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版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文学类+论述类+文言文+古代诗歌阅读 练习题汇编 文学类文本阅读 练习题汇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记黄河晋陕大峡谷贾平凹别的江河,就是某某江,某某河,黄河却称之为天下黄河。它诞生在巴颜喀拉山下,少年游荡于青藏寒地,而当知道了遥远的东南有大海,便掉头大行,经过了黄土高原,这就是晋陕大峡谷。世上的路首先是水走出来的。黄河深刻出了大峡谷,大峡谷又将它束缚其中。越是束缚越使最柔软的水坚硬如铁。它奋斗,呐喊,暴躁,充满戾气,生长和完成着自己的青春,囫囵的黄土高原也从此一分为二,一半给了陕西,半给了山西。两岸隔绝,竟然是东边岸高耸了,西边岸低落;西边岸高耸了,东边岸低
2、落。川潦泻散,河声充满,只有黑鹳和白琵鹭凭空往来。站在山西永和县的岸上看到了乾坤湾,站在陕西清涧县的岸上看到了太极湾。那是黄河九十九道湾中最神奇的两湾,西窄东宽,东窄西宽,入湾至出湾都是几百米,状若左右葫芦。到壶口去呀,壶口是黄河突然下跌,如一脚踏空了,溅起千堆雪。石门下去的大梯子崖,那是河东岸的一个缺口,斧劈刀削般危险。有瀑布,被风吹起,飘然如烟。而栈道其上,若游人经过,从河道看去,真的在“飞檐走壁”。如果再往陕西的佳县,再往山西的麒麟滩,千米长的水蚀浮雕镶嵌于绝壁,两岸山峦起伏,乱石堆砌,散者如塔,聚如城堡,每块石头上又布满虫纹,疑为天书。面对着大峡谷无数的景点胜地,能想象黄河寻找出路是多
3、么地艰辛:日瘦月小,星寒云低,它在横冲直撞,冲撞出的沟壑峡崖在不断地坍塌,无数的堰塞湖,壅堵滞流,只能千回百折。大峡谷上下差不多有六十五条小河汇入,流域覆盖了整个黄土高原。而祖籍在这里的或外籍人来到这里的,也意识到身上的每一条血管也是黄河的支流,他们便都有了黄河的秉性,大气,豪迈,向往远方,从此英雄风气流转。轩辕在西岸有陵,尧帝在东岸建庙,汉刘彻来后土祠祭祀,李自成登白云山发愿。更有着毛泽东于高家坬上高吟沁园春雪,石破天惊,鱼龙出听。黄河远行,也把黄土带去,送给了河南,送给了山东,送给了一个华北平原,却使黄土高原支离破碎。多少风流人物,能出走的都有一番大世界的作为,留下来的是坚守而顽强。千百年
4、里,黄河奔流不息,大峡谷两岸人畜焦渴,壑梁台峁上树木庄稼干枯。他们要么到十几里外的那一点泉眼里去挑水,要么在门前屋后挖暗窖收储天雨。相传过去的吴堡城,那么大的城里只有一口苦水井,每日由知县亲自掌握,分配给每人一瓢。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浪漫,城西门上的匾额写着“明溪”,城东门上的匾额写着“闻涛”。干旱使居家只能在土崖下凿窑,凿窑便创造着艺术。西湾的民居在斜坡上层层叠叠,三十多个院落连为一体。李家山村选择了一条梁的两边沟,窑洞从沟底直达梁头,竟能多到九层。土地上是不能种植水稻和小麦了,而糜子、高粱、谷子、荞麦、豆类和土豆,把地里所有营养所有颜色都聚集起来,做出谷面窝头,豆面抿尖,红面旗子,小米捞饭。
5、尤其是枣,到处都是枣林啊,冠枣、狗头枣、牛心枣,秋天里满山红遍。他们认为天上有多少星星,地上就有多少红枣,而这里的枣是世上最好的枣,因为它们能听到黄河涛声。再就是开山和钻水了,开山就是挖炭,钻水就是撑船筏。在许多地方,剥开地皮就是炭,有许多地方的炭,用火纸便能点燃。在除夕夜里,有人家在中堂的案上供奉了土豆和红枣,有人家把一块大炭用红纸裹了就放在门槛两旁,称它们是“黑汉”,还贴上“瓜子人人”。“瓜子人人”后就衍变成了剪纸,鱼虫花鸟、山水人物,遍贴在门上窗上、米面罐上和树上。钻水呢,从河口镇到碛口镇从来都行船筏。船是木船,木船上有艄公扳舵。筏子有油筏木筏皮筏,皮筏是用羊皮做成的囫囵圪筒。除了船筏,
6、两岸还没有通车的年代里,忙碌的都是骆驼骡马和毛驴。船筏卸下的货,骆驼运长途,骡马跑短途,毛驴驮炭。每天下午毛驴排着一字长蛇阵,像一股黑水注入镇来。赶脚人都能唱,有苦了有乐了心里有人了,随口编词,任意起调,这就形成了民歌。那是一个早晨或是晚上,黄河终于走完了黄土高原,冲开了最后一个关隘,那是惊天动地的轰鸣,自此有了“岳色河声”一词。再往南二百里,汇入了汾水、洛水、渭水,黄河河面开阔,汪洋一片。而正是在这二百里,黄河成熟了,它的成熟也成熟了中华民族的文明。西岸的大荔、合阳、韩城,东岸的运城、临汾,产生了那么多的圣君明相,文臣武将,才子佳人。单就文学,司马迁、司马光、王维、柳宗元,这就够了,应是中国
