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设计4 平平安安回家来第1课时教材分析 平平安安回家来作为道德与法治中安全教育课程的重要一课,旨在增强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培养其自我保护能力。本课通过生动的案例、实践模拟和互动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学会识别交通风险,掌握基本的交通规则与应急处理技能,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安全、顺利地往返家校之间。学情分析当前学生群体普遍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交通安全意识相对薄弱,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缺乏足够的判断力与自我保护能力。他们可能在日常出行中忽视交通规则,对潜在危险认识不足。因此,本课设计需注重趣味性、实践性和教育性相结合,通过直观展示、情景模拟等方式,激发学生的
2、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交通安全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核心素养分析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理解国家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增强遵守交通规则的自觉性。道德素养:培养尊重生命、关爱他人的道德品质,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交通安全理念。法治观念:增强法治意识,明确交通违法行为的后果,自觉抵制交通陋习。健全人格:提升自我保护能力,面对交通紧急情况能冷静应对,展现勇敢与智慧。责任意识:认识到自己是交通安全的直接参与者,对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负责。教学重点掌握基本的交通规则和过马路的安全常识。教学难点如何在复杂多变的交通环境中灵活运用交通规则,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
3、意图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因违反交通规则导致交通事故的短片,引导学生观看后讨论:视频中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我们应该如何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通过直观的画面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共鸣,引出本课主题平平安安回家来。学生认真思考通过震撼人心的交通事故短片,以直观视觉冲击引发学生深刻思考。短片展示违反交通规则导致的惨痛后果,旨在触动学生情感共鸣,促使他们意识到安全出行的重要性。随后组织讨论,引导学生分析事故原因,探索预防措施,自然过渡到本课主题平平安安回家来,强化交通安全意识,培养负责任的出行习惯。二、讲授新课板块一:回家路不一样1. 分享交流:请学生分享自己回家的路线,包括乘坐的交通工具、途
4、中的标志性地点等。教师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回家路都是独一无二的,但安全是共同的需求。2. 地图绘制: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绘制自己的回家路线图,并标注出可能遇到的交通路口、信号灯、斑马线等关键信息。通过动手实践,加深学生对回家路线的熟悉度。板块二:交通安全记心上1.怎样才安全呢?讲解基本的交通规则,如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过马路要走斑马线或人行天桥;不在马路上追逐打闹等。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违反交通规则的严重后果,增强遵守规则的自觉性。2. 学习交通安全儿歌教授一首简单易记的交通安全儿歌,如“小手拉大手,安全过马路;红灯亮,停一停;绿灯亮,快步行;交通规则记心中,平平
5、安安回家中。”通过儿歌的传唱,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交通安全知识。小组讨论交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绘制自己的回家路线图学生思考后回答学习交通安全儿歌通过学生个人经验分享与团队合作的地图绘制活动,不仅增进学生对自身日常安全的关注,还培养其空间认知与团队协作能力。活动设计强调每位学生回家之路的独特性,同时凸显安全意识的普遍性,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理解并重视归家途中的安全细节。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牢固树立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通过详尽讲解基本交通规则,如红绿灯信号识别与遵守、正确过马路的路径选择(斑马线、人行天桥),以及禁止在马路上嬉戏的安全准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自保知识。结合生动的案例分析,直观展
6、现违规行为的危害,旨在触动心灵,激发学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内生动力,确保每一次出行都能平安归来。三、课堂练习情景模拟:设置模拟交通路口,邀请学生分角色扮演行人、司机、交警等,进行过马路、礼让行人等情景模拟。通过实际操作,检验学生对交通规则的理解与运用。分小组进行模拟通过模拟真实交通路口情景,让学生分别扮演行人、司机、交警等角色,亲身体验并实践过马路时的交通规则与礼让文化。此活动旨在增强学生对交通规则的深刻理解与记忆,提升其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同时培养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和谐交通环境的构建。四、课堂小结总结本课学习的交通安全知识,强调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7、做一个遵守交通规则、懂得自我保护的好学生。指名学生谈感想和收获通过实例分析与理论讲解,我们旨在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遵守交通规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生命的尊重。鼓励学生将所学转化为日常行动,争做遵守交规、安全出行的模范,为自己和他人的安全保驾护航。板书设计4.平平安安回家来回家路不一样交通安全记心上教学反思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教学建议:第2课时教材分析本节课作为平平安安回家来系列的第二课时,旨在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交通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不仅关注外在的交通规则遵守,更引导学生体会交通环境中的人文关怀与安全文化。通过“路上的温暖”这一主题,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道德素养及安全出行意识,让学生理解
