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粤教粤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动物是生物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一)单元主题与定位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动物是生物旨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动物的一些基本特征,理解动物是生物这一重要概念。本单元从学生身边熟悉的动物入手,逐步展开对动物特征、习性、分类等方面知识的探究。(二)教材课文具体内容常见的动物教材展示了多种常见动物的图片,如小鸟、小狗、小鱼等。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动物的外形,让学生初步了解动物具有不同的身体结构。例如,小鸟有翅膀、羽毛,小狗有四条腿、毛发,小鱼有鳞片、鳍。这部分内容旨在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引导学生从直观的视觉角度去认识动物的多样性。同时设置了一些
2、简单的问题,如“这些动物生活在哪里?”“它们吃什么?”等,启发学生思考动物的生活环境和食性。动物的特征详细阐述了动物的一些基本特征,如动物需要吃东西、能运动、会长大等。通过一些简单的实例进行说明,比如小兔子吃胡萝卜会慢慢长大,小蚂蚁可以搬运食物并且爬行。教材还设置了对比环节,将动物与非生物进行简单对比,让学生初步感知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有一些观察活动,例如观察蜗牛的爬行,记录蜗牛的运动轨迹,引导学生发现动物运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动物的分类根据动物的某些特征进行分类,如按照有没有翅膀分为有翅膀的动物和没有翅膀的动物;按照生活环境分为水生动物、陆生动物等。教材展示了不同分类方式下的动物集合,帮助
3、学生建立分类的概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一些拓展活动,如让学生在课后观察校园里的动物,并尝试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二、学情分析(一)知识基础一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很多动物,但他们对动物的认识大多停留在表面,比较零散和直观。例如,他们知道小猫会喵喵叫,小狗会跑,但对于动物的科学特征、分类方法等知识几乎没有系统的了解。不过,学生对动物充满好奇心,这是开展教学的良好基础。(二)认知能力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直观、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如利用图片、视频、实物等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活动来获取知识。
4、(三)学习兴趣学生对动物话题往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喜欢模仿动物的叫声、动作等。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整体设计思路(一)以兴趣为导向从学生感兴趣的动物入手,通过展示有趣的动物图片、视频等资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课堂开始播放一段动物世界的精彩片段,让学生沉浸在动物的奇妙世界中。(二)逐步深入探究按照从认识常见动物到了解动物特征,再到掌握动物分类方法的顺序进行教学,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构建关于动物的科学知识体系。每一个环节都设计相应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三)联系生活实际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
5、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就在身边。比如,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动物的有趣行为,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行为背后体现的动物特征。四、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常见的动物,说出它们的名称、外形特征、生活环境和食性等基本信息。理解动物具有需要吃东西、能运动、会长大等基本特征,知道动物是生物这一概念。掌握根据动物的某些特征进行简单分类的方法,如按照有无翅膀、生活环境等进行分类。(二)科学探究目标通过观察动物的图片、视频和实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动物特征。开展小组讨论、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并分享自己的想法。进行简单
6、的分类活动,培养学生的分类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三)科学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积极思考。(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让学生了解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保护动物生存环境的重要性。通过介绍动物在科学研究、仿生学等方面的应用,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五、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认识动物的基本特征,理解动物是生物这一概念。掌握常见动物的一些基本信息,如名称、外形特征、生活环境等。学会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简单分类。(二)教学难点区分动物与非生物的差异,理解生物的概念对
7、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动物特征,并进行准确的分类。六、教学策略(一)直观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动物的特征和分类方法。例如,展示动物的骨骼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动物身体内部结构的一些特点。(二)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三)游戏教学法设计一些与动物相关的游戏活动,如猜动物谜语、动物模仿秀等,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四)问题引导法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问题的设计要符合
8、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一段动物世界的精彩视频片段,视频中展示了各种各样的动物,如狮子奔跑、鸟儿飞翔、鱼儿游动等。设计意图:通过播放生动有趣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在视频中你们都看到了哪些动物呀?”引导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分享自己看到的动物。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视频中的动物,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和记忆力,同时活跃课堂气氛。(二)认识常见动物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常见动物的图片,如猫、狗、鸡、鸭、鱼、蝴蝶等,一张一张展示,并让学生说出动物的名称。设计意图:复习学生已有的动
9、物知识,巩固对常见动物名称的认识。对于每一种动物,引导学生观察其外形特征。例如,展示猫的图片时,提问:“同学们,看看小猫,它的身体有什么特点呢?”引导学生观察猫的毛发、爪子、尾巴等特征。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学会从外形方面认识动物的特征。开展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动物的生活环境。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动物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向全班汇报。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让学生了解不同动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三)探究动物的特征展示小鸡吃米的图片,提问:“同学们,小鸡在做什么呢?”引导学生回答小鸡在吃东西。然后再展示其他动物进食的图片,如老虎吃肉、兔子吃胡萝卜等
10、,总结出动物需要吃东西这一特征。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动物进食场景入手,引导学生发现动物的共性特征,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播放一段动物运动的视频,视频中有小狗奔跑、鸟儿飞翔、小鱼游动等画面。播放结束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动物是怎么运动的。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动物的运动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展示一些动物从小到大变化的图片,如小蝌蚪变成青蛙、蚕宝宝变成飞蛾等,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生长变化过程,理解动物会长大这一特征。设计意图:利用图片展示动物的生长变化,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动物会长大这一抽象概念。(四)区分生物与非生物展示一幅花园的图片,图片中有花朵、小草、蝴蝶、石头、小溪
11、等。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问:“同学们,哪些是动物呢?哪些不是动物呢?”让学生指出动物和非生物。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区分动物和非生物,初步建立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进一步提问:“动物和非生物有什么不一样呢?”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例如,花朵不会自己移动,而蝴蝶可以飞;石头不能吃东西,而动物需要吃东西等。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讨论,加深学生对生物与非生物区别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五)动物的分类展示一些动物的图片,如老鹰、麻雀、蝙蝠、蜻蜓、蚊子等有翅膀的动物,和乌龟、蜗牛、蚯蚓、蛇等没有翅膀的动物。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动物的特征,提问:“同学们,我们可以怎么给这些动物分类呢?”引导学生发现可
12、以按照有没有翅膀来分类。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动物特征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的分类思维能力。再展示一些水生动物和陆生动物的图片,如金鱼、海豚、河马、大象、猴子等,让学生尝试按照生活环境进行分类。设计意图: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动物进行分类,拓宽学生的思维。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分类活动,给每个小组提供一些动物卡片,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分类,并向其他小组展示自己的分类结果和分类依据。设计意图: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分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六)拓展与总结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动物有趣的事情,如小猫捉老鼠、小狗摇尾巴等。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行为体现了动物的哪些特征。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学生对动物特征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动物的常见特征、分类方法等知识要点。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巩固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观察一种动物,记录它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信息,并画一幅关于这种动物的画。设计意图:通过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