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163文库! | 帮助中心 精品课件PPT、教案、教学设计、试题试卷、教学素材分享与下载!
163文库
全部分类
  • 办公、行业>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中职>
  • 大学>
  • 各类题库>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163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应用物理》课件第5章.ppt

    • 文档编号:7904267       资源大小:2MB        全文页数:113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文币     交易提醒:下载本文档,15文币将自动转入上传用户(momomo)的账号。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文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点此详情)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试题类文档,标题没说有答案的,则无答案。带答案试题资料的主观题可能无答案。PPT文档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请谨慎下单,否则不予退换。
    3、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搜狗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应用物理》课件第5章.ppt

    1、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5.1 金属之间的接触起电金属之间的接触起电 5.2 金属与电介质的接触起电金属与电介质的接触起电 5.3 介质与介质的接触起电介质与介质的接触起电 5.4 影响固体接触起电的因素影响固体接触起电的因素 5.5 固体起电的其它方式固体起电的其它方式 5.6 固体静电的流散与积累固体静电的流散与积累 5.7 人体起电人体起电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5.1 金属之间的接触起电金属之间的接触起电 使物体产生静电的过程叫静电起电。静电起电包括使正负电荷发生分离的一切过程。根据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消失,只能是电荷的载体(电子或离子)从一个物体转移

    2、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某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研究起电过程就是从微观角度出发,研究这些电荷载体在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各部分之间运动的原因、条件、结果以及运动规律,了解静电起电过程的机制和规律。这对于防止静电危害具有根本的意义。但应指出,静电起电的物理本质和数学描述人们还没有认识得很清楚,仍是目前该领域的疑难问题。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任何物质的静电带电量都不是无限的,这是因为伴随着静电的产生还存在着与之相反的过程静电的流散(或衰减)。当这两个相反的过程达到动态平衡时,物体上的静电量就维持某一稳定值。本章将讨论各种静电起电过程,并结合静电的产生讨论静电的流散和积累规律。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5

    3、.1.1 金属之间的接触金属之间的接触早在1794年,Volta就发现,任何两种不同的金属A和B发生紧密接触时(指接触面间的距离小于2.5nm),其间会产生数值为零点几伏至几伏的电势差,称为接触电势差,用UAB表示。他还将各种不同的金属排成一序列:铝(Al),锌(Zn),锡(Sn),铅(Pb),金(Au),铂(Po),钯(Pd)。这个系列中任何两种金属接触时,总是排在前面的带正电,排在后面的带负电,而且两种金属在系列中相隔越远,其间接触电势差也越大。该系列叫金属材料的静电系列,以后人们又发现了其它固体材料间也存在类似的系列,下面还要述及。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1932年,Kullarth将铁的

    4、粉末从一个对地绝缘的铜管内吹出,如图5-1所示,结果在铜管上测出了26万伏的静电压,从而证实了两种金属紧密再分离会带上很强的静电,但是他并未把如此之高的电位差同两种金属接触时产生的极微小的接触电势差相联系起来。直到1951年Harpper才用实验证实了两种金属紧密接触后再分离形成很高的电位差正是起因于它们之间极微小的接触电位差,Harpper实验本身相当繁琐,现用简化模型对其说明。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图5-1 金属之间的接触起电 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如图5-2所示,当金属A与B发生紧密接触时,由于量子力学的隧道效应,两种金属内的电子将会穿过界面而相互交换,当达到平衡时,界面两侧形成了带有等

    5、量异号电荷的电荷层,而金属之间就产生了一定的电位差(图中暂假定A带正电,B带负电)。这时界面上形成了非常薄的等量异号电荷的电荷层,叫偶电层。偶电层最早是Helmhots于1879年提出的一个概念。接触电势差UAB就是因偶电层的形成而产生的。1917年Frankel又将偶电层的概念引申到电介质材料,即介质发生紧密接触时,也会由于电荷的转移形成偶电层,但在那种情况下,通过界面转移电荷的载体(载流子)不再是电子,而是离子。现能测出,金属中的偶电层厚度为几个纳米,而介质的偶电层厚度则可达到微米级。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图5-2 金属的接触起电原理图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设块状金属A、B之间间隔为d=2

    6、.5nm,产生的接触电势差为UAB(大约为零点几伏到几伏),接触面积为S,则可把两接触面视作一平行板电容器,其电容C=0rS/d,由于d非常小,所以这个等效平行板电容器C非常大,据此推算出每个表面带电量Q=CUAB,也是相当可观的。现将偶电层的两个表面全面分开到距离为d,我们暂时假定分开时两个表面所带电量不变,则因两面之间的电容减小为C=0rS/d,相应的两面之间的电位差增大为ABABUddU(5-1)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不妨用数字估算一下UAB的大小,取d=2.5nm,d=1mm,UAB=1V,则有UAB=400kV。即两接触面只须分开1mm,其间电位差就增大为原接触电位差的四十万倍。这就

