时也是必须注意的。在对具体材料进行分析归 纳的过程中,可运用这样一些方法: 提取精要法。即要紧扣材料中的关键文句,重点理解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由点带 面。 综合句意法。即对于那些没有明显中心句、重点句(段)的文段,我们就必须对每个独 立句句意或对几个相对重要句子的句意进行综合归纳。 整体透视法。即对于有些含蓄的句子,若单独分析某一两个句子会割裂甚至曲解文意, 其内涵往往通过整体来显示,甚至借助“弦外之音” ,用“潜台词”曲折含蓄地表达。 4如何分析传记的表现手法 选材的处理详略得当 传记的选材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对中心有用的,与主题特别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容, 则需浓墨重彩
8、地渲染,要详细写;与主题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内容,则轻描淡写, 甚至一笔带过。 读者陌生 详写 符合主题/突出人物性格 选材的目的详略得当 读者熟悉 略写 不符合主题 人物描写方法 传记是记载人物生平或事迹的一类记叙文体,它的表现手法比较接近于小说。它往往是 通过对传主的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等来突出表现传主的人物形象和精神世界,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 3 / 18 染力。 传记作为写人的艺术,为了渲染人物个性,离不开记叙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 人物个性的细节。不写事件,传记无以表现人物;不写细节,作者无以使人物
9、生动起来。因 此阅读传记需要特别关注细节描写。作者通过传主的日常生活细节,折射出传主的思想观点, 保持传主基本思想的整体性,各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情感个性特征,使得传主的个性 丰满而鲜活,使传主的生命历程更富有光彩,还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另外,还需特别留意有些侧面描写看似与传主无关,但却与刻画传主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利用与传主关系密切者的相关资料来突出传主的形象。 肖像描写 行动描写 表现人物 正面描写 语言描写 性格,使形 心理描写 象血肉丰满 塑造人物形象 细节描写 的方法 自然环境 环境 烘 侧面描写 社会环境 托 他人 引用 在传记中,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可以更好地突出
10、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 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著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 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 感人的力量。 语言特色 首先明确传记类别,了解不同类别传记具有的不同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文本加以 辨别分析。如,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幽默调侃或自然亲切,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 写抒情。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 5如何对传记鉴赏评价 鉴赏评价能力是阅读能力的较高层级,属于创造思维。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
11、行评价鉴赏, 就是要求阅读文章后,能够判断文章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 否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要正确评价鉴赏文章的思想内 容,关键在于要有较高的思想理论水平,有正确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要用唯 物辩证的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问题,不能片面、孤立、静止地看 问题。 鉴赏评价传记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在文“内”充分挖潜。要对作品本身内容有准确的把握,不仅要把握作品直观显现的内 容,而且要弄清作品隐含的内容,这是鉴赏评价的首要工作,其实就是弄清对象。 在文“外”大胆引联。就是围绕作品作相关、
