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故知新温故知新秦统一中国秦统一中国秦灭六国秦灭六国统一中国统一中国前前221221年年秦巩固统一措施秦巩固统一措施秦朝疆域秦朝疆域皇帝为皇帝为中心的中心的中央集中央集权制度权制度统统一一文文字字统一统一货币、货币、度量度量衡衡统一岭南统一岭南北击匈奴北击匈奴修筑长城修筑长城东至东海东至东海西到陇西西到陇西北至长城北至长城南达南海南达南海(政治)(政治)(文化)(文化)(经济)(经济)(军事)(军事)车同车同轨、轨、开凿开凿灵渠灵渠(交通)(交通)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2第第1010课课秦末农民大起义秦末农民大起义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
2、建立和巩固秦的统治出现了什么问题?秦的统治出现了什么问题?1515年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本纪 积极:推行巩固统一的措施,注重发展生产,加强对社会的管理,对历史发展作出了贡献。积极:推行巩固统一的措施,注重发展生产,加强对社会的管理,对历史发展作出了贡献。秦朝时民谣秦朝时民谣我家有三子:我家有三子:老大老大修长城修长城,多年未相逢;,多年未相逢;老二老二戍边关戍边关,至今未归还;,至今未归还;老三忙耕田,老三忙耕田,租税租税沉甸甸;沉甸甸;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
3、圆;敢怒不敢言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难;,惟恐遭劫难;轻则砍手足,重则全村连轻则砍手足,重则全村连;昏庸是胡亥,统治昏庸是胡亥,统治更残暴更残暴。阅读民谣,结合课本知识,说明秦朝时社会生阅读民谣,结合课本知识,说明秦朝时社会生活情况如何?表现在哪些方面?活情况如何?表现在哪些方面?一、秦的暴政一、秦的暴政1 1.赋税沉重赋税沉重2.2.徭役、兵役繁重徭役、兵役繁重3.3.刑法残酷刑法残酷4.4.秦二世更加残暴秦二世更加残暴局限:好大喜功,急于求成,局限:好大喜功,急于求成,统治暴虐统治暴虐。1 1.赋税沉重赋税沉重 材料一:材料一:收泰半之赋收泰半之赋(泰半泰半:三分之二三分之二),发问左之戍。
4、男子力耕不足发问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粮饷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赡其也。犹未足以赡其也。汉书汉书食货志食货志长城秦始皇陵阿房宫2.2.徭役、兵役繁重徭役、兵役繁重 徭役:徭役:中国古代统治者强迫平民从事的中国古代统治者强迫平民从事的无偿无偿劳动劳动,包括力役,包括力役 、杂役、军役等。、杂役、军役等。秦朝法律规定,男子秦朝法律规定,男子1717岁岁就需要到官府登记就需要到官府登记户籍,从此开始服徭役,直到户籍,从此开始服徭役,直到6060岁才能免除。岁才能免除。影响:影响:使农民脱离农业生产脱离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5、。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3.3.刑法残酷刑法残酷 材料二:材料二:逃兵役,夷三族(父族、母族、妻族)逃兵役,夷三族(父族、母族、妻族)。睡虎地秦墓竹简睡虎地秦墓竹简 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断去左足,并在,并在脸上刺客涂墨脸上刺客涂墨,判为,判为刑徒刑徒。秦简秦简 商君之法,商君之法,弃灰(垃圾)于道者,黥(弃灰(垃圾)于道者,黥(qnqn)。汉书汉书 五行志五行志束颈的铁钳铁桎(脚镣)烧毁各国史书和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著作烧毁各国史书和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著作,仅留,仅留下秦国的史书及医药、种植、占卜之类的书籍。下秦国的史书及医药、种植、占卜之类的书
6、籍。4.4.焚书坑儒焚书坑儒(1)焚的哪些书)焚的哪些书?又将提出非议的又将提出非议的460460多个多个儒生儒生和方士全部活埋。和方士全部活埋。史称史称“焚书坑儒焚书坑儒”。(2)坑杀的哪些人)坑杀的哪些人?目的:禁锢思想言论目的:禁锢思想言论危害:危害: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文化的繁荣,实质上是一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文化的繁荣,实质上是一种文化专制。种文化专制。秦二世秦二世胡亥胡亥秦秦二二世世令令宫宫女女殉殉葬葬、闷闷死死工工匠匠、杀杀害害兄兄弟弟姐姐妹妹、屠屠杀杀大大臣臣、恣意挥霍、穷奢极欲、营建庞大的工程、赋税更加沉重。恣意挥霍、穷奢极欲、营建庞大的工程、赋税更加沉重。5.5.秦
7、二世更加残暴秦二世更加残暴秦的暴政秦的暴政材料:材料:天下多事,吏不能纪;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贾谊过秦论贾谊过秦论人民生活困苦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社会矛盾尖锐反抗反抗时间时间人物人物地点地点原因原因口号口号政权政权地位地位公元前公元前209209年年陈胜、吴广陈胜、吴广大泽乡大泽乡根本原因根本原因:秦的暴政秦的暴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张楚政权张楚政权中国历史上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首创精
8、神)(首创精神)斩木为兵斩木为兵 揭竿为旗揭竿为旗材料研读材料研读秦的暴政导致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秦的暴政导致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是对秦朝施政的反抗。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是对秦朝施政的反抗。(秦二世秦二世)更始作阿房宫,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无度是以陈涉是以陈涉(胜胜)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贾谊过秦论贾谊过秦论1 1、依据材料,说一说秦朝的施政与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关系。、依据材料,说一说秦朝的施政与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关系。2 2、有人认为:假如没有大泽乡遇雨延期
