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163文库! | 帮助中心 精品课件PPT、教案、教学设计、试题试卷、教学素材分享与下载!
163文库
全部分类
  • 办公、行业>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中职>
  • 大学>
  • 各类题库>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163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跟着时评学写作:内卷情绪、与时俱进、奇葩证明、反对家暴.docx

    • 文档编号:851719       资源大小:33.13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99文币     交易提醒:下载本文档,9.99文币将自动转入上传用户(春光无限好)的账号。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99文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点此详情)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试题类文档,标题没说有答案的,则无答案。带答案试题资料的主观题可能无答案。PPT文档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请谨慎下单,否则不予退换。
    3、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搜狗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跟着时评学写作:内卷情绪、与时俱进、奇葩证明、反对家暴.docx

    1、跟着时评学写作:内卷情绪、与时俱进、奇葩证明、反对家暴 01 内卷情绪 年轻人为何会有内卷情绪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 年 11 月 06 日 02 版) 最近,也许没有哪个学术用语比“内卷”更加出圈了。 “内卷化” (involution)现象最 初由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在其著作农业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化过程中提出。 吉尔茨发现,农民在人口压力下会不断增加水稻种植的劳动投入,以边际报酬递减为代价 进行不计效率的生产,劳动趋于内卷,从而形成“没有发展的增长” 。 但是, 经济学视角的内卷未能解释内卷化背后的文化驱动力。 事实上, 在当下语境中, 内卷指向的是更为深刻的伦理意义的维度

    2、。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观察到,现代经济无法 雇佣毫无纪律、 “随心所欲”的劳动者。他们一旦脱离监督,就会想法设法偷懒,希望以最 悠闲最不费力的方式赚取同样的薪水。换言之,现代社会需要“劳动力”做到的,绝不是 简单的劳务付出,还需要拥有敏锐的专注力,需要“对工作负有义务”的职业精神,需要 冷静的、 克己自制的工作伦理。 只有这种理性的坚毅性格, 才能担负紧迫密集的工作强度。 事实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建立在中国人特殊的家庭伦理和 劳动伦理之上。几代人“为了下一代” “过好日子” “出人头地” ,节衣缩食、勤奋工作、努 力储蓄、任劳任怨,一切辛劳因为可以改变命运,因此都有了“奔头

    3、” 。这种意义上的充实 感,足以克服韦伯笔下“无心的享乐人”形象。 改革时代的劳动伦理不只是儒家传统的简单延伸, 更来自于市场社会释放的上升机会。 在这个意义上,内卷心态的突然流行,并不是“凡人版军备竞赛”升级,也并非“不断抽 打自己的陀螺式的死循环” ,因为这些恰恰构成改革时期财富增长的奥秘。年轻人内卷情绪 的滋长,部分是源于他们对奋斗的方向和自身未来感到迷茫。随着竞争门槛日渐抬高,人 们付出的越来越多,却未必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当工作难以与更高远的人生价值发生关 联,劳动也就陷入了自我空转的状态。 这种迷茫感,既可以表现为吐槽和抱怨,也呈现为郁闷与不满;既可以伪装成“码农” “社畜”和“打

    4、工人”的自嘲,也可以现形为“做一天耍三天”的三和大神。随着内卷感 受越来越强, “鸡娃” (即望子成龙的父母给孩子打鸡血,不停让孩子拼搏) 、岗位要求水涨 船高等现象愈演愈烈,年轻人的消费观、婚恋观和就业观也会受到不小的冲击。 当大学生为了考试绩点激烈竞争,职场人士被打卡计时、996 工作制、KPI 考核等统计 数据所约束,尽管更多的社交、消费与娱乐可以不断填补时间,但人们对人生意义和未来 方向却显得越来越不确定。它表现为一方面对自身现状不满意,但同时又缺乏追求理想的 动力;人们虽然在满负荷工作,但丝毫不影响事实存在的偷懒、糊弄和开小差。 现代社会的健康发展,有赖于健康向上的工作伦理的锻造,个