    7、是为什么极小的电位差会形成很高的电位差的原因。综上所述,不同金属材料之间的接触起电过程可概括为如图5-3所示的过程。一般来说,上述起电过程的基本模式也适合任何两种物质结构不同的固体材料之间的接触起电,如金属与介质、介质与介质。同时,偶电层理论不仅是固体接触的基本理论,而且也是研究液体起电和气体起电的基础。只不过对于不同的物质形态来说,偶电层形成的机制也不同。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图5-3 不同金属材料之间的接触起电过程 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5.1.2 接触电位差的产生与计算接触电位差的产生与计算1功函数功函数既然固体(金属)分离后很高的电位差是起源于它们之间紧密接触时产生的微小接触电势差,故

    8、有必要了解后者形成的机制和规律。先说明金属功函数的概念。在常温下,金属内虽有大量自由电子作热运动,但却不会从金属逸出,这主要是因为电子受到内部结晶格子上正电荷的吸引作用。所以,电子要从金属内部逸出,必须要做一定的功克服这个吸引力。也就是说必须具有一定的能量。人们把一个电子从金属内部逸出到表面之外所须具有的最小能量,也就是说,把一个电子从金属内部迁移到表面之外所须做的最小的功,叫该金属的功函数(或叫逸出功),以符号表示,其单位常用eV表示。近年来又将功函数的概念扩展到电介质。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图5-4 电子势阱图 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固体能带理论指出,电子能量是按能级分布的,且在常温下,电

    9、子在金属界面内的能量都是负的,其所占的最高能级称为费米能级,用Ef表示;而在界面外部,电子的能量变为零。这种能量分布可以形象地用势阱图表示,如图5-4所示。显然,电子由势阱逸出时必须要做功以升高自己的势能,才能跳出势阱,并且电子逸出势阱时能量的增加至少应为E=0-Ef=,亦即 fE(5-2)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因此,势阱图中E=0与E=Ef间的距离就等于该金属的功函数。功函数可采用热电子发射法、光电法和标准金属法测量,一般为25eV。应当注意,同一种金属用不同方法测量所得数值略有不同;同一种金属用同一种方法测量,当表面状态不同时,所得数值也不同。典型金属的功函数如表5-1所示。第5章 静电起

    10、电理论 表表5-1 典型金属的功函数典型金属的功函数 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2偶电层的形成及接触电势差的计算偶电层的形成及接触电势差的计算现在考虑两种金属A和B,它们相应的功函数是 A、B,且AB。如图5-5(a)所示。当两种金属紧密接触(d2.510-9m)时,由于隧道效应而发生电子的交换,这时费米能级较高(即功函数较小)的金属A中电子将流向费米能级较低(即功函数较大)的金属B中,而使金属A带正电,B带负电。随着电子的转移,金属A中的电子将减少,而金属B中的电子将增加,也使得金属A、B中的费米能级趋向相同,这时在金属界面上形成了稳定的空间电荷层,称之为偶电层。由于偶电层的存在,使得电子的定向

    11、移动形成了稳定的动态平衡。此时,A由于失去了电子而带正电,B由于得到了电子而带负电,其间形成稳定的电位差,即接触电势差。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图5-5 接触电势差的形成 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应当注意,在电子转移达到平衡后,金属A、B的功函数仍保持接触前的大小。因为功函数是金属的固有性质,并不因与其他物质接触而改变,这样在动态平衡时,一方面要求金属A和金属B的费米能级相同,另一方面又要求A和B的大小不变,这就只能是金属A的势阱降低,而金属B的势阱抬高,如图5-5(b)所示,二者移动之差B-A就等于电子由金属A流入金属B时的电势能的改变因A与B之间的电势差,这时电势能改变为eUeUABABABA

    12、B-(5-3)(5-4)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说明:(1)求UAB时,应是B在前A在后。若AB,则UAB0。即A带正电,B带负电。亦即两种金属发生紧密接触时,总是功函数小者带正电,功函数大者带负电。这也同时解释了金属的静电起电序列。在该序列中,偏“+”端者功函数小,所以,接触时带正电,偏“”端者功函数大,所以,接触时带负电。可见材料的静电起电序列实质上就是按照各种材料的功函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而成的。(2)使用上式计算UAB时,A和B的单位都采用eV(不再转换成焦耳了),这样计算的结果直接为“V”。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3)接触面上电荷面密度的计算。前已述及,两种金属接触时,所形成的偶电层可视