12、相似的引申或联想。有些寓意相对丰富深 刻的作品,要联系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及其它相关资料,将其置于特定的氛围中才能对其正 确认识评价;有些作品只有通过多方引申联想,才能在动态中,在纵横比较中评价它。 5如何探究传记文本 探究要掌握正确的赏评标准和思维方法。一定的思想理论水平、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 美情趣是我们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准绳,没有客观正确的标准就难免人云亦云。同时要运用 4 / 18 正确的思维方法,要辩证地、历史地、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分析,不可以偏概全、求全 责备、主观臆断。 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 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 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
13、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 现实状况。 论述:整合信息,分条陈述,要点须全面,陈述有条理。 小结: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 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 总之:1、知人论世,结合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解读文本。 2、了解文本特征,从结构要素方面把握文本基本内容。 3、阐释文本意蕴,发掘文本特色。 4、基于文本,超越文本,独立探究。 杜甫: “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杜甫: “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关注国计民生,感时忧国的精神,在逆境中不懈追求人生价值的抱负,与忍 耐和承受苦难的人格;注重学生人格和人文
14、精神的养成。 2、了解这篇传记文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会文学真实性的特点,以及此传记中人、诗、 史三者有机结合的特点。 3、充分利用教材,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传记,有效的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资料。 【教学重难点】 1、本文学术性强,牵涉到许多历史时间,学生阅读可能有难度。 2、阅读时需提醒同学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历史时间的讨论上,重点应放在大致了解杜 甫的文学生涯及诗人在“万方多难”中生发的诗歌创作上,体会杜甫的人格追求。 【教学安排】 4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 1000 多年前,当唐朝岌岌可危、风雨飘摇之时,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就是用他的一根笔 写下了无数的诗篇。 “
15、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这是杜甫逝世前一年对自己的写照。后人从这孤独的形 象中看到了他包容乾坤的博大胸怀以及回旋天地,与元气同在的精神力量。 这篇冯至所写的传记,展现了杜甫生命中的一个片段。杜甫传原有 13 节,大约 3 万 字,限于篇幅,本文只选了其中的“长安十年”“流亡”“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三节,部 分段落有删节。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诗人冯至的笔迹,再次回到那个时代,同诗人杜甫一起去感受那 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通过他的诗歌一起去感受一份与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的炽热而跳动的心灵。 二、写作背景与作者简介 本文写于 1946 年,历时三年。冯至从青年时代就非常热爱杜甫。抗战期间,无论是在颠 沛
16、流离的途中,还是在相对沉静的昆明山中,冯至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的思考。正是在这 个时期,他开始了写作杜甫传的准备,并在 1945 年发表了杜甫和我们的时代和我 想怎样写一部传记两篇相关文章。 冯至(1905-1993),出生于河北涿州,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德文系和德国海德堡大学。回 5 / 18 家后先后在同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等校任教。作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 语),其诗歌创作主要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等;作为学者,他 的杜甫研究和歌德研究都十分优秀。此外,他的散文作品山水和小说伍子胥也是中 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三、介绍杜甫 杜甫(公元 712-770),字子美,唐代著