7、最最聚文气的地区了。黄河继续南行,秦岭却拦住了它,迎头站着的就是华山潼关。潼关为雄关,历来的战争莫不发生于此,那狰狞的崖头,阴寒的壑底,以及怪石、弯树和细路,充满萧煞。中国历史上有过渔樵问答,那只是探询生命难题。而秦岭是否和黄河在此有过对话呢?如果有,那一定是关于天下格局的大事。于是,黄河再没有南下与长江相会,黄河就是黄河,让长江去行南方吧,它就在北方,而转头往东去了。这该是再一次伟大的转折,于是东岸就有了鹳雀楼,历史让王之涣登上楼头,看到了那最壮丽的场面: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摘编自光明日报2023.06.05,有删改)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理解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8、 文章对大峡谷的描写有声有势,动静相宜。写壶口瀑布突出静态,表现其雄浑气势;写水蚀浮雕则突出动态,表现其神奇莫测。B. 从远古的轩辕,到现代的毛泽东,作者列举这些具有黄河秉性的英雄人物,意在体现黄河对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的深远影响。C. 文中赶脚人唱的民歌和秦腔一样,是苦中求乐的草根百姓在恶劣生活条件下的精神享受,反映了晋陕一带特有的风土人情。D. 文章结尾引用王之涣登鹳雀楼的诗句,描绘黄河东流入海的壮丽景色,同时盛赞黄河东流是“一次伟大的转折”。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句子短句中有拟人手法,富有形象感,生动形象突出了黄河的磅礴气势和桀骜力量。B. 句子运用侧
9、面描写,“只有”二字虚词不虚,烘托了大峡谷的水湍浪急,波涛汹涌。C. 句子连用“成熟”,颇具匠心,结构上与第一段的“诞生”“少年游荡”等遥相呼应。D. 句子以问句表猜测,紧承渔樵回答,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追问和对北方风貌的赞美。8. 文章以“记黄河晋陕大峡谷”为题,却用大段篇幅描述两岸的风土人情,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9. 贾平凹写散文讲求“张扬、大度、力度”,鄙弃那些“题材狭窄、精神脆弱、小、巧、甜腻”的文风。这种创作主张在本文是如何体现的?请从选材、风格、情感三个角度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老樟木匣子季明安吉庆是夜间回来的。新婚不久,安吉庆就投军打鬼子去了,一晃快三年没见面
10、。妻子打开门的一刹那,她的眼泪倏地涌了出来。这许多天来,恍惚间,她总感觉安吉庆回来了,就在离她不远的地方,而且这气息愈来愈浓重。事实上,一个多月前,安吉庆所在的部队,就开拔到离老家不足百里的地方驻扎。军人没有命令,有家也不能回。今天,团长特批了他几个钟头的假,回家看看,对安吉庆来说,几个钟头,不过是个虚的概念。最后,团长说:“骑马回去,鸡叫头遍,必须赶回来!”天亮前,安吉庆就要带领敢死队,突击被鬼子占领的一处阵地。她一头扑进安吉庆的怀里时,安吉庆痛得大叫了一声,她这才发现,安吉庆的身上,有好几处没有痊愈的新伤口。她的眼泪,就更多了。安吉庆离开时,她一直送到村口。安吉庆牵着马,那马,头一上一下奋
11、力地甩动着,迈着小步伐,把昏黄的月光都踏成了碎片。走出很远,安吉庆站住。那马扭回头,看了看站在村口的她,喷了个响鼻,但安吉庆没有回头,伫立片刻,抬手擦了一下眼睛,倏地跨上马,腿一夹,一阵清脆的马蹄声,消失在她的视野里。许多年来,这个场景,梦一样活在她的记忆里。富金山方向的炮火,闪耀了好些天,渐渐平息下来,但安吉庆,却再也没有回来。就在安吉庆离开不久,她怀上了小安,她终生没有改嫁,独自把小安拉扯长大成人。许多年后,小安也变成了风烛残年的老安,他一直珍藏着母亲像宝贝一样传给他的一个老樟木匣子。这是母亲的嫁妆,装首饰用的,但他知道,母亲家也穷,并没有什么所谓的首饰。老安的孙子要结婚了,这是大喜事,本
12、没什么问题,但老安的孙子的女友提出要在县城买一套新房,而老安家里没钱,这就成了大问题。老安的孙子知道,爷爷老安手里有宝贝老樟木匣子,于是,他怂恿父亲过去讨要。老安的儿子硬着头皮过来,刚一张口,老安瞪起眼睛,从牙缝里挤出两个字:“放屁!”然后,老安又狠狠把“放屁”两个字,连说了好几遍。老安的心,凉了。过去,无论多么艰难,母亲和他都没有动过樟木匣子里面东西的心思,而且还想把它作为传家宝,一直传下去,可像现在这样一来,樟木匣子还能传下去吗?见父亲灰溜溜地回来,老安的孙子“喊”了声,说:“我自有办法。”几天之后,老安的孙子终于从老安那里把樟木匣子偷了出来。他和女友兴奋地打开樟木匣子,却并没有发现期待中
