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163文库! | 帮助中心 精品课件PPT、教案、教学设计、试题试卷、教学素材分享与下载!
163文库
全部分类
  • 办公、行业>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中职>
  • 大学>
  • 各类题库>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163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7934108       资源大小:292.77KB        全文页数:2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8.88文币     交易提醒:下载本文档,8.88文币将自动转入上传用户(wenku818)的账号。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88文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点此详情)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试题类文档,标题没说有答案的,则无答案。带答案试题资料的主观题可能无答案。PPT文档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请谨慎下单,否则不予退换。
    3、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搜狗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docx

    1、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意象与情思【单元教学导语】第一单元的主题为“ ”,共有3课。沁园春长沙单篇构成一课。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和致云雀这一系列的青春赞歌构成第二课。百合花和哦,香雪这两篇诗化小说构成第三课。从文本体裁来看,本单元既有诗歌也有小说,他们都着重对意象的描述,来表达作者的情感,赞美磅礴的青春,赞美浩瀚的自由,赞美纯洁的人性。【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不同写作背景,感悟诗人所要表达不一精神。通过意象的分析,理解作者心中的情感,理解新诗的特征。2.发挥想象,串联意象与情感的相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增强形象思维能力,了解新诗意象的多义性;

    2、检索资料,知人论世,丰富自己对文学象形和现实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加深对主旨的理解3.学生通过诵读、品味词句,感悟“诗言志”的传统文化魅力,不断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力,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单元学情整体分析】“五四“新文化运动及白话文运动,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新诗的发展。在中国新诗派的作品中,诗人注重诗歌作品的现实意义和文学价值,诗人在新诗写作中,追求现实与艺术、感性和理性的平衡美。诗词具有含混与跳跃的特点,这给学生理解诗词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高一的学生阅读了一些新诗,但是他们与新诗之间还有一些距离。出于多种原因,他们对新诗持有轻视或者畏惧的态度。那怎么解决呢?一是让学生体会新诗的特征和解读的方法,二

    3、是带着学生走进诗歌。诗歌与生活息息相关,创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学生在学习本单元的诗歌学习中,能学会寻找诗歌中人物的形象,能了解人物形象是如何通过诗人呈现的意象得以实现的。但是了解人物形象,仅知道人物是干什么的,那只是停留在诗歌的浅表层次。在本节课中,教师应该带着学生对诗歌形象的初步判断,带领学生从文字的表层,走到诗歌内部,品读诗歌,析“我”。诗歌的人物自我情感的内在变化,诗歌中的意象相关。在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在情节发展变化过程中,诗歌对应的意象场景对“我”有什么影响。内在的情感,捕捉诗歌的意象,知人论世。从创作背景中找“我”与我,人物形象和作者的关系。【单元设计总览】总名称学习篇章学习

    4、任务名称教学目标教学步骤上课方式课时意象与情思沁园春长沙体会毛泽东实词的意象和情感1. 理解实词意象2. 读懂作者情感3. 理解传统文化1. 导入2. 诗歌细读,品意象3. 归纳总结单篇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新诗中的沸腾青春1. 学会对比阅读2. 理解诗歌意象3. 了解时代背景1. 意象回顾2. 诗歌联读3. 主题小结大单元2峨日朵雪峰之侧青春与时代和解1. 理解诗歌意象2. 学会正面挫折3. 理解诗歌情感1. 导入2. 诗歌解读3. 由此及彼单篇1致云雀谱一首自由赞歌1. 诗歌意象整合2. 细读诗歌3. 意象自我1. 导入2. 诗歌解读3. 写一写自己单篇1百合花哦,香雪时代的美丽1. 理解

    5、诗化小说2. 学会人物形象分析3. 理解作品表达的情感1. 品读文章差异2. 人物形象分析3. 诗化小说理解大单元2单元综合青春投影1. 总结诗歌意象2. 创作自己德诗歌3. 热爱青春1. 制定新诗写作技巧2. 写新诗3. 诗歌成集大单元2第一课:体会毛泽东实词的意象和情感部编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沁园春长沙是伟大领袖毛泽东所写的一首词。该词通过对长沙秋景进行描绘,其中包含湘江、群山、树林,舸,鹰及鱼。作者通过意象的描绘,结合自己青年时代的斗争生活,抒写出革命青年浪漫主义的情感。词的上阕呈现了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作者借景抒情,“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下半阙,作者着

