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科版(2024)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生物的命名教学设计课题:生物的命名科目:初中生物学年级:七年级上册版本:苏科版(2024)一、课标引领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学生了解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方法,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在生物命名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理解生物命名的重要性,掌握双名法的基本规则,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通过学习生物的命名,让学生体会科学命名的严谨性和规范性,为后续学习生物分类和生物多样性的知识奠定基础。二、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生物的命名是新教材苏科版(2024)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4单元生物的多样性第6章生物的命名与分类的开篇内
2、容。教材首先通过讲述生物种类的繁多和同一种生物可能有不同的名称,引发学生对生物命名混乱问题的思考,从而引出生物命名的必要性。接着介绍了古代生物命名的方法,如用一个词或短语来描述生物的特征或习性等,但这种命名方式存在不科学、不准确的缺点。然后重点阐述了现代生物命名的基础双名法,包括双名法的创立者林奈以及双名法的具体规则,即每个物种的学名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属名,第二部分是种加词,后面还常有命名者的姓名。教材还通过一些具体的生物学名示例,如银杏(Ginkgo biloba L.),帮助学生理解双名法的应用。最后强调了生物命名的重要性,它不仅有助于人们准确识别和研究生物,还有利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
3、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二)教材地位和作用生物的命名是生物分类学的基础,正确的命名是准确识别和研究生物的前提。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理解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方法提供了必要的知识铺垫,同时也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和复杂,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通过了解生物命名的发展历程,学生可以体会到科学知识的不断积累和进步,以及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的严谨态度和创新精神,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了解生物命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 说出古代生物命名的方法及局限性。3. 阐述双名法的创立者及双名法的具体规则。4. 能够识别和书写常见生物的学名。(二)能力目标1.
4、 通过分析生物命名的历史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 运用双名法规则对生物进行命名练习,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3. 参与课堂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感受科学家在生物命名研究中的贡献,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崇敬之情。2. 认识到生物命名的规范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增强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双名法的规则及应用。2. 理解生物命名的重要性。(二)教学难点1. 理解双名法中属名和种加词的含义及确定方法。2. 体会生物命名在生物分类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五、教学辅助
5、1. 多媒体课件,包含生物图片、生物命名的历史资料、双名法示例等。2. 生物标本或模型,如银杏模型、月季标本等。3. 制作生物学名卡片的材料,如卡纸、彩笔等。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多种生物的图片,包括不同种类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让学生观察并说出他们所认识的生物名称。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生物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吗?为什么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地方可能会有不同的名字呢?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丰富的生物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对生物命名的好奇,从而自然地导入新课。2. 讲述一个关于生物命名混乱导致研究困难的小故事,例如不同地区对某种植物的不同称呼,使得科学家在交流和研究时产生误解。设计意图:
6、以故事的形式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生物命名不规范带来的问题,进一步强调生物命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古代生物命名1. 讲解古代人们对生物的命名方法,如根据生物的形态、习性、用途等特征来命名。例如,“向日葵”因其花总是朝着太阳而得名,“鲫鱼”因其颜色和生活习性而被称为“鲫”(古书中记载“鲫,鲋也,形似鲤,色黑而体促,腹大而脊隆”)。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古代生物命名的方式,感受古人对生物的观察和认知。2. 组织学生讨论古代生物命名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师生互动:- 教师提问:古代的这种命名方式有什么好处呢?又存在哪些问题呢?-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优点是比较直观、简单,能
7、够反映生物的一些明显特征。局限性是不够科学、准确,容易产生歧义,不同地区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命名方式,不利于交流和研究。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古代命名方法的不足,为引出现代生物命名方法做好铺垫。(三)双名法的创立1. 介绍双名法的创立者林奈。讲述林奈的生平事迹和他在生物学领域的贡献,强调他对生物分类学和命名法的重要推动作用。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成就和贡献,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崇敬之情。2. 展示林奈的画像或相关图片,简要介绍他的研究经历和学术成就,如他出版的自然系统一书对生物分类学的影响等。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介绍,让学生对林奈有更直观的认
