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8课双分支结构教学设计【课标内容要求】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了解算法的顺序、分支和循环三种基本控制结构,能分析简单算法的执行过程和结果。【教学内容分析】双分支结构一课是依据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版)中的第三学段内容模块“身边的算法”进行设计的教学内容,也是浙教版信息科技2023版五年级上册第8课的内容。第二单元以“算法的控制结构”作为主线,介绍算法控制结构的基本类型,了解算法基本结构的灵活组合可以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本课是第二单元算法的控制结构的第三课。学生已经掌握了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并在上一课分支结构中,已经了解分支结构的特点是依据条件选择执行的路径,能用“如果那么”的语言和流程图来表述
2、分支结构。还尝试了用计算机程序来验证解决问题时的判断条件是否准确。分支结构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本节课将在上节课的基础上继续深化,让算法根据条件作出更多的选择。【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分析,理解双分支结构的概念与特点。(知识)2.通过实例流程图绘制,学会用流程图表示双分支结构。(能力)3.通过调参和修改条件,感受双分支结构的灵活性。(素养)重点:理解双分支结构的概念和特点,学会用流程图表示双分支结构。难点:合理设置有效的判断条件。【核心素养指向】1.通过体验身边的算法,了解算法的特征和效率,会用自然语言、流程图等方式描述算法。2.验证解决方案,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法,并
3、对其进行优化。【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为五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认知发展正处于从具体运算阶段到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的时期,他们对于抽象的内容需要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和问题帮助解决。因此,教材中采用了大量的生活真实情境,引出生活中的由一些问题需要经过判断才能作出选择,自然过渡到双分支结构的学习。本学期的第一单元学生学习了什么是算法,以及能用自然语言和流程图描述算法,同时第二单元前两课的学习对顺序结构和分支结构的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还尝试了用计算机程序来验证解决问题时的判断条件是否准确,这些内容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设计构想】1.整体设想通过说一说生活中的实例,唤起学生对“双分支结构”这类问题的认
4、知,旨在关联生活实例与算法控制结构的内在联系;建构环节将双分支结构放入分支结构中进行比较认识,降低学生对算法控制结构的认识难度。通过认知的迁移,构建了双分支结构的一般流程图,旨在引导发现判断条件设置的重要作用;用流程图表示双分支结构这一环节,是否需要购买迪士尼门票为主线,巩固双分支结构的概念,旨在借助真实的情境实例构建有效的判断条件,把合理的算法用流程图表示出来,为后续的验证算法做好铺垫;用计算机程序验证算法,指向的是算法合理性的验证与判断条件准确性的验证,目的在于通过“程序调参”和“修改判断条件”来验证算法的有效性。2.情境与任务3.核心素养的落实(1)、通过双分支结构的学习,了解算法在解决
5、问题过程中的作用,领会算法的价值;通过上机验证,能对算法进行反思和优化。能有意识地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将其迁移到其他问题中求解,感受到计算机原来是这样变聪明的。(2)、能围绕学习任务,利用数字设备和团队成员合作解决问题,协同完成学习任务,逐步形成应用信息科技进行合作的意识。(3)、认识到信息科技应用对社会的影响,积极维护信息社会秩序,养成在信息社会中学习、生活的良好习惯,能安全、自信、积极主动地融入信息社会。4.评价设计过程性评价:分别在各环节后完成同桌互动、小组评价、自评、师评。整个过程持续性鼓励学生反思。终结性评价:根据过程性评价、课堂表现、练习反馈,最终由老师进行终结性评价。过程记录单
6、姓名:评分人评分标准打分同桌互评(3分)一边指着流程图,一边用“如果那么否则”来描述,并把执行的路线比划出来。并能用自己的话归纳总结出双分支结构的特点:如果满足条件,则执行满足条件的操作,否则执行不满足条件的操作。(3分)一边指着流程图,一边用“如果那么否则”来描述实际案例,能大概把执行的路线比划出来。(2分)小组评价(3分)小组讨论时,小组成员能够积极、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并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及时完成所有任务。(3分)小组讨论时,小组成员团结、协作,能做到认真倾听,基本完成讨论任务。(2分)小组讨论时,各做各的,缺乏团结精神,勉强完成任务。(1分)自评流程图的绘制包含开始、结束、判断框、输
