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4浙江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初中重要课外文化常识梳理 第1类二十四节气季节节气内涵相关诗句/谚语春季立春开始进入春天,万物复苏。“立”有“开始”的意思。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左河水立春);立春晴,一春晴;立春下,一春下;立春阴,花倒春。雨水降水开始,雨水增多。春雨贵如油;雨水节,把树接。惊蛰天气转暖,春雷始响,地下蛰伏的动物开始苏醒。 雨水早,春分迟,惊蛰育苗正适时;惊蛰不过不下种。春分昼夜等长。“分”有“半”的意思。春分前后怕春霜,一见春霜麦苗伤。清明气温升高,降雨增多,是春耕春种的时节。既是节气,又是传统节日,有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等习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2、杜牧清明);清明前后, 种瓜点豆。谷雨寒潮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利于谷物生长。谷雨如丝复似尘,煮瓶浮蜡正尝新。(范成大晚春田园杂兴)夏季立夏夏季开始。温度明显升高,雷雨增多。立夏小满,雨水相赶;小满不满, 芒种不忙;小满种谷, 憋满仓屋。小满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未成熟。芒种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陆游时雨)夏至炎热将至。“至”有“到”的意思。夏至无雨三伏热。小暑天气炎热,但未到最热时。“暑”即炎热。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头伏有雨, 伏伏有雨;三伏有雨吃饱饭; 伏里无雨, 谷里无米。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秋季立秋开始进入秋天。“秋”指暑去凉来。立了秋,
3、 挂锄钩。处暑炎热即将过去。“处”有“终止”的意思。处暑谷渐黄, 大风要提防。白露天气已经转凉。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秋分秋季中间,昼夜等长。秋分有雨来年丰。寒露气温下降,露水更凉。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霜降天气渐冷、开始降霜。霜降见霜,米谷满仓;十月不下霜, 种地一包糠。冬季立冬冬季开始。立了冬, 把地耕,能使土里养分增。小雪部分地区开始降雪。小雪到,吃糍粑。大雪天气更冷,降雪可能性更大。瑞雪兆丰年;冬天麦盖三床被(大雪), 来年枕着蒸馍睡;大雪不见雪, 来年不收麦。冬至天气渐入严寒。既是节气,又是传统节日,有围炉温酒、闲话家常的习俗。温州民间有吃汤圆习俗。冬至大如年;温州民间有
4、“过了冬至大一岁”的说法。小寒进入严寒天气。小寒大寒, 滴水成团; 小寒冻土,大寒冻河;小寒大寒, 杀猪过年大寒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第2类汉字与书画艺术1. 中国汉字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有着六千年的历史。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演变。字体概述示例甲骨文商朝时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用于占卜记事的文字。(罗) (承)金文又称“钟鼎文”,是殷商与周朝时期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罗) (承)篆书大篆指籀(zhu)文、六国文字等,与金文相似。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罗) (承)(罔) (罕)隶书产生于秦代,通行于汉代,有秦隶和汉隶之分,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罗
5、) (承)(罔) (罕)草书“章草”流行于东汉章帝时期,晋以后的草书称为“今草”。(罗) (承)(罔) (罕)楷书又称“真书”“正楷”,汉末出现,盛行于唐朝。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形体方正,笔画平直。(罗) (承)(罔) (罕)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 (罗) (承)(罔) (罕)2. 中国书法:即“以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为工具,以汉字为载体,书写在纸、帛、碑石等上的汉字书写艺术。中国书法名家如下:书圣东晋王羲之,代表作有黄庭经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 草圣唐张旭 ,代表作有肚痛帖古诗四帖草书心经。楷书四大家欧阳询(欧体)、颜真卿(颜体)、柳公权(柳体)、赵孟頫(赵体)。行书四大家王羲之、 欧阳询、 颜真卿、苏轼。3. 中国画:即以毛笔为主要工具蘸水、墨、彩在绢、纸上进行的艺术创作。简称“国画”,又称“丹青”。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中国画名家如下:水墨画鼻祖之一东晋顾恺之,代表作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画圣唐吴道子,代表作天王送子图。黄公望,元代画家,浙东平阳人。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等。尤擅画山水,代表作有富春山居图水阁清幽图天池石壁图等。徐渭,明朝书画家,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才子”。他是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青藤画派”之鼻祖。代表作有墨葡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