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163文库! | 帮助中心 精品课件PPT、教案、教学设计、试题试卷、教学素材分享与下载!
163文库
全部分类
  • 办公、行业>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中职>
  • 大学>
  • 各类题库>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163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统编版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7681839       资源大小:68.03KB        全文页数:2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8.88文币     交易提醒:下载本文档,8.88文币将自动转入上传用户(wenku818)的账号。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88文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点此详情)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试题类文档,标题没说有答案的,则无答案。带答案试题资料的主观题可能无答案。PPT文档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请谨慎下单,否则不予退换。
    3、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搜狗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统编版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

    1、统编版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汇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

    2、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选自李斯谏逐客书,有删改)材料二:臣闻明主立政,有功者不得不赏,有能者不得不官,劳大者其禄厚,功多者其爵尊,能治众者其官大。故无能者不当职焉,有能者亦不得蔽隐。使以臣之言为可愿行而益利其道以臣之言为不可久留臣无为也。语曰:“庸主赏所爱而罚所恶,明主则不然,赏必加于有功,而刑必断于有罪。”今臣之胸不足以当椹质,而要不足以待斧钺,岂敢以疑事尝试于王哉!虽以臣为贱人而轻辱,独不重任臣者之无反复于王邪?且闻周有砥砨,宋有结绿,梁有县藜,楚有和朴,此

    3、四宝者,土之所生,良工之所失也,而为天下名器。然则圣王之所弃者,独不足以厚国家乎?臣闻善厚家者取之于国,善厚国者取之于诸侯。天下有明主,则诸侯不得擅厚者,何也?为其割荣也!良医知病人之死生,而圣主明于成败之事,利则行之,害则舍之,疑则少尝之,虽舜禹复生,弗能改也。语之至者,臣不敢载之于书,其浅者又不足听也。其臣愚而不概于王心邪?其任臣者贱而不可用邪?自非然者,臣愿得少赐游观之间,望见颜色。一语无效,请伏斧质。(选自范雎献秦昭王书,有删改)【注】任臣者:推荐我的人。范雎通过秦国官员王稽入秦,后向秦昭王献此信。擅厚:独揽好处。此处指独揽天下的人才。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

    4、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使以臣之言A为可B愿行C而益D利其道E以臣之言F为不可G久留H臣无为也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黔首”,古代百姓以黑巾来覆头,故指百姓,与之意义类似的还有“布衣”“黎民”“庶民”等词。B. “藉寇兵而赍盗粮”中的“赍”为“送给,付与”之意,与成语“赍志而殁”中的“赍”意思不相同。C. “而要不足以待斧钺”中的“要”意为“邀请”,与鸿门宴“张良出,要项伯”的“要”意思相同。D. 材料一“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与材料二“其臣愚而不概于王心邪”的“而”意义和用法不相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

    5、是( )A. 材料一秦穆公重用五位人才,吞并了多个小国,称霸西戎;秦孝公则采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百姓殷实富裕,国家富有强大。B. 材料一五帝三王能无敌于天下,是因为能做到土地不分东南西北、人才不论本国别国,这为秦王树立了不分地域纳人才的榜样。C. 材料二范雎认为明君推行政事,会赏赐有功之人,让有能力的人做官,能提高功劳多的人的爵位,因此有才能的人不会被埋没。D. 材料二范雎认为圣明的君主应该能够明察事情的成败,对有利的事他们要积极去做,有疑问的事不去做,对有害的事则要避免。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2)然则圣王之所弃者,独不足以厚国家乎?14

    6、. 在劝谏君王使用人才上,李斯和范雎在游说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请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甲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缝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

    7、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节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乙四十一年,助楚击晋。自晋文公之过无礼,故背晋助楚。四十三年,晋文公与秦穆公共围郑,讨其助楚攻晋者,及文公过时之无礼也。初,郑文公有三夫人,宠子五人,皆以罪蚤死。公怒,溉逐群公子。子兰奔晋,从晋文公图郑。时兰事晋文公甚谨,爱幸之,乃私于晋,以求入郑为太子。晋于是欲得叔詹为僇。郑文公恐,不敢请叔言。