9、,秦末农民起义就不会爆发了。你的观点、有人认为:假如没有大泽乡遇雨延期,秦末农民起义就不会爆发了。你的观点是什么?并说明理由。是什么?并说明理由。秦朝政府推行残暴统治,人民生活苦不堪言,遇雨延期只是导火索,秦朝政府推行残暴统治,人民生活苦不堪言,遇雨延期只是导火索,不是根本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二、陈胜、吴广起义二、陈胜、吴广起义1.1.秦灭六国的顺序秦灭六国的顺序阅读教材,分析陈胜、吴广起义失败的原因阅读教材,分析陈胜、吴广起义失败的原因?起义军未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作战实力起义军未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作战实力有限;有限;内部也存在矛盾内部也存在矛
10、盾(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缺乏后援。缺乏后援。陈、吴失败后,为什么反秦的浪潮没有平息陈、吴失败后,为什么反秦的浪潮没有平息?不推翻秦的统治就不能彻底改变民众的艰不推翻秦的统治就不能彻底改变民众的艰难处境;难处境;陈、吴失败后他们的部下仍在继续战斗,陈、吴失败后他们的部下仍在继续战斗,其他起义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其他起义队伍也在不断壮大。破釜沉舟破釜沉舟约法三章约法三章战役名称:时间:领导人:结果:公元前209年项羽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巨鹿之战秦朝灭亡时间:领导人:结果:公元前公元前20207 7年年刘邦刘邦刘邦刘邦攻入攻入咸阳,秦朝灭亡咸阳,秦朝灭亡有有志志者者事事竟竟成成,
11、破破釜釜沉沉舟舟百百二二秦秦关关终终属属楚楚,材料三: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材料三: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农民多次地举行起义,以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农民多次地举行起义,以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中国历史上的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规模之大,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在中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规模之大,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因为每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和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因为每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和农
12、民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动农民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结合材料和秦末农民大起义内容,说一说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发生的根本原因;结合材料和秦末农民大起义内容,说一说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发生的根本原因;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的作用。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的作用。1 1.被压迫的农被压迫的农民先举起反抗民先举起反抗的大旗的大旗2.2.农民军建农民军建立了自己的立了自己的政权政权3.3.在反秦的各在反秦的各路军队中,农路军队中,农民军是主力民军是主力4.4.正是在广大人正是在广大人民群
13、众的反抗中,民群众的反抗中,秦朝灭亡秦朝灭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推动者功:功:(1)(1)统一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统一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2)(2)首创中国历史上延续两千多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首创中国历史上延续两千多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3)(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过:(1)“(1)“焚书坑儒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2)(2)广建宫殿,大修陵墓,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等。广建宫殿,大修陵墓,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等。(3)(3)实施暴政、刑罚残酷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实施暴政、刑罚残酷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也有人说他是个暴君。你认为呢?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也有人说他是个暴君。你认为呢?u如何评价历史人物:1、要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2、要一分为二、客观公正、全面辩证;3、要看其行为是否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