    13、为平行板电容器,因而偶电层间隙内的电场可视为均匀的,且大小为 式(5-4)、式(5-5)与式(5-6)合并后得 dUEABr0E(5-5)(5-6)ed)(BAr0-(5-7)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再结合式和可得这是两金属接触再分离后的电位差计算公式。eUABAB-ABABUddUeddUAB-AB(5-8)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5.2 金属与电介质的接触起电金属与电介质的接触起电 此处所说电介质主要是指高分子固体介质,如橡胶、塑料、化纤等。这些材料在制造或使用过程中,经常与金属物体,如金属辊轴等,因接触分离产生静电。所以,研究聚合物介质与金属的接触起电具有重要意义。有关实验表明,厚度为1mm

    14、的聚合物薄膜与金属紧密接触时,偶电层上的电荷面密度可达10-9C/cm210-8C/cm2,即1nC/cm210nC/cm2。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5.2.1 电介质等效功函数和离子偶电层电介质等效功函数和离子偶电层虽然从原则上说,前面介绍的紧密接触形成偶电层,电荷分离而带电这一过程适用于任何固体材料的接触起电,但对于介质来说,偶电层的形成,特别是功函数的概念都要比金属复杂得多。因为金属之间的接触起电是基于金属内有大量自由电子,当两种金属紧密接触时,由于它们功函数的不同而发生电子的转移形成偶电层。但是对于高分子介质来说,内部很少有可供单独转移的电子,那么其偶电层是如何形成的?为此,人们提出了高

    15、分子固体介质的理想能级图像、缺陷能级图像和表面能级图像等三种假说,但前两种假说的计算结果与前述的偶电层面电荷密度的实验数据相差甚远,而只有表面能级图像得出了与实验一致的结果。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表面能级模型的基本思想认为,由于高分子固体介质化学成分的不纯、氧化及吸附分子等引起的表面缺陷因素,使固体介质表面层的性质与其内部有很大的不同,而很像一薄的金属片,并因此具有等效的功函数。这样当金属与介质或介质之间发生紧密接触时,就会因功函数的不同而发生载流子漂移,并在平衡时,在界面两侧形成偶电层,所产生的接触电位差也完全可引用式(5-8)进行计算。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应当指出的是,高分子固体介质接触

    16、起电时,通过介面转移的载流子不是自由电子,而是带电离子。聚合物表面离子的主要来源有:介质表面吸附水分可离解成H和OH;某些聚合物表面在吸附水层作用下,也会离解出离子;大气中能电离的杂质在聚合物表面吸附的水层中电离。上述离子载流子在镜像力的作用下移动,并在由离子浓度差所引起的扩散作用下,穿过接触面迁移,当达到动态平衡时,就在界面两侧形成稳定的偶电层。已可用实验的方法测出介质的功函数,一般在46eV之间,而偶电层可达10-6m量级。典型介质的功函数如表5-2所示。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表表5-2 典型介质的功函数典型介质的功函数 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5.2.2 接触起电量的计算接触起电量的计算金

    17、属与高分子固体介质接触,形成偶电层。根据介质性质的不同,其电荷的分布可能是体分布,也可能是体分布与面分布同时存在。为简单起见,暂不考虑介质表面可能出现的电荷,而认为全部电荷分布在一定深度的表面层内,该深度称为介质的电荷穿入深度,以表示。既然介质表层内电荷作体分布,则可用电荷密度p表征。另一方面,与介质接触的金属,其电荷都集中于其表面上,可用电荷面密度m表征。以下将导出表征接触起电量的p或m与哪些因素有关。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如图5-6所示,设功函数为f的金属A与功函数为p的高分子固体介质B紧密接触,并且p。取界面上一点O为坐标原点,与界面垂直指向介质内部的方向为x轴,建立坐标系,现从两个不同

    18、角度计算其间的接触电位差UAB。按对称性分析,介质带电表层内各处的场强E均沿x轴方向,且x坐标相等的那些点E的大小相等,为此可做一端面为S、在介质带电层内长为的柱面,如图5-6所示。按Gauss定理有isd qSE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图5-6 金属与电介质接触起电原理图 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由此得这里应用了m=-。于是由高斯定理求出介质层内场强分布为E(x)=p(x)(5-9)金属表面与介质表面之间的距离极小,形成的电位差可忽略不计,所以金属与介质之间的电位差,即介质带电层内长度为的距离上的电位差为)(ppmixSSxSqr02p0r0p0Ap2d)(d)(xxxxEU(5-10)第5章