    8、詹闻,古于郑君曰:“臣请君,君不听臣,晋卒为患。然晋所以围郑以詹詹死而赦郑国詹之愿也。”乃自杀。郑人以詹尸与晋。晋文公曰:“必欲一见郑君,辱之而去。”郑人患之,乃使人私于秦曰:“破郑益晋,非秦之利也。”秦兵罢。晋文公欲入兰为太子,以告郑。郑大夫石癸曰:“吾闻姞姓乃后稷之元妃,其后当有兴者。子兰母,其后也。且夫人子尽已死,余庶子无如兰贤。今围急,晋以为请,利敦大焉!”遂许晋,与盟,而卒立子兰为太子,晋兵乃罢去。四十五年,文公卒,子兰立,是为穆公。(节选自史记郑世家)10. 材料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然A晋B所以围郑C以詹D詹死E而赦F郑国G詹之

    9、H愿也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吾不能早用子”的“子”,在选文中用于对人的客气称呼,可以译为“您”。B.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东道主”,是指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C. “焉用亡郑以陪”的“陪”,指增加,与“恕不奉陪”的“陪”意思不一样。D. “郑人患之”的“患”,是指担心,与“吾得兄事之”的“兄”用法一样。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行李之往来 非秦之利也B. 阙秦以利晋 以求入郑为太子C. 因人之力而敝之 辱之而去D. 吾其还也 其后当有兴者1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10、A. 晋同秦围攻郑国,有历史背景,“无礼于晋”指晋文公路过郑国,郑文公没有以礼相待B. 烛之武推辞了郑文公的请求,在郑文公道歉之后,才答应去见秦穆公,以解郑国之围。C. 烛之武先示弱,再分析利弊,最后以“利诱”“威胁”的手段说服了秦穆公与郑国结盟。D. 晋国获得了自己想要的利益除掉叔詹,并让亲晋派的子兰成为了郑国国君候选人。1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2)今围急,晋以为请,利孰大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吾尝论项籍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曹操有取天之虑,而无取天下之量;刘备有取天下之量,而无取天下之才。故三人者,终其身

    11、无成焉。且夫不有所弃,不可以得天下之势;不有所忍,不可以尽天下之利。是故地有所不取,城有所不攻,胜有所不就,败有所不避。其来不喜,其去不怒,肆天下之所为,而徐制其后,乃克有济。呜呼!项籍有百战百胜之才,而死于垓下,无惑也。吾观其战于巨鹿也,见其虑之不长,量之不大,未尝不怪其死于垓下之晚也。方籍之渡河,沛公始整兵向关。籍于此时,若急引军趋秦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据咸阳制天下。不知如此,而区区与秦将争一旦之命。既全巨鹿,而犹徘徊河南、新安间,至函谷,则沛公入咸阳数月矣。夫秦人既已安沛公而仇籍,则其势不得强而臣。故籍虽迁沛公汉中而卒都彭城,使沛公得还定三秦,则天下之势,在汉不在楚。楚虽百战百胜,尚何益哉?

    12、故曰:兆垓下之死者,巨鹿之战也。(节选自苏洵项籍论)(乙)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

    13、。”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若急引军A趋B秦C及D其锋E而用F之G可以据咸阳H制天下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克,可表示“能够”“战胜”“克制”等含义,文中的“克”与谏太宗十思疏“能克终者盖寡”中的“克”含义相同。B. 迁,即“徙”,也可用于官职调动,如白居易“左迁九江郡司马”;文中“迁”既指封地有变动,又暗示了刘邦被打压。C. 因,文中指“趁机”,与烛之武退秦师“因人之力而敝之”、庖丁解牛“因其固然”两句中