13、的金银珠宝,里面只有二十块大洋和一张发黄的纸片。他们失望片刻,又高兴起来,毕竟这些“袁大头”还能值些钱。老安的孙子和其女友来到县城的古玩店,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他们最终以每块大洋一千元的价格成交。最后,店主拿起那张发黄的纸片,看了看,心中一跳,他装作不经意地问:“这个卖不卖?”老安的孙子急忙说:“卖!你收吗?”店主漫不经心地摇摇头说:“收是可以收,但不值钱。”他竖起两个指头,晃了晃。老安的孙子眼睛亮了:“两百?卖!”一张旧纸片,卖两百,划算。其实店主的本意,是出价两千。这货是个傻子,捡漏了!看着老安的孙子欢喜离去的背影,店主兴奋而又小心翼翼地摊开那张纸。这是张“恤金给予令”,是颁发给安吉庆亲属的
14、。纸上印鉴齐全,还增加了师长的亲笔签名和印章,落款日期是“民国”二十八年春三月。店主是行家,他知道这张纸片在收藏圈里能卖多少钱。当年,一万多兵员的一个师,从战场撤下来后,已不足八百人。师长痛心疾首,为了让阵亡的将士安息,他多方求告,甚至不惜变卖老家的房产,筹措了一笔钱款,给阵亡将士们的亲属发放了抚恤金。钱不多,但师长内心稍得安慰。虽然“恤金给予令”使用统一的制式,款项却是师长自筹的。这二十块大洋,无论生存多么艰难,母亲和老安都没有花;那张“恤金给予令”,无论岁月多么动荡,他们都像对待珍宝一样地将它竭力保存了下来。卖掉了“袁大头”,手上就有了两万多块钱,老安的孙子和其女友决定庆贺一下,他们来到西
15、餐厅,点了牛排、红酒“有钱不花,那是苕!活苕!”老安的孙子嘴里鼓鼓囊囊地说。“苕”,是当地土话,傻子的意思。离开时,那个空樟木匣子被遗忘在西餐厅的角落里,之后,不知所终。几天后,义愤填膺的老安找到儿子家,他额头青筋乱跳。他想用拐棍把儿子、孙子痛打一顿,但风烛残年的老安已经没那个力气了。最后,老安拼起一股劲,把一口唾沫猛地啐在儿子的脸上。老安的孙子看看父亲的脸,又看看老安,不满地喊道:“爷,吐血啦?为个又破又旧的老匣子,至于嘛!”老安两眼一黑,扑通一声摔倒在地(有删改)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几段叙述了安吉庆的故事,采用了插叙的手法,在叙写安吉庆久别回家
16、的事件中,插叙了他离家多年未归的原因及请假回家的情形。B. 安吉庆回家不久又很快离开,从此一去不复返。安吉庆的妻子在丈夫死后终身未改嫁,体现了那个时代普通农村妇女思想的守旧,对婚姻的固守。C. 小说涉及的时间跨度很大,涉及的人物辈分很远,但叙述的故事富有真实性,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设置的情节都很符合对应时代的现实情况。D. 尽管生存艰难,但老安母子俩从没有动用过老樟木匣子里面的抚恤金,这与老安的孙子偷老樟木匣子、卖大洋、丢弃老樟木匣子的行为形成对比。7. 下列对小说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句子运用了细节描写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安吉庆夫妻离别时依依不舍与心酸
17、无奈的情感。B. 句子交代了老樟木匣子的来源,也为下文老安的孙子偷老樟木匣子却没有发现金银珠宝的情节埋伏笔。C. 句子运用了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刻画了老安的孙子贪财好利、愚昧无知、见识短浅的形象。D. 句子详细交代了抚恤金的相关内容,表明这份抚恤金来之不易,它凝聚着很多人的荣誉、生命和爱。8. “老樟木匣子”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9. 学校戏剧社要把这篇小说改写成戏剧,请你根据文中安吉庆与妻子分别时的场景设计一场舞台剧本。剧本设计舞台说明(环境)安吉庆的动作妻子的动作马的声音特效(安吉庆离开时)旁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人生的乐趣林语堂我们只有知道一个国家人民生活的乐趣
18、,才会真正了解这个国家,正如我们只有知道一个人怎样利用闲暇时光,才会真正了解这个人一样。只有当一个人歇下他手头不得不干的事情,开始做他所喜欢做的事情时,他的个性才会显露出来。只有当社会与公务的压力消失,金钱、名誉和野心的刺激离去,精神可以随心所欲地游荡之时,我们才会看到一个内在的人,看到他真正的自我。中国人在闲暇时是最聪明最理智的。他们有着如此之多的闲暇和悠闲的乐趣,这有关他们生活的一章,就是为愿意接近他们并与之共同生活的读者而作的。这里,中国人才是真正的自己,并且发挥得最好,因为只有在生活上他们才会显示出自己最佳的性格亲切、友好与温和。既然有了足够的闲暇,中国人有什么不能做呢?他们食蟹、品茗