    19、静电起电理论 另一方面,按上节所述,金属与介质接触电位差又可按下式计算 两式相比较可得介质带电表层内电荷的体密度为也可表示为介质带电表层上每单位面积所带电量 eUpAp(5-11)2pr0p)(2e(5-12)e)(2pr0pp(5-13)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而与介质接触后的金属表面上的电荷面密度为根据式(5-14),若已知金属、介质的功函数及介质的穿入深度,即可求出金属和介质的面电荷密度。反之也可用式(5-14)求介质的功函数及电荷的穿入深度。将某种待测介质(设功函数为 p,电荷穿入深度为),先与功函数为的金属接触,测出金属的电荷面密度为m,再使待测介质与另一种功函数为的金属接触,测出这种

    20、金属的电荷面密度为m,则式(5-14)可写为e)(2pr0pm(5-14)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r0mpr0mp22ee(5-15)(5-16)式(5-15)、式(5-16)联立可求出待测介质p及分别为mmmmpmpr0)(2e(5-17)(5-18)用上述方法测出的若干典型聚合物材料的功函数和电荷穿入深度如表5-3所示。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表表5-3 典型介质的功函数和穿入深度典型介质的功函数和穿入深度 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例例5-1 要防止带电导体在空气中发生静电放电,就要控制空气中的电场强度不能超过其击穿场强3.0106V/m,为此,应使金属表面的电荷面密度最大值为多少?解 max=

    21、0Eb=8.8510-123106=26.5(C/m2)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5.3 介质与介质的接触起电介质与介质的接触起电 5.3.1 接触起电量的计算接触起电量的计算当两种高分子固体介质紧密接触时,引用以上所述介质等效功函数的概念,两介质的带电表层可视作两个厚度分别为1和2的带有等量异号电荷的无限大平板。可以证明在两带电层以外的空间合场强为零。而在两带电层内各处,合场强的方向均沿x轴方向,如图5-7所示,且x坐标相等的那些点场强大小都相等。在正电区做一底面为S1的柱面,则有 r01p1)()(1xxE(1x0)(5-19)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图5-7 介质与介质接触起电原理 第5章 静

    22、电起电理论 在负电区做一底面为S2的柱面,则有 在忽略了两介质间隙之间的电位差后,可得介质A和B之间的接触电位差为r02p2)()(2xxE(0 x2)(5-20)r022pr021p00r02pr01p0021AB22 dd ddd2112211221x)x(x)x(x)x(Ex)x(Ex)x(EU(5-21)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另一方面,介质A和B之间接触电位差又可按功函数计算为将式(5-21)与式(5-22)相比较并利用关系p1=p11、p2=p22及p1=-p2,得eU12ppAB(5-22)2111210201pppp)(2rre(5-23)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例5-2 在电子产

    23、品装联车间,常使用塑料制的包装管盛放集成电路类的元器件,若包装管由聚乙烯(PE)制成,将其固定在三聚氰胺贴面作挡板层的元器件箱内。若两者紧密接触,使用时将管抽出,求它们单位面积带电层上的静电电量。已知聚乙烯的相对介电常数r1=2.3,功函数p1=4.25eV,电荷穿入深度1=2.410-6m,而三聚氰胺-甲醛树脂(MF)的相对介电常数r2=3.0,功函数p2=4.86eV,电荷的穿入深度2=4.910-6m。解 由式(5-23)得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mC(1014 031085810943210858108581061)254864(2 22612-6-12-6-19-0201pppp211

    24、121.)(e)(rr上面结果可以看出,由于聚乙烯(PE)的功函数小于三聚氰胺(MF)的功函数,所以此时塑料(PE)表面带正电,三聚氰胺-甲醛树脂(MF)表面带负电。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说明(1)根据原电子工业部行业标准ST/T1014791防静电集成电路包装管的规定,盛放集成电路的塑料包装管(一般用聚乙烯或聚氯乙烯制成)在使用操作过程中,其上所带电荷量在任何情况下必须满足Q0.05nC,否则就会对包装的元器件产生ESD击穿损害。集成电路包装管一般为细长条状(细长的长方体状)。设其长度为0.5m,截面为矩形,边长为0.01m(1cm),则其表面积为S=40.010.5=0.02m2,由此可求

    25、出包装管允许单位面积的带电量p=2.5109C/m2=2.510-3C/m2。由此可见,若聚乙烯包装管不采取任何防静电措施,其在使用中所产生的静电量远远大于不致引起ESD击穿损害的规定值。当然这里没有考虑二者分开时电荷的倒流量。但既使假定倒流系数K=0.01,分开后的带电量m=0.014.1106C/m2=0.041C/m2仍远远大于标准要求。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2)聚乙烯塑料包装管与紧密接触时的接触电位差为可见接触电位差极小。(3)将包装管表面与MF隔板的距离分开为d=1mm,则两者之间的理论上的电位差为(4)若两者分离时的散失系数K=0.01,则实际电位差为此电位差仍足以对IC造成严重的