    14、的“因”,用法含义均不同。D. 河北,指黄河以北地区;其中“河”最早专指黄河,后泛指所有河流,从词义演变的角度看,这便是属于词义的扩大。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洵为项羽虽有百战百胜的军事才干却最终只能屈死于垓下的结局感到遗憾和不平,“呜呼!”中包含了对项羽之死的无限悲痛。B. 项籍论起笔就紧扣读者心弦,一连举出项羽、曹操、刘备这三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并以各自的短缺处立论,独具匠心。C. 司马迁运笔高妙,仅通过范增指令项庄借舞剑刺杀沛公而项伯却“常以身翼蔽”这一细节就写出了项羽集团内部的掣肘与不齐心。D. 两则材料一议一叙,议者有理有据,见解独到;叙者

    15、饱满生动,让人如临现场。无论叙、议,都蕴含了作者“以史为鉴”的智慧。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秦人既已安沛公而仇籍,则其势不得强而臣。(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14. 苏洵认为项籍之所以落败,乃在于“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结合两则材料,概括项羽“无取天下之虑”的表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16、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材料二: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

    17、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节选自姚鼎论李斯)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设所遭值A非始皇二世B斯之术C将不出D于此E非为F仁也G亦以趋H时而已11. 下列对材料

    18、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乃”,竟然,与庖丁解牛中“乃中经首之会”的“乃”用法意义相同。B. “业”,使动用法,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的“乐”活用类型不同。C. “坐”,连坐,与鸿门宴中“因击沛公于坐”的“坐”用法意义不同。D. “逆”,猜测,与出师表中“凡事如此,难以逆料”的“逆”用法意义相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对比分析了“用客治国”和“逐客资敌”两种策略,从正反两方驳斥了驱逐客卿之策,比喻形象贴切,气势充沛雄厚。B. 姚回顾了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凭借地势、逐步富强、兼并诸侯的过程,这些在李斯的谏

    19、逐客书中也有相对应的叙述。C. 商鞅在秦中期就让孝公焚毁诗书,到了李斯进一步推进严法酷刑,是因为秦始皇本来赞同法术之学而非习惯延续。D. 李斯严惩儒生,毁灭夏商周的成法而崇尚督察责罚,并非推行荀子学说,而是迎合秦始皇和秦二世,只是为了趋附时事罢了。13. 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2)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14. 根据两则材料,将下列表格填写完整。材料一材料二李斯的观点苏轼的观点姚鼐的观点驱逐宾客是成就其他诸侯霸业错误做法。李斯用荀子的学说扰乱天下,导致秦王朝覆灭。姚鼎的理由一姚鼎的理由二姚鼎的理由三法

    20、家学说让秦国灭亡,而不是李斯让秦国灭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上杜学士言开河书王安石十月十日,谨再拜奉书运使学士阁下:某愚不更事物之变,备官节下,以身得察于左右。事可施设,不敢因循苟简,以孤大君子推引之意,亦其职宜也。鄞之地邑,跨负江海,水有所去,故人无水忧。而深山长谷之水,四面而出,沟渠浍川,十百相通。长老言,钱氏时置营田吏卒,岁浚治之,人无旱忧,恃以丰足。营田之废,六七十年,吏者因循,而民力不能自并。向之渠川稍稍浅塞山谷之水转以入海而无所潴。幸而雨泽时至,田犹不足于水;方夏历旬不雨,则众川之涸,可立而须。故今之邑民,最独畏旱,而旱辄连年。是皆人力不至,而非岁之咎也。某为县于此,幸

    21、岁大穰。以为宜乘人之有余,及其暇时,大浚治川渠,使有所潴,可以无不足水之患。而无老壮稚少,亦皆惩旱之数,而幸今之有余力,闻之翕然,皆劝趋之,无敢爱力。夫小人可与乐成,难与虑始。诚有大利,犹将强之,况其所愿欲哉!窃以为此亦执事之所欲闻也。伏惟执事聪明辨智,天下事,悉已讲而明之矣,而又导利去害,汲汲若不足。夫此最长民之吏当致意者,故辄具以闻州,州既具以闻执事矣。顾其措事之详,尚不得彻。辄复条件其详以闻,唯执事少留聪明。有所未安,教而勿诛,幸甚!【注】杜学士:杜杞。“学士”是对杜杞的尊称。杜杞并未任此官职。潴(zh):水停聚的地方。文中指蓄水。穰(rng):丰收。10. 文章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