19、、唱戏、放风筝、猜谜、看斗鸡、浇花、下棋、养鸟、猜拳、看手相、腌萝卜、喂鸽子、登山、看赛舟这是因为中国人总是那么亲切、和蔼、活泼、愉快,那么富有情趣,又是那么会玩儿。这也是自然的,因为情趣来自传统。人们被教会欣赏美的事物,不是通过书本,而是通过社会实例,通过在富有高尚情趣的社会里的生活。工业时代,人们的精神无论如何是丑陋的,而某些中国人的精神他们把自己的社会传统中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抛弃掉,而疯狂地去追求西方的东西,可自己又不具备西方的传统,他们的精神更为丑陋。在全上海所有富豪人家的园林住宅中,只有一家是真正的中国式园林,却为一个犹太人所拥有。所有的中国人都醉心于什么网球场、几何状的花床、整齐的栅
20、栏、修剪成圆形或圆锥形的树木,以及按英语字母模样栽培的花草。上海不是中国,但上海却是现代中国往何处去的不祥之兆。它在我们嘴里留下了一股又苦又涩的味道,就像中国人用猪油做的西式奶油糕点那样。它刺激了我们的神经,就像中国的乐队在送葬行列中大奏其“前进,基督的士兵们”一样。传统和趣味需要时间来互相适应。古代的中国人是有他们自己的情趣的。我们可以从漂亮的古书装帧、精美的信笺、古老的瓷器、伟大的绘画和一切未受现代影响的古玩中看到这些情趣的痕迹。人们在抚玩着漂亮的旧书、欣赏着文人的信笺时,不可能看不到古代的中国人对优雅、和谐和悦目色彩的鉴赏力。仅在二三十年之前,男人尚穿着鸭蛋青的长袍,女人穿紫红色的衣裳,
21、那时的双绉也是真正的双绉,上好的红色印泥尚有市场。而现在整个丝绸工业都在最近宣告倒闭,因为人造丝是如此便宜,如此便于洗涤,三十二元钱一盎司的红色印泥也没有了市场,因为它已被橡皮图章的紫色印油取代。古代的亲切和蔼在中国人的小品文中得到了极好的反映。小品文是中国人精神的产品,闲暇生活的乐趣是其永恒的主题。小品文的题材包括品茗的艺术、图章的刻制及其工艺和石质的欣赏、盆花的栽培,还有如何照料兰花、泛舟湖上、攀登名山、拜谒古代美人的坟墓、月下赋诗,以及在高山上欣赏暴风雨其风格总是那么悠闲、亲切而文雅,其诚挚谦逊犹如与密友在炉边交谈,其形散神聚犹如隐士的衣着,其笔锋犀利而笔调柔和,犹如陈年老酒。文章通篇都
22、洋溢着这样一个人的精神:他对宇宙万物和自己都十分满意;他财产不多,情感却不少;他有自己的情趣,富有生活的经验和世俗的智慧,却又非常幼稚;他有满腔激情,而表面上又对外部世界无动于衷;他有一种愤世嫉俗般的满足,一种明智的无为;他热爱简朴而舒适的物质生活。在中国,人们对一切艺术的艺术,即生活的艺术,懂得很多。一个较为年轻的文明国家可能会致力于进步;然而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度,自然在人生的历程上见多识广,它所感兴趣的只是如何过好生活。就中国而言,由于有了中国的人文主义精神,把人当作一切事物的中心,把人类幸福当作一切知识的终结,于是,强调生活的艺术就是更为自然的事情了。但即使没有人文主义,一个古老的文明也一
23、定会有一个不同的价值尺度,只有它才知道什么是“持久的生活乐趣”,这就是那些感官上的东西,比如饮食、房屋、花园、友谊。这就是生活的本质,这就是为什么像巴黎和维也纳这样古老的城市有良好的厨师、上等的酒和美妙的音乐。人类的智慧发展到某个阶段之后便感到无路可走了,于是便不愿意再去研究什么问题,而是像奥玛开阳那样沉湎于世俗生活的乐趣之中了。于是,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它不知道怎样像中国人那样吃,如何像他们那样享受生活,那么,在我们眼里,这个民族一定是粗野的,不文明的。(有删改)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个人对闲暇时光的利用方式往往能体现他的个性,因为闲暇时人往往能真实地展现
24、自己的精神世界。B. 中国人传统的情趣,体现了他们对美的欣赏,这种欣赏能力是在有高尚情趣的社会中熏染出来的。C. 中国传统的物品逐渐被价格低廉的工业商品替代,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人们也都乐于接受。D. 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度,它历经发展,最终会强调生活的艺术,包括注重饮食等持久的生活乐趣。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不厌其烦地一一罗列出中国人闲暇时所做的事,看似繁复,实则是以铺陈展示中国人的生活乐趣之丰富。B. 作者用“猪油做的西式奶油糕点”作比,讽刺了当时国人盲目追求西方审美文化的现象,形象巧妙又辛辣。C. 本文语言质朴自然,平淡亲切,笔力温和