    6、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全词语言精练,意境优美,从江山景色描述中,我们可见作者的心忧天下,在词中,作者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一种拯救天下,舍我其谁的责任。二教学目标设想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通过对词的欣赏,及教师的引导,了解古典词的格式及有关知识。由表及里,通过对词意象的分析,体会作者人生理想与远大抱负。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诵读、思考、分析、探究与联想等方法,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情感。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生通过诵读、品味词句,感悟“诗言志”的传统文化魅力,不断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力,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三教学过程【一】导入 秋是一个充满魔力的季节,沉淀了春

    7、的发芽和夏的绽放。秋收冬藏,秋天能收藏文人墨客的哪些情怀呢?不同的作者,有着自己不同的故事,他们的眼中的秋天也是缤纷不一致的。伤秋,悲秋,赞秋,不同的作家从秋之山,秋之水中又悟出了哪些秋之情呢?请同学们说一说有关秋的诗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老而弥坚)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沉郁壮阔)秋,给人以无尽的遐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欣赏年轻时期的毛泽东在长沙重游橘子洲时,写下的气势磅礴的沁园

    8、春长沙。(PPT展示毛泽东书写的诗篇沁园春长沙及秋日橘子洲头的照片。)(设计意图:关于秋天的古诗词,学生掌握得比较多,也能够轻易地说出古诗词中秋的意象。让学生能够轻松地进入到本节课的课题中,通过意象来抒发感情,是诗歌共同的语言。)【二】文本研读1.欣赏沁园春长沙朗诵。在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之际,美国华人学者在纽约华人举行的纪念会上,对毛泽东精神进行归纳骨气,志气,勇气,才气,正气,王气。“王气”乃王者气象,通过诗词朗诵的欣赏,让学生谈谈词中的气象包含哪些内容?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了解的伟人事迹,来进行实词的解析。学生初步领会诗词中的气象,寻觅词之表层含义,为下一步的寄情于景的赏析做好铺垫。)

    9、2. 品味鉴赏,体景悟情 (1)赏析前三句。 细读前三句。引导学生通过合理的调整、补充,讲这三句的大意流畅地说一说。(提示:开篇“独立寒秋”,表面看是切合时令特点与作者处境,实际上读罢全篇会发现,诗人却唱了反调:“独立”而不孤单,“寒秋”却无冷意。) PPT上呈现诗词的创作背景,重温历史。在一定程度上,时代的特点会影响作者的创作理念及所表达的情感。 (设计意图:学生了解创作背景,了解相同的秋之气色,映射在不同的作者心上,能折射出不同的情感。)(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一个“看”字,一直统领到哪里?(“万类霜天竟自由”)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 这几句诗人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湘江秋色

    10、图?(万)山 红(遍) (层)林 (尽)染 (漫)江 碧(透) 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 (争)流 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 击长空;鱼 翔浅底 多角度讨论。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湘江秋色图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 写景,景中有情天空:鹰击长空(仰视) 设问 水底:鱼翔浅底(俯察) 同桌之间进行讨论,小组内分享。讨论的话题是“从沁园春长沙的_中,我体会到了_。(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从词的意象中,感悟作者人的王者之气。通过讨论与分享,学生感受毛泽东诗词中的豪迈激情和恢弘的气势。)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好?为什么好?(染、

    11、击、翔。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击”比“飞”更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分析学习,了解到诗词中的意象不只是静止不动,合适的动词能赋予意象不同的特色,从而实现作者情感的寄托。)比较鉴赏 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着力于描写枫林的红,这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有开朗的意境,也把生命力赋予秋。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意象的选择上,诗人跟风偏向柔和的事物,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细腻感情;而从毛泽东的 “万山红遍