    5、体的劳作奋斗也需要精 神世界的安顿。日益增速的工作和生活节奏或许会让人感到压力,但人们的精神心态却不 应就此内卷。唯有为年轻人创造更多发展机遇,进一步做好社会兜底保障工作,更加重视 人们对于意义感和公正感的追求,才能让他们避免受到内卷的困惑,以更加热情、饱满的 状态面向未来。 “卷人”不该是年轻的唯一样态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 年 11 月 06 日 02 版) “本科生有三条出路保研、考研、出国。 ”记得刚上大学时,凡是有学长向新生指 点迷津的场合,都能听到这句“过来人”情真意切的肺腑之言。 想当年, “内卷”还是标准的学术用语,一知半解的学生爱在论文里卖弄这样的“高级 词汇” 。

    6、不过,就大学生的竞争模式而言,这些年来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当下热议的“内 卷”竞争,在 10 多年前已见端倪。当然,随着考研竞争的愈发激烈,尤其是在疫情影响下 留学充满不确定性的今年,可想而知,保研成了某种程度上的“最佳”选项。 多数专业的本科学习期限是 4 年, 对于追求保研的学生来说, 到了大三结束后的暑假, 最晚不过大四开学前两个月,这场比赛便进入关键的决胜局了。记得当年保研考试前(一 般学校都会冠之以“夏令营”的称号) ,我所在的寝室进入了一段诡异的时期,仿佛大选前 的“沉默期” ,谁都不对是否争取保研公开表态,仿佛这件事根本不存在。直到入选夏令营 的名单公示,才发现对床的舍友也在角逐

    7、之列。 作为范围极其有限的竞争,保研无疑符合当下对“内卷”的界定。相比庞大的考研报 名人数,保研一般是同专业内部同学的较量,大家知根知底,连对方内裤的颜色都一清二 楚。虽然保研的整体录取率较高,但想到一个室友可能就淘汰了另一个室友,甚至男朋友 挤占了女朋友的保研名额,这种面对面的竞争无疑更加残酷。 由于知名高校倾向于把录取名额留给推免生(无论是本校生源还是拥有推免资格的同 层次院校考生) ,甚至一些专业只招收推免生,那些来自二本、三本的本科毕业生根本无法 获得保研比赛的入场券。这场在内部人看来残酷的游戏,足以让更多的外部考生羡慕。实 际上, “内卷”的语境最早出现在几所国内一流大学, “你卷了

    8、吗”更像是精英学生的自我 调侃。 消除“内卷”的一个可行方式,就是破除“内” ,让竞争来得更加开放和公开。这当然 不是否认保研(推免)这一招考形式的优势相比功利性和应试特征显著的考研,保研 更能体现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考察。 “卷人”斤斤计较的各种指标,恰恰反映了人才培养指向 的复杂性和多元性。高校倾向于把更多招生计划投放于保研,本质上也是出于对优质生源 的渴求,这本不该成为苛责的理由。 然而,在肯定追求招生效率的同时,同样不能遗忘机会公平。从范围有限的报名者中 选拔幸运儿,遗漏了大量具有潜质但因为各种原因被落下的学生。很多小有成就的学者, 并没有拿到一个光鲜耀眼的本科文凭,就充分证明了这个事实。

    9、对招生单位来说,从自己 的毕业生中挑选,确实容易招到“不那么坏”的学生,但仅仅这样就够了吗? 人们在理解保研模式时,习惯性地与考研比较,意在强调保研所精简的漫长的备考。 但是,保研仍然需要考试,它的潜台词其实是培养单位根据自身要求挑选更有学术潜力的 研究生。这种以申请制为基本形式的招生形式,意味着招生单位要付出更多考察的努力, 而不是简单地批改一份试卷。人才评价从来不是轻轻松松完成的事,在有限的范围里挑选 苗子固然不会犯大错,但可能错失更多良机。显然,只有扩大保研所面向的范围,才能促 进机会公平,同时让更多年轻人脱颖而出。 与保研竞争类似,表现在就业领域的“内卷” ,也存在有限竞争的问题。其中