25、又有感染力,既表达了文化浸润下中国的文化魅力,又有警示意义。D. 文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趣味进行详细阐释,意在反衬工业社会的丑陋并直观地表达出对工业时代的批判。8. 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内涵。9. 在任何时代,文化自信都应该被提振。时值校园文化节,需要你写一篇关于文化自信的开幕词,请结合本文,列出几条提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一年容易又秋风孟 超一年容易又秋风,酷热的暑夏,总算是过去了,晒焦了的皮肤,和臭虫咬、蚊子伤的斑疤,虽然还点点的存在着,让我以回忆的感伤来摸弄这些创痕;但,酷热总有过去的时候,似乎可以自慰。于是秋来了,而秋也并不顶好受,且不说“九月衣裳未剪裁”,
26、冷雨扫在身上,使人想到酷寒,又何尝不可怕呢?又加秋风秋雨,带着一曲凄凉的情调,连秋虫都战抖了,而况人的心弦,是正被时序的万华林的弓子所拉动着呢?家槐兄从柳州来,与他在桂林的聚合,又是一年了。秋风来时,他也来了。幸喜两个人谁都也没有秋意,没有感伤,秋自然还在使劲地拉动着他的弓子!一握手,暖煦煦的,似秋阳轻晒着的一般的温意,谁都没曾减少了热力,虽然经过了一个夏天,还和去年一样,这是两个人同样的道慰着的。一同去访秦似兄,谈起野草,从创刊到现在不觉得已经两年了。家槐兄恳切地称许秦似兄支持这一刊物的毅力。是的,有一分热,放一分光,腐草化萤,虽然不过是一种传说;然而,这一束碧新色的叶儿,它不会腐,它却放着
27、荧光,小虽小,它有着它的热力的。而况,叶绿体是会消化了吸取的炭气,而呼出了氧气;一个有修养的园艺者,他不只为了花开,他也为了叶子的成长,至于叶子的多寡,长短,可以放散多少氧气,盖不须计论,这又是但求耕耘,不问收获了。秦似兄之于野草是这样的。秦似兄近月来,是肥胖了许多,面圆圆的,有似于华透迪士尼卡通画上的小猪,我几次这样调笑他;问其致肥之道,他说,受气吃亏,也可以长肉生肌。他是研究生物学的,恐怕也找不出论据来;但这两年来,因为野草,我是深深地知道他在各方面受到了无数的困难,满肚皮里压下了无数的闷气。如果真把这一刊物当成一堆小草看的话,那么,在培植上,他所卖的力,所受的艰难,真比一个农夫种二三亩田
28、还要劳瘁得多哩。这并不是说他力有不逮,事实告诉我们,在蓬蒿之中、贫瘠之地,种一株草,是比在肥土壤里种几十亩谷禾,须要费力得多的,也正因为这样才显出可贵来。当家槐兄慰藉他的时候,我想,他回想一下这两年的辛勤,也会自慰吧。记得还是前年,也是一个秋天,我在夏衍兄那里会见他,那时,野草还没入地下种。秦似兄尤不善于在这种复繁奇出的社会中,八面玲珑地到处作揖应付,或者掉花枪,玩世故,耍手段,因此也就常常被人看成懦弱。其实别看他肌肉肥,他骨头却和秋天的老树枝子一样硬呢。也正为了这点,才似乎有许多不必要的侵凌,打击着他。可也同时因为他的个性所赋,而野草才能有他一贯的作风,才能经得起日晒雨淋,和霜雪的不断地袭来
29、,却愈显出他那葱翠的颜色,临风不偃的神韵的。又是秋天了,说快也快,野草从下种到今天,他是经过三个秋天了。我曾亲眼看着树头上几度谢落,几度葱茏;也曾亲眼看见秋雁几番的来去,长鸣着划过了中天。而这小小的草,却不曾在谁的践踏下委顿;不曾被太阳晒焦,显出了枯黄;受着风霜雨露,而伤损了草根草叶。更不曾移进了温室,变成案头清供。他不打哆嗦地,依然地在秋风中直立着。我爱野草,而我是知道园艺者对他是如何的培植的。可是,正因为我爱野草之故,我应该正告他,他的下种是在秋天,已经度过了二个秋天,而今,是秋,秋之后,仍有冬,还有以后的秋的到来的。家槐兄说:“秋应该是我们所欣喜的,秋天是收获的时候。”对的,两年的时间,
30、野草是有了他的收获,即使是放射出只是极轻微的草香,即使是只植下了一颗种;而他的叶是永远青着的,我想,这不能不向秦似兄举一举杯吧。至于我自己,人已在中年了,在秋天应该有点秋意才是,然而,不;或者也许是反常,自己却想在秋风里多挣扎一刹,可是视秦似兄之辛勤,是追不上;视家槐兄之爽直,尤其追不上;又哪里不悲哀呢?“一年容易又秋风”,秋更深了,我们要更加一番鼓舞才是!(有删改)文本二:野草注(节选)秦 似命名野草,用意所在,并非全在因袭,也说明着我们对这样一个小小的东西,并不高瞻远瞩,自己先给它一个卑之无甚高论的名号。野草虽然孕育于残冬,但茁长和拓殖却必须在春天的。如果严冬再来,它自然还得消亡。“野火烧