17、名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杜甫出生于一个有着文学传统的家庭中,他的爷爷杜审言也是唐朝(武则天时期)著名的诗 人,所以他 7 岁开始学诗,15 岁时就已扬名。杜甫的诗歌现存 1400 多首,它们深刻地反映了 唐代安史之乱前后 20 多年的社会情况,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同时,这些诗歌 把社会现实与作者个人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 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后代称为“诗史”。 四、学习指导与阅读文本 学生可以自行设计表格,或根据教师提供的表格完成传记的阅读,并选择传记中自己感 兴趣,有深刻体验的话题展开讨论或深入地探究。这
18、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静下心来仔 细、认真地读传记。静心读书是学好传记的重要环节。 (用1课时) 长安十年长安十年 时间时间 社会状况社会状况 杜甫经历杜甫经历 诗歌诗歌 746 这时的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 化的征象。 长安被阴谋和恐怖 的空气笼罩着, 几年前饮中八 仙的那种浪漫的气氛几乎扫 荡无余了。 初到长安时,漫游时代的豪放 情绪还没有消逝。但随着与现 实的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逐 渐收敛,随之产生一种矛盾心 理: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 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 个官职。 常有这样的对句:上句说要脱 离使人拘束的帝京,下句紧接 着说不能不留在这里。 747 李林甫专权,摆布阴谋,进行 欺
19、骗性考试 杜甫遭受打击,经济情形也起 了变化,为了维持生活,他不 得不低声下气,做起几个贵族 府邸中的“宾客”,内心仍有 冲突。 一边写诗推崇那些贵族,一边 在诗中倾诉自己在辛酸和悲 愤,写出了他在这个腐化的社 会中感到的真实:“纨绔不饿 死,儒冠多误身”。 751 玄宗过分推崇道教, 举行了三 个盛典 杜甫正感到走投无路,趁机会 写成了三篇大礼赋 ,一时 名声大噪。由于李林甫从中作 梗,仕途仍然无望。 751秋 穷,身体也渐渐衰弱了。 杜甫向一些朴素而平凡的朋 友用自然活泼的语言诉说自 己的病和饥寒,开始吸取民间 的方言口语,把它融化在自己 的诗句中,使他的诗变得更为 新鲜有力。 751 乱
20、世的种子已经到处萌芽。 李 林甫专政,奸臣弄权,把开元 杜甫看到士兵们出发时的情 景,遏制不住他心头的痛苦, 6 / 18 时代姚崇、 宋璟培养的一些纯 良政风破坏无余。 边将们好大 喜功,挑动战争。人民受着纳 租税与服役的残酷剥削, 生产 力衰落下去了。 写出了第一首替人民说话的 诗兵车行 。以前的歌咏对 象不外乎个人遭遇和自然界 的美境,随着此诗的出现,他 的诗的国土扩大了,里面出现 了唐代被剥削、被奴役的人 民。 751 政风腐败,边境失利,民生渐 趋凋敝, 玄宗的奢侈生活却有 加无已。 杨氏姊妹荒淫无耻的生活,是 杜甫难以忍受了,他毫无顾忌 地写出丽人行 ,描画她们 丑恶的行为。 75
21、2秋 杜甫与几位朋友共登慈恩寺 塔。 他在秋日的黄昏望见秦山破 碎,泾渭难分,从无语的山川 中看出来时代的危机。 7538 长安霖雨成灾,米价腾贵,政 府从太仓中开仓放赈。 杜甫天天从太仓中领米。在这 一时期,只有一个朋友郑虔能 让他笑逐颜开,有时甚至恢复 早年的豪兴。 豪情虽然能够得到一度的发 作,但仍不免有深沉、惊悚的 感觉。 754 他没有完全断念,接连进了两 篇赋,同时向权贵投诗,请求 他们援引。一方面被贫穷压 迫,一方面被事业心驱使,为 了求得一个官职已经到了不 择手段的地步。 诗歌是他求得仕进的手段,这 些诗有一定的格式:首先颂扬 他们的功业,随后陈述自己的 窘迫,最后写出投诗的本
22、意, 说得又可怜、又迫切,排律里 堆砌的典故也掩盖不住他凄 苦的心情。 755 统治集团的奢侈生活登峰造 极,人民生活贫困到极点,随 着频年的水旱灾害, 贫富悬殊 一天比一天严重。 唐代从此结 束盛世,进入坎坷多难的时 期。 杜甫辞却河西县尉,改就右卫 率府胄曹参军。时常往来于长 安与奉先之间。他关心人民, 希望有一个爱护人民的政府, 但他把希望完全寄托在皇帝 身上。到了奉先,自己周岁的 儿子刚刚死去。 他把从长安到奉先的经历和 感想写成了自京赴奉先县咏 怀五百字一诗。这是杜甫划 时代的杰作,反映出安史之乱 前社会的实况,以及杜甫内心 的矛盾与伟大人格;这也是杜 甫长安十年生活的总结。从这 里
23、看出,杜甫在思想的进步与 艺术的纯熟上都超越了他同 时代的任何一个诗人。 流亡生活流亡生活 时间时间 社会状况社会状况 杜甫经历杜甫经历 诗歌诗歌 755 安史之乱开始,唐代的政治经 济发生了剧烈变化:政治上, 丧失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对 杜甫在长安沦陷前的一个月 离开了长安。 时代的变化反映在杜甫的诗 中,他在这些诗中发扬了他爱 祖国、爱人民的精神;此后唐 7 / 18 外抵御不了外族的入侵;经济 上,生产力下降,社会贫困日 渐加深。 代的诗歌便脱去了浪漫主义 斑斓的衣裳,有一部分走向现 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 756 哥舒翰正统领20万军队扼守 白水以南的潼关。但不久全军 溃败。 杜甫从奉先
