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2 出师表出师表 1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写作脉络。 3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4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 “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 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 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 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
2、作者简介: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 背景简介: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助刘备成就大业,建立了 蜀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立。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丞相。223 年刘备病逝,临终对诸 葛亮托认国事,并嘱咐儿子刘禅:“汝与丞相从事,当事之如父”。后刘禅称诸葛亮为“相 父”。诸葛亮辅佐刘禅辛勤治蜀,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国力有所增强,在这种情况下,他于 227 年率兵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刘禅昏弱,使诸 葛亮在劳师远征之际深怀内顾之忧,所以,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刘禅以告诫和劝勉。 目标导学二:分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 2在朗读的过程中,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3教师点拨特殊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 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今义: 语言、行为恶劣;不道 德) 由是感激 (古义:感奋激发;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未尝不叹息痛恨 于桓、灵也(古义:感到痛心、遗憾;今义:极端憎恨或悔恨) 开张圣听(古义:扩大;今义: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 【一词多义】 遗:是以先帝简拔以遗 陛下(给予) 深追先帝遗 诏(遗留) 效:恐托付不效 (奏效,成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功效) 所以:此臣所以 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
4、分也(用来) 此后汉所以 倾颓也(的原因) 以:先帝不以 臣卑鄙(因为) 以 光先帝遗德(来) 以 塞忠谏之路也(以致)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结合自己对文意的理解,划分文章层次。 明确:可将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67):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 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8):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总结全文。 目标导学三:把握重点,理清脉络 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了哪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5、明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其余两条 虽然说的是方针、政策,也都与此有关。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容易受小人蛊惑,如不亲 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 策也不可能贯彻执行。而亲贤是远佞之本,所以文章开头说“开张圣听”,实际上就是要听 取贤臣的意见,万不可“塞忠谏之路”,中间列举贤臣姓名,要刘禅“亲之信之”,结尾更 劝说刘禅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也是亲贤的意思。 目标导学四:细读课文,讨论交流 1文章主要向后主进谏,开篇为什么从蜀国形势谈起?既然“益州疲弊”,又为何要 出师伐魏? 明确:文章开篇以蜀国形
6、势谈起,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 亡的惨局,在这种情况下,“侍卫之臣,忠志之士”,他们不忘先帝遗德,不改对后主的忠 心,转危为安是有希望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了三项治国主张。 “益州疲弊”是指蜀国在“三分”中处于不利位置。 在这种情况下, 诸葛亮用了五年时 间做准备,主要措施有:跟吴国通好;加强内政建设;平定南方的叛乱。可见,出师 伐魏的时机已经成熟。 2文章由劝谏转入自叙生平,初看似与出师无关,但进一步推敲,却可看出作者的良 苦用心,这样写,好处何在? 明确:这样写,首先是表白自己对蜀汉的一片忠诚,二十一年如一日辛苦奔走,是感先 帝的殊遇, 先帝既已“崩殂”, 亦当“
7、报之于陛下”。 这样的表白合情合理, 容易打动刘禅, 取得信任,以防远离之际,小人妄进谗言,离间君臣而坏大事。其次,追述先帝“不以臣卑 鄙”,而“三顾”之举,也是启发刘禅能像其父一样任人唯贤,知人善任。由谏君突然转入 述己,使文章另辟蹊径,起伏有致。 3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又为何在文中多次提及先帝遗诏? 明确:意在提醒后主认清形势,希望他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大业。他反 复提及先帝遗诏,也是希望能勉励后主。 目标导学五:赏析表文,学习写法 本文是如何把议论、抒情和叙事融为一体的? 明确: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变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而达到劝谏的目的。 论述
8、切中要害、 分析透辟, 针对性强; 寓情于义, 情理交融, 言辞恳切, 说服力强。 变事, 寓情于事, 委婉动人, 感情真挚。 所变之事如推荐贤才, 讲身世, 谈经历, 都是为议论服务,使他对刘禅提出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 目标导学六:拓展延伸,展示个性 你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 明确: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知恩图报、忠心为国。他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他鞠 躬尽瘁,死而后已,永远是后代胸有抱负、腹有诗书,有良知和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心中一面 高高飘扬的旗帜。武侯祠前的杜甫、61 岁的陆游不就是例子吗?当我们吟诵“出师未捷身 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诗句时, 不也深深地体味出杜甫对
9、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吗? 当我们解读“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两句诗时, 不也深深地被陆游满腔豪情 所感染吗? 另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的“忠”是一种愚忠,是报知遇之恩。他只忠于刘备,忠于自 己的才能,是一种狭隘的爱国行为。如果他爱国爱民,又何必辅佐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呢? 北伐之所以功亏一篑,不就是因为刘禅的昏聩无能吗? 小结: 出师表以“形势”使对方震动,以“情感”使对方感动,以“措施”教导对 方,以“事业”激励对方,肝胆相照,情深意厚,一直为后人所称道。 封建统治者推崇诸葛亮, 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 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之恩, 一生尽忠, 是忠臣的典型。今天,人们肯定诸葛亮,主
10、要是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 “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则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意。作为新世纪的热 血青年,我们应该胸怀祖国,心系人民,做时代的骄子,做人民的公仆。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 文言文的教学是以文言字词积累为主还是以理解内容 为主。我认为,这并不是矛盾的问题。从学生的长远学习 来看,字词的掌握和文本内容的理解是融合在一起的。因 而,我在讲述本文时,首先重在讲解文言字词,然后再分 析本文内容,这样一来,学生既掌握了文言字词,也能更 好地了解文章内容,感悟文章主旨。 不足之处 这堂课不足的是,因为重情感体验,所以在字词咀嚼 的精微程度上还远远不够。以后争取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 既能够尽可能地多积累品味字词,又能让学生对人物和主 题有较为深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