    26、击穿损害。(V)610106125486419pp1212.eU(V)1044261010521015931212.UddU(V)1044210104423251212.UKU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5.3.2 介质材料的静电起电序列介质材料的静电起电序列1静电序列静电序列前面介绍了金属材料的起电系列,该系列实质上是按照各种金属的功函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而成的。现已引入介质等效功函数的概念,故将各种介质的功函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就是介质的静电起电序列。从18世纪末到现在,许多科学家进行过材料静电系列的研究,并发表了相应的静电起电序列。近年来,国外一些标准或资料中所公布的静电序列如表5-4

    27、所示。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表表5-4 近几年来有关标准和资料公布的静电序列近几年来有关标准和资料公布的静电序列 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2静电序列的特点与应用静电序列的特点与应用在材料的静电序列中,任何两种物质发生接触起电时,总是位于序列前面的材料带正电,位于后面的带负电;且两种材料在系列中相距越远,其接触电量越大,由此可见根据材料的静电序列,不仅可判断材料的起电极性,而且还能估计起电程度的强弱。因此在生产工艺中,为减小静电,应尽量选择序列中相距较近的材料参与接触和摩擦,还可以使某种材料在先后与不同材料的接触摩擦中带上异号电荷,基于静电中和的原理消除或减少静电产生量。如在

    28、纺织工业中,在纺制尼龙(聚酰胺)条子时可先使其通过玻璃导纱器(尼龙条子带负电),再通过钢制导纱管(尼龙条子带正电)以中和条子上的静电荷。总之,静电序列在描述起电机理、指导静电防护方面有很大的应用价值。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3按介电常数的排序按介电常数的排序许多研究还发现,材料的静电序列也可按照材料的介电常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而成,如Ballou于1954年指出,任何两种材料接触摩擦时,总是介电常数大的带正电,介电常数小的带负电。至于带电量可按Corn法则确定,即Q=K(1-2)(5-24)式中K为比例系数,其单位是Nm2/C。K与参与摩擦的材料本身性质有关。对于同一组材料,按照介电常数从大到小

    29、顺序与按功函数从小到大排序,所得到的序列基本是一致的,但由于材料的介电常数比功函数更容易测量,故按前者排列更方便。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4静电序列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静电序列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由于材料的功函数或介电常数除与材料本身的性质有关外,还在很大程度上与材料表面的状态(如吸附、氧化、污染、含杂),环境条件(温度、湿度、外界电磁场)等有关。故即使同一种材料,因实验条件的差异所得排序结果往往也会有所差异,故静电系列不是绝对的,但其基本趋势是一致的。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5.4 影响固体接触起电的因素影响固体接触起电的因素 5.4.1 摩擦的影响摩擦的影响我们在上面介绍的固体起电方式中,并未提及我们

    30、经常遇到的摩擦起电,这是因为严格说来摩擦并不是一种单一的起电方式。摩擦实际上就是沿两固体接触面上不同接触点之间连续不断地接触分离过程,由于接触电位差只发生在相互紧密接触的固体间,而看来很平的物体表面实际上却是凹凸不平的,它们即使靠得很近,但实际上在凹处并未达到紧密接触,所以单纯的接触起电其效应比较弱。但若使两个靠近的表面发生摩擦,则可使2.5nm以下的接触点(或接触面积)大大增多。而且摩擦正好相当于一系列的接触分离过程,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所以摩擦可使起电效果变得非常明显。由此可以看出,摩擦起电的主要机理仍是接触起电。但因摩擦时有机械力作用于物体而使物体发生形变,所以会包含有压电效应起电;又

    31、因为摩擦还可能会引起界面凸起部分断裂,所以还包含有断裂起电。摩擦还会产生热量,引起温度的变化,所以还可能包含有热电效应起电的因素在内。总之摩擦起电一般不是一种单一机理的起电方式,而包含有多种起电机理,但毫无疑问接触起电在其中起着主要作用。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1摩擦速度的影响摩擦速度的影响摩擦速度是摩擦的距离与摩擦时间之比。一次摩擦时间是指两个物体从刚开始接触那一时刻到分离之间所经历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两物体一直发生相对运动,两物质摩擦时的起电量Q可按下式计算:AvfQ)(5-25)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式中,f(v)是关于摩擦速度的函数,A是摩擦功。从式(5-25)中虽不能直接看出Q与v的关

    32、系,但实验表明,在一定速度范围内(即v10cm/s),Q随v的增大而增大,当速度达到某一值时,物体带电量达到理论饱和值。图5-8所示是铝块与丁腈橡胶摩擦时橡胶带电量Q随速度v的变化情况。当速度达到某一值时,物体带电量出现饱和值。由图看出当v7.5cm/s时,摩擦带电量随速度v的增大而急剧增大;当v7.5cm/s后,带电量的增加趋缓;当v10cm/s时,带电量基本不再增加。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图5-8 铝块与丁腈橡胶摩擦时橡胶带电量Q随速度v和压力的变化情况 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2摩擦力的影响摩擦力的影响式(5-25)还表明,摩擦起电量还与摩擦功有关,因而也与摩擦力有关。由图5-8进一步可以