    12、”中,我们能领会到革命的气势磅礴。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古人笔下秋景多萧瑟,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设计意图: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诗词中意象的选择,其实是由作者的自己的经历与情感表达做出的决定。学生由此及彼,高阶思维得到发展。) 3.诗人意象之于我 引导学生完整地想象上阕所描绘的图画。 (播放音乐)参考:“远望千山万岭,枫林如染,像熊熊燃烧的烈火;近看漫江水碧,千帆竟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抬望眼,

    13、雄鹰展翅,矫健勇猛,翱翔长空;低眉处,游鱼戏水,自由轻快,生机盎然。 ” 教师引导学生将意象丰富的诗词进行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第一步,勾勒意象形态。第二步,着色意象。第三步,让意象动起来,风吹满山红叶,似火燃烧,江水流淌,大小船只蓄势待发。第四步,特写意象,融情于景。(设计意图:通过以上教学环节,学生通过对意象的分析探讨,更能理解作者的磅礴情思。引导学生身入其境让学生通过与作品、作者的交流,充分体验自然的丰富多彩和人生的千姿百态,从而让学生真正具有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同时鼓励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提高。) 4.理解“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

    14、沉浮?”的丰富含义。 (“怅”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俯天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人以天下为已任、忧国忧民的广阔崇高的心境。) (设计意图:“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词的“词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学生从诗中理解伟大领袖的情怀。)5.欣赏下阕 ()上阕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是怎样回答的呢?(“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15、 百侣”与上阕的哪个词呼应?(“独立”。)下阕的领字是哪个?一直控制到哪里?(忆。“粪土当年万户候”。) 教师指导:“忆”应稍顿一下,突出其领字作用。以下几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理解诗句,品味情感。 写“忆”的词句是回忆往事以“抒情” 方式回答“谁主沉浮”。 课堂讨论为什么这几句就能回答“谁主沉浮”呢?沁园春雪里的“秦皇汉武”“唐宗宗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为什么诗人用一个“惜”字就将它们全部否定了呢?而发出“俱往点,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呼唤呢?这些“现在”的“同学少年”与历史上的英雄豪杰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和对比,学生更能

    16、理解那个时代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革命青年。上阕意象投映在他们身上,学生能看到“意气奔放,才华横溢,心系国运,蔑视权贵。”) ()鉴赏:“曾记否,到中流出水,江遏飞舟?”(多么大的气魄!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 (设计意图:借景抒情,下阕抒发了改造的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三】归纳总结,指导学法 纵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

    17、,情贯全词。通过学习,毛泽东同志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诗词的文字和意象是作者和读者交流的桥梁,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设计意图:在诗词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即景是情的肌肤,可感可亲;情是景的灵魂,轻灵飘渺。因此,解读诗词的捷径就是从赏景入手,进而把握诗情画意,引导学生体察词情、词境,进而“由物及人”,感悟作者的思绪与情怀。同时引导学生体会

    18、诗词遣词造句的特点,最终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四板书设计第二课:新诗中的沸腾青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和红烛联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课文内容分析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先生于1919年秋创作的一首新诗。这个时候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和白话文运动深深地影响了诗人的创作。诗人通过对大自然真是景观的描述,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壮丽之美。同时,这些意象投射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题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即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事物。红烛一诗,是闻一多先生于 ,先生将这篇诗作中的主意象作为诗歌的题目。“红烛”又何不是诗人闻一多自己的写照呢?在诗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先生他想以燃烧自己

    19、而“烧破诗人的梦、烧沸诗人的血。”社会环境的破裂与新生。在这两首诗中都得以体现。两位诗人选取了不同的意象,传达了这样的感情:“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在这时找到了喷火口,也找到喷火的方式,我在那时是差不多狂了。”(郭沫若)二教学目标设想: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感悟诗人所要表达的革旧出新的创造精神。通过意象的分析,理解作者心中的情感,理解新诗的特征。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通过两首诗歌的二联读对比,了解新诗的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进而更好地感受意象,领会作品的丰富内涵。3.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通过对诗歌的比对和诵,结合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人的伟大抱负,理解诗人现身祖国的爱国

