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一、 教学目标:唯物史观:通过了解秦末农民大起义的背景、原因、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事件的产生和发展是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史料实证: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思考陈胜吴广起义的意义;分析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时空观念:了解陈胜吴广起义和刘邦项羽起义的基本史实及历史意义。历史解释:根据秦朝的刑具反映了秦朝刑法严峻的特点;家国情怀:知道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 难点
2、:秦朝灭亡的原因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唐朝诗人章碣作焚书坑,用“坑灰未冷山东乱”来讽刺秦始皇焚书的做法并不能使统治长久。今陕西西安临潼有一个坑儒谷,据说是当年坑儒的地方。秦始皇为何要焚书坑儒?秦朝是如何灭亡的?本节课我们学习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二)、讲授新课:一、秦的暴政:1、背景:秦朝建立后,秦始皇推行巩固统一的措施,注重发展生产,加强对社会的管理,对历史发展作出了贡献。2、 秦朝暴政的表现:秦始皇好大喜功,急于求成、统治暴虐。材料一:(秦朝)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zh之食。材料二:秦朝的
3、赋税,主要有田租、口赋、杂赋三种。这些赋税加在一起,要占到农民收获物的三分之二。材料三: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秦也。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秦始皇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材料:(秦朝)丁男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上吊)于道树,死者相望。-司马迁史记材料、秦朝法律规定,男子16岁就要到官府登记户籍,开始服徭役和兵役,直到60岁才能免除。据统计,秦朝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宫役使70多万人。征伐南方调发了50万士卒,北击匈奴及修筑长城征派了40万人。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而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300万左右
4、。秦始皇先后进行5次大规模的巡游,在名山胜地刻石记功,耗费大量财力和人力。这些史实反映秦朝什么社会现象?秦始皇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农民阶级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成千上万的农民背井离乡,脱离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材料:或盗采人桑叶,赃不盈一钱,何论?赀徭三旬。五人盗,赃一钱以上,斩左趾,又黥为城旦。贼入甲室,贼伤甲,甲号寇,其四邻、典、老皆出不存,不闻号寇,问当论不当?审不存,不当论;典老虽不存,当论。 -云梦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法律严苛,刑罚众多: 秦朝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而且是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当时的刑
5、罚极其残酷,有各种残害肢体的肉刑,单是死刑就有车裂、腰斩、活埋等10多种。材料:“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秦始皇使御史悉案问诸生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以上材料反映了那一事件?秦始皇为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下令烧毁各国史书和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著作,仅留下秦国的史书及医药、种植、占卜之类的书籍,又将非议朝政的460多个儒生和方士全部坑杀。这就是“焚书坑儒”。3、 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材料:杀大臣蒙毅等,公子十二人僇l死(先羞辱后斩杀)咸阳市,十公主磔zh(肢解分尸)死于杜。 赋敛愈重
6、,戍徭无已。 史记李斯列传材料:胡亥即位后,下令秦始皇后宫无子者皆令从死,又将营造骊山墓地下机弩的工匠都活埋在墓中。他怕诸公子和大臣不服,于是与赵高密谋,更为法律,诛诸公子、公主二十余人和秦始皇亲信大臣蒙恬、蒙毅等,株连者不可胜数。其后,胡亥诛罚日益刻深,群臣人人自危。胡亥又承袭始皇弊政,继续修治阿房宫等,并征调材士五万人屯卫咸阳,令教射狗马禽兽,当食者多,遂下调郡县,以此赋敛越重,戍徭无已。通过材料总结秦二世统治的特点?秦二世胡亥统治更加残暴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病死。继位的秦二世为巩固帝位,凶残地杀死自己的兄长姐妹,任意屠杀文武大臣。他对民众的压迫更为残酷,恣意挥霍,穷奢极欲,
7、继续营建庞大的工程,征调民力屯卫咸阳,还向郡县加征粮饷,赋役愈加沉重。那时候,道路上到处是被押送的刑徒,民众陷入无法生活的境地。二、陈胜、吴广起义1、背景:材料: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 材料:(秦二世)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是以陈涉(胜)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贾谊过秦论阅读材料,说说秦朝的施政与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有何关系? 公元前209年,有900多个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守渔阳。他们走到大泽乡时,遇上大雨,道路泥泞,无法前行,不能按期到达。在当时,戍守误期要被