    10、,经常被 讨论的就是校园招聘提出“应届生”身份的要求。 校园招聘要求“应届生” ,对毕业生来说既是一种保护,也是一种限制。保护体现在应 聘者不用过度担心自己工作经验的匮乏,因为竞争者都是和自己差不多的同龄人。基于这 个理由,部分企业也把校园招聘视为自己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但是, “应届生”政策要求 毕业生在规定时间内应聘,让找工作像是升学考一样“只有一次机会” 。在毕业生价值取向 多元的当下,有人要“间隔年” ,有人想从事一段时间的志愿服务,甚至仅仅希望待业在家 一段时间,其中合理的诉求应该得到更好满足。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教育部出台政策,允许毕业生可适当延长择业时间,将户口 档案在学校保

    11、留两年,待落实工作单位后再办理手续。此举对缓解“应届生”身份带来的 内卷焦虑,无疑有着积极意义。对这两年的大学生来说,得以在更长时间内寻找更适合自 己的工作机会。从长远看,放宽应届生的认定标准,设置就业缓冲期,能赋予毕业生更多 试错机会,也更有利于社会的人才配置。 当初天天念叨“保研、考研、出国”三条路的我们这届大学生,不知不觉到了而立之 年。现在看来,这三条路并没有优劣之分。有本科毕业早早工作的同学历经磨练成为新兴 企业高管,也有出国读博者依然在漫漫学术征程上攀爬,幸福生活本有多重维度。如果心 里只有眼前的小池塘,那么当时获得再幸运的机会也激不起太大的浪花;如果胸中装得下 大洋,一时得失就没

    12、那么重要。走出“内卷” ,最后还是要看你有没有把自己“卷”起来。 02 与时俱进 “想象力跟不上科技”当反思功利教育 2020 年 11 月 04 日 星期三 北京青年报 “很多孩子的想象力非常好,但是更多孩子的想象力甚至没有达到我们科技发展的水 平。 ”2020 中国科幻大会近日在北京举行。大会前夕的第四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创作 研究基地年会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威海紫光实验学校校长李凌己提到了这样一个 令人担忧的现象。 多年来,中国学生想象力不足的话题反复被提及。2009 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 全球 21 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

    13、 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曾会同中国科普研究所在全国九个省(市) 72 所中小学进行了一场关于青少年创造性想象力的调研,测评总分为 80 分,参与调研的 孩子们平均得分仅 29.97 分,未达及格线。 如今,李凌己校长提出“青少年想象力跟不上科技发展” ,则是基于在这些年参与全国 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评审,以及学校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观察。无独有偶,去年上海市 中学生科普作品征集活动中,许多孩子对未来的想象还是“会飞的汽车” “缩小的饼干” , 似乎现代科技并没有真正融入他们的生活。担任活动评委的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丁子 承感叹,“如今已是人工智能时代, 可孩子们的想象力水平还

    14、停留在凡尔纳写 海底两万里 或叶永烈创作小灵通漫游未来的年代。 ” “想象力跟不上科技”的原因或许是多方面的,但很大程度上缘于功利教育。在应试 模式下,学生往往是考试什么才学什么,整天淹没在“题海”中,课余时间奔波于各种补 习班。孩子们可以说连想象的工夫都没有,何谈想象力?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青 少年无暇获取科技前沿知识,自然不可能跟上科技发展。与语数外等学科相比,科学由于 不在考试范围,往往被一些学生和家长所忽视。然而,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 家协会理事长周忠和所言, “虽然只有很少数学生最终会走上科学探索之路,但科学作为人 类主要思考方式之一,对大多数从事其他职业学生的成长也