8、到在追求个人安全的同时,也应关注并传递社会正能量。学情分析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交通安全知识,对交通规则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多数学生可能还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际体验和深刻感悟。此外,学生对于如何在日常出行中主动传递温暖、关爱他人,以及如何在遇到交通紧急情况时采取正确措施等方面尚需加强引导和教育。因此,本节课将侧重于情感体验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核心素养分析核心素养:政治认同:增强学生对社会公共安全政策的认同与支持,理解遵守交通规则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权益的重要体现。道德素养: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的道德情操,鼓励在交通环境中主动传递正能量。法治观念: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明
9、确知晓并自觉遵守交通法律法规。健全人格:通过体验与反思,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勇于担当的人格特质。责任意识:增强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意识,认识到自己在保障交通安全中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理解并体验“路上的温暖”,学会在交通环境中展现人文关怀。教学难点将交通安全知识与实际行为相结合,培养学生在复杂交通环境中的应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放学路上温馨互助的短视频,如:小学生帮助老人过马路、司机礼让行人等场景,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行为背后传递了怎样的温暖与正能量?进而引出本节课主题“路上的温暖”。学生认真观看并思考,指名学生汇
10、报通过生动展现放学路上温馨互助的温馨场景,如小学生主动搀扶老人安全过马路、司机耐心礼让行人等,以直观感人的方式触动学生心灵。通过这些正面行为的展示,引导学生深刻体会社会中存在的温暖与正能量,激发他们思考这些行为背后的美好品质与社会责任感。进而自然引出本节课主题“路上的温暖”,旨在培养学生的同理心、感恩之心及实践社会公德的能力,让爱与温暖成为他们日常行为的指南针。二、讲授新课板块三:路上的温暖1.分享与交流: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或家人、朋友在放学路上遇到的温暖瞬间,可以是来自陌生人的帮助,也可以是家人间的关爱细节。通过分享,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共鸣。2.角色扮演:设计几个交通场景,如:盲人过马路、老人
11、提重物、小孩跌倒等,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如何在这些情况下给予帮助和关怀。通过实践,加深学生对“路上的温暖”的理解与体验。3.案例分析:选取一些正面的交通行为案例和反面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引导学生讨论案例中人物的行为选择及其背后的原因,从而强化学生的法治观念和责任意识。4.情感升华:引导学生反思,如何将“路上的温暖”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的公民。鼓励学生制定个人行动计划,如:每周至少帮助一位需要过马路的人、提醒家人遵守交通规则等。分享与交流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学生讨论案例中人物的行为选择及其背后的原因,引导学生反思“路上的温暖”旨在通过情感共鸣与实践体验,
12、深化学生对社会温情与个人责任的理解。通过分享与交流,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与同理能力;而角色扮演则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亲身实践关怀与帮助,不仅增强社会责任感,还促进了团队合作与情感交流,共同编织出社会和谐的温暖篇章。通过对比分析正面与反面的交通行为案例,旨在以鲜明对比触动学生心灵,深刻理解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及违法行为的危害性。此过程不仅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还激发其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个人行为对公共安全的影响。情感升华环节则鼓励学生将这份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将“路上的温暖”即文明出行、相互关爱融入日常,共同营造和谐有序的交通环境,成为有担当的公民。三、课堂练习设计一项“寻找身边的温暖”任务,
13、让学生在课后观察并记录自己所在社区或学校周边交通环境中的温暖行为,下节课进行分享。学生在课后观察并记录通过“寻找身边的温暖”任务,旨在引导学生走出教室,用心观察并记录下社区与学校周边交通环境中的温馨瞬间,如礼让行人、帮助老人过马路、司机间的友好示意等。此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观察力、同理心及正面价值观,让学生意识到即使在日常交通的匆匆流转中,也不乏温情与善意,从而激发他们传递温暖、共建和谐社会的责任感与行动力。四、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路上的温暖”不仅是交通安全的保障,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积极传递正能量,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和谐、温馨的交通环境。指名学生谈感想和收获作为交通安全基石的同时,更是社会文明风貌的亮丽名片。通过强调其双重价值,激励学生将安全意识与人文关怀融入日常,以实际行动传递正能量,携手共创一个不仅安全无忧,更充满温情与和谐的交通环境,共同见证并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板书设计4.平平安安回家来寻找温暖教学反思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教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