    20、精神和革命热忱。三教学过程【一】知识汇成河学生在课前通过查阅资料或者互联网搜索,了解中国社会在20世纪初期的社会背景及文化发展情况。学生分享新诗发展的情况。教师补充郭沫若和闻一多的事迹。(设计意图:高一的学生具备知识整理的能力,文学知识的整理也是思维发展的一种途径。学生通过相关知识的连接点,散发思维,为接下来的诗歌分析储备了背景知识。)【二】忆往昔,意象久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题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即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事物。意象在诗歌中,一直是抒情言志的载体。我们在新诗中能领会到意象魅力,比如,在沁园春长沙,作者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展现了革命青年的磅礴激情。但,意象

    21、之说,可以追溯到很早的年代。引导学生说出带有意象的诗歌。如:曹操在观沧海中写道:“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等。“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从周易系辞的“观物取象”“立象已尽意”到艾青所说的“意象是从感觉到感觉的一些锐化,意象是纯感官的,意象是具体化了的感觉。”可见,意象在诗歌的创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简而言之,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便是意象在诗歌中的运用。(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意象这个专业术语,了解其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含义。)【三】蓦然回首寻意象“诗歌之妙,专求意象。”请学生精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和红烛,找出这两首诗中的主要意象,并讨论其特点。诗歌主要

    22、意象特点立在地球边上放歌云海、洪涛宏大、阔远、壮丽、雄奇、气势磅礴红烛红烛自我牺牲、无私奉献(设计意图:联读诗歌,进行联想,品读意象的特点。)【四】探意象之情 有感情地朗读地朗读这两首诗,读好语调,读好重音,读好节奏,领悟意象的内涵,感悟诗人的情感。梳理两首诗歌的行文脉络,探究诗人的情感意蕴。诗歌行文脉络情感意蕴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本诗一共七行。第一、二行展示了海洋雄伟壮丽的景色;第三、四行抒写了对眼前景观的强烈主观感受;第五、六、七行是对力的讴歌与赞美。整首诗描写大自然,是把整个大自然当作“自我表现的全宇宙的本体”,当作生命的化身,诗人对“力”的歌颂,表现出一种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精神和

    23、热烈向往、执着追求,以及摧毁旧事物的勇气和坚定。红烛本诗一共九节。第一节,诗一开篇就突出红烛意象,并由此联想到诗人热烈的心;第二节和第三节,是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第四节,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第五节至第七节,是自伤与自慰,基调热烈而忧伤,红烛无私无畏地牺牲;第八节和第九节,是自白,诗人从红烛的外在形态上提取了红烛精神之后,画龙点睛,揭示了红烛精神的本质和灵魂所在,卒章显志。这首诗中,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既是对红烛精神的提炼,也是对诗人自己的勉励:不惜牺牲,无私奉献。诗的每一节都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形成浓郁的抒情氛围,继之以自问、自

    24、悟、自励、自答、自勉、自慰、自白,一步步展示执着追求的心迹。(设计意图:精读诗歌,理解新诗的文章结构及作者情感的表达方式。理解20世纪初,中国文化的发展趋势。)【五】以意象为引领,深度解读诗歌1.多样的修辞手法,也是作者表达情感的途径。“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修辞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可以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在品鉴文学作品的时候,准确地把握住了修辞手法,也就把握住了抓住文章中心与情感的一把钥匙。细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思考以下问题。思考1:分析诗歌开头三句运用的修辞?(运用拟人手法,借助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通过“

    25、怒”“推倒”等词语,描绘出一幅海涛汹涌、海天之上白云怒涌的宏伟而壮丽的图画。)思考2:“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诗人运用排比手法为“毁坏”呐喊,为“创造”呼号,为“努力”着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引吭高歌!)思考3:诗歌结尾“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 哟!”是如何赞美“力”的?(诗歌结尾从不同角度设喻,讴歌赞美“力”。“力的绘画”指展现出的大海白云的壮丽景色,“力的舞蹈”是洪涛滚滚的比喻,“力的音乐,力的诗歌”是洪涛的声音,而“力的律吕”则是洪涛的节奏和音律。总之,这是对“力”的美化。)细读红烛思考以下问题。【思考1】开头

