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 信息类文本阅读 真题体验 2024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材料一:土星5号火箭升空了!它一点一点上升,庞大的身躯稳健有力。阿姆斯特朗、柯林斯和奥尔德林被巨大的推力紧紧摁在座位上。火箭在他们身下持续上升,各级火箭按照预定程序点火,第一级火箭、逃逸塔、第二级火箭一一分离。绕地球轨道飞行一周后,宇航员检查了火箭和飞船状况。第三级火箭再次点火,把飞船推向更远的高空。当地球被甩到身后,就是船箭分离的时候:第三级火箭前端打开,哥伦比亚号从顶端弹出。鹰号(登月舱)在火箭顶端继续待命,这艘小飞船外形奇特,像一只蜷缩着的蜘蛛。哥伦比亚号的驾驶员柯林斯,
2、让飞船慢慢转身。“哥伦比亚”与“鹰”对接成功。宇航员告别土星5号的最后一级火箭,乘坐合成一体的两艘小飞船继续飞行。终于抵达月球上空。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驾驶鹰号离开,向着月球越飞越近。柯林斯驾驶着哥伦比亚号孤独地环绕月球飞行。此时此刻,那些远在地球上的人,不管是朋友还是陌生人,都时刻关注着、期待着预定着陆区在哪儿?宇航员们全力搜寻。但是意外忽然发生:当他们发现着陆区,鹰号已经飞过了头!数英里一闪而过,舷窗外的月球变得崎岖不平。家园远在万里之外,更无法奢望什么援手。此时此刻,他们能做的,只有保持镇定,平稳驾驶,继续飞行。看到了,就在不远处,那里平整而干净!鹰号慢慢减速、缓缓下降。登月舱越来越低、
3、越来越低直到平稳落地!此时此刻,在遥远的地球,人们鸦雀无声、屏息聆听。一个声音从遥远的太空传来,那是阿姆斯特朗从月球发出的声音:“这里是静海基地,鹰着陆成功。”他异常平静,地球上的人们却爆发出欢呼的声音。随后,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沿着舷梯爬下登月舱。陌生、寂静、壮丽的月球从此有了生命。(摘编自布莱恩弗洛卡登月,袁玮译)材料二:今年6月,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举行会议,中国科学家介绍了“嫦娥四号”探月任务,表示将于2018年底前将中继卫星发射至月球背面上空一个引力稳定的位置,即地-月L2点,这颗中继卫星将执行为期三年的任务。新华社的报道没有透露“嫦娥四号”发射的具体时间,只是说将在2020年之
4、前发射。自1976年苏联的“月球24号”抵达月球之后,中国的“嫦娥三号”首次于2013年在月球实现软着陆。它搭载的“玉兔一号”月球车共有6个轮子,在任务结束前共行驶了约114米。中国科学家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研究结果显示,“玉兔一号”的探地雷达探测到其着陆点下方有9个明显不同的地下层,表明该地区有着复杂的地质史,这与“阿波罗号”宇航员探索地区的情况有所不同。根据今年6月在联合国会议上发布的信息,“嫦娥四号”任务的主要工程目标包括进行月球背面着陆和深空数据中继。中国方面已邀请国际社会围绕“嫦娥四号”探月任务建立合作关系。(摘译自斯蒂芬克拉克中国计划在2020年前登上月球背面,2015年9月22日,
5、英国“当今天文学”网)材料三:从古至今,人类举头望月,传颂动人神话,谱写优美诗篇,却很少有人意识到,亿万年来,月亮的“图案”从未变化。月球绕地球一圈的公转周期完全等于月球自转周期,所以人们只能看到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我们把月球背向地球的一面称为“月背”。2019年1月11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厅里,科技人员见证了“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顺利完成“两器互拍”,这标志着“嫦娥四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成功实施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巡视探测的国家。人类开启了探索月球背面的新纪元!这是一次前无古人的科学探险。月背探测是中国航天的首个世界第一,它具有巨大的科学和工程意义,是人类航天
6、史上的重大突破。“玉兔二号”凝聚着中国航天人的勇气和智慧,像一位孤胆英雄,面对未知的风险与挑战,勇敢进发,努力探索。得益于驾驶员团队的悉心照料与陪伴,“玉兔二号”已经创造了人类月面巡视器生存时间最长的世界纪录。“玉兔二号”探测到了冯卡门撞击坑的地下结构以及月球背面的最低温度等,取得了一系列科学成果,为人类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本书完稿之际,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已飞离地球,中国航天人的目光又随之投向深空。我由衷期盼这本书能引领读者走近探月、走近航天,滋润心中科学的幼苗,点燃胸中追梦的火焰,更希望年轻人能够沿着这一代航天人的足迹,不惧孤寂,保持好奇,去探索火星,去探索木星,不断追逐心中的
7、星辰大海。(摘编自吴伟仁月背征途推荐序)思维导图1. 下列对材料一中画横线语句的图解,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3分)( B )A. B. C. D. 解析能力指向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和逻辑推理。能力指向提取和概括信息,有效地筛选信息,分析各种信息之间的关系。思路点拨 解答此类题,需基于对信息文本内容的正确理解,可将图片和文本进行一一对应。材料一画横线语句首先阐述了“船箭分离”的过程:“第三级火箭前端打开,哥伦比亚号从顶端弹出”。而图解中,展现的是第三级火箭一开始的全貌,则体现了“弹出”的过程,故应位于最前面。然后,作者进一步介绍了在火箭顶端继续待命的“鹰号(登月舱)”的样貌特点,即“这艘小飞船外形奇