    15、大有帮助。 ” 同样是基于功利思维,我们的教育形式也更多停留在知识灌输,缺乏对于学生好奇心 的激发。爱因斯坦说过: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 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但在现实中,老师往往重知识传授、轻想 象力培养,标准答案更是禁锢了孩子的思维,扼杀了创造力。曾经有一道考题,题目是“雪 融化了之后是什么” ,一个孩子答“春天” ,这个富有想象力的答案却被老师判定错误,因 为标准答案是“水” 。青少年因好奇而引发的兴趣就像小树苗,本应在呵护下茁壮成长,但 在这样一刀切的修剪下,小树苗成了千篇一律的盆景,无法成长为参天大树。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

    16、到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其中就包括“进入 创新型国家前列” 。 想象是创新的先导, 是从模仿到创造的阶梯。 作为推动国家创新的未来, 青少年想象力跟不上科技发展水平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摒弃应试思维, 改革教育方式, 给孩子一个天马行空的想象空间,能够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这需要学校、家长和全社会 的共同努力。 “蓝领”月薪超大学生:学习能力是关键 光明日报 ( 2020 年 11 月 02 日 02 版) 这几日, “蓝领”月薪过万、高过大学生的话题引发关注。有媒体报道,近日,一位专 门招聘“蓝领”的人力资源公司负责人给江苏一家电子厂招聘了月薪 8000 元的普工,工

    17、人 刚到现场,就被隔壁的电子厂以月薪 1 万元抢走了。对此现象,该负责人表示,现在“所 有工厂都缺人” 。 普工如此抢手,其所折射的劳动力市场及其经济现象值得细究。结合近些年大学 生平均工资普遍较低的现实情况, “蓝领”月薪过万,就更加引人注目。 “蓝领”工资超过 大学生的现象,其实并没有颠覆经济常识。观察近些年的职业薪资水平,能够发现各个行 业和职业的薪资涨跌,与其行业和职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市场评价越来越贴近。 事实也是如此。从此次媒体报道的案例就可以看出,正是工人岗位的稀缺性,使 得“蓝领”月薪过万。报道称,随着消费回暖和“双 11”的刺激,不少制造工厂订单量明 显上升,以“蓝领”为主

    18、的制造业用工迅速走高,多地开始争抢蓝领工人,不少蓝领工人 月薪过万,在一些就业领域超过了本科生等群体的平均月薪。 当然, “蓝领”之所以在劳动力市场上受追捧,是因为现在许多普工早已不是十几 年前的概念。说到底,蓝领工人自身所掌握的职业技能是其月薪上涨的根本原因。随着科 技发展,用工企业也开始大量使用先进设备来提高生产力,这意味着流水线上的工人除了 需要熟练的操作技术外,还要能够适应高新技术的新设备。这就要求“蓝领”具备一定的 学习能力,而这种以操作经验为基础的学习能力并不以学历作为衡量标准。 在“蓝领”群体中,有很多具有各自特点的专业人才。这部分专业人才并非拥有 高学历,但他们通过对相关专业技

    19、术的不断实践,获得了如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等 相关职业技能认证。这样的工人,其角色和能力与工程师一样,是企业解决生产或服务难 题时不可或缺的人才。此类群体,当然是市场稀缺人才。 在此,我们也无须担心人力资源配置“倒挂” 。蓝领工人的月薪高过大学生,是市 场评价的结果。但是,这个评价,只是一个方面、一个工种的评价,并非对大学生能力和 价值的否认。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制造业的不断升级自然要求工人的能力不断提 高,这必然会带动相关行业薪资的上涨。这也意味着,只要其能力符合市场需要,无论是 蓝领工人还是大学生,都将能够获得与能力相匹配的薪资水平。 所以, “蓝领”月薪超过大学生,并不能证明“

