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 观察有方法:5 听一听教案学科小学科学年级册别一年级上册共1课时教材青岛版六三制新授课类型新授课第1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课选自青岛版六三制新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观察有方法中的第5课听一听。本课旨在通过一系列的听觉实验和活动,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声音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声音出发,逐步深入到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变化等科学概念。本课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为后续更深入的科学学习打下基础。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通过有趣的情境和活动来吸引他
2、们的注意力。学生对声音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缺乏系统的科学认知。因此,本课将通过丰富的听觉实验和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声音的特性。同时,学生在表达和记录方面的能力较弱,需要教师适时引导和示范。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声音的基本知识,还能培养观察、记录和表达的能力,为今后的科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课时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 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不同的物体振动会产生不同的声音。2. 初步认识声音可以通过空气、液体和固体传播。科学思维1.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规律。2. 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听到的声音及其特点。探究实践1. 能够积极参与听觉实验,观察并记录实
3、验现象。2. 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培养合作意识。态度责任1. 激发对声音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2. 了解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保护听力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 初步认识声音可以通过空气、液体和固体传播。3. 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声音的特点。难点1. 理解声音的传播过程。2. 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听到的声音及其特点。3. 在小组合作中,有效沟通和协作完成实验任务。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情境探究法、合作学习、实验操作法教具准备音叉、橡皮筋、鼓、水杯、小石头、记录表、多媒体课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创设情境(1) 教师播放一段自
4、然界的声音(如鸟鸣、流水声等),引导学生闭上眼睛聆听。(2) 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这些声音是从哪里来的?(3) 引导学生讨论声音的来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4) 介绍本课的主题:听一听,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声音的世界。(5) 展示课题:听一听。(6) 简单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本课做好铺垫。(7)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声音又是怎么传播的?(8)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动画,帮助学生初步理解。(9)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还听到过哪些声音?这些声音有什么特点?(10) 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课的实验内容。1. 闭上眼睛聆听教师播放的声音。2. 回答教师的提问,分享自己听到
5、的声音。3. 参与讨论,思考声音的来源。4. 关注课题,对本课内容产生兴趣。评价任务1. 注意力集中:2. 积极参与:3. 表达清晰: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为后续的实验活动做好心理准备。同时,通过回顾和引入,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为本课的学习打下基础。活动一:声音的产生活动一:声音的产生实验一:敲击音叉(1) 准备音叉和水槽,向学生展示音叉。(2) 敲击音叉,让学生听音叉发出的声音。(3) 将敲击后的音叉轻轻放入水中,观察水面的变化。(4) 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5)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6) 解释: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音
6、叉振动时,带动周围的空气振动,从而产生了声音。(7) 请学生用手触摸正在振动的音叉,感受振动。(8) 再次敲击音叉,让学生再次听声音,并观察音叉的振动。(9) 引导学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10) 记录实验结果,填写记录表。1. 观察教师的实验操作。2. 听音叉发出的声音,感受音叉的振动。3. 回答教师的提问,思考声音的产生原理。4. 记录实验结果,填写记录表。评价任务1. 观察仔细:2. 思考积极:3. 记录完整: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概念。同时,通过观察和记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记录的习惯。活动二:声音的传播活动二:声
7、音的传播实验二:橡皮筋传声(1) 准备一根橡皮筋,两端固定在桌面上。(2) 请一名学生轻轻拨动橡皮筋,让其他学生听声音。(3) 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声音是怎么传过来的?(4) 解释:声音可以通过固体(如橡皮筋)传播。(5) 请学生尝试改变橡皮筋的松紧程度,观察声音的变化。(6)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相同?(7) 请学生用橡皮筋进行传声游戏,体验声音的传播过程。(8) 记录实验结果,填写记录表。(9) 引导学生总结:声音可以通过固体传播。(10) 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感受和发现。1. 观察教师的实验操作。2. 拨动橡皮筋,听声音,感受声音的传播。3. 改变橡皮筋的松
8、紧程度,观察声音的变化。4. 记录实验结果,填写记录表。评价任务1. 实验操作规范:2. 思考积极:3. 记录完整: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声音可以通过固体传播,并通过传声游戏,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同时,通过记录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活动三: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活动三: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实验三:水杯传声(1) 准备一个装满水的水杯和一个小石头。(2) 请一名学生轻轻敲击水杯,让其他学生听声音。(3) 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声音是怎么传过来的?(4) 解释:声音可以通过液体(如水)传播。(5) 请学生尝试改变水杯中的水量,观察声音的变化。(6)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不
9、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相同?(7) 请学生用小石头轻敲水杯,体验声音的传播过程。(8) 记录实验结果,填写记录表。(9) 引导学生总结:声音可以通过液体传播。(10) 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感受和发现。1. 观察教师的实验操作。2. 敲击水杯,听声音,感受声音的传播。3. 改变水杯中的水量,观察声音的变化。4. 记录实验结果,填写记录表。评价任务1. 实验操作规范:2. 思考积极:3. 记录完整: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声音可以通过液体传播,并通过改变水量的实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同时,通过记录和总结,巩固学生的科学知识。活动四:声音的应用活动四:声音的应用讨论一
10、: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1) 请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听到的各种声音。(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声音有什么用途?(3) 举例说明:如闹钟的声音提醒我们起床,电话铃声告诉我们有人来电等。(4) 请学生讨论:还有哪些声音在生活中有重要作用?(5)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我们的听力?(6) 介绍一些保护听力的方法,如不要长时间戴耳机听音乐,避免接触噪音等。(7) 请学生分享自己保护听力的经验。(8) 引导学生总结: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广泛,保护听力很重要。(9) 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想。(10) 总结本课内容,强调声音的重要性和保护听力的意义。1. 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听到的声音。2. 讨论声音在生活中的
11、应用。3. 了解保护听力的方法。4. 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想。评价任务1. 积极参与讨论:2. 保护听力意识:3. 表达清晰: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让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培养保护听力的意识。同时,通过分享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作业设计观察记录1. 请同学们回家后,观察并记录自己听到的各种声音,包括声音的来源、特点和用途。2. 画一张声音地图,标注出家里的各个角落发出的声音。3. 与家长一起讨论,如何在家中减少噪音,保护听力。小实验1. 用橡皮筋和纸杯制作一个简易的传声筒,观察声音在不同材料中的传播效果。2. 用小石头轻轻敲击装有不同液体的瓶子,观察声音的变化。3. 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下节课与同学分享。板书设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声音的应用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 通过创设情境,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2. 通过实验,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建立了科学的概念。3. 通过讨论,学生了解了声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了保护听力的意识。不足之处1. 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不够规范,需要进一步指导和示范。2. 个别学生在记录和表达方面存在困难,需要更多的个别辅导。3. 课堂时间安排较为紧张,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