8、特,像一只蜷缩着的蜘蛛”;接下来,则是“飞船慢慢转身”“哥伦比亚与鹰对接成功”的过程。而观察图解,我们能很明显地看到,中哥伦比亚号方向与有明显不同,体现了“转身”的过程,中两者接触则体现了“对接成功”的过程,所以紧接着是。最后,画横线语句描述了“宇航员告别土星5号的最后一级火箭,乘坐合成一体的两艘小飞船继续飞行”的过程。图解中,体现了合体后的“哥伦比亚”与“鹰”离开火箭的过程,到时,只有两艘合体的小飞船,且飞船尾部多了火焰,这表明此时飞船已经彻底与火箭分离。因此最后是。所以排序恰当的一项是:。题干要求选出“排序恰当的一项”,故选B。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9、( A )A. 土星5号“体型”庞大,因为它需要把逃逸塔和登月舱送入月球轨道,不过在飞行途中它会不断地分离,以减轻自重。B. 鹰号的着陆过程并不顺利,飞船飞过了预定着陆区,前方情况不明,但是两位宇航员镇定、冷静地解决了突发问题。C. 2013年,“嫦娥三号”搭载“玉兔一号”在月球安全着陆,这为我国探月工程后续任务的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D. “玉兔二号”在月球的生存时间已经超过了“玉兔一号”,它探测到了全新的科学数据,为人类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解析能力指向 本题考查信息归纳整合与概括分析。能力指向归纳整合文本信息和内容要点,概括分析各种信息之间的关系。思路点拨 解答此类题,需基于对信息文本内
10、容的正确理解和分析,锁定区间,逐项对照,切片辨析。A.“因为它需要把逃逸塔和登月舱送入月球轨道,不过在飞行途中它会不断地分离,以减轻自重”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一第3段和第4段的相关内容可知,逃逸塔在火箭升空飞行途中就已经脱离,此时还未进入月球轨道,土星5号只是需要把登月舱送入月球轨道。而火箭在飞行过程中的分离是为了完成不同阶段的任务,而不是为了减轻自重。故A项错误。B.“鹰号的着陆过程并不顺利,飞船飞过了预定着陆区,前方情况不明”对应材料一第6段“预定着陆区在哪儿?宇航员们全力搜寻。但是意外忽然发生”,“但是两位宇航员镇定、冷静地解决了突发问题”对应材料一第6段“此时此刻,他们能做的,只有保持镇
11、定,平稳驾驶,继续飞行”以及第7段“看到了,就在不远处,那里平整而干净”和第8段“这里是静海基地,鹰着陆成功”。故B项正确。C.“2013年,嫦娥三号搭载玉兔一号在月球安全着陆”对应材料二“中国的嫦娥三号首次于2013年在月球实现软着陆”,“这为我国探月工程后续任务的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应材料二“嫦娥四号任务的主要工程目标包括进行月球背面着陆和深空数据中继”,因为有了在月球软着陆,才能为在月球背面着陆等一系列任务打下基础。故C项正确。D.“玉兔二号在月球的生存时间已经超过了玉兔一号”对应材料三第2段“玉兔二号已经创造了人类月面巡视器生存时间最长的世界纪录”,“它探测到了全新的科学数据,为人
12、类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对应材料三第2段“玉兔二号探测到了冯卡门撞击坑的地下结构以及月球背面的最低温度等,取得了一系列科学成果,为人类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故D项正确。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故选A。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3分)( D )A. 材料一中“此时此刻,那些远在地球上的人期待着”“此时此刻人们鸦雀无声”等语句,烘托了登月舱即将着陆时的紧张气氛。B. 材料二引用我国学者在科学杂志上的研究成果,将“玉兔一号”和“阿波罗号”的探测结果进行比对,然后对后者提出质疑。C. 材料三使用“世界上首个”“首个世界第一”等词语,表明“嫦娥四号”探测器取得不凡成就
13、,也表现了驾驶员团队获得成功后激动的心情。D. 从材料一的成功登陆月面,到材料二“探测到不同的地下层”,再到材料三的月背征途,可以看出人类在不断地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索。解析能力指向 本题考查信息整合与推断。能力指向比较、概括多个文本的信息,发现其内容、观点、情感、材料组织与使用等方面的异同。思路点拨 解答此类题,要认真阅读各选项内容,再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考查各选项说法是否合乎文本实际,是否正确。A.“此时此刻,那些远在地球上的人期待着”发生在柯林斯驾驶着哥伦比亚号孤独地环绕月球飞行的时候,并不是登月舱即将着陆的时候,且根据材料一第5段“此时此刻,那些远在地球上的人,不管是朋友还是陌生人,都时刻关
14、注着、期待着”表达的更多是一种期待之情,而没有烘托紧张气氛。故A项错误。B.“然后对后者提出质疑”无中生有。材料二提到“玉兔一号”和“阿波罗号”探测到的情况有所不同,只是客观陈述事实,并没有对“阿波罗号”的探测结果提出质疑。故B项错误。C.“也表现了驾驶员团队获得成功后激动的心情”曲解文意。选项中的“表现了驾驶员团队获得成功后激动的心情”在材料三中没有直接体现,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嫦娥四号”探测器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而非驾驶员团队的心情。故C项错误。D.从材料一的成功登陆月面,到材料二“探测到不同的地下层”,再到材料三的月背征途,人类不断地在挑战未知,确实展示了人类对未知事物的不断探索。故D项正