    20、读书无用论” 。恰恰相反,蓝领工 人受热捧,其背后核心因素还是学习以及学习能力。只不过,这个学习以及学习能力的判 定,并不只以学历为标准。 03 奇葩证明 奇葩证明再现,源于服务意识缺位 钱江晚报评论员 项向荣 据央视报道,广东惠州的陈先生为继承父亲的一笔存款,在银行、公证处、派出所、 居委会之间来回跑了七八次,历时 7 个多月,还是没能解决问题。近日,经国务院督查组 介入,陈先生终于从银行取到继承的存款。 针对长期存在的证明“我是我” “我妈是我妈”等奇葩现象,有关部门实施过多轮清理 整顿行动,舆论也屡屡谴责。但在众声鼎沸之下,还有一些老爷们不顾民声,让此奇葩证 明行走江湖。这块“牛皮癣”到

    21、底为何好不了? 陈先生在“证明我爸是我爸”的过程中,出现了四家机构,分别是银行、公证处、派 出所和居委会。其中,银行要求陈先生按照存款继承程序办理是合理的,这是他们的职业 操守,无可指摘。派出所和居委会拒开证明也无可厚非,既然上级部门已经做出规定,要 求其违规开证明就是强人所难了。问题很明显,给陈先生出难题的是公证处。 “奇葩证明”的奇葩之处在于,公证处不放心户口本上的父子信息,非得要求提供白 纸黑字写明父子关系的证明。然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第二十九条规定, “公 证机构对申请公证的事项以及当事人提供的证明材料,按照有关办证规则需要核实或者对 其有疑义的,应当进行核实,或者委托异地公证

    22、机构代为核实,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依 法予以协助。 ”显然,公证处如果对户口本记载的亲子关系存有疑义的话,自己有核实的义 务,也有要求有关单位依法协助核实的权利。然而,公证处最后还是把皮球踢给了申请人 陈先生。 在现代生活中,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确实需要用各种证明来保证行为的合法合规。 但是,一些不必要、不合理甚至没法办的证明,让人们吃够了苦头。 “奇葩证明”的背后, 是有些机构没有把为老百姓服务思想放在心上,而只是想着自己方便。多要求一份证明, 不会增加自己的工作量;自己去调查核实,却需要花力气下工夫,还要承担责任,所以他 们“照章办事”毫不通融。 从自身的方便出发,本质上是一种以自我为本位

    23、的意识。有些地方, 越是基层越是“脸 难看,话难听” ,越是坚持照“章”办事,丝毫不肯与人方便。这实质上是缺少为人民担当 的服务意识。 要使大众真正享受公共生活的便利,恐怕有关部门应反省和破除这种本位意识。只有 勇于承担责任,真正把为民服务的思想放在心上,才能杜绝“证明我爸是我爸”奇葩难题 再现。 信息化时代,应少一些“我爸是我爸”的证明 来源:红网 作者:刘雨欣 编辑:陈乘 2020-11-03 17:11:04 近日,广东惠州的陈先生,为继承已故父亲的存款,陷入证明“我爸是我爸”的循环, 在银行、公证处、派出所、居委会来回跑了 7、8 次,历时 7 个多月未果。最终经国务院督 查组督查,当

    24、地政府协调整改,他才取到存款。 (10 月 23 日 央视网) 在没完没了的“循环证明”中,似乎公证处的贡献颇丰。但媒体对“亲属关系证明” 的误读,让本来就不懂的我们更糊涂,引发了众多不满。事实上,证明 “我爸是我爸”很 简单,难的是证明“我爸不止是我爸” 。 假如我爸不止是我爸,那么“我”就不是遗产的唯一继承人,为了独自取出银行的存 款,我必须向公证处提供一份亲属关系证明。公证处无法单凭一个户口本办理继承公证 第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是父母,子女和配偶,亲属关系证明正是为了确定是否还存在当 事人以外的其他继承人。与证明“我爸是我爸”的确实是两码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公证机构在

    25、办理公证时要审查当事人的 身份、申请办理该项公证的资格及相应的权利;提供文书内容是否完备,含义是否清晰, 签名、印鉴是否齐全;提供证明材料是否真实、合法、充分;申请公证的事项是否真实、 合法。 从这个角度来说,公证处的做法无疑是正确的,为了保证公证内容的真实公平,不得 不对相关证明材料的要求更加严格。而根据相关规定,派出所和居委会也无权提供亲属关 系证明、身份证明等信息。僵局之下,似乎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立场,然而抛去客观事件 流程,问题本身仍然无法得到解决。尽管督查组认为,基层部门缺乏服务意识,相互推诿 才导致群众办事无门,但现实的情况千奇百怪,一般流程又不能解决,公共权力法无授权 不可为,基