8、处死。领队陈胜和吴广认为,与其送死不如起来反抗,于是杀死押队的军官,对众人说:我们因遇雨误期,背定要被杀头;即使去戍边,大多数人也会死去。“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大家听了情绪激昂,齐声响应,“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决心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了。 材料: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老二戍边关,至今未归还。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敢怒不敢言,唯恐遭劫难。秦民谣我家有三子想一想:如果没有这场雨,秦末农民起义是否可以避免?秦的暴政是导致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无论是否有雨,战争迟早都会爆发。遇雨误期只是加速战争的到来。2、起义
9、经过:(1)、找到渔阳的位置和陈胜、吴广起义的地点。 (2)、找到张楚政权的根据地,并说明陈胜、吴广起义军的进军路线。大泽乡起义后,队伍迅速发展。在攻占陈县后,陈胜召集众人议事。地方豪杰对他说:将军率领大军“伐无道,诛暴秦”,应该为王。在大家的拥护下,陈胜称王,建立了张楚政权。他派人到各地联络,号召天下共起反秦。各地农民及六国贵族纷纷起兵响应,起义军不断壮大。陈胜派主力向西进攻,直逼咸阳。秦二世非常恐慌,紧急把建造骊山陵的几十万刑徒武装起来进行反击。3、结果由于起义军未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作战实力有限,内部也存在矛盾、缺乏后援,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战斗,最终失败。陈胜、吴广的余部坚持战斗、后来加
10、入其他反秦队伍。人物扫描: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三、秦朝的灭亡:材料:陈胜、吴广起义后,天下群起响应,一些原六国旧贵州也试图借机复国。他们中有的直接加入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有的带领队伍起兵反秦,如项梁、项羽等。此外,秦吏萧何、曹参,儒士叔孙通,市井平民樊哙(kui)和周勃等社会各阶层人士,纷纷投入反秦的浪潮中。在各地反秦斗争的打击下,秦朝迅速走向灭亡。材料说明了什么?(1)轰轰烈烈的陈胜、吴广起义虽
11、然失败,但反秦的浪潮并没有平息。(2)其中,由项羽、刘邦领导的军队在斗争中逐渐壮大。项羽是楚国名将之后,骁勇善战,跟随叔父项梁起兵。他们领导的队伍逐渐发展到数万人,成为反秦的强大武装。在巨鹿之战中,项羽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刘邦出身平民,曾为小吏,后率众反秦。他注重网罗人才,积蓄力量。势力很快强大起来。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 在巨鹿一带的反秦起义军被30万秦军围攻。危急情况下, 身为援军次将的项羽杀死了观望拖延的主将, 率领2万人前往救援。渡过漳水后, 项羽命令将士破釜沉舟, 显示决一死战的决心。最终以少胜多,将秦军主力歼灭。巨鹿之战后,秦朝统治者内部矛后加深,刘邦抓住时机,率军直抵秦
12、都咸阳。公元前207年,秦朝统治者在起义军的包围下,被迫出城投降。强盛一时的秦朝,仅存在十几年就灭亡了。(三)、课堂总结刘邦进入关中后,约法三章,废秦苛法,大得人心;项羽相反,巨鹿之战后,活埋秦降卒20万人,进入关中后,纵兵烧杀抢掠,大失人心。 刘邦善于用人,身边有一批谋士良将,如萧何、张良、韩信等;项羽则不能容人,连谋士范增最后也愤然离去。 从项羽争夺帝位的失败和秦朝灭亡的共同原因中,总结出历史经验教训: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强秦因暴政失民心而失天下,刘邦因顺势得民心而得天下。 (四)、课堂练习:1、古人对秦朝短期而亡的原因分析,最接近史实的是(D)A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
13、首B四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C秦之所殄灭而降辱者,(亡于)六王之后也D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2、 秦朝是“成也法家,败也法家”。它的成功,是建立了高效的汲取制度;它的失败,是这套制度没有可以约束它的力量,导致它汲取过度,超过了民众的承受力。该观点最能说明秦朝灭亡的原因是( D )A法家思想的影响B中央集权制度C秦末农民大起义 D秦朝残暴统治3. 秦朝建立初期,博士淳于越认为秦始皇应该遵古制实行分封,反对实行郡县制,“以古非今”,这被认为是不利于构建政治秩序中君尊臣卑的关系。因此,秦朝( B )A. 坚持以吏为师B. 焚书坑儒,思想专制C. 推行以德治国 D. 博采众长,兼容并包4、“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西汉贾谊过秦论)。秦朝由不可一世到土崩瓦解,两千多年来留给后人无尽的思考。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不包括(A)A推行郡县制 B繁重的徭役C沉重的赋税 D严酷的刑罚(五)、板书设计: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一、秦的暴政1、暴政的表现2、秦二世统治更加残暴二、陈胜、吴广起义1、背景2、起义经过3、结果三、秦朝的灭亡:(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