    33、看出,摩擦起电量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这是因为压力增大时,使相互摩擦的物体的实际接触面积增大了。同时压力还可以引起物体变形,从而使表面电极化,由于压电效应而引起物体带电量变化。还应注意,当金属和电介质摩擦时,压力的变化还会引起介质带电极性符号的改变,例如5-9图所示,人造纤维带电极性由正向负发生反转。因而前述的静电起电序列也是在一定情况下的实验规律。这种极性反转现象只对于某些介质才会出现,即介质表面能级上有少数电子时才会如此。若表面能级无电子,则会使介质带负电,金属带正电,与压力无关。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图5-9 人造纤维带电极性的反转 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3摩擦次数的影响摩擦次数的影响 实

    34、验表明,对于多数材料而言,当摩擦次数达到几十次时,材料起电量即达到最大值。如继续摩擦到上千次,带电量反而会逐渐下降,直到摩擦次数又达到数千次时又稳定下来,并在以后增加摩擦次数的过程中起电量基本保持不变,如图5-10所示。对于这一现象的机理还不够清楚。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图5-10 摩擦次数与带电量的关系 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4摩擦方式的影响摩擦方式的影响 固体材料的相互摩擦可分为对称摩擦和非对称摩擦两种形式,如图5-11所示。对称方式是两接触物体从整体上相互受到均匀摩擦的方式,这种方式所造成的电荷转移量小,放电效果相对不明显。反之,非对称摩擦是指一个物体的整体与另一个物体的局部发生摩擦,这

    35、种摩擦转移电量大,起电效果明显。这主要是因为在非对称摩擦的情况下,其中一个物体的某个位置经常被摩擦,这里的温度就会相对很高,形成所谓热点,而该物体的其余部分基本不受摩擦,温度基本不变。与之相摩擦的另一物体,受摩擦均匀,温度变化也不大。这样高温热点与另一物体的温度差就比较大,有利于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载流子从高温热点向温度较低的另一物体转移,从而使起电量增大。而在对称性摩擦中,两个物体所受摩擦基本均衡,很难形成高温热点和温度差,不利于载流子的转移,故起电量小。此时,温度升高容易使分子发生热分解,也使带电量有所增加。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图5-11 两种摩擦方式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5.4.2

    36、周围环境的影响周围环境的影响1湿度的影响湿度的影响湿度是环境条件的重要参数。一般来说,当空气相对湿度提高时,固体材料通过吸湿使其含水量增加,还可能在其表面形成一层极薄的水膜。由于水是良导体,导致固体的表面电阻率和体积电阻率下降,使静电荷容易分散和泄漏,减小了固体的带电量。对于亲水性纺织纤维、塑料等高分子材料来说,其体积电阻率随含水量变化的经验公式为 式中,V表示体积电阻率,M表示含水量,n是与材料的实验条件有关的常数。MMnddVV(5-26)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例5-3 对于棉花,其n=11.4,而蚕丝则高达17.6。由于n远大于1,所以由式(5-26)可知,当棉花和蚕丝的含水量有很小的变

    37、化时,即可引起体积电阻率很大的变化;由负号可知,含水量增大,体积电阻率减小。很多实验也表明,材料的表面电阻率随含水量的增大而呈现急剧下降的态势。大量实验数据证明,当空气的湿度达到80%以上时,绝大部分物体所带静电电量都很小,反之当相对湿度低至30%时,则会带上很强的静电。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2温度的影响温度的影响当测试温度变化时也会引起固体电阻率的变化,从而引起固体泄漏静电程度的变化,进而使固体带电量受到影响。但温度对固体带电量的影响远小于湿度的影响。对于高分子固体介质,当其相对介电常数小于3.0(称弱极性材料)时,温度对起电量的影响很小,可以忽略。而对于相对介电常数大于3.0的聚合物(称强

    38、极性材料),随着环境温度的上升一般起电量减小,有时也会引起带电极性的反转。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对于某些聚合物材料(主要是极性和强极性纤维、树脂),其体积电阻率随环境温度的变化符合如下经验公式:式中,a、b、c、d是与聚合物种类和极化有关的常数,M是材料含水量,V是体积电阻率,T是环境温度。dTbMaTC)(2ln2V(5-27)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5.5 固体起电的其它方式固体起电的其它方式 固体静电起电的方式除以上介绍的接触分离起电以外,还有多种其它方式,现予以简单介绍。1.剥离起电剥离起电互相密切结合的物体剥离时引起电荷分离而产生静电的现象,称为剥离起电,如图5-12所示。剥离起电实际