    26、本工作人员既要按照规章制度工作,又要满足群众的利益诉求,无法两全,最 后还是要上层建筑去着手解决问题,因此造成了非要督办才能办成事的表象。 为群众办事是政府部门的工作,为群众及时、高效的处理事务更是政府部门职责的应 有之义。 “踢皮球”的时代该结束了,基层干部避免承担风险互相推诿或许仍然存在,但高 层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调更为重要。往往是因为高层部门在下发相关政策时没有想周全, 或者在制定相关流程的时候没有征求基层办事人员可行性, 才导致的基层干部权责不对等, 再加之,信息不通畅,上下部门对于群众办理的业务所需材料、手续的信息缺乏公开和公 示,进一步增加了其办事难度。 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国本不应如

    27、此僵化,政府部门的信息共享本不是难事,对公要求协 作或将成为可能, 或许在全面电子信息化的时代,会少一些证明 “我爸是我爸”的声音吧。 证明“我爸是我爸”未果,根在“放管服”执行不力 来源:红网 2020-11-05 19:33:40 根据群众在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反映的“公证书办理难银行存款无法取出”问 题线索,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第十一督查组赴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进行了实地督查。督查 发现, 群众反映情况属实, 惠州市惠阳区公证机构存在不担当不作为、 为民服务意识不强、 漠视群众利益等问题,导致群众七个多月无法办理继承公证。 (11 月 5 日中国青年报 ) 事情很简单,过程很复杂,服务

    28、很糟糕。惠州市惠阳区陈先生的父亲,于 2020 年 2 月 28 日去世,之前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惠阳支行留下 7 万余元存款。就这 7 万元,让陈先生 从 3 月以来,一直奔波于银行、公证处、派出所和居委会之间。其中,公证处一家就来回 四次,最终陷入僵局,直到督查组介入,才在政府的协调下使问题得到解决。 表面看,各家都有自己的理由,也有自己的依据,更有“尚方宝剑” 。实际上,对当事 人来说,却都是死结,是死循环。再怎么跑,再怎么求情,也走不出这样的死循环,走不 出如何证明“我爸是我爸”的死胡同。就算陈先生能像孙悟空,变出一个父亲来,证明陈 先生是他的儿子, 按照有关方面的工作态度, 他们还会追

    29、问, 你凭什么证明他是你的儿子, 医院的出生证明呢?有没有做 DNA 呢?做 DNA,可能还要证明。转来转去,陈先生就只能 放弃 7 万元的继承权了。 “放管服”改革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解决诸如“我爸是我爸”这样的死循环问 题,就是要在政府服方面提高效率,方便群众办事,支持企业发展。但是,从惠州市惠阳 区这次群众反映的问题来看,“放管服” 改革在执行层面, 确实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正如督查组的提出的整改意见中所说的,陈先生遇到的“循环证明”问题并非偶然,具有 一定的普遍性,根源在于基层政府相关部门为民服务意识不强,对“放管服”改革的精神 理解不深不透,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将人民群众利益

    30、放在首位。 但凡心中有民,即便政策上存在一些矛盾,也一定会主动帮助群众去解决,帮助群众 寻找解决的路径,而不是让群众一次又一次地奔波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让群众反复做无 用功。因为,在户籍制度尚没有取消的情况下,陈先生提供的与父亲共同落户的户口本, 就足以能够证明两人的父子关系,而不要再让陈先生东奔西跑。可是,有户口本也没用, 还要派出所提供户籍关系证明,那要户口本干什么呢?显然,这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为 难人民。 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个案,但决不能认为是个性问题。个案反映出来的问题,往往就是 政府职能部门在服务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特别是服务问题,从任何一个细节中都能得 到充分体现,也能成为政府在