    22、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向之A渠B川C稍稍浅D塞E山谷之水F转以入G海而H无所潴。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因,文中意为“沿袭”,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因之以饥馑”的“因”意义不同。B. 治,文中意为“治理”,与谏逐客书中“举地千里,至今治强”中的“治”意义不同。C. 执事,意为“主管的官员”,在文中代指对方,表示尊敬,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敢以烦执事”的“执事”意义相同。D. 顾,文中意为“计较”,与鸿门宴中“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顾”意义相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3、在文章的第1、2自然段,王安石使用了大量的谦辞与敬辞,礼节得体,体现出王安石其人的谦逊。B. 在第3自然段中,王安石从鄞县的地理位置讲起,认为鄞县在地理位置上虽然“横跨江海”,但水流流去,容易造成旱灾。C. 由于旱灾频发,王安石作此文时已经连续几年少有农作物丰收,因而王安石为此忧心不已,上书请示兴修水利。D. 这一篇请示书语言平实,情深意切,反映出王安石因地制宜、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王安石对发展农业的重视、对民生大计的关心。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幸今之有余力,闻之翕然,皆劝趋之,无敢爱力。(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14.

    24、 联系文本,简要概述王安石主张在鄞县开河、兴修水利的原因。答案【答案】10. BEG 11. C 12. D 13. (1)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2)既然如此,那么圣明君主所抛弃的人,难道就不能够使国家强大吗? 14. 任用人才可以使国家富强;明主要能接纳四方之才;委婉地批评和暗示要重用自己。【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假使您认为我的话可用,希望您推行并进一步使这种主张得以实现;如果认为我的话不可用,那么长久留我在这里也没有意义。“使”表示假使,领起下文的两个并列的情况, “以臣之言为可”“以臣之言为不可”,在第一种情况“以臣之言为可”后

    25、断开,故B处断开。“愿行而益利其道”为动宾结构,语意完整,是对上文第一种情况的具体阐述,其后断开;“以臣之言为不可”是另一种情况,之前要断开,故在E处断开。“久留臣无为也”是对第二种情况“以臣之言为不可”的具体阐述,各自语意完整,中间断开,故在G处断开。故选B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B.正确。“赍”,送给,付与。/怀着,抱着。句意: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怀抱着未遂的志愿而死去。C.错误。意义不同。“要”,同“腰”。/邀请。句意:我的腰也受不了小斧和大斧。/张良出来,邀请项伯。D.正确。“而”,表示转折。/表示因果。句意:

    26、愿意效忠的很多。/想来是我愚笨而不符合大王的心意吧?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D.“有疑问的事不去做”错误。由“疑则少尝之”可知,原文是说有疑惑的就稍加试验。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却”,推辞,拒绝;“众庶”,百姓,人民;“明”,彰明。(2)“所弃”,所字结构,所抛弃的人;“独”,难道;“厚”,使动用法,使强大。【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材料二“臣闻明主立政,有功者不得不赏,有能者不得不官,劳大者其

    27、禄厚,功多者其爵尊,能治众者其官大”“赏必加于有功”可知,两人都认为重用贤才,不抛弃贤才,才能国富兵强。根据材料一“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材料二“臣闻善厚家者取之于国,善厚国者取之于诸侯”“然则圣王之所弃者,独不足以厚国家乎”,可知,都认为圣明的君主要能够接纳天下的人才。根据材料一“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材料二“臣愿得少赐游观之间,望见颜色”可知,两人都委婉地批评和暗示国君要重用自己。参考译文:材料一: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

    28、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现在却要抛弃百姓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来使其他诸侯成就功业,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国

