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气味告诉我们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单元地位本单元在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承接了学生对周围世界初步感知的内容,从视觉、听觉等感知拓展到嗅觉感知。通过对气味的探究,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如何利用感官去认识世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索的能力,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科学知识奠定基础。(二)内容结构本单元围绕“气味告诉我们”这一主题展开,教材首先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气味,通过一些常见的生活场景和物品来引出气味的概念。接着让学生通过简单的活动来感受不同气味的差异,如闻水果的气味、生活用品的气味等。教材中还设置了一些探究活动,鼓励学生交流自
2、己闻到气味后的感受,以及思考气味与生活的联系等内容。(三)教材编写特点贴近生活教材选取的例子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且熟悉的物品和场景,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让学生能够将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注重体验强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去感受气味,而不是单纯的理论讲解。通过闻、说、想等活动,让学生全方位地参与到对气味的探究中。逐步引导从简单的认识气味到深入探究气味与生活的关系,教材内容呈现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特点,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二、整体设计思路(一)以兴趣为导向一年级学生对世界充满好奇,利用这一特点,从有趣的气味现象入手,如美食的香味、花香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各种有
3、趣的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二)注重体验式学习让学生亲自去闻不同的气味,在实践中感受气味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分享等方式,丰富对气味的认识。(三)联系生活实际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身边。例如,通过讨论生活中利用气味的例子,如妈妈做饭的香味提示饭做好了、花的香味吸引蜜蜂等,帮助学生理解气味的作用和意义。(四)培养科学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进行验证,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例如,让学生猜测不同水果气味的特点,然后通过闻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三、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认
4、识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气味,知道不同的物体具有不同的气味。了解一些常见物体的气味特点,如水果、花朵、生活用品等。(二)科学探究目标学会用鼻子闻气味的正确方法,能够初步描述自己闻到的气味。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如比较不同水果气味的差异,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的能力。(三)科学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养成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勇于表达的习惯。(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气味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知道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认识到一些不良气味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四、教学重点(一)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闻气味正确的闻气
5、味方法是进行后续探究活动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科学实验习惯的重要环节。要让学生学会用手轻轻扇动空气,将气味飘进鼻子里。(二)让学生感受不同物体的气味差异通过让学生闻多种不同的物体,如水果、花朵、调味品等,使学生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气味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从而丰富学生对气味的感性认识。五、教学难点(一)帮助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气味一年级学生的词汇量有限,对于气味的描述可能存在困难。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比喻等方式,尽可能准确地表达自己闻到气味后的感受。(二)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思维引导学生从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到进行验证这一探究过程,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逐步引导学
6、生建立探究思维。六、教学策略(一)情境教学法创设丰富多样的情境,如“气味魔法屋”“气味大冒险”等,让学生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趣味的气味世界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二)小组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探究活动和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三)直观演示法教师通过亲自示范闻气味的正确方法、展示不同物体的气味特点等,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知识和技能。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一些与气味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四)问题引导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如“你能猜出这个盒子里装的是什么吗?为什么?”“怎
7、样才能闻到更准确的气味呢?”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神秘的气味盒子教师提前准备几个不透明的盒子,里面分别装有不同气味的物品,如苹果、香皂、花朵等。教师说:“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神秘的盒子,每个盒子里都藏着一种独特的气味。你们想不想知道里面是什么?”设计意图:通过神秘的盒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地导入新课。让学生对即将探究的气味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引出课题教师打开一个盒子,让学生轻轻闻一下气味。然后问学生:“你闻到了什么?这种气味让你想到了什么?”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气味告诉我们。”(二)认识气味
8、说一说生活中的气味教师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你都闻到过哪些气味呢?”让学生举手发言,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气味。学生可能会回答:“花香、饭菜香、香水味、汽油味等等。”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学生回答的气味,并进行简单分类,如食物的气味、植物的气味、生活用品的气味等。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气味,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增强学生对科学学习的亲近感。展示气味图片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带有气味的物体的图片,如盛开的花朵、新鲜的水果、厨房的调料等。每展示一张图片,教师就引导学生说一说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气味。例如,展示苹果的图片时,问学生
9、:“你们觉得苹果会有什么气味呢?”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气味的感知,拓宽学生的思维。同时,引导学生根据图片进行思考和联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三)闻气味的方法教学错误方法展示与讨论教师请一位学生到讲台前,让他直接把鼻子凑近装有气味物品(如香水)的瓶子闻气味。然后教师问其他学生:“他这样闻气味对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不正确的闻气味方法可能带来的危害。学生可能会回答:“这样可能会把有害的东西吸进鼻子里”“可能会闻得不准确”等。设计意图:通过展示错误的闻气味方法,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正确方法的重要性。正确方法示范与练习教师亲自示范正确的闻
10、气味方法: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让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里。边示范边讲解动作要领:“轻轻扇,慢慢闻。”让学生分组练习闻气味的方法,每个小组都有一个装有气味温和物品(如橘子皮)的小盒子。教师在小组间巡视,指导学生的动作,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正确的方法。设计意图:教师的示范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正确的方法,小组练习则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四)探究不同物体的气味分组探究活动教师给每个小组发放一些不同的物品,如香蕉、柠檬、醋、洗发水等,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闻一闻这些物品的气味。在学生闻气味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物品的特征,并思考以下问题:“这些气味有什么不同?你能描述一
11、下它们的特点吗?”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自闻不同物体的气味,感受气味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同时,小组探究活动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交流分享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小组闻到的气味以及对气味的感受。例如,一个小组代表说:“我们闻到香蕉是甜甜的气味,柠檬是酸酸的气味,醋的气味很刺鼻,洗发水的气味很香。”在小组代表发言后,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和提问。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分享,让学生能够互相学习,拓宽对气味的认识。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五)气味与生活的联系讨论气味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气味有哪些作用呢?”让学生分组讨论,
12、并记录下讨论的结果。学生可能会讨论出以下内容:气味可以帮助我们辨别食物是否新鲜;花香可以让人心情愉悦;有些气味可以驱赶蚊虫等。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与气味相关的案例,如通过气味判断食物是否变质、利用气味寻找东西等。让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气味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例如,展示一个面包发霉的图片,问学生:“你觉得发霉的面包会有什么样的气味?我们可以通过气味来判断面包还能不能吃吗?”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气味与生活联系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六)拓展延伸制作气味小
13、档案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气味,为它制作一个小档案。档案内容包括气味的来源、特点以及自己对这种气味的感受等。学生可以通过画画、写字等方式来完成小档案。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信息收集、整理和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气味。探索特殊气味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一些特殊的气味,比如中药的气味、新书的气味等。你想不想去探索一下这些特殊气味背后的秘密呢?”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与气味相关的知识。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七)课堂总结回顾知识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包括认识了生活中的各种气味、学会了闻气味的正确方法、探究了不同物体的气味以及了解了气味与生活的联系等。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巩固所学内容,强化记忆。评价与鼓励教师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优点,如积极思考、勇于发言、小组合作良好等。同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保持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设计意图:通过评价和鼓励,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