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版(2024新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12.1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探问人生目标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第二课的内容,本课共设计两框,由“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与“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两框体内容组成。第一框围绕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表现展开,第二框围绕应对人生中的顺境和逆境展开。本节课为第一框,主要阐述了要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个问题。正确认识人生态度,要了解人生态度的含义,知道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消极的人生态度对人的影响,初步树立应当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观念;要准确把握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内涵,结合历史和现实中的案例理解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具体表现,深化对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认识;学生要立志培养积极
2、向上的人生态度,为采用正确方法面对顺境和逆境莫定基础。二、学情分析初中阶段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时期,但是初中生的分辨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自控能力有待提升。面对身边的社会现象,初中生缺乏正确的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对人生度的认识较为模糊,对生命的韧性缺乏基本认知。现实生活中,部分学生有一些消极的心理状态对待人生的态度不够积极、乐观,认为总有些许挫折伴随着他们,困扰着他们。不少青少年遇到成长中的挫折时,不是勇敢地去面对,而是逃避或用伤害生命的方式来应对,意志薄弱,承受搜折的能力不强。因此对学生进行人生态度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也是人生观教育的重要
3、内容之一。三、核心素养目标1.健康生活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认识到积极人生态度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心态,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2.责任担当素养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让学生明白积极的人生态度不仅对自己有益,也能对他人和社会产生积极影响。鼓励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3.实践创新素养引导学生将积极的人生态度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学习和生活中勇于尝试新事物,不断创新和进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让他们在面对问题时能够积极思考,寻找新的解决方案。4.人文底蕴素养通过学习积极人生态度的相关内容,丰富学生的人文知
4、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四、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积极人生态度的重要性。掌握培养积极人生态度的方法。2.教学难点如何将积极人生态度转化为实际行动。引导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积极的心态。五、课的类型及主要教学方法1.课的类型:新授课与活动课相结合2.主要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刻理解积极人生态度的重要性和表现形式。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积极人生态度在不同情境中的作用。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开
5、展实践活动,将积极人生态度转化为实际行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5分钟)教学环节:故事导入,引发思考教师活动:教师讲述一个关于积极人生态度的小故事,如“半杯水的故事”。故事讲述两个人面对半杯水的不同态度,一个人看到半杯水很高兴,觉得还有半杯水可以喝;另一个人看到半杯水很沮丧,觉得只有半杯水了。教师提问:“同学们,从这个故事中,你们能体会到积极人生态度的重要性吗?”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故事,积极思考问题。有的学生说积极的人生态度可以让人更快乐,有的学生说积极的人生态度可以让人看到更多的希望。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积极人生态度重要性
6、的思考。目标达成预测:学生能够被故事吸引,积极参与讨论,初步认识到积极人生态度的重要性。(二)积极人生态度的重要性(15分钟)教学环节:案例分析,深入理解教师活动:展示一些成功人士的案例,如马云、屠呦呦等,介绍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积极人生态度。提问:“这些成功人士的积极人生态度对他们的成功起到了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总结积极人生态度的重要性。学生活动:认真观看案例,思考问题。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总结积极人生态度的重要性,如积极人生态度可以让人更有动力、更有信心、更能坚持等。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刻理解积极人生态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目标达成预测:
7、学生能够准确分析案例,总结出积极人生态度的重要性,对积极人生态度有更深入的认识。(三)积极人生态度的表现形式(15分钟)教学环节:小组讨论,总结表现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积极人生态度有哪些表现形式呢?”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思考积极人生态度的表现形式。请各小组代表发言,总结积极人生态度的表现形式。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积极发言。总结积极人生态度的表现形式,如乐观、自信、勇敢、宽容、感恩等。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总结积极人生态度的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归纳能力。目标达成预测: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准确总结出积极人生态度的表现形
8、式。(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学环节:总结回顾,强化重点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总结积极人生态度的重要性和表现形式。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回顾所学知识。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明确重点内容。目标达成预测:学生能够准确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对积极人生态度的重要性和表现形式有更深刻的认识。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学环节: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教师活动:教师提问上节课的重点内容,如“积极人生态度的重要性有哪些?积极人生态度的表现形式有哪些?”等问题。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回忆上节课的知识。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9、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目标达成预测:学生能够准确回答问题,对上节课的知识有较好的掌握。(二)培养积极人生态度的方法(15分钟)教学环节:案例分析,总结方法教师活动:展示一些培养积极人生态度的案例,如“每天给自己一个微笑”“学会感恩”等。提问:“这些案例中的方法对我们培养积极人生态度有什么启示?”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总结培养积极人生态度的方法。学生活动:认真观看案例,思考问题。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总结培养积极人生态度的方法,如保持乐观心态、学会感恩、勇于面对挑战、积极与他人交往等。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总结培养积极人生态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目标达成预测:学生能够准确
10、分析案例,总结出培养积极人生态度的方法。(三)角色扮演:积极面对困难(15分钟)教学环节:角色扮演,亲身体验教师活动:设计一些困难情境,如考试失利、与同学发生矛盾等。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运用积极人生态度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分享角色扮演的感受和体会。学生活动:积极参与角色扮演,运用积极人生态度解决问题。分享角色扮演的感受和体会,如积极人生态度可以让人更冷静、更有办法等。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积极人生态度在面对困难时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积极心态。目标达成预测: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角色扮演,运用积极人生态度解决问题,并能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四)实践活
11、动:制定积极人生态度计划(15分钟)教学环节:实践活动,制定计划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制定积极人生态度计划”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培养积极人生态度的计划。提问:“你的计划包括哪些内容?如何确保计划的实施?”引导学生将计划付诸实践,培养积极人生态度。学生活动:认真思考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积极人生态度计划。回答问题,分享自己的计划和实施方法。互相交流和评价计划,提出改进建议。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将积极人生态度转化为实际行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目标达成预测:学生能够制定具体的积极人生态度计划,并能提出实施方法和改进建议,将积极人生态度转化为实际行动。(五
12、)课堂小结(5分钟)教学环节:总结升华,情感教育教师活动: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培养积极人生态度的重要性和方法,以及将积极人生态度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意义。同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未来的信心。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未来的信心和积极心态。目标达成预测:学生能够准确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对积极人生态度有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增强对未来的信心和积极心态。七、板书设计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一、积极人生态度的重要性1.让人更有动力2.让人更有信心3.让人更能坚持
13、二、积极人生态度的表现形式1.乐观2.自信3.勇敢4.宽容5.感恩三、培养积极人生态度的方法1.保持乐观心态2.学会感恩3.勇于面对挑战4.积极与他人交往四、实践活动:制定积极人生态度计划八、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对积极人生态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1.成功之处故事导入和案例分析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深刻理解了积极人生态度的重要性。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了积极人生态度在不同情境中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实践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将积极人生态度转化为实际行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2.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积极人生态度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和讨论。实践活动中,部分学生的计划不够具体和可行,需要进一步指导和完善。3.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对积极人生态度的引导和讨论,通过更多的案例分析和小组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积极人生态度的内涵和价值。加强对实践活动的指导,让学生制定更加具体和可行的计划,并通过互相交流和评价,不断完善计划。同时,要关注学生的行动实施情况,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第 11 页 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