    29、,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 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宝贵的却很多;贤士中不出生于秦,愿意效忠的很多。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材料二:我听说圣明的君主推行政事,有功劳的不可以不给奖赏,有才能的不可以不授官职,劳苦大的俸禄多,功绩多的爵位高,能管众多事务的官职大。所以没有才能的不敢担当官职,有才能的也不会被埋没。假使您认为我的话可用,希望您推行并进一步使这种主张得以实现;如果认为我的话不可用,那么长久留我在这里也没有意义。俗话说:“庸碌的君主奖赏他宠爱的人而惩罚他厌恶的人;圣明的君主就不

    30、这样,奖赏一定施给有功的人,刑罚一定判在有罪人的身上。”如今我的胸膛耐不住铡刀和砧板,我的腰也受不了小斧和大斧,怎么敢用毫无根据疑惑不定的主张来试探大王呢?即使您认为我是个微贱的人而加以轻蔑,难道就不重视推荐我的人对您的担保吗?况且我听说周室有砥砨,宋国有结绿,魏国有县藜,楚国有和氏璞玉,这四件宝玉,产于土中,而著名的工匠却失于鉴别,但它们终究成为天下的名贵器物。既然如此,那么圣明君主所抛弃的人,难道就不能够使国家强大吗?我听说善于中饱私囊的大夫,是从诸侯国中取利;善于使一国富足的诸侯,是从其他诸侯国中取利。而天下有了圣明的君主那么诸侯就不得独自豪富,这是为什么?是因为他们会削割国家而使自我显

    31、贵。高明的医生能知道病人的生死,圣明的君主能洞察国事的成败,认为于国家有利的就实行,有害的就舍弃,有疑惑的就稍加试验,即使舜和禹死而复生,也不能改变这种方略。要说的至深话语,我不敢写在书信上,一些浅露的话又不值得您一听。想来是我愚笨而不符合大王的心意吧?还是推荐我的人人贱言微而不值得听信呢?如果不是这样,我希望您赐给少许游览观赏的空闲时间,让我拜见您一次。如果一次谈话没有效果,我请求伏罪受死刑。【答案】10. CDG 11. D 12. B 13. C 14. (1)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用这件事情来麻烦您。(2)现在围攻正急,晋国以此作请求,好处哪个更大啊!【解析】【10题详解】

    3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但晋围郑的原因,是因为我,我死可以救郑国,这是我的本心。“然晋所以围郑以詹”是因果判断句,“然晋所以围郑”是主语,“以詹”是谓语,主谓之间C处断开;“以詹”和“詹死”中两个“詹”应分属两个句子,后一个“詹”是下句主语,D处断开;“赦郑国”是动宾结构,G处断开。故选CD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句意:我没能及早重用您。B.正确。句意: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C.正确。增加;陪伴。句意: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对不起,我不能陪伴你。D.错误。“患”,名

    33、词活用为动词,担心;“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句意:郑国人担心这件事。/我必须像对待待兄长一样侍奉他。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助词。句意:外交使者来来往往。/没有秦国的好处。B.都解释为“来”,表目的,连词。句意:削弱秦国来使晋国得利。/来帮助自己回国做太子。C.表转折,连词;/表承接,连词。句意: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反过来损害他。/羞辱他之后才退兵。D.表示祈使,副词;/她的,代词。句意:我们还是回去吧。/她的后代应当有兴起的。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威胁”错误,由原文

    3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可知,是“挑拨”而非“威胁”。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若”,如果;“敢”,冒昧地;“执事”,您。(2)“以为”,省略句,“以(之)为”,以此作为;“利”,好处,利益;“孰”,哪个。参考译文:甲晋文公和秦穆公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亲附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

    35、说:“我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没能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在夜晚(有人)用绳子拴着烛之武从城楼上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用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外交使者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

    36、,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他答应给您焦、瑕这两个地方,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扩大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弱泰国来使晋国得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就回国了。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和谐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