15、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故选D。4. 月背征途推荐序对读者了解这本书有哪些帮助?请根据材料三概括说明。(4分)答: 帮助读者理解书名中“月背”的含义;帮助读者了解本书的成书背景;帮助读者了解本书的大致内容;帮助读者认识到我国登陆月背的巨大意义。 解析能力指向 本题考查概括内容要点。能力指向从多角度、多方面获取信息,有效地筛选信息,准确、清楚地概括文本信息。思路点拨 材料三中,作者通过描述月球背面(月背)的概念和特点,即月球绕地球一圈的公转周期完全等于月球自转周期,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而另一面则是月背,这为读者提供了关于月球的基本知识背景,帮助读者理解书名中“月背”的含义
16、。由此,读者或许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月背探测的艰难,以及中国探测成功背后的科学、工程意义,可以帮助读者了解本书的成书背景。作者在推荐序中强调了月背探测作为人类航天史上的重大突破和中国航天的首个世界第一的重要性,特别是详细介绍了“嫦娥四号”任务的成功,尤其是“玉兔二号”探测到的科学成果,如冯卡门撞击坑的地下结构和月球背面的最低温度等。这有助于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航天的发展现状和前景,从而帮助读者了解本书的大致内容,帮助读者认识到我国登陆月背的巨大意义。根据材料三结尾作者的呼吁“我由衷期盼这本书能引领读者走近探月、走近航天不惧孤寂,保持好奇,去探索火星,去探索木星,不断追逐心中的星辰大海”可知,作者
17、交代了月背征途这本书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鼓励读者走近探月、走近航天,并希望年轻人能够不惧孤寂,保持好奇,去探索未知的太空世界,这种激励和鼓舞对于读者来说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5.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这在中国航天人身上是如何体现的?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6分)答: 中国航天人开启了月背探测的新纪元,为人类的航天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同时中国愿意与其他国家在探月研究领域进行合作;中国航天人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抢占科技战略制高点不懈奋斗,取得了首个世界第一,体现出饱满的爱国热情。 解析能力指向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相关内容。能力指向提取和概括主要信息,对获得的信息进行筛选与分析。思路点拨
18、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观点的含义,然后根据其含义,在材料中找到相应的事实和理论依据。对“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的理解,可以分成两部分:首先,“科学无国界”强调的是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理应为全人类服务,展现的是一种开放态度。而材料一中火箭的各级分离、飞船的对接、鹰号的着陆等细节,突显了人类首次登月的伟大成就和技术复杂性。材料二介绍了中国“嫦娥四号”探月任务的计划和进展。材料三则聚焦于“嫦娥四号”任务的成功实施,特别是“玉兔二号”在月球背面的探测成果。整体来看,文章通过对比历史与现状,展示了人类在探月领域的不断探索和进步。这种探索精神,是属于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无国界
19、”的。此外,在材料一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第一次登月这一盛事,获得了全人类的关注;材料二最后还提到“中国方面已邀请国际社会围绕嫦娥四号探月任务建立合作关系”,可见中国在取得月球探测领域领先地位的同时,并没有闭门造车,而是秉持着和国际合作的开放态度。这是“科学无国界”的有力体现。而“科学家有祖国”体现的则是科学家的爱国精神,科学事业的发展和科学家的命运都与自己的国家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从材料中检索与此相关的信息。比如,材料三第2段“这是一次前无古人的科学探险。月背探测是中国航天的首个世界第一,它具有巨大的科学和工程意义,是人类航天史上的重大突破”“玉兔二号凝聚着中国航天人的勇气和智慧,像一位
20、孤胆英雄,面对未知的风险与挑战,勇敢进发,努力探索。得益于驾驶员团队的悉心照料与陪伴”等内容,展现了中国航天人为了国家科技发展不懈奋斗的精神,以及对于中国在探月领域的不断进步的自豪。这些,都体现了“科学家有祖国”的爱国精神。 2023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不
21、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在社交媒体、素食博
22、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那么藜麦消费量下降34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很长的时间内两个国家的藜麦消费量一直在缓慢而稳
23、定地下降,这意味着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是,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为了解藜麦的种植情况,我去了秘鲁科尔卡山谷,这里在印加时代以前就得到了开垦。藜麦是一种美丽的作物,拥有深红色或金黄色的巨大种球。在安第斯山的这片区域,人们在梯田上同时种植藜麦以及当地特有的玉米和马铃薯品种。“国外需求绝对是一件好事,”我的秘鲁向导杰西卡说道,“农民非常高兴,所有想吃藜麦的人仍然买得起这种食物。”她还解释了另一个好处。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利马人终于开始尊重我们