31、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固然说明着草莽之类的顽强,然而也同时是自然界的机械循环的悲剧。这种机械的循环,于人类倒不能类推的。大抵人间的春天到来,严冬自己就先宣告死灭。不过这正是野草身外的事。在目前他只是芜杂丛生,荆莽交错,既无花果之望,亦无枝叶之阴。它只希望给受伤的战斗者以一个歇息的处所,让他们退到野草,拭干伤口的血痕,再躺一会。如果因疲劳而至于饥饿,则掘几把草菇,也聊胜于无。弄一点笔墨,比起正在用血去淤塞侵略者的枪口,用生命去争取民族的自由的一大群青年人,正如倍柯根所说,是“以花边去比喻枪炮了”。然而英伦的雾以至美国人的狗一类东西正大量地在印,这事实又教育了我们,即使同是花边,也还有硬软好坏的分
32、别,有的只准备给太太们做裙带,有的却可以替战旗做镶嵌。加以上面所说的种种,就印了野草。(有删改)【注】野草写于1940年,是文艺刊物野草月刊的发刊词。秦似是野草的编委之一,主要负责编辑部的日常工作。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本一以欣慰之情贯穿全文,既有酷夏终过“我”的“自慰”,也有老友重聚别来无恙的相互“道慰”,还有对秦似辛勤工作终有收获的“慰藉”。B. 文本一中“我”与家槐、秦似两个人皆是好友,但感情略有差异,对家槐主要是敬佩和关心,对秦似则主要是亲热和熟络,常喜欢开玩笑戏弄他。C. 文本一“秋之后,仍有冬,还有以后的秋的到来的”,表面是对“野
33、草”的“正告”,暗含的是“我”对野草未来虽历坎坷但终究会成功的信心。D. 文本二将野草与英伦的雾美国人的狗作比较,鲜明地阐释了办刊的宗旨,也强烈表达了对国统区粉饰太平的“花边”文学的不屑与愤慨。7. 下列关于秦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似谈吐幽默,他把自己体态偏胖,解释为“受气吃亏,也可以长肉生肌”。B. 秦似不善应酬,但为了刊物能够生存,不得不与社会上的各色人等打交道。C. 秦似性格刚硬,心怀民族,所办爱国刊物野草继承了鲁迅的战斗精神。D. 秦似文辞典雅,在野草中引用古诗和倍柯根的话,含蓄地抒发感慨。8. 请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文本一的题目“一年容易又秋风”是如何统摄全文的。9
34、. 文本一和文本二写作目的不同,因而所写“野草”内涵的侧重点也不同,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林语堂今日是星期日,稍得闲暇,很想拿起笔来,写我这三天内心里的沉痛,但不知从何说起。因为三天以来,每日总是昏头昏脑的,表面上奔走办公,少有静默之暇,思索一下,但是暗地里已觉得是我有生以来最哀恸的一种经验;或者一部分是因为我觉得刘杨二女士之死,是在我们最痛恨之敌人手下,是代表我们死的,一部分是因为我暗中已感觉亡国之隐痛,女士为亡国遭难,自秋瑾以来,这回算是第一次,而一部分是因为自我到女师大教书及办事以来,刘女士是我最熟识而最佩服嘉许的学生之一(杨女士虽比较不深知,也记得
35、见过几回面),合此种种理由使我觉得二女士之死不尽像单纯的本校的损失,而像是个人的损失。三月十八日即她死的早晨八时许,我还得了刘女士的电话,以学生自治会名义请我准停课一天,因为她说恐怕开会须十一时才能开成,此后又恐怕还有游行,下午一时大家赶不回来。我知道爱国运动,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素来是最热烈参加的,并非一般思想茅塞之女界所可比;而且此回国民大会,纯为对外,绝无危险,自应照准,还告诉她以后凡有请停课事件,请从早接洽,以便通知教员,不知道这就是同她说话的末一次了。到下午二时我因要开会到校,一闻耗即刻同许季茀即许寿裳(18831948),浙江绍兴人,教育家先生到国务院。而进门开棺头一个已是刘女士之尸
36、身,计前后相距不过三数小时。闭目一想,声影犹存,早晨她热心国事的神情犹可涌现吾想象间,但是她已经弃我们而长逝了。刘女士是全校同学钦爱的领袖,因为她的为人之和顺,及对于校事之热心,是全校同学异口同声所称赞的。功课上面,是很用功,是很想自求进益的一个人,看见她的笔记的人大都可以赞同,而且关于公益事宜尤其是克己耐苦,能干有为,足称为中国新女子而无愧。我本知她是很有希望的一个人才,但是还不十分知道底细,到许季茀先生对我详述,才知道她是十分精干办事灵敏的女子。上回女师大被章、刘摧残,之所以能坚持抵抗,百折不馁而有今日者,实一大部分是刘女士之功,可称为全学校革命之领袖。处我们现今昏天黑地,国亡无日,政治社