    26、“红烛啊,这样红的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这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一个“吐”字;逼真的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思考2】自读2、3节,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在这两节诗中,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诗人悟彻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

    27、。这正是与利已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思考3】怎样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第8、9两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诗人劝勉红烛,也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在不合理的社会中,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思考4】品读语句: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可是一

    28、般颜色?“这样”是指示代词,这里指性质,用“这样红”,表明诗人凝视着红烛,也能唤起读者对红烛的印象,想到烛火照得红亮的样子,“这样红”远比“鲜红”的形象丰富得多。“吐”字,逼真地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远比“掏”字爽快率直。(设计意图:在现代文阅读中,重点句的赏析是十分重要的能力训练之一。正确理解句意,有助于对文意的把握,有助于对作品思想感情和主题的理解。通过对诗歌句子的分析,教师带学生领略诗歌语言的美丽。不同的修辞手法,体现了作者的的不同情感,并以更具体客观的方式呈现在读者的眼前。通过对重点字句的感受,读者感受意象,领会作品的丰富内涵。)【六】意象升华,主题小结小组合作

    29、,有感情地细读两首诗歌。小组内讨论两首诗歌的主题是什么?诗歌主题小结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自然形象成为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映,是五四时期那种时代狂飙的象征,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作者借这首诗想要告诉人们:科学的文明,人民的觉醒,终将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这首诗意境壮阔,充斥着浪漫主义色彩,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红烛“红烛”,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心。全诗以诗人与“红烛”问答交流的形式展开,抓住红烛的“自焚”与“流泪”两个显著特征,表现了不管个人能否看到胜利的到来,都要为理想

    30、进行脚踏实地的奋斗,要有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设计意图:学生讨论问题,能促进辩证思维的发展,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文,作者通过对大自然的抒写,让读者感受到内心沸腾的热情,反映了“五四”时代革命知识青年的内心世界。红烛是诗人的内心剖白,借助红烛这一景,抒发作者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顾个人得失的情怀。)【七】意象之于我你对于梦想,对于现状,有什么样的理解?于同学而言,青春是沸腾的还是悄然的呢?你会用什么意象来修饰自己的情感呢?(设计意图:从著名诗作中,解读意象,让学生品味作者情感。但学生也正处于诗一般的年纪,青春的岁月也可以用诗情来记载。让学生通过意象,书写自己的情怀,

    31、既可以让他们走进新诗,更进一步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使他们自己的青春宣言成为奋斗的诗章。)【八】板书设计第三课:青春与时代和解部编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峨日朵雪峰之侧教学设计一教材课文内容分析(一)层次、内容峨日朵雪峰之侧写于特殊的年代,年轻的昌耀在特殊的环境里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但是,诗人没有消沉,而是保持着坚定的信心,对生活依旧饱含着热爱。艰苦的生活,坎坷的命运,磨炼了诗人的意志,更砥砺了诗人的思想。全诗分为两个不均衡的部分,起笔很突兀,“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一个不那么高大的人物形象赫然映入读者眼帘。“我”是一个攀登者,但是并未登上山顶,所以作者用“仅能征服”来描述,所以接着描写的

    32、动态也不是自上而下,而是从山壁的一侧看过去,这也是这首诗取题为“峨日朵雪峰之侧”的原因。在雪峰之侧,攀登者看到了落日,由于诗人自身的经历,他没有选择更具力量感和积极意义的朝阳。这样的场景与诗人的心境是相吻合的,早年的他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了理想和热情,但是生活却给了他严厉的答复。尽管现实生活充满压力,诗人依然选择攀爬的态度,依旧渴望一种高度。但是,他同时又认识到,不论攀爬哪一种高度,都不能轻易为之,但都有别样的风景在眼前待人发现。而且,不管怎样的高度,都是征服,都要付出代价和牺牲。于是,诗人接着写道:“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很显然,这不仅是攀登者当