24、带领着一家人到 了白水。随即在局势急骤的转 变中开始了流亡的生活。 757年写成的彭衙行 ,真实 而自然,透出一股诚朴的气 息,充分发挥了作者的写实天 才。 756 鄜州三川洪水暴发,兵灾和洪 水,使得万家被难。玄宗逃出 长安,遭遇马嵬坡事变,7月, 太子李亨继位于灵武。 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城北的 羌村。8月洪水落后,只身北 上延州,投奔灵武,却被胡人 捉住,送到了沦陷的长安。 “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 756 房琯率军收复两京,却在一天 内全军覆没。胡人凯旋而归, 失望和痛苦的是长安的人民。 杜甫困居长安,关心着远方的 战局,怀念着自己的亲人。 杜甫在悲陈陶中写出了人 民对于官军的渴望。在
25、悲青 坂中,他说,反攻要等待条 件的成熟,不要焦急。他个人 的生活和心境在春望中得 到了充分的表达。 757 安禄山被杀死,肃宗南迁至凤 翔,情势有所转变。 杜甫出逃凤翔,拜见肃宗,被 任命为左拾遗,但卷入了一件 长期的政争中。 在诗中,他描写了自己出逃时 提心吊胆的情形。 7578 肃宗命他离开凤翔,回鄜州探 望亲人。政治生活失败,被皇 帝放还回家。 这次旅程使杜甫写成了北 征 ,这首诗用高度的写实技 巧写出了旅途的经历和家境 的贫困。 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 时间时间 社会状况社会状况 杜甫经历杜甫经历 诗歌诗歌 757 唐军收复长安, 肃宗也回到长 安。 杜甫和家属再次回到
26、长安。 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兴奋 的心情。 757 11 7586 胡人势力依然猖獗, 长安物价 飞涨 杜甫最后一次留居长安, 官左 拾遗,过着闲散的官吏生活。 写了些唱和诗和朝谒诗, 毫无 光彩,缺乏充实的内容,显得 轻飘而悠扬,没有分量。 758 离开皇帝, 被派到华州做司功 参军,政治失意,心境凄凉。 他从狭窄的天地中解放了出 来,由此得到机会,又接近战 乱中的人民,认清时代的苦 难, 因此而恢复并且扩展了他 的广大的诗的国土。 758 相州唐军大败, 洛阳一带骚动 起来,到处呈现着紊乱与不 安。 杜甫先从华州到洛阳, 然后返 回。一路上,接触的都是那些 老翁老妪、 征夫怨妇的愁眉苦 杜
27、甫把他看到的、听到的、亲 身经历的人民的悲剧凝结成 三吏 三别 。这6首诗是 8 / 18 脸, 在官吏残酷的驱使下担受 着无处申诉的痛苦。 杜诗中的杰作,继承了诗 经 、汉乐府的优秀传统,不 只单纯地反映了人民的痛苦, 而且更深刻的表达了作者内 心的矛盾: 封建社会一个爱人 民、 爱祖国的诗人在人民与统 治者中间感到的剧烈的冲突。 他有这样的成就, 完全是由于 他接近了人民。 759 民生凋敝、外族侵凌、国力空 虚、民生凋敝。 洗兵马 一诗把当时的政治 情况说的很沉痛, 站在人民的 立场上, 揭露了朝廷的种种缺 陷。 2、快速浏览全篇,重点阅读第一部分“长安十年”内容,填写下表 1: 表表
28、1:长安十年:长安十年 时间 社会状况 杜甫经历 代表作品 诗歌特点 人格追求 746 755 这 时 的 政 治 正 显 露 出 日 趋 腐 化 的征象。长安 被 阴 谋 和 恐 怖 的 空 气 笼 罩着,几年前 饮 中 八 仙 的 那 种 浪 漫 的 气 氛 几 乎 扫 荡无余了。 初到长安时,漫 游时代的豪放情绪还 没有消逝。但随着与 现实的接触渐多,豪 放的情绪逐渐收敛, 随之产生一种矛盾心 理:一方面羡慕自由 的“江海人士” ;一方 面 又想在长安谋个 官职。 兵车 行丽 人行自 京赴奉先 县咏怀五 百字 诗歌常 有 这 样 的 对 句:上句说要 脱离使人拘束 的帝京,下句 紧接着说
29、不能 不留在这里。 在现实 主义的诗歌创 作道路上迈开 了坚实的第一 步。 忧 国 忧民, 关心 民生疾苦, 形 成 沉郁 顿 挫 的诗 歌风格。 解读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和投简咸华两县诸子二诗: (汝阳王李琎是唐玄宗的侄子,杜甫能到他府上走动,多半有某种背景。何人举荐却无据 可查。杜甫的袖袋里,可能有几封举荐信的。他进京献诗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 ,前提是要 踏进王府的门槛。经济上的困顿使他追求功名,但改变不了他的病和饥寒的现状。 ) 解读兵车行 :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
30、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这首诗的深刻之处, 在于作者没有把笔墨局限在一时一事的描写上, 而是通过征夫之口, 9 / 18 把此次征丁放在连年征战的大背景下,从而在最大程度上表现了人民群众所受的兵役之苦, 在最深的层面上揭露了唐玄宗不顾人