37、会思想都须根本改造的时期,这种热心有为、能为女权运动领袖的才干,是何等的稀少,何等的宝贵!记得有一天很冰冷的晚上,到十时,刘女士才独自一人提了一个极大的皮箱来我家里。这是两个月前女师大演剧的第二天,是为还借用的衣服来的。因为到各家去分还,所以跑到这里来已经时候很晚而十分疲倦了,但是她还是说“不累”,仍旧满面笑容的谈到前夜演剧的情况,个人的劬劳,好像全不在心上。我方明白女师大之所以能有奋斗到底的成绩,是因为有这种人才。在我的书桌上,有一本刘女士的英文作文簿,是她死的前一日交来的,一直到现在总是不忍翻开看。今天毅然打开看,最后一篇的题目是“Social Life in the College”,后
38、记Mar。16,1926,就是她死前两天做的。刘女士总是懊恼自己的英文程度太差,以前旷课太多,其实一看她的英文倒是很流畅通顺的。这一篇文中有很多可以引起我们感叹之语,很可以使我们知道她求学的心切,及上回因受摧残而旷学是如何逼不得已之事。里头有一段说(尽依原文,未改只字):篇幅所限,以下三段英文原文删去,只保留本文作者的汉语译文编者注人常说,学生时期为最快乐之日,但是我不敢赞同。我相信世上永无快乐之日,而学生时期,亦多纷扰。譬如吾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自从我进校以来即永未见宁日。我不敢回忆我在校过去的生活。现吾校已比较安静,我正预备静心求学。但是又风闻新教育总长马君武氏又正在阴图扰乱教育界。若今
39、日之安宁,我们又不能享受了。啊,这是何等可怕!从这一篇中就可知道刘女士求学的热心及她受章士钊摧残的困苦感觉。同时也可以看见她对于政治的识见,远在一般丧家狗之文妖与名流之上。本学期创办英文自修室,她就很高兴的来预备努力研究,屡次来问我如何可以进步英文。我所说应买的书如 Oxford Pocket Dictionary,她都很快就买来,果真如她所预料,自章士钊、马君武再讲整顿学风,“若今日之安宁,我们又不能享受了。啊,这是何等可怕”。杨女士我虽然不深知,不能够详细表述,总也是女师大革命先烈之一。我希望有女师大同学能把她的生活较详细的叙述出来。刘杨二女士之死,同她们一生一样,是死于与亡国官僚瘟国大夫
40、奋斗之下,为全国女革命之先烈。所以她们的死,于我们虽然不甘心,总是死得光荣,因此觉得她们虽然死得可惜,却也死得可爱。我们于伤心泪下之余,应以此自慰,并继续她们的工作。总不应在这亡国时期过一种糊涂生活。一九二六,三,二十一日。(二女士被难后之第三日)(选自林语堂文集,有删改)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林语堂看来,遇难的刘杨等人是秋瑾以来为亡国遭难的女性第一人,这是作者悲恸的根本原因。B. 在林语堂看来,纯为对外的国民绝对不会有什么危险,这也是他批准刘杨等人请求停课的原因。C. 刘和珍学习上用功,并且能对校事热心关注,性格上又为人和顺,得到不少老师与同学的表扬和称
41、赞。D. 作者对杨德群为人处世的事情了解得较少,没法详细描写,但期待女师大有人能对她的事迹进行写作。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开头用衬托的手法,先写出自己内心的悲痛,再指明原因,以颂扬刘和珍等人的精神伟大。B. 该文中多用短句,其效果与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中的短句基本相似,便于抒发悲哀之情。C. 该文以回忆的方式叙述刘和珍的相关事迹,刻画出一个学习上进、热心国事、坚持抗争的刘和珍形象。D. 作者借助对刘和珍等人的纪念,以点带面地为革命青年指出了未来斗争的方向,不可无谓牺牲。8. 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篇散文的叙事特点。9. 本文与记念刘和珍君是同一时期、针对同一
42、事件的两篇纪念性散文,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情感与记念刘和珍君有哪些异同?答案【答案】6. A 7. D 8. 文章以大峡谷为中心,按照空间顺序串起对峡谷内外风土人情的描述,结构清晰自然,形散神聚。文章以大峡谷为依托,不仅赞美了大峡谷壮美的自然风光,更赞美了晋陕大地人民的顽强乐观和文化的辉煌灿烂。 9. 选材上,题材广泛,境界宏大。文章将目光投射到大峡谷,描绘了壮美山河,民俗风情,灿烂历史,选材丰富,视角开阔。风格上,文风大气,底蕴重。文章语言粗犷篆放、亲近自然,文风质朴大气、张扬有力,充满厚重的文化气息。情感上,感情充沛,撼人心魄。文章有对大自然的敬畏,有对风土人情的热爱,有对晋陕人民的歌颂