    33、时的所见所思,也是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生存状态的写照,更是诗人精神生活的写照。这一组意象形象地写出了攀登时在攀爬雪山一侧时脚下的险情,更是写出了一个人在生活的困境中身心的遭遇。攀登的意念深入人心:“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奋力的攀登,这是攀登者的付出,这是攀登者的奋斗,不管是动作的叙述,还是画面的描写,都极具视觉冲击力。如果诗人将思路停留在第一节,不管是结构、意象,还是语义和情绪,都可算完整。但这显然表达不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和现实的抗争,还能看到希望吗?第一节的描述里,诗人仅提供了攀登的困境和攀登者的拼搏,这显然是不够的。简短的第二小节使诗歌的意义发生

    34、了转折,作品得到了升华。“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诗人以攀登者的口吻表达自己内心的希冀,这不仅是一个攀登者的呼号,也是一个理想追求者的自白。雄鹰或者雪豹高原自然界的勇者和强者,攀登者以他们来鼓舞自己,可见即使他征服的不是雪山的最高峰,也足以表明他不息奋斗的精神。此情此景,攀登者会失落吗?他偶然的一瞥,让他的理智和情感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没有雪豹或者雄鹰,邂逅的只是一只小小蜘蛛,与落日、山海、滑坡、军旅巨石、雄鹰、雪豹等相对比,不管是形体、力量、风格,都相差巨大。可就是这样看似弱小且可怜的的蜘蛛,它出现

    35、的攀登者的眼前,登上了雪山,在雪山之侧,俯瞰困境。蜘蛛并没有不宣示什么,它的出现,仿佛是自然而然的,它的淡然无言,使一切自以为是和虚张声势都失去了分量。诗人想告诉世人生活不能缺少奋斗,高度亦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奋斗和高度的态度,这才是真正难以企及但又是我们应该具有的精神高度。与蜘蛛的相遇,诗人几乎在那瞬间改变了自己。同样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许同样弱小无助,但是此刻诗人和小蜘蛛合二为一。他们取得了认同和默契,一同默享大自然赐予的快慰。(二)艺术特色峨日朵雪峰之侧描述是青春的意境。每个时代有自己的特征,也有自己的珍贵之处,学会友善面对青春,友善面对自己,当有困难时,选择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与生活

    36、中的幸或不幸和解。这首诗里蕴含了很多哲理,有关于理想的新认识,有关于奋斗的新领悟,有对生活新的热爱,诗人从攀登者的言行里得到了新的和解。全诗构思精巧,脉络清晰,前后对比鲜明,刚柔相济,含蓄隽永。在这首诗中,诗人昌耀塑造了众多的审美意象,其中有峨日朵之雪和雪峰一侧的蜘蛛,它们给读者呈现了一个壮美凝重的氛围。在这首诗里,诗人将饱含沧桑的情怀融进了古老开阔的高原雪峰,其中迸发的博大生命意识,寄寓在常见的意象中。诗人通过意象之间的变化和互相作用,描绘了心中的桃花源。峨日朵雪峰之侧初稿创作于1962年8月,而诗人在1983年对诗歌进行删定。在20世纪60年代,诗人昌耀在人生苦难的时候,诗歌中,诗人在探寻

    37、“英雄”。而二十多年后,随着改革和人性的复苏,诗人在礼赞人的精神。诗歌中的意象无不寄托着诗人的深思与热爱。诗歌来源于生活,诗人用简单的意象表达了他对生活磅礴的爱。昌耀在中国当代诗坛具有重要的地位。有人认为,是昌耀保持了那个时代中国诗歌的尊严。因为同一时期,中国诗坛相对沉寂。故,学习昌耀的诗作也是对中国当代诗歌的普及。就这首诗而言,人们的理解不径相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对此作适当的介绍,诗无达诂,不强求学生对作品有一致的看法,应该让学生细品文章中的意象,及意象所承载的情思。二教学目标设想:1.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细读诗歌,寻找意象、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能对意象有认识初步,提升学生