    31、为企业和群众服务过程中的肠梗阻,成为企业和群众心中的 痛点。 必须承认, “放管服”改革在给企业和群众带来越来越多便利,给经济社会发展带去越 来越多积极因素的同时,也确实有一些地方和部门没有真正按照“放管服”改革的要求去 做,仍然把服务当作权力,或者将过去的有偿服务异化成今天的不作为、乱作为。 7 万元的遗产继承问题,要惊动中央督查组才能解决,可能不再是一件小事,而是反 映了执行力不强的大事。要知道,政策也好,决策也罢,生命力就在于执行。只要执行不 到位,执行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政策的执行和决策的落实就都会打折扣,就都会影 响中央政策与决策的公信力,就会影响企业和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所以

    32、,广东惠州的这起事件,应当成为各地共同思反思的问题,从而举一反三,认真 检查对照本地在落实“放管服”改革各项措施过程中,是否也存在类似问题,如何才能避 免类似问题的再发生,从而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打通“放管服”改革的各种堵点,畅通政 策和决策执行与落实的经脉,避免因为少数地方、少数部门的工作不到位,影响整个“放 管服”改革的效果,真正把“放管服”改革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共同架起为企业和群众 服务的桥梁。 04 反对家暴 男童被生父虐待或截肢:别让家庭成为暴力的隐秘角落 来源:红网 2020-11-05 22:24:51 近日,有关广东一 7 岁男童因遭父亲烟头烫伤致满身伤疤,双手感染坏死面临截肢

    33、的 新闻引发社会关注。目前当地警方已立案,男童父亲也因涉嫌虐待被刑拘。 (11 月 4 日 澎 湃新闻) 前有辽宁抚顺 6 岁女童因遭生母及其男友虐待生命垂危,多次被下病危通知,以及运 动员张培萌殴打怀孕妻子及岳母等新闻, 风波未平, 又出现 7 岁男童因家暴或截肢的消息, 不禁令人愤慨。家庭作为成员之间亲密联络的一个场所,本应是温馨的、充满关怀的,何 以成为暴力的隐秘角落? 我国在 2016 年就出台了反家庭暴力法 。配偶、父母、子女及其他共同生活的人(多 指未缔结婚姻关系的同居伴侣)之间,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 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侵害,都适用

    34、于此法。因此,不管是夫 妻之间的家暴行为,还是父母虐待儿童,成年子女虐待老人,寻求正义的解决之道都是有 法可依的。而且,我国还针对性地设置了强制报告制度、人身安全保护制度,保护家庭暴 力受害者、举报家庭暴力行为者的人身安全。 然而,比反家庭暴力法更“深入人心”的,是“法不入家门”的观念。在“棍棒 底下出孝子” “夫妻床头打架床尾和” “家丑不可外扬” “家务事外人无权干涉”等陈旧观念 的影响下,许多恶性的虐待也被归为一般性的吵架打闹。这种思维上的误区,在相当程度 上助长着家暴行为的发生,阻碍着司法对家暴行为的干预,更使得许多家庭暴力的受害者 长期忍受施暴行为、承担亲友误解,有苦难言。 通过法律

    35、来反对家庭暴力无疑是一种进步, 它将家暴从 “家务私事” 的范畴解脱出来, 为公权力的介入构建了一套预防和处理的法律体系。然而,将这一套法律体系落到实处, 还需要社会观念的进步。借法律的势,将“家庭暴力非家事” “家庭暴力是错的”这些本该 深入人心的观念真正为大众所了解、所认可,将“棍棒教育” “家丑不外扬”的陈旧观念彻 底摒弃,才能让反家暴法真正能反家暴。唯有全社会树立起反对家庭暴力的共识,织 牢从法律到文明的警惕网,我们才能把家暴拦在家庭的门外。 “我的儿子我想怎样就怎样”?荒谬!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 年 11 月 06 日 日前,广东茂名 7 岁男童遭父亲烟头烫致满身伤疤,双手感