43、,真挚动人。【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写壶口瀑布突出静态”“写水蚀浮雕突出动态”错,说法颠倒,原文对壶口瀑布的描写是动态,对水蚀浮雕的描写是静态。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相关语句的艺术特色的的能力。D“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追问”错,由原文“中国历史上有过渔樵问答,那只是探询生命难题。而秦岭是否和黄河在此有过对话呢?如果有,那一定是关于天下格局的大事”可知,渔樵问答是探询生命难题,而句子没有表达作者对生命的追问。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流经青藏寒地。黄河冲撞出的沟壑峡崖不断坍塌
44、,深刻出了大峡谷,流域覆盖整个黄土高原。一路东行,带走黄土,大峡谷两岸人畜焦渴终于走完了黄土高原,冲开最后的关隘。它继续南行,因秦岭阻拦,它转头往东入海。文章以大峡谷为中心,按照空间顺序描写黄河晋陕大峡谷,文中也有对峡谷内外风土人情的描述,结构清晰自然,形散神聚。“壶口是黄河突然下跌溅起千堆雪。石门下去的大梯子崖,那是河东岸的一个缺口,斧劈刀削般危险。有瀑布,被风吹起,飘然如烟千米长的水蚀浮雕镶嵌于绝壁,两岸山峦起伏,乱石堆砌,散者如塔,聚如城堡,每块石头上又布满虫纹,疑为天书”是对自然风光的描写;西湾斜坡上的居民,种植糜子、高粱等农作物,并用这些粮食做出谷面窝头等地方特色饭,大峡谷的榆树工具
45、水路是船筏,陆路是骆驼骡马和毛驴,赶脚人的民歌响彻大峡谷。本文以大峡谷为依托,不仅赞美了壮美的自然风光,更赞美了晋陕大地人民的顽强乐观和文化的辉煌灿烂。【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体裁特征的能力.(1)写壮美山河。壶口瀑布溅起千堆雪,大梯子崖斧劈刀削。风吹瀑布,飘然如烟;写灿烂历史,如“轩辕在西岸有陵,尧帝在东岸建庙,汉刘彻来后土祠祭祀,李自成登白云山发愿。更有着毛泽东于高家坻上高吟沁园春雪”;还写民俗风情,如“除夕夜,人家案上供奉土豆和红枣,红纸裹了大炭放在门槛旁,还贴“瓜子人人”等。文章围绕大峡谷,选材丰富,境界宏阔。(2)“日瘦月小,星寒云低,它在横冲直撞,冲撞出的沟壑峡崖在不断地坍
46、塌,无数的堰塞湖,壅堵滞流,只能千回百折”,表现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干旱使居家只能在土崖下凿窑,凿窑便创造着艺术。西湾的民居在斜坡上层层叠叠,三十多个院落连为一体”“从河口镇到碛口镇从来都行船筏船筏卸下的货,骆驼运长途,骡马跑短途,毛驴驮炭”,表达对风土人情的热爱;他们做出谷面窝头等高原特色饭,开山挖炭,钻水撑船筏,把鱼虫花鸟山水人物遍贴在门窗、米面罐和树上,赶脚人“有苦了有乐了心里有人了,随口编词,任意起调”,表达对西北人民的歌颂。(3)文风粗犷豪放,充满文化气。如描写黄河冲开最后一个关隘时,那惊天动地的轰鸣;黄河应是中国最聚文气的地区,它的成熟就意味着中华民族的文明的成熟。【答案】6. B
47、 7. A 8. 老樟木匣子是小说的线索,是重要物象。小说围绕老樟木匣子中抚恤金的由来,老樟木匣子被偷、被丢弃,抚恤金被卖等情节展开叙述。小说通过老樟木匣子揭示了主旨。安吉庆用生命换来抚恤金和恤金给予令被子孙贱卖,老樟木匣子被丢弃,警示人们要重视传承革命先烈的精神。小说通过老樟木匣子刻画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对待老樟木匣子,老安和其母亲视若珍宝,突出了他们深明大义、重情重义的形象;而老安的孙子视若草芥,突出了他贪财好利、见识短浅的形象。 9. 舞台说明(环境):村口,月光洒满大地,安吉庆牵着“马”在前,妻子紧跟其后。安吉庆的动作:没有回头,伫立片刻,擦眼睛,跨马离开。妻子的动作:默默流泪,驻足眺望远方。马的声音特效:安吉庆与妻子止步时模拟“马”转身、喷响鼻的声音;安吉庆跨马离开时模拟清脆的马蹄声。(安吉庆离开时)旁白:此时,安吉庆和妻子都没有料到,这一次分别竟成了他们人生中的永别。【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B.“体现了那个时代普通农村妇女思想的守旧,对婚姻的固守”错误。应该是体现了安吉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