24、这些高原人和我们的传统了。”玻利维亚西南部有一片遥远而不适合居住的区域,那里到处都是盐湖和休眠火山。在那里,我看到了由藜麦资金支持的当地急需的开发和旅游项目。千百年来勉强能够养家糊口的自耕农开始为更加美好的未来而投资。我在2017年4月听到的玻利维亚人对于该作物的唯一抱怨是,日益增长的供给正在拉低价格。玻利维亚的藜麦种植面积增长了两倍多,从2007年的5万公顷增长到2016年的18万公顷。马克贝勒马尔后来对我说:“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结局,因为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在风景如画的科尔卡山谷,当太阳落山时,我问杰西卡,欧洲和北美的消费者是否应该为吃掉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的食物而感到内疚。我可以猜
25、到答案,但我想听到当地人的亲口否认。“相信我,”杰西卡笑道,“我们有许多藜麦。”乍一看,这一关于食物热潮、全球贸易和消费者忧虑的事件讲述了谎言被揭穿的过程。不过,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各行各业有经验的沟通者会通过片面的事实、数字、背景呈现某种世界观,从而影响现实。在这个例子中,新闻工作者和博主出于高尚的理由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他们由衷地为一个贫困群体感到担忧,害怕狂暴的全球贸易风潮会危及这一群体的利益。我们很早就知道这一点:每个新手辩论者和犯错误的小学生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不过,我们可能不知道这些真相为沟通者提供了多大的灵活性。很多时候,你可以通
26、过许多方式描述一个人、一件事物或者一起事件,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我将它们称为“竞争性真相”。(摘编自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刘清山译)思维导图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C )A. 藜麦适合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食用,并且由于其营养均衡,被美国宇航局认为是宇航员食物的理想之选。B. “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中的“此”,指的是被国外需求推高的藜麦价格给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人造成伤害这一说法。C. 藜麦的大面积种植,不仅让玻利维亚和秘鲁等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而且改变了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D. 作者认为,尽管一些媒体引导消费者远
27、离藜麦的做法值得商榷,但是其出发点却不是恶意的,他们为当地的贫困居民感到担忧。解析能力指向 本题考查信息归纳整合与概括分析。能力指向归纳整合文中信息和内容要点,概括分析各种信息之间的关系。思路点拨 A.“藜麦适合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食用”对应原文第1段“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概括正确;“并且由于其营养均衡,被美国宇航局认为是宇航员食物的理想之选”对应原文第1段“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概括正确。故A项正确。B.根据语境,这里的“
28、此”只能指代原文第1段的内容,即媒体报道的“令人不安的事实”的具体内容:国外对藜麦的需求增多导致其价格大幅上涨,从而对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人造成了伤害。概括正确。故B项正确。C.依据原文第3段“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可知,应是“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改变了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此外,选项中的“当地”指的是“玻利维亚和秘鲁”,而原文说的是“秘鲁城里人”。故C项错误。D.原文第4段说“新闻工作者和博主出于高尚的理由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不过,我们可能不知道这些真相为沟通者提供了多大的灵活性”,从逻辑关系上来看,选
29、项和文本的语句均形成转折关系;从内容上看,表达的意思相同。故D项正确。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故选C。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D )A. 从第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当一起事件超出了我们直接观察的范围时,有些人会根据他人提供的信息,并结合自己的判断,生成对该事件的看法。B. “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可能是因为市场对藜麦的需求量不再大幅增加,而藜麦的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供给日益增长。C. “每个新手辩论者”“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可见有些“沟通者”会选择有助于推进个人意图的真相,而这种选择具有一定的灵活性。D. 从藜麦事件可以发现,一组片面的事