    37、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乙郑文公四十一年,(郑国)帮助楚国攻打晋国。晋文公当年出逃经过郑国时,(郑文公)没有用应有的礼节招待他,所以现在(郑国)背叛晋国而帮助楚国。郑文公四十三年,晋文公与秦穆公共同围攻郑国,讨伐它帮助楚国攻打晋国以及当年晋文公过郑时没有受到礼遇的罪过。起初,郑文公有三位夫人,有五个爱子,但(五子)都因为犯罪而早死了。郑文公很愤怒,驱逐所有的公子。公子子兰逃跑到晋国,跟从晋文公围攻郑国。当时子兰侍奉晋文公非常恭谨,受(晋文公)宠爱,于是私下请求晋国,来帮助自己回国做太子。晋国于是想得到叔詹(郑文公弟)并杀了他。郑文公恐惧,不敢对叔詹说。叔詹听说后,对郑文公说:“我曾对您说过,(指当

    38、年重耳过郑时,叔詹劝郑文公要么礼遇他,要么杀了他)您不听我的,晋国终究是成了祸患。但晋围郑的原因,是因为我,我死可以救郑国,这是我的本心。”于是自杀。郑国人就把叔詹的尸体给晋国。晋文公说:“(我)一定要见一见郑国国君,羞辱他之后才退兵。”郑国人忧虑(晋文公欲羞辱他们的国君),就派人暗地里游说秦国:“攻下郑国有益于晋国,没有秦国的好处。”秦军停止进攻。晋文公想让子兰归国做太子,把这意思告诉郑国。郑国大夫石癸说:“我听说姞姓是后稷的嫡妻,她的后代应当有兴起的。子兰的母亲就是姞姓的后人啊。而且三位夫人的孩子都已死,其余庶出的公子不如子兰贤能。现在围攻正急,晋国以此作请求,好处哪个更大啊!”于是答应晋

    39、国请求,并和他结盟,并且最终立子兰为太子,晋军于是撤兵离去。郑文公四十五年,郑文公去世,子兰被立,这就是郑穆公。【答案】10. CGH 11. C 12. A 13. (1)秦人就已经安心于沛公而仇视项籍,大局形势(使他)不可勉强让民众臣服。(2)范增多次向项王递眼色,多次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来暗示项王,项王沉默没有反应。 14. 未能在鸿门宴上抓住机会杀死刘邦,反而纵虎归山;无意中说出曹无伤,使得刘邦有所防备;虽然取得了巨鹿之战的胜利,但失去了“据咸阳,制天下”的先机;与秦将鏖战以争一时长短,气量不大,格局不高。【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如果赶快率领军队攻向秦地,

    40、利用军队之锐气发挥作用,完全可以占领咸阳,钳制天下。“秦”作“趋”的宾语,宾语后断句,在C处断开;“之”作宾语,在其后G处断开;“咸阳”作“据”的宾语,宾语后断句,在H处断开。故在CGH三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句意:才能有所成就。/能够坚持到最后的人却很少。B.正确。句意:因此项籍虽然把沛公迁于汉中,最终定都彭城。/我被贬职去当九江郡司马。C.错误。对文中加点的“因”释义有误,当为“于是”。后两个“因”的意思分别是依靠;顺着。句意:项王当日就让沛公留下一起喝酒。/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反过来去损害他。/顺着牛体

    41、本来的结构。D.正确。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原文中苏洵对于项羽落败、死去的态度是“无惑也”“未尝不怪其死于垓下之晚也”“楚虽百战百胜,尚何益哉”,选项中关于苏洵的情感“遗憾和不平”“无限悲痛”属无中生有。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安”,安心;“强”,勉强;“臣”,使动用法,使臣服。(2)“数”,多次;“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睛看、递眼色;“三”,多次。【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时先找到文中的有效信息,再结合题干的要求,然后分条进行概括即可。结合“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

    42、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可知,鸿门宴上,不听范增的计谋,错失良机,纵虎归山,留下大患;结合“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可知,项羽没有心机,说出曹无伤,使得刘邦有所防备,足见“无取天下之虑”;结合“籍于此时,若急引军趋秦,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据咸阳,制天下”可知,本可以利用军队之锐气发挥作用,完全可以占领咸阳,钳制天下但失去了“据咸阳,制天下”的先机;结合“不知如此,而区区与秦将争一旦之命。既全巨鹿,而犹徘徊河南、新安间,至函谷,则沛公入咸阳数月矣。”可知,与小小的秦将争一时的性命。已经保全了巨鹿,却仍然徘徊在河南、