7、入输出框等符号和判断条件与输出结果对应全部正确且流程图完整,能上机(4分)操作修改判断条件,运行查看输出结果。(4分)流程图的绘制包含开始、结束、判断框、输入输出框等符号和判断条件与输出结果对应有一组正确且流程图完整,能上机操作修改判断条件,运行查看输出结果。(3分)流程图的绘制包含开始、结束、判断框、输入输出框等符号和有判断条件与输出结果且流程图完整,能看懂老师演示的计算机验证环节。(2分)师评(10分)根据是否能准确用“如果那么否则”来描述生活中的案例;并用流程图绘制出双分支结构,解决问题;能否看懂教师运行的python代码,并通过修改判断条件,运行查看输出结果。课堂的纪律、合作、提问、回
8、答等总体表现。终结性评价(共20分)总分【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课堂探究纸、分支结构流程图相关板贴、Python调试验证用的完整代码。【教学活动设计】学习任务(各环节)学习过程设计意图用时(单位: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出示生活中常见实例图片,以及需要经过判断才能做出选择的问题。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用“如果那么否则”来描述这些问题。从实例图片导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信息科技的兴趣。5教师介绍上海迪士尼乐园门票购买政策。(不满3周岁免票;3周岁11周岁购买儿童票;60周岁及以上购买老人票。)学生化身算法设计师,引出项目驱动性问题:如何用流程图清楚地表示上海迪士尼门票收费标准?在驱动性问题
9、下,分为“是否需要购买门票?”、“如何确定门票类型?”两个子问题。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引导,把“如何用流程图清楚地表示上海迪士尼门票收费标准?”作为项目驱动性问题,这个项目有两个子问题,需要第8课和第9课两节课来完成,本节课先从“是否需要购买门票”入手。建构1:认识双分支结构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双分支结构和分支结构有什么异同点?教师出示双分支结构基本流程图,引导学生边指边说(去迪士尼乐园是否需要购买门票?)。学生思考,指出相同点都是依据条件选择执行路径,双分支增加了执行不满足条件的操作。同桌两人互相说(学习单第1题),一边指着流程图,一边说,把执行的路线比划出来。(如果儿童年龄不满3周岁,那么可以
10、免票,否则就要购买门票。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通过学生的思考、同桌互动、教师引导,理清双分支结构是分支结构的发展,总结双分支结构的特点,使学生了解利用算法求解简单问题的基本方式。10再次出示双分支结构基本流程图(更改自然语言描述部分),进行小结。说什么是双分支结构。(如果满足条件,则执行满足条件的操作,否则执行不满足条件的操作。)建构2:用流程图表示双分支出示任务要求: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尝试在探究纸上画一画“是否需要购买门票”的流程图。让学生自己尝试画流程图。总结画“是否需要购买门票”流程图的方法。在同学们讨论完善后,在黑板上用流程图相关板贴演示画流程图的过程,进行梳理。引导学生组内思考讨论,
11、进行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的第2题。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展示、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让学生逐步掌握画双分支流程图的基本操作及规范。同时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合作意识。10结构请同学上台展示“流程图”,组间交流,不断进行完善和补充。建构3:验证双分支结构进行算法验证,教师运行python代码,如下:教师再邀请学生修改判断条件:把“ifnianling=3”再运行查看,结果会有什么变化?第一步更改后,怎么更改算法的输出结果才能使算法符合是否需要买门票的要求?学生观看运行结果。上机进行学习单第3题,尝试修改判断条件,运行查看输出结果,并思考、讨论、交流输出结果的原因。能根据原因的思考,继续更改
12、算法里的输出条件,使得算法仍符合门票要求。通过用计算机程序验证算法,指向的是算法合理性的验证与判断条件准确性的验证,这也是Python代码验证的第二次接触,目的在于通过“程序调参”和“修改判断条件”来验证算法的有效性。以此体验算法验证的过程和判断条件的作用。10评价总结教师总结,通过说一说生活中“如果那么否则”的实例,唤起学生对这类问题的认知,归纳得出“双分支结构”的特点,通过画一画、拼搭“流程图”的方式来梳理思维,巩固双分支结构的概念。尝试用Python编程环境,体验验证算法,从修改“参数值”到修改“判断条件”逐渐深入。学生评价,回顾今天所学的内容,通过认识双分支结构、用流程图表示双分支结构和验证双分支结构的过程,从中发现分支结构的一般特点,抽象出分支结构的通用流程图,进而理解分支结构的一般特点,感受“分支结构可以让算法更加灵活”。借助板书让学生总结出分支结构和双分支结构的异同,能用“如果那么否则”来描述双分支结构,能用流程图来表示双分支结构,并能通过“程序调参”和“修改判断条件”来验证算法的有效性,回顾这些步骤的具体方法。为后续用算法解决问题、研究算法的实现、效率与影响等做好认知的铺垫,更为过程与控制模块的学习奠定有效的算法思维基础。5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