8、识,增强学生对生物命名法历史背景的了解。(四)双名法的规则1. 详细讲解双名法的具体规则:每个物种的学名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属名,第二部分是种加词,后面还常有命名者的姓名。例如,银杏的学名是Ginkgo biloba L.,其中Ginkgo是属名,表示银杏属;biloba是种加词,描述了银杏叶子的形状特征(二裂);L.是命名者林奈的缩写。2. 结合具体生物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属名和种加词的含义和确定方法。(1)拿出银杏模型或图片,指着银杏向学生介绍:银杏是一种很古老的植物,它属于银杏属。我们看它的学名,Ginkgo就是它的属名,这个属名是林奈根据银杏的一些独特特征确定的。而bi
9、loba是种加词,大家观察银杏的叶子,是不是有二裂的特点呀?所以biloba就是描述它叶子特征的种加词。最后L.是林奈的名字缩写,表明这个学名是林奈命名的。(2)再以月季为例,展示月季标本或图片,讲解月季的学名Rosa chinensis Jacq.,Rosa是蔷薇属,即月季所属的属名;chinensis表示“中国的”,因为月季原产于中国,这里的chinensis就是种加词,描述了月季的产地特征;Jacq.是命名者雅克菲利普德拉里维耶尔(Jacques Philippe de la Rivire)的缩写。设计意图:通过实物或图片结合具体学名的讲解,使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直观、具体,帮助学生理解双
10、名法的规则,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观察一些常见生物的图片或标本,尝试找出它们的属名和种加词,并讨论这些名称是如何体现生物特征的。(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一些生物图片或标本,如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狗(Canis lupus familiaris Linnaeus)等。(2)要求学生小组内合作,观察生物的特征,查阅相关资料(如果条件允许),分析其学名中属名和种加词的含义及确定依据。(3)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小组的讨论结果。师生互动:- 教师在各小组间巡视,倾听学生的讨论,适时给
11、予指导和提示。- 小组代表汇报后,其他小组可以进行提问和补充。- 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再次强调属名和种加词的确定方法以及它们与生物特征的关系,纠正学生可能存在的错误理解。设计意图: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交流汇报,让学生分享彼此的观点和发现,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五)双名法的应用1. 展示一些生物分类学研究中的实例,说明双名法在生物分类、鉴定、研究和交流中的重要应用。例如,在植物分类研究中,科学家通过对不同植物的学名进行分析,可以确定它们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地位。又如,在国际学术交流中,使用统一的生物学名
12、可以避免因语言和地区差异导致的误解,方便科学家们分享研究成果和进行合作研究。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双名法在实际科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其重要性和实用性,增强学生对生物命名法的认同感。2. 给出一些生物的不同名称或描述,让学生运用双名法规则将其转化为正确的学名。例如:(1)“中华田园犬”,让学生思考它的属名和种加词可能是什么,并尝试写出其学名(提示:狗属于犬属,Canis;中华田园犬是狗的一个品种,种加词可以考虑其产地或品种特征等,如familiaris表示“家养的”,所以学名可以是Canis lupus familiaris Linnaeus,这里的lupus是狼的种名,因为狗是由狼驯化而来,
13、在分类学上有一定的关联)。(2)“荷花”,引导学生分析荷花的属名(Nelumbo)和种加词(可能与荷花的形态特征或文化背景有关,如nucifera表示“有坚果的”,荷花有莲子,所以学名可以是Nelumbo nucifera Gaertn.,Gaertn.是命名者的姓名缩写)。师生互动:- 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到黑板上写出他们小组讨论得出的学名,并解释其确定的依据。- 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进行评价和质疑,教师最后进行点评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和答案。设计意图:通过实际练习,让学生巩固双名法的规则,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4、。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六)课堂小结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生物命名的重要性、古代生物命名方法、双名法的创立者、双名法的规则及应用等。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框架,加深对重点内容的记忆和理解。2. 请学生谈谈他们对生物命名的新认识和体会,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生物命名在生物科学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关注生物命名和生物分类的相关知识。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发言,了解学生的学习收获和感受,同时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生物命名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15、。(七)课堂练习1. 出示一些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考查学生对生物命名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例如:(1)选择题:双名法中,第一个词是( ),第二个词是( )。A. 种名;属名 B. 属名;种名 C. 命名者姓名;种名 D. 种名;命名者姓名(2)填空题:小麦的学名是Triticum aestivum L.,其中Triticum是( ),aestivum是( ),L.是( )。(3)简答题:简述双名法的规则和意义。2. 学生完成练习后,同桌之间相互批改,教师进行讲解和总结,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进
16、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强化,确保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同时,通过同桌互批,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我检查能力。七、板书设计1. 生物的命名- 重要性与必要性- 古代命名方法- 特点:根据形态、习性、用途等- 局限性:不科学、不准确、易歧义- 双名法- 创立者:林奈- 规则- 学名 = 属名 + 种加词 + 命名者姓名缩写- 示例:银杏(Ginkgo biloba L.)- 应用- 生物分类、鉴定、研究- 国际学术交流设计意图:主板书呈现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和知识框架,突出重点,让学生对生物命名的相关知识有一个清晰、系统的认识。副板书用于记录学生的讨论结果、课堂练习中的易错点等临时生成的教学内容,便于教师讲解和学生回顾,同时也可以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和生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