    39、上是一种接触分离起电。通常条件下,由于被剥离的物体剥离前紧密接触,剥离起电过程中实际的接触面积比发生摩擦起电时的接触面大得多,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剥离起电比摩擦起电产生的静电量要大。因此,剥离起电会产生很高的静电电位。剥离起电的起电量与接触面积、接触面上的粘着力和剥离速度的大小有关,如图5-13所示。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图5-12 剥离起电示意图 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图5-13 剥离带电量与剥离速度的关系 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2.断裂起电断裂起电当物体遭到破坏而断裂时,断裂后的物体会出现正、负电荷分布不均匀现象,由此产生的静电,称为断裂起电,如图5-14所示。断裂起电除了在断裂过程中因摩擦

    40、而产生之外,有的还是在破裂之前就存在着电荷分布不均匀的情况。断裂起电电量的大小与裂块的数量多少、裂块的大小、断裂速度、断裂前电荷分布的不均匀程度等因素有关。因断裂引起的静电,一般是带正电荷的粒子与带负电荷的粒子双方同时发生。固体的粉碎及液体的分裂所产生的静电,就是由于这种原因造成的。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图5-14 断裂产生静电示意图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3.压电效应起电压电效应起电压电效应起电是指某些晶体材料在机械力作用下产生电荷的现象,其本质是一种电极化现象。只不过这种极化不是由外电场引起的,而是在机械力,如压力或拉伸力作用下,引起内部的极性分子等效电偶极子在其表面作定向排列的结果。4.热

    41、电效应起电热电效应起电热电效应起电是指某些晶体材料在受到热作用时显示带电的现象。如将石英晶体加热时,其一端带正电,另一端带负电,而在冷却时,两端带电极与加热时正相反。热电效应本质上也是一种电极化现象,它是晶体中的极性分子等效电偶极子在热应力作用下,沿材料表面作定向排列的结果。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5.电解起电电解起电当固体接触液体主要是电解质溶液时,固体中的离子会向液体中移动,于是在固、液分界面处形成一个阻碍固体离子继续向液体内移动的电场,达到平衡时就在固、液界面形成稳定的偶电层。若在一定条件下,和固体相接触的液体被移走,固体就留下一定量的某种电荷,这就是固、液接触情况下的电解起电。当两种固体

    42、接触时,原来存在于固体表面上极薄的水膜会使两种固体分别与水膜发生电解起电并形成偶电层。若液膜在某种情况下被移走,则在界面两侧的固体上分别留下一定量的电荷。这就是固体之间的电解起电。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6.感应起电感应起电除了众所周知的导体在外电场作用下会因感应带电外,介质在外电场作用下也会感应带电。当介质在外电场作用下发生极化时,电介质将在垂直于电力线方向的两界面上出现异号的极化电荷,当外场撤去后极化电荷也将消失。但如在外电场撤去前,介质中某种符号的电荷由于某种原因已消失,例如把周围空间异号自由电荷吸向自身而中和,这样当外场撤去后,介质上另一种符号的极化电荷将被保留下来,而使介质处于带电状态

    43、,此即介质的感应起电。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7.驻极体起电驻极体起电自然界存在一类电介质,它们在极化后能将极化电荷“冻结”起来,即使除去外电场,介质仍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处于分离状态的正负电荷。这类介质称为驻极体。如松香、聚四氟乙烯都是典型的驻极体。有些驻极体的电荷弛豫时间即电荷减少到初始电量的1/e所用的时间可长达310年。8.电晕放电起电电晕放电起电当原来不带电的物体处在高压的带电体或高压电源附近时,由于带电体(特别是尖端附近)空气被击穿,出现大量带电粒子,结果使原来不带电的物体带上了与带电体相同符号的电荷,这种现象叫做电晕放电带电或喷电起电。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9.吸附起电吸附起电多

    44、数物质的分子是极性分子,即具有偶极矩,偶极子在界面上是定向排列的。另一方面,空气中由于空间电场、各种放电现象、宇宙射线等因素的作用,总会漂浮着一些带正电荷或负电荷的粒子。当这些浮游的带电粒子被物体表面的偶极子吸引且附着在物体上时,整个物体就会有某种符号的过剩电荷而带电。如果物体表面定向排列的偶极子的负电荷位于空气一侧,则物体表面吸附空气中带正电荷的粒子,使整个物体带正电。反之,如果物体表面定向排列的偶极子的正电荷位于空气一侧,则物体表面吸附空气中带负电荷的粒子,使整个物体带负电。吸附起电电量的大小与物体分子偶极矩的大小、偶极子的排列状况、物体表面的整洁度、空气中悬浮着的带电粒子的种类等因素有关

