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自然中的发现教学设计教材版本:湘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2024)课程单元:第二单元探访大自然授课课题:第7课大自然中的发现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自然界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生物特征;理解自然现象与生物生存之间的关系;学会使用简单的科学语言进行表达。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提问、讨论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初步的科学探究方法。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爱护环境的意识;增强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情境创设
2、:播放一段关于大自然美丽风光的短视频,如山川河流、四季变换、动植物生长等,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画面是不是非常壮观、非常美丽?大自然中藏着无数的秘密和惊喜,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探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大自然,去发现那些令人惊叹的自然现象和生物吧! (二)新知探索(约20分钟)1. 观察与发现- 活动一:“自然小侦探”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或附近的自然环境中进行实地观察。鼓励学生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手触摸(在安全的范围内),去发现大自然的奥秘。师生对话示例:- 师:同学们,你们看那边的小树上有什么特别的吗?- 生:我看到了几只小鸟在唱歌,它们
3、的声音真好听!- 师:没错,这就是大自然中的声音之美。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其他有趣的现象吗?2. 分享与交流- 回到教室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汇报,其他同学可以提问或补充。师:现在请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来分享一下你们刚才在大自然中的发现吧!生:(分享内容可能包括动植物、天气变化、地形地貌等多方面的观察结果) (三)深入探究(约15分钟)1. 现象解析- 教师根据学生的分享,选取几个典型的自然现象或生物特征进行深入解析,引导学生理解其背后的科学原理或生存策略。示例:解析“为什么树叶在秋天会变黄并落下?”引导学生理解光合作用、季节变化与植物生长的关系。2. 科学词汇
4、学习- 教授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科学词汇,如“光合作用”、“生态系统”、“适应性”等,并鼓励学生在交流中尝试使用这些词汇。 (四)创意表达(约10分钟)活动:“我的大自然发现手册”学生动手制作一本属于自己的大自然发现手册。内容包括自己在大自然中观察到的现象、拍摄的照片、绘制的图画以及简短的文字描述或感想。 (五)习题设计(约15分钟)1. 填空题- 大自然中,许多动物会根据季节变化来改变自己的_,以适应新的环境。- 树叶中的叶绿素能够帮助植物进行_,从而制造养分。2. 选择题- 下列哪项不是自然界中的声音?( ) A. 鸟儿的歌声 B. 汽车的喇叭声 C. 溪水潺潺声 D. 风吹树叶声- 下列哪种
5、现象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 A. 春天万物复苏 B. 树木在秋天落叶 C. 雨水滋润大地 D. 太阳东升西落3. 简答题- 描述一次你在大自然中的独特发现,并说说它为什么让你印象深刻。- 你认为人类应该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六)总结提升(约5分钟)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发现了大自然的许多奇妙之处,还学会了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和理解这些现象。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继续保持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成为小小科学家,为保护我们的地球贡献自己的力量。情感升华:播放一段关于环境保护的短片或图片集,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激发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七
6、)课后作业与拓展- 作业:完成课后的习题,并继续完善自己的大自然发现手册。- 拓展:鼓励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利用周末或假期时间,到更远的地方(如公园、山林、海边等)进行自然探索,记录下更多的大自然发现。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一些自然科普节目、书籍或网站,拓宽知识面,深化对大自然的理解。 (八)教学反思与评价教学反思:1. 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本次教学通过视频导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式,成功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继续探索更多元化的情境创设方法,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互动游戏等,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2. 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被赋予了充
7、分的探索空间和表达机会,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交流和创意表达等活动,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有效体现。未来教学中应继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3. 科学素养的培养: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提问、讨论和记录等活动,初步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然而,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过程,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渗透和强化。未来应更加注重科学方法的传授和科学思维的训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评价策略:1. 过程性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度、观察力、合作能力等,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同时,记录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如提问的质量、
8、讨论的深度、记录的完整性等,作为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依据。2. 成果性评价:通过检查学生的大自然发现手册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创造力及表达能力。可以设置一些评价标准,如观察的细致性、描述的准确性、创意的独特性等,以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3. 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探究活动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通过相互学习和借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共同进步。改进建议:1.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教授科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应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2. 丰富教学资源: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网络资源、实验器材、科普读物等,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材料和探究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