31、民死活,频举开边之战的卑劣心肠。作者的立脚点显然 在人民一边,这标志着杜甫在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道路上迈开了坚实的第一步,这首诗可以 看作是他的一座里程碑。 ) 解读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瓠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第一部分是自述平生之志,并揭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矛盾。杜甫以”稷契“作为立身的 标准,稷和契是辅佐虞舜的两个贤臣,他们爱民如子,政绩显著。然而,这种高尚的志向却 遭到了世俗之辈的嘲笑,遭到了当权者的冷漠,把杜甫长期置于衣食不保的境况之中。相反, 那些经营私利的“蝼蚁辈”们却衣食饱暖
32、,飞黄腾达。 ) 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中堂有神仙,烟雾蒙玉质。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 (诗的第二部份是记述途经骊山时的观感。杜甫半夜从长安出发,行至骊山脚下,天已黎 明,这时,他听到从骊山行宫里传来震天动地的音乐声,想到君臣们正在通宵达旦地作乐, 于是便依据平素所闻,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他们的享乐生活,揭示了统治者靠掠夺民财以膏腴 自身的社会本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群冰从西下,极目高远兀。 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 行旅相攀援,川广不可越。 (第三部分是叙述路过泾渭时的艰难情形和到家
33、后的见闻感受。以上十句,笔墨集中在过 河这件事上,写得曲曲折折,感慨淋漓。先是渡口移动,不得不改道;到了新渡口,又无船 可渡,从上游漂下来的巨大冰块,汹涌而来;幸而有座桥,却又摇摇晃晃,走在上面,心惊 胆战。这一情节实为作者 10 年长安艰难生活的缩影。作者使用以小见大,寓情于事的艺术手 法,展示出久历的坎坷和积郁的心境。 ) 总结 长安十年的生活磨砺,杜甫已变成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他不但在思想上已经成熟,而 且在艺术上也已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课 二、填写表格 2,分析课文 表表 2:流亡生活:流亡生活 时间 社会状况 杜甫经历 代表作品 诗歌特点 人格追求
34、 755 757 安 史 之 乱开始,唐代 的 政 治 经 济 发 生 了 剧 烈 变 化 : 政 治 上,丧失中央 集 权 的 统 治 杜甫在长安 沦陷前的一个月 离开了长安。 春望 月夜北 征 时代的变 化反映在杜甫 的诗中,他在 这些诗中发扬 了他爱祖国、 爱 人 民 的 精 神;此后唐代 充 满 忧 国 忧民 的情思, 反 映 了 当时 的 政 治形 势 和 社会 现实, 表达 10 / 18 力量,对外抵 御 不 了 外 族 的入侵;经济 上,生产力下 降,社会贫困 日渐加深。 的诗歌有一部 分走向现实主 义的朴质的道 路。 了 人 民的 情 绪 和愿 望。 解读春望 : 国破山河在
35、,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至德二载(757) 。诗人当时为安史叛军所俘,身陷长安。 杜 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 景生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 解读月夜 :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题为月夜, 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的泪
36、痕里浸透着天下 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 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 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 幌”(薄帷)、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解读北征(选段): 况我堕胡尘, 及归尽华发。经年至茅屋, 妻子衣百结。 恸哭松声回, 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 颜色白胜雪。 见爷背面啼, 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 补绽才过膝。 海图坼波涛, 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 颠倒在裋褐。 老夫情怀恶, 呕泄卧数日。那无囊中帛, 救汝
37、寒凛栗。 粉黛亦解包, 衾裯稍罗列。瘦妻面复光, 痴女头自栉。 学母无不为, 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 狼藉画眉阔。 生还对童稚, 似欲忘饥渴。问事竞挽鬚, 谁能即嗔喝? 翻思在贼愁, 甘受杂乱聒。新归且慰意, 生理焉得说! (这首长篇叙事诗,实则是政治抒情诗,是一位忠心耿耿、忧国忧民的封建士大夫履职的 陈情,是一位艰难度日、爱怜家小的平民当家人忧生的感慨,是一位坚持大义、顾全大局的 爱国志士仁人述怀的长歌。本诗于平实的叙述中反映重大的生活感受,显示出诗人在诗歌艺 术上的高度才能和浑熟技巧,足以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地用诗歌体裁来写出这样一篇“博大 精深、沉郁顿挫”的陈情表。 ) 总结 充满忧国忧