    45、。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5.6 固体静电的流散与积累固体静电的流散与积累 5.6.1 流散和积累的一般概念流散和积累的一般概念1.流散的概念流散的概念无论是介质还是导体,当以某些方式起电后,若起电过程不再继续,则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物体上的静电荷总会自行消散,这种现象叫静电的流散(衰减)。研究表明,静电的流散途径主要是中和和泄漏。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1)中和(1)自然中和。由于自然界中的宇宙射线、紫外线和地球上放射性元素发生射线的共同作用,空气会发生自然电离,电离后又会复合,达到平衡时,导致在常温常压下,每立方厘米的空气中约有数百对到数千对带电粒子(电子或离子)。由于它们的存在,带电体在同空

    46、气的接触中所带电荷会逐渐被异号带电粒子所中和,这种现象称为自然中和。由于空气的自然电离程度太低(即离子浓度太低),所以这种自然中和作用极为缓慢。(2)快速中和。若带电体与大地电位差很高(激发场强很大),则可造成气体局部高度电离而发生静电放电,此时会形成大量的带电粒子,从而使带电体上的电荷被迅速中和。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2)泄漏泄漏即通过带电体自身与大地相连接的物体的传导作用,使静电荷向大地泄漏,与大地中的异号电荷相中和。对于带电导体而言,当导体未被绝缘时,所带电荷会直接、迅速地通过导体支撑物向大地泄漏,实际上观察不到导体的带电现象。而当导体被绝缘时,导体上静电荷则通过绝缘支撑物缓慢泄漏。对于

    47、介质而言,泄漏又分为表面泄漏和体积泄漏。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1)表面泄漏。在环境湿度较大且介质又具有一定吸湿能力的情况下,介质表面会形成一层薄水膜而使其表面电阻率降低,水分还会溶解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或其它杂质,析出电解质。这也使表面电阻率降低。当介质表面电阻率较低时,电荷就容易在其上分散并沿接地体向大地泄漏。同时,高湿度的空气也是表面泄漏的通道。(2)体积泄漏,或叫内部泄漏。这种泄漏的程度取决于体积电阻率的大小及是否存在向大地泄漏的接地通道。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2.积累的概念积累的概念在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一切实际的静电带电过程都包含着静电的产生和静电的流散两个相反的过程。如果起电速率(单

    48、位时间内静电的产生量)小于流散速率(单位时间内静电的流散量),则虽然发生起电过程,但物体上不会出现静电荷的积累,亦即观察不到带电现象。如果情况正相反,则物体上会出现静电荷的积累而使物体带电量增加,但这种增加并不是无限制的,在经过一定时间后,静电的产生和流散这两个相反的过程会达到动态平衡,从而使物体处于稳定的带电状态。此时物体带有确定的电量。以下分别介绍固体介质和导体上静电荷的流散和积累的规律,所得结论从原则上讲也适用于粉体和流体。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5.6.2 介质内部静电荷的流散与积累介质内部静电荷的流散与积累1.介质内静电荷的流散介质内静电荷的流散设介质以某些方式带电后,电荷产生的过程不

    49、再继续。在介质内部任取一封闭曲面,则面内包含的电量Q将不断地流散而逐渐减小。根据Gauss定理、电流与电荷的关系及欧姆定律的微分形式等可以导出Q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为 它反映了介质内的静电荷随时间按指数的规律衰减。对上式作图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如图5-15所示。vr00teQ)t(Q(5-28)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图5-15 静电流散过程中Q-t曲线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1)由图5-15可以看出,当时间t时(应理解为t0rV),有Q0,这表明介质带电后若起电过程不再持续,则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介质上的静电荷总会自行消散殆尽,这正是一开始介绍过的静电流散的概念。(2)特别当t=0rV时,有Q=Q

    50、0/e,即经过0rV这么长一段时间后介质上的静电电荷将衰减到起始值的1/2.718,所用的时间称为介质的放电时间常数,也叫逸散时间,以表示,即 =0rV (5-29)显然越小,表明介质带电后,电荷衰减得越快,反之亦然。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在科研和生产中,也常用所谓的静电半衰期t1/2来表示介质静电的流散性能。它是指介质静电荷衰减到起始值一半所用的时间。该量从本质上与是一样的,并且容易证明二者之间的关系为 t1/2=ln2=0.069=0.0690rV(5-30)第5章 静电起电理论 (3)介质的静电放电时间常数(或静电半衰期)只取决于介质本身的电学性质,即介质的介电常数和体积电阻率。在决定静


    注意事项

    本文(《应用物理》课件第5章.ppt)为本站会员(momomo)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