    38、的鉴赏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1)发挥想象,串联意象与情感的相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增强形象思维能力,了解新诗意象的多义性(2)检索资料,知人论世,丰富自己对文学象形和现实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加深对主旨的理解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阅读诗歌和了解作者的经历,学生能从中了解梦想,并且学会处理梦想与现实的碰撞。(2)通过诗歌中景物的解析,学生能了解周边的诗情,将之融入到自己的青春时光中,学会与自己生活的时代环境和解。用爱的眼光看自己,看自己的青春,友善对待自己及周边的人。三教学策略设计峨日朵雪峰之侧这首诗篇需要学生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把握诗歌意象,理解诗人情思,提升诗歌鉴赏水平。通过

    39、对攀登者的所见及所思,理解诗人内心深处向往乌托邦的理想,进而培养学生辩证思辨能力。本篇诗作中,作者塑造了许多审美意象,学生通过品读诗歌,感知意象共同营造出的凝重壮美,与诗人的情感共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整合与语理、欣赏与评价、意识与态度等素养。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诗人昌耀在诗中所描写的山峰,原本是无名山。“峨日朵”是作者给它取的名。另外,“雪峰之侧”简洁,书面化,还带有一点文言色彩、表达新奇、文字典雅,注重形象的美感。想必“我”与雪峰密不可分!(设计意图:导入是高中语文课堂的重要一环,“导向”“设疑”“激趣”要能体现在其中。该环节给教师提供的导入素材和思路:诗歌的意象可以是生活中常见

    40、的,它们来源于生活。解析山峰的名字,能够拉近学生与新诗的距离,让学生了解:诗歌并不神秘,也是来源于生活。在导入环节,学生从最近发展区开始了解诗歌的意象,让学生能够以更放松的心态来进一步欣赏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二】文本细读:(一)“探”雪峰之侧,惊“侧”之境1、诗歌首句说:“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怎样理解“此刻”和“仅”两个词的含义?(分析鉴赏这句诗的内容与表达技巧)。【解读参考:通过品读诗歌,引导学生体会文字下蕴含的情感。“此刻”和“仅”暗示了多重意思:这高度并非“绝顶” ,却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这并不意味着将来(或“下一刻” )“我”不能达到新的高度,也不意味着

    41、此刻的高度微不足道,这毕竟已是一次历尽艰辛的征服。这是个判断句, 暗示了“我” 已经陆续征服了从前那些高度,暗示了“我” 的目标与 努力之间的差距,暗示了某种“先喘口气”的决定。】2、峨日朵雪峰之侧,也就是说,诗人要描写的是雪峰的侧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诗歌,说说哪个字统领了雪峰之侧的描写?“探”。在峨日朵雪峰之侧“探”出前额,“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解读参考:就在“探”的这一瞬间,他被奇异壮美的风景照亮,这是诗的第一层。攀登者的环境发生变化了,石砾滑坡。诗人连用两个句子来描写攀登者的危险。令人震撼的砾石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攀登者很自然就抓紧了巨石间的缝隙,“指关节”像铆钉一样“揳入”

    42、。“揳入”是一种用力的敲打,也是一种坚忍不拔的进入。正因为用力之大、之持久,所以攀登者的千层掌的鞋底就会撕裂,血滴就会自鞋底渗出,这该是用了多大的力量啊!这是诗的第二层,写出了一种较量。】“我”征服的高度虽然不高(还在山峰之侧),但却已经是我竭尽全力的结果。诗中景物以“我”为中心,我小心地“探”到的景物总共有几样?大致上在我的什么方向?【明确:总共六样: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引力无穷的山海、滑坡的石砾、棕色的深渊、巨石的罅隙。大致可以从四个方向予以区分:(1)峨日朵之雪在“我”上面,它令人向往,但又不可触及。(2)滑坡的石砾、棕色的深渊在“我”下面,它们充满危险,需要提防。(3)山这“侧