38、民的情思,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 第三课时第三课时 一、回顾旧课 二、填写表格 2,分析课文 表 3: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 11 / 18 时间 社会状况 杜甫经历 代表作品 诗歌特点 人格追求 757 759 唐 军 收 复 长 安,肃宗也回 到长安。 杜甫和家属 再次回到长安。 新安吏 石壕吏新 婚别 不 仅 反 映 人民 的痛苦,而 且 深 刻表 达 了 自己 内 心 的矛 盾。 从 思 想 感 情上 完 成 了日 渐 远 离皇 帝 而 走向 人 民 的痛 苦过渡。 解读“三吏”之一新安吏 :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
39、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 新安吏是写未成丁的少年被征当兵。新安(今河南新安)县在洛阳西 70 里。作者从 洛阳出发,傍晚时抵达县城,见县吏征点少年入伍,惊问其故,方知是上边下达公文:壮丁征 尽,次选少年。杜甫怀着沉痛的心情望着这群身材短小的孩子,用笔录下送行的场面。 )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杜甫对人民的苦难是同情的,但他也十分清楚,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必须用战斗去回 答;为了安慰这些悲哀的送行者,当时只得说些宽心话了。 ) 解读“三吏”之二石壕吏 :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看门
40、。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这首诗深刻地揭露了差吏的狠毒无情,抓丁所及,连老太婆都不放过,由此可见当时的 兵役制度已经黑暗到何种程度! ) 解读“三别”之一新婚别 : 兔丝附蓬麻, 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 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 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 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 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 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 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 鸡
41、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 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 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 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 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 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 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 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 与君永相望! (诗中描写了一对新婚夫妻的离别,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头天结婚,第二 天新郎就去当兵,这完全违背当时新婚者不服兵役的常理和习俗。一想到丈夫就要到九死一 生的战场上去,新娘悲痛得心如刀割。但她同样认识到,丈夫的生死,爱情的存亡,与国家 民族命运,是不可分割地连结在一起的,要实现幸福的爱情理想,必须作出牺牲。于是,她 强抑悲怨痛楚,在离情别绪中,平静而深情地鼓励丈夫
42、,同时炽热坚定地表达至死不渝的爱 情誓言。这首诗写出了当时人民面对战争的态度和复杂的心理,以及他们对正常人生和亲情 的留恋,他们为国家承担责任的勇气。 ) 12 / 18 小结 从思想感情上完成了日渐远离皇帝而走向人民的痛苦过渡。 总结 “长安十年”的困顿,孕育了杜甫思想变化的种子; “安史之乱中的流亡生活”则使得杜 甫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丰富了自己的爱国思想和同情人民的感情。杜诗中反复呈现的两种 感情旋律:一、无论“慨世”还是“慨身” ,杜甫个人的喜怒哀乐总是与人民的命运息息相通; 二、杜甫无论遭遇多少挫折与艰难,始终不放弃对生活的承担与执著的意志。 第四课时第四课时 一、问题探讨 1、杜甫