30、实编织在一起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而这场良心危机对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的居民造成了真正的伤害。解析能力指向 本题考查信息推断。能力指向依据文本中的事实、材料,分析推论的合理性。思路点拨 A.依据“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可知,当各种媒体大肆宣传藜麦事件后,许多健康饮食者无法亲自去一探究竟,只能根据已有信息并结合自己的判断,生成对藜麦事件的看法。故A项正确。B.依据原文第3段“日益增长的供给正在拉低价格”“玻利维亚的藜麦种植面积增长了两倍多”及“我”与杰西卡的对话等相关内容可知,选项说法是对原文信息的概括式转述和同义变式转述,转述正确。故B项正确。C.依据原文第4段“每个新手
31、辩论者和犯错误的小学生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不过,我们可能不知道这些真相为沟通者提供了多大的灵活性”可以分析推断出选项表述正确。故C项正确。D.依据原文第4段“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可知,选项“造成了真正的伤害”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故选D。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A. “粮食优先”智库的工作人员塔尼娅科森在谈到安第斯山藜麦种植者时表示:“坦率地说,他们厌倦了藜麦,因此开始购买其他食物。”B. 加拿大环球邮报一则新闻的标题为“你对藜麦的爱越深,你对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
32、的伤害就越深”。C. 制片人迈克尔威尔科克斯专门为这个问题制作了一部纪录片,他说:“我见过一些反对食用藜麦的文字评论,实际上,停止消费才会真正伤害这些农民。”D. 英国广播公司播音员埃文戴维斯指出:“事实上,说谎常常是没有必要的。你可以在不使用任何谎言的情况下完成许多有效的欺骗。”解析能力指向 本题考查判断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能力指向提取和概括主要信息,区别事实和观点;准确、清楚地分析和阐明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思路点拨 第2段的观点是“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A.选项表明藜麦种植者购买其他食物的原因是他们厌倦了藜麦,而不是因为藜麦价格上涨吃
33、不起,直接支撑了第2段的观点。故A项能支撑第2段观点。B.选项说的是对藜麦的需求越多越会对当地人造成伤害,使当地人吃不到藜麦,这与第2段的观点相悖。故B项不能支撑第2段观点。C.选项是说“停止消费才会真正伤害这些农民”,可以用来支撑第4段的观点,与第2段的观点关联不大。故C项不能支撑第2段观点。D.选项可以用来支撑“竞争性真相”的相关观点,与第2段的观点无关。故D项不能支撑第2段观点。题干要求选出“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故选A。4. 请简要说明文本中的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了哪些“竞争性真相”。(4分)答: 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玻利维亚
34、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便宜的进口食物。 解析能力指向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整合。能力指向能从多方面获得信息,有效地筛选信息;能依据多个信息来源,对文本信息、观点的真实性、可靠性作出合理判断。思路点拨 首先要明确答题区间,由题干中的“西方媒体在报道时”可确定答题区间为原文第1段。其次要理解“竞争性真相”这一概念的含义,即沟通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援引的各种事实。这些事实虽是真实的、客观的,但沟通者会借此得出带有自己主观倾向和意图的结论。最后筛选第1段西方媒体的报道援引的事实。比如,媒体报道援引了“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
35、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这一事实,独立报援引了“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这一片面的事实,纽约时报援引了“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的事实,卫报援引了“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的事实。5. 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结论有误?请根据文本概括。(6分)答: 引用经济学家的调查数据及观点;针对媒体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进行实地调研,征询当地居民的意见。 解析能力指向 本题考查概括文本论证方法。能力指向能用文本中提供的观点、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思路点拨 解此题须明确该文本探究的核心问题,即西方媒体在关于玻利维亚和秘鲁藜麦生产与消费