    36、染坏死面临截肢一事受到 关注。 据南都报道, 在各界合力救治孩子的同时, 本案犯罪嫌疑人已被当地警方刑事拘留, 其一句“我的儿子我想怎样就怎样,别人管不着” ,再次引发舆论热议。 儿子当然是你的儿子,但这次不仅真的有人出面在管,而且是刑事介入的量级,不知 道已经人身受限的嫌疑人,是否已有所悔悟?但无论如何,这样一句话,以及伤人的言语 背后所深藏的育儿观念、所营造的可怖家庭氛围,依然让人愤怒。无辜的孩子来到这个世 界,不幸遇上最不配为人父母的家长,旁人除了伸出援手相助,还能做点什么? “父母这个可能最需要不断学习成长的社会角色,恰恰却是最没有门槛的” ,每当社会 出现类似侵害未成年人惨案爆出,类

    37、似的感慨就不免再来一次。七岁男童的悲惨人生,究 竟有过怎样的遭遇,可能无法完全复盘,但他的人生就注定是如此吗?从媒体报道提及的 细节不难看出一些其它的可能性。 本案的发现,虽说源自嫌疑人为受伤孩童求医的举动,但医院向警方的及时反馈才是 本案外部力量介入的关键。让人不免狐疑的是,在“长期的饮食、休息受限”甚至明显外 伤恶化的情况下,受虐儿童前期是否曾因类似伤情就医,彼时医疗机构是否有所反应,这 一待核实的关键细节无疑是还原虐童个案、反思介入解救时机的开始。 不仅如此,媒体报道显示,被虐孩童的亲属在探亲时就曾“留意到小豪身上的伤痕” , 那么,与被害人共同生活的其他家庭成员、周遭的邻居与基层组织,

    38、是否对孩童被虐有失 察的责任?偶尔见一面的旁人都可见的伤痕,家人、邻人为何熟视无睹?同为监护人的母 亲,为何对此不置一词,其本人是否也同样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监护人的施虐过程是否 伴有被害人的呼救,类似的情况中,周边能够及时介入的力量为何会处于失效、失语的状 态? “我的儿子我想怎样就怎样,别人管不着” ,想用现代的人伦观念、基本法理乃至明文 法规驳倒此种无知的浅见可能并不难,但难的是改变纵容和无视此类谬论的社会环境。打 孩子、打女人是“家务事” ,别人不便插手,更不要说报警,顽固的社会风气令人无奈。 应当承认,持有类似观点的家长并不在少数,只是可能不似本案一般严酷。社会土壤 的改良或许需要很

    39、长时间,可能真的得有不停重复上演的虐待个案,来唤醒更多的人对家 庭虐待行为从反感、不齿到勇于介入,再到及时果断的报警求助。 婴儿从其呱呱坠地开始, 就是受到法律保障的独立个体。 相关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对家庭暴力的反对,都是从对违法犯罪的预防开始,对包括医院、学校以及基层社区等部 门,都明确有及时发现并提供线索的责任。责任履行是否到位,履职不到位或者失职就应 当有更明确的责任追究,2020 年 5 月,由最高检会同教育部、公安部等 9 部门共同建立了 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在实践层面,可见“及时报告”的个案,但依然鲜有对 怠于报告的追溯与惩处。 早一点,再早一点,每次出现儿童被虐待惨案,外界都希望尽可能早地介入与解救, 要让旨在“救救孩子”的制度硬起来、落地扎实起来,不能一直都困在事后的追悔中。请 救救孩子,深究茂名男童被虐案的每一个细节,查明在个案被发现前每一次可能的介入节 点上各环节的疏漏,是在帮被虐男童筹款、呼吁严惩“不配为人父母”的嫌疑人之外,社 会所能做的一点微薄的工作。


    注意事项

    本文(跟着时评学写作:内卷情绪、与时俱进、奇葩证明、反对家暴.docx)为本站会员(春光无限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