43、的诗歌被称为“诗史” ,它深刻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多年的社会风貌, 生动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历程。试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为什么杜甫的诗歌会被称为诗史? 提示:提示:杜甫的诗之所以被称为“诗史” ,就在于他在诗歌中真实记录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 20 年间的社会历史状况,这其中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也有普通老百姓痛苦呻吟的写照, 不同于正史只关注帝王将相的文治武功,他的诗歌把目光投向广大的人民,即使在个人身世 的感喟中,我们也能看到时代的影子。 2、 “还杜甫的本来面目,他的伟大之处和历史局限都要写够,写出分寸。 ”请从原文中找 出一两处具体 ,说说冯至是如何实践他的这种写作要求的? 提示提示
44、:杜甫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关注现实,关心民生疾苦,这些在他的诗歌中 都有很具体的放映。但是,杜甫并不是一个高大全的人物,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 由于时代的原因,他也有自己的局限性。 比如: “他在长安一带流浪,一天比一天穷困,为了维持生活,他不能不低声下气,充作贵 族府邸的宾客 。 ” “他 40 岁以前存留下来的并不多,一共不过 50 来首,其中固然有不少富有创造性的 诗句,但歌咏的对象不外乎个人的遭遇和自然界的美丽和雄壮。 ” 最后一节结尾指出杜甫对统治阶级的某些幻想,以及对“变乱”在、性质的模糊看法, 这也是杜甫历史局限性的表现之一 通过上面的例句,我们可以看出冯至在作品中
45、刻画了一个为贫困和仕进心折磨的真实的 杜甫。但是,作者如实写出杜甫的局限性,不不会削弱杜甫的伟大,相反。我, 看到的却是 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 二、总结 在杜甫生活的近 60 年的时间中,随着年代的不同、环境的不同、以及作者本身思想、情 绪的不同,所创作的诗歌的思想内容也有所不同。杜甫的诗歌,有的记叙时事、议论时政, 有的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还有的流露出其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以及 对亲朋邻里的真挚情意。但无论内容如何,杜甫诗歌总体来说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同 时,有着精于锤炼而又天然自成的语言。 三、布置作业 1、 课后再细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章节,进一步通过
46、杜甫的诗章去感受那伟大的声音; 2、 完成优化设计相关部分; 3、 课下寻找资料,最好能阅读杜甫传全文。 13 / 18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教学过程展示教学过程展示 一、导语:一、导语: 你眼中鲁迅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七十年来,崇拜鲁迅的人说他是位斗士、勇士、先驱、导师、 革命家,说他是愤怒激烈、疾恶如仇、“没有半点媚骨的人”; 厌恶鲁迅的人,则说他心胸狭窄、不知宽容、睚眦必报、有失温 柔敦厚的人。 过去,人们把鲁迅复杂化了,今天我们要把复杂的鲁迅简单 化,也就是还原一个可亲可爱、可敬可学的鲁迅。 二、整体研读课文二、整体研读课文 阅读课文后,
47、 你认为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课文具体 事例加以体会。 1、人之父的鲁迅 一个理解相信儿子的好爸爸 (品尝鱼丸(P3536)海婴的问好(P45) 2、人之夫的鲁迅 一个尊重妻子的好丈夫 (包饺子(P29)简单的饮食(P32)生活的朴素与俭约(P33)许先生的精心护理(P41 42) ) 总而言之他是一个美满家庭的家长 3、 人之友的鲁迅 一个辛勤培植晚辈作家的情义深重的慈祥宽厚的长者 ( 对 穿衣裳的看法(P2729);对 X 先生的感情;对文学青年的关怀) 一个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战士(月夜踢“鬼” (P35) 总结:生活中的鲁迅潇洒、轻松、幽默、极富生活化、风趣、可亲、可敬 三、精读分析三、精读分析认知理解认知理解 这篇回忆录中哪些精彩的描写让你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例如: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喜欢。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 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很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 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小结:本文与一般人物传记不同,是一篇回忆录。萧红以细腻的感觉捕捉鲁迅先生日常 生活中零碎的细节,随意点染,但感情真挚而又深厚,文笔散漫而又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