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p 1 隋代的文学批评隋代的文学批评 1、隋代君臣对齐梁文风的批判v隋文帝杨坚采取行政命令的手段来解决文风的问题。v李谔上隋高祖革文华书:“开皇四年,普诏天下,公私文翰,并宜实录。其年九月,泗州刺史司马幼之文表华艳,付所司治罪。”v李谔上隋高祖革文华书:“魏之三祖,更尚文词,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虫之小艺。下之从上,有同影响,竞骋文华,遂成风俗。江左齐、梁,其弊弥甚,贵贱贤愚,唯务吟咏。遂复遗理存异,寻虚逐微,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故文笔日繁,其政日乱。良由弃大圣之轨模,构无用以为用也。”p 2 2、王通的中说的文学批评:v 论文主理:v中说王道:
2、“言文而不及理,是天下无文也。”v中说天地:“学者博诵云乎哉!必也贯乎道。文者苟作云乎哉!必也济乎义。”p 3 论诗主政教之用:v中说天地:“吾尝闻夫子之论诗矣,上明三纲,下达五常。于是征存亡,辩得失,故小人歌之以贡其俗,君子赋之以见其志,圣人采之以观其变。”v中说事君的“四名五志”:“一曰化,天子所以风天下也;二曰政,蕃臣所以移其俗也;三曰颂,以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四曰叹,以陈诲立诫于家也。凡此四者,或美焉,或勉焉,或伤焉,或恶焉,或诫焉,是谓五志。”论 文 辞 主 约、达、典、则。中说事君:“古之文也约以达,今之文也繁以塞。”p 4 唐代的文学批评唐代的文学批评 一、初盛唐时期的文学批评v1
3、、唐太宗君臣对齐梁文风的态度v如魏征隋书文学传序:“梁自大同之后,雅道沦缺,渐乖典则,争驰新巧。简文、湘东,启其淫放;徐陵、庾信,分路扬镳。其意浅而繁,其文匿而彩,词尚轻险,情多哀思。格以延陵之听,盖亦亡国之音乎!”p 5v2、陈子昂的“兴寄”和“风骨”说v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v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三:“似诵似说,似狱词,似讲义,乃不复似诗。”p 6 3、王昌龄的诗境说v新唐书艺文志载王昌龄诗格二卷。v文镜秘府论引用王昌龄诗
4、格中的论述,有的引文前有“王氏论文云”五字。v王昌龄诗格:“夫作文章,但多立意。令左穿右穴,苦心竭智,必须忘身,不可拘束。思若不来,即须放情却宽之,令境生。然后以境照之,思则便来,来即作文。如其境思不来,不可作也。”(文镜秘府论南卷论文意)v俱舍诵疏:“功能所托,名为境界。如眼能见色,识能了色,唤色为境界。”v俱舍诵疏:“心之所游履攀援者,故称为境。”p 7v王昌龄诗格:“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
5、得其真矣。”p 8 4、殷璠的“三来”和“兴象”说 殷璠河岳英灵集是盛唐名家诗选。“三来”说v河岳英灵集序:“夫文有神来、气来、情来,有雅体、野体、鄙体、俗体。”“兴象”说v河岳英灵集序:“都无兴象,但贵轻艳。虽满箧笥,将何用之?”v河岳英灵集评陶翰:“既多兴象,复备风骨。”v河岳英灵集评孟浩然:“无论兴象,兼复故实。”p 9 二、中唐时期的文学批评二、中唐时期的文学批评v1、皎然诗式对意境说的发展v皎然的诗式是一部比较系统的诗论专著。v诗式的命名,意为示人以作诗所应遵从的法度。p 10 诗式和其他佚著直接提到“境”的共有四处:诗思的初发v诗式“辨体有一十九字”:“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
6、一首举体偏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偏高偏逸之例,直与诗体篇目风貌。”取境的艰难v诗式“取境”:“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此高手也。”p 11 虚实的结合v诗议:“夫境象非一,虚实难明。有可睹而不可取,景也;可闻而不可见,风也。虽系乎我形,而妙用无体,心也;义贯众象,而无定质,色也。凡此等,可以偶虚,亦可以偶实。”诗境蕴情v诗式“辨体有一十九字”:“缘境不尽曰情。”p 12 诗境的产生和特点:v诗境是诗人主观的情与客观的景相结合而产生的范畴。v诗境是通过艺术构思来定形的。v诗式:“真于情性,尚于作用。”v诗式:“取象曰比,取义曰兴,义即象下之
7、意。凡禽鱼草木人物名数,万象之中义类同者,尽入比兴。”p 13 2、白居易的“讽谕”说v中唐时期的有识之士要求改革的主张反映到文学领域,于是就出现了由韩愈、v柳宗元倡导的中唐古文运动和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新乐府运动。散文上出现“明道”说,诗歌上则出现“讽谕”说。p 14 唐代功利主义的文学思想在白居易身上得到最集中的体现。v白居易在元和四年创作的新乐府五十首;v在元和五年创作的秦中吟十首。v新乐府序:“句首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
8、而作,不为文而作也。”p 15v白居易自吟拙什因有所怀:“未能抛笔砚,时作一篇诗。诗成淡无味,多被众人嗤。上怪落声韵,下嫌拙言词。”v白居易与元九书:“仆当此日,擢在翰林,身是谏官,手请谏纸,启奏之外,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递进闻于上。上以广宸聪,副忧勤;次以酬恩奖,塞言则;下以复吾平生之志。”p 16 3、韩愈、柳宗元的“明道”说 隋唐五代古文运动 隋唐五代古文运动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隋代和唐前期是酝酿时期,这一时期理论的中心问题是散文的本质和作用。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v一、主张明道、宗经;v如隋末王通中说王道:“言文不及理,是天下