    43、新安之间,到函谷关时,沛公到咸阳已经几个月了,气量不大,格局不高,错失良机。参考译文:(甲)我曾经评论项籍有夺取天下的才能,但是没有夺取天下的谋略;曹操有夺取天下的谋略,但没有夺取天下的气量;刘备有夺取天下的气量,却没有夺取天下的才能。因此这三个人,终生没有成功。况且如果没有什么放弃的,就不可以获得统一天下的气势;如果没有所忍耐,就不能取得有利的东西。所以,有的土地可以不占领,有的城可以不进攻,有的胜利可以不享有,有的失败可以不回避。得到了不喜悦,失去了也不愤怒,让大局自然发展,然后在后面控制局势,才能有所成就。唉!项籍有百战百胜的才能却死在垓下,没有什么可困惑的。我观察他(在)巨鹿一战(的表

    44、现),看到他谋略不长远,气量也不大,未尝不奇怪他死于垓下还太晚啦。当项籍率兵渡黄河时,刘邦才开始整顿军队向函谷关进军。项籍这时,如果赶快率领军队攻向秦地,利用军队之锐气发挥作用,完全可以占领咸阳,钳制天下。不知道出此计策,却与小小的秦将争一时的性命。已经保全了巨鹿,却仍然徘徊在河南、新安之间,到函谷关时,沛公到咸阳已经几个月了。那秦人就已经安心于沛公而仇视项籍,大局形势(使他)不可勉强让民众臣服。因此项籍虽然把沛公迁于汉中,最终定都彭城,使沛公得以平定三秦,那么天下的形势在于汉而不在于楚。楚即使能百战百胜,又有什么好处呢!所以说:预兆垓下的败者,就是巨鹿之战。(乙)第二天一清早,沛公带着一百多

    45、名侍从人马来见项王,到达鸿门,向项王赔罪说:“我跟将军合力攻秦,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却没想到我能先入关攻破秦朝,能够在这里又见到您。现在是有小人说了什么坏话,才使得将军和我之间产生了嫌隙。”项王说:“是您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我凭什么这样做呢!”项王当日就让沛公留下一起喝酒。项王、项伯面朝东坐;亚父面朝南坐,亚父也就是范增;沛公面朝北坐,张良面朝西陪侍着。范增多次给项王递眼色,又好几次举起身上佩戴的玉块向他示意,项王只是沉默着,没有反应。范增起身出去,叫来项庄,对他说:“君王为人心肠太软,你进去上前祝酒。然后请求舞剑,趁机刺击沛公,把他杀死在座位上。不这样的话,你们这些人

    46、都将被刘邦所俘虏。”项庄进来,上前祝酒。祝酒完毕,对项王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中没有什么可以娱乐的,就让我来舞剑吧。”项王说:“那好。”项庄就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用身体像鸟张开翅膀一样掩护沛公,项庄没有办法刺击沛公。【答案】10. BEG 11. A 12. C 13. (1)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2)商鞅禁止游说求官,而李斯则劝阻秦王驱逐客卿,他们开始的时候采用的是不同的治国方略。 14. 李斯并没有制定秦国使天下动乱的法度,也不曾用荀子的学说为秦国办事。从秦孝公到秦始皇,一直都是法家治国,并不是荀子儒家仁术。李斯只是归附时势所趋,并不是实行荀子之学。【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假若他遇到的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李斯的做法将不会从商鞅之法出来,但他不是要实行仁政,也是因为趋奉现实的主子罢了。“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非始皇二世”作“遭值”的宾语,句意完整,其后B处断开;“非为仁也”,判断句,“非”是否定判断词,“也”是句末语气词,语意完整,故其前后EG处断开。故BEG三处需要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


    注意事项

    本文(统编版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