36、的报道中大量使用“竞争性真相”,使读者产生误会甚至引发良心危机。原文第1段列举西方媒体的报道,提出问题。第2段首先提出质疑,然后引用经济学家的相关调查数据及观点,针对媒体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即“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是,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第3段则重点讲述了“我”的实地调研情况,以事实说话,使得观点的阐释更具说服力:一方面指出其他地区的人食用藜麦给当地人带来了好处,另一方面指出当地人并不缺少藜麦。 2022新高考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7分)材料一: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
37、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
38、”“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摘自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材料二: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
39、化和语言转化,而西方诗歌文化与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就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当代新诗不但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而中华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语为先祖的各种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会发生这种食洋不化的病症,这病症是当代诗歌失去读者的重要原因。当代
40、诗歌由于时代内容的发展,已无法退回到新诗运动初期的状态。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活,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代,同吸收外来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传统何谈创新?没有传统作为立身之地,创新很可能变为全盘西化。所以,中国当代新诗一个首要的、关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务就是重新寻找自己的诗歌传统,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尘封的泉眼。读古典文史哲及诗词、诗论,想现代问题,使一息
41、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代的空间,贡献出它的智慧,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据我的学习经验,历代中国文论中存在着大量对我们今日所思考的诗歌理论仍有意义的撰述,而我们却只习惯于引用西方理论,无暇回顾一下自身传统中这些理论,师洋师古应当成为回顾与前瞻的两扇窗户,同时拉开窗帏,扩大视野,恢复自己传统的活力才能吸收外来的营养。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优点是落在文本实处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枯燥、概念化,解剖刀往往伤及神经,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变幻色彩的毛病。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
42、,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情致、暖意、活力,丝毫没有实验室处理后的褪色失鲜之感。读古典诗论后可以意识到西方的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等虽不失为一家之法,却并非唯一的方法。而中国古典诗论的风格与中国古典哲学的灵活、深邃、玄远相匹配。对于诗歌这样内涵深、变幻多的文学品种,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有其突出的优点。(摘编自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思维导图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D )A. 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这是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前提。B.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可以向世界传播