    43、”,“我”用指关节死死扣住巨石的罅隙,不愿意坠落,努力维持着好不容易达到的这个高度。(4)山那边,“我”看见的是彷徨许久的太阳,是引力无穷的山海,太阳正在跃入山海。】(设计意图:让学生去寻找“我”的动作,意在使学生理解“我”的人物形象,为接下来的意象分析做好情感铺垫,同时也使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落实高层思维的发展。本环节中,着重分析“我”在雪峰之侧所遇的意象群,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抓住意象和诗人情思的关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领会理解能力。学生通过对文字内容的解读和品析,抓住诗人核心的思想情感。进一步,学生通过诗篇第一节六个意象的探究,增强了对诗文的深度理解,使得联想与想象的核

    44、心素养得以发展。)(二)“探”时之境,感人生之遇4、一行十分特别的诗。“山海。石砾不时滑坡”。这一行诗,放在这里,很奇怪。事实上,昌耀在初稿时放在上面一行的。可为什么要改成现在这样呢?让“山海”孤零零地摆在这一行,还用了一个句号隔开?联系前后的诗行,请同学们讨论思考。【意境:“山海”写出了山那边的壮丽,这是视觉上的效果。而“石砾不时滑坡”则是听觉上传来的来自脚下的危险。这一静一动,一远一近,两样景物形成奇妙的对比,强化这种对比之美。】【用一个句号将二者隔开,从前面的诗行来看,“山海”是引力无穷的,它的引力大到连彷徨已久的“太阳”也“决然跃入”,而“石砾的滑坡”似乎又强化了这一特点。这两行表明“

    45、我”能置身于那个位置其实非常不容易。】(设计意图:在现代文阅读中,重点句的赏析是十分重要的能力训练之一。正确理解句意,有助于对文意的把握,有助于对作品思想感情和主题的理解。通过对诗歌句子的分析,教师带学生领略诗歌语言的美丽。“从诗歌中,不难发现:这些是“我”攀登半壁悬在峨日朵雪峰的某个高处这一独特的位置之上的“侧”面之境。“我”并未到达山峰之巅(还在山峰之侧)。“我”有自知之明,承认自己的渺小,并不都是懦弱,而是一种清醒的自我认知,尤其是在大自然面前。读诗至此,学生领悟到:青春是拼搏的时刻,梦想走得比他们的努力还要远一步。那怎么办,带着拼搏后的伤痕自怜自艾,还是假装没有看见自己的伤口呢?这个环

    46、节通过解析,潜移默化,学生开始想象梦想与现实碰撞时的种种可能。由此及彼,从意向呈现出作者的情感,进而,学生对作者的情感迸发共鸣,迁移探究自己的生活,将诗歌带进学生的生活。诗歌的文字变得有温度,诗歌的意象也赫然眼前。)5、知人论世,“探”人生之我: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我”?在PPT上呈现昌耀的生平及创作这首诗歌的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设计意图:对学生来说,昌耀是一位不太熟悉的诗人,这个环节,介绍了作者的生平,能够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情感共鸣。学生通过作者的生平,管中窥豹,能够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特征。意象在诗歌中多数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方式。学生将诗歌中的意象投射在作者的生

    47、平中,对诗歌的理解也变得更加生动,也更有深度。)(三)“探”清雪峰之侧,与时代和解1.引导学生讨论“我”的形象。正处在青春阶段,又遭逢打击,所以青春的色彩变得有些凝重,情感有些深沉。虽然“我”面对苦难,但依旧坚强,塑造了一个坚毅的奋斗者形象。“我”是一个悲壮、坚毅、勇敢的攀登者,同时也是一个孤独的攀登者。但“我”几乎是用尽全部的力量在爱啊!你如何理解“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一句? 雄鹰是蓝天领主,雪豹是雪山之王。它们代表着真正强大的事物。而蜘蛛却是可怜的,生命渺小的,诗人以蜘蛛自喻,表达了梦想依旧强劲,雪山之侧,生命是平等的。它们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全由这只小小的蜘蛛得到表露。3.峨日朵雪峰之侧中诗人突然给出一个“特写镜头”:


    注意事项

    本文(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