9、无文也,王道从何而兴乎?”v二、强调济世化民,v如魏征隋书文学传序:“然则文之为用,其大矣哉!上所以敷德教于下,下所以达情志于上。大则经纬天地,作训垂范,次则风谣歌颂,匡主和民。”p 17 中唐时期是高潮时期,古文理论上有:v发展前期的贵道说,以韩愈为代表;v发展前期的济世说,以柳宗元为代表;v总结古文的艺术规律,提出了情、气、才、辞的理论。v情:提出了以“情”达“道”的主张,道不离情,情可达道。v气:强调作家的内在的修养,既有道德修养,又有艺术修养。v才:提出了“养才”的问题。v辞:认为“辞”是古文艺术的基本问题。v韩愈答李翊书、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是对中唐古文艺术理论的总结。p 18 晚
10、唐五代是衰弱时期v理论上,杜牧提出了“以意为主”,以取代“文以明道”说。v其他古文家如皇甫湜、孙樵等,尚奇、尚怪,把理论引上了歧途。p 19 关于韩愈的“明道”说v韩愈争臣论:“修其辞以明其道。”v韩愈重答张籍书:“己之道,乃夫子、孟柯、扬雄所传之道也。”v韩愈答李翊书:“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v韩愈的“明道”重在明儒家之道。p 20 关于柳宗元的“明道”说v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v柳宗元时令论上:“然而圣人之道,不穷异以为神,不引天以为高,利于人,
11、备于事,如斯而已矣。”v柳宗元的“明道”意在明辅时及物之道。p 21 韩、柳的“不平则鸣”说v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位声,风荡之鸣,。”v韩愈柳子厚墓志铭:“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天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p 22 三、晚唐时期的文学批评三、晚唐时期的文学批评v1、杜牧的“文以意为主”v南朝宋人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常谓情志所托,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v杜牧答庄充书:“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
12、卫。是以意全胜者,辞愈朴而文愈高;意不胜者,词愈华而文愈鄙。是意能遣辞,辞不能成意。大抵为文之旨如此。”v王夫之姜斋诗话:“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无帅之兵谓之乌合。”p 23 “意”与“理”的区别:v古代文论中的“理”,是指作品中比较抽象的思想性,即作家的观点倾向;v“意”则是作品中体现作家观点倾向的具体内容,它往往同一定的“象”连结起来,故而有“意象”。“以气为主”与“以意为主”的区别:“以气为主”,崇尚情志与精神才力v如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文章才力,有似于此。”“以意为主”,强调义理与思想。v如范晔的“意”,指文章的旨义,即作品的思想主旨。p 24
13、 主意者注重作品的规整、严谨;主气者强调作品的文势流动。两者虽有区别,但却互为补充,相辅相成。v如苏轼文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v苏轼答谢民师书:“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p 25v2、司空图的诗论v司空图的诗论文章,如与李生论诗书、与王驾评诗书、与极浦书、题柳柳州集后序等等。“诗味”说v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文之难,而诗之尤难。古今
14、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v刘勰文心雕龙体性:“子云(扬雄)沈寂,故志隐而味深。”v钟嵘诗品序:“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p 26 司空图的“辨于味”有两重含义:v一是辨别诗是否有味,是什么样的情趣韵味;v二是辨别诗是否有味外味,即“近而不浮,远而不尽”。v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倘复以全美为工,即知味外之旨矣。”p 27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说v司空图与极浦书:“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谭哉?”v这一理论是对意境理论的发展。p 28 二十四诗品v司空图的诗品论述的是诗歌风格的问题。v诗品把诗歌风格看作是诗歌的意境类型。v司空图的诗歌理论是晚唐诗歌思想的一个高峰,它是对整个唐代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和丰富经验的总结,是一次侧重于艺术理论方面的总结。p 29v关于二十四诗品的作者问题v有学者陈尚君、汪涌豪提出诗品不是司空图所作,而是明代人怀悦的作品。文汇报2019年3月16日有题为二十四诗品作者是明代怀悦的文章。v目前学术界关于诗品的作者问题,既无证据说明诗品确是司空图所著,也不能完全排除是司空图所著的可能性,对其作者的真伪问题只能是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