43、中国优秀学术理论,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中国经验。C. 当代新诗之所以出现“食洋不化”的病症,一是因为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二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D. 中国古典诗论虽不以体系和逻辑见长,但蕴含诗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解析能力指向 本题考查信息归纳整合与概括分析。能力指向归纳整合文中信息和内容要点,概括分析各种信息之间的关系。思路点拨 A.依据材料一第1段“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等可知,选项“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出自材料,而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
44、,我们需要发挥这些优势,去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因此这些优势理应是“重要前提”。故A项正确。B.依据材料一的出处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及材料一第1段“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和第2段“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等可知,选项的分析有理有据。故B项正确。C.依据材料二第2段“当代新诗不但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而中华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语为先祖的各种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会发生这种
45、食洋不化的病症”等可知,选项说法是对材料信息的概括转述和同义变式转述,转述正确。故C项正确。D.依据材料二第4段“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可知,选项中“中国古典诗论虽不以体系和逻辑见长,但蕴含诗性品格和人文情致”的分析是对材料信息的同义变式转述,转述正确;但“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的分析则属于无中生有,材料二第4段只是说“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变幻色彩的毛病”,并未将“中国古典诗论”和“西方文论”的生命力进行比较。故D项错误。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故选D。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
46、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B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B. 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对此中国诗人要有清醒认识。C. 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内在结构和外在形态,依然可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营养。D. 古人论诗用“意在笔先”“空灵”“飘逸”等语,未落实处却包含鲜活的审美智慧。解析能力指向 本题考查信息推断。能力指向依据文本中的事实、材料、观点,分析推论的合理性。思路点拨 A.材料一阐明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继承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深层联系和伟大意义,材料二主要讨论重建中国本土诗歌传统和古典诗论的当代价值等问题,选项“
47、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的说法正确。故A项正确。B.依据材料二第2段“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等可知,选项中“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的说法过于绝对,材料关键信息表明“借鉴西方有价值,但不能单靠移植西方”。故B项错误。C.依据材料二第2段“当代诗歌由于时代内容的发展,已无法退回到新诗运动初期的状态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等可知,当代诗歌既要有“本民族实质性”,又要有“现代性”,那么其所需营养可从“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等艺术形式方面考虑,“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内在结构和外在形态”理应是“具有本民族实质性的艺术形式”,故可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营养。故C项正确。D.依据材料二第4段“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等可知,选项中所述的“意在笔先”“空灵”“飘逸”等诗论用语,确属“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而“未落实处却包含鲜活的审美智慧”的说法则与材料信息“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