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版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练习题精选汇编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文本一:通渭人家贾平凹通渭是甘肃的一个县,我去的时候正是五月,途经关中平原,到处是麦浪滚滚,成批成批的麦客蝗虫一般从东往西撵场子,他们背着铺盖,拿着镰刀,涌聚在车站、镇街的屋檐下和地头,与雇主谈条件,讲价钱,争吵,咒骂,甚或大打出手。环境的污染,交通的混乱,让人急迫而烦躁,却也感到收获的紧张和兴奋。一进入陇东高原,渐渐就清寂了,尤其过了会宁,车沿着苦水河在千万个峁塬沟岭间弯来拐去,路上没有麦客,田里也没有麦子,甚至连一点绿的颜色都没有,看来,这个地区又是一个大旱年,颗粒无收了。太阳还是红彤彤地照着,风也像刚从火
2、炉里喷出来,透过车窗玻璃向外看,满世界摇曳的是丝丝缕缕的白雾,搞不清是太阳下注的光线,还是从地上蒸腾的气焰,一切都变形了,开始是山,是路,是路边卷了叶子的树,再后来是蹴在路边崖棱上发痴的人和人正看着的不远处铁道上疾驶而过的火车。火车一吼长笛,然后是轰然的哐哐声。司机说:你听你听,火车都在说,甘肃穷,穷,穷,穷!我就是这样到了通渭。通渭缺水,这在我来之前就听说的,来到通渭,其严重的缺水程度令我瞠目结舌。我住的宾馆里没有水,服务员关照了,提了一桶水放在房间供我洗脸和冲马桶,而别的住客则跑下楼去上旱厕。小小的县城正改造着一条老街,干燥的浮土像面粉一样,脚踩下去噗噗地就钻一鞋壳。小巷里一群人拥挤在一个
3、水龙头下接水,似乎是有人插队,引起众怒,铝盆被踢出来咣当咣当在道路上滚。这天晚上,我见到了通渭县的县长,他的后脖是酱红颜色,有着几道皱纹,脖子伸长了,皱纹就成白的。县长是天黑才从乡下检查蓄水节溉工程回来,听说我来了就又赶到宾馆。我们一见如故。自然就聊起今年的旱情,聊起通渭的状况,他几乎一直在说通渭的好话,比如,干旱和交通的不便使通渭成为整个甘肃最贫困的县,但通渭民风却质朴淳厚,使你能想到陶潜的桃花源记。“是吗?”我有些不以为然地冲着他笑,“孟子可是说过:衣食足,知礼仪。”“孟子是不知道通渭的!”“我也是到过许多农村,如果哪个地方民风淳厚,那个地方往往是和愚昧落后连在一起的”“可通渭恰恰是甘肃文
4、化普及程度最高的县!”县长几乎有些生气了,他说明日他还要去乡下,让我跟着他去亲眼看看。我真的跟着县长去乡下了,转了一天,又转了一天。我出身于乡下,这几十年里也不知走过了多少村庄,但我从未见过像通渭人的农舍收拾得这么整洁,他们的房子有砖墙瓦顶的,更多的还是泥抹的土屋,但农具放的是地方,柴草放的是地方,连楔在墙上的木橛也似乎经过了精心的设计。越是缺水,越是喜欢花草树木。我经过一个卧在半山窝的小村庄时,一抬头,看到一堵土院墙内高高地长着一株牡丹,虽不是花开的季节,枝叶隆起却如一个筐篮那么大。山沟人家能栽牡丹,牡丹竟长得这般高大,我惊得大呼小叫,说:这家肯定生养了漂亮女人!敲门进去,果然女主人长得明眸
5、皓齿,正翻来覆去在一些盆里倒换着水,我不明白这是干啥,她笑着说穷折腾哩,这个盆里是洗过脸洗过手的水,那个盆里是涮过锅净过碗的水,这么过滤后,清亮的水用来喂牲口和洗衣服,洗过衣服了再浇牡丹。水要这么合理利用,使我感慨不已,对着县长说:瞧呀,鞋都摆得这么整齐!台阶上是有着七八双鞋,差不多都破得有了补丁,却大小分开摆成一溜儿。女主人倒有些不好意思了,说:图个心里干净嘛!正是心里干净,通渭人处处表现着他们精神的高贵。你可以顿顿吃野菜喝稀汤,但家里不能没有一张饭桌;你可以出门穿破旧的衣裳,但不能不洗不浆;你可以一个大字不识,但中堂上不能不挂字画。我到过一些家境富裕的农民家,正房里、厦屋里每面墙上都悬挂了
6、装裱得极好的书法作品;也去过那些日子苦焦的人家,什么家当都没有,墙上仍挂着字。仔细看了,有些是明清时一些大家的作品,相当有价值,而更多的则是通渭县现当代书家所写。我在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里,见到了其中三家挂有于右任和左宗棠的字,而一家的主人并不识字,墙上的对联竟是“玉楼宴罢醉和春,千杯饮后娇伺夜”。在一个村里,县长领我去见一位老者,说老者虽不是村长,但威望很高。六月的天是晒丝绸的,村人没有丝绸,晒的却是字画,这位老者院子里晒的字画最多,惹得好多大人都去看,他家老少出来脸面犹如盆子大。我对老者说,你在村里能主持公道,是不是因为藏字画最多?他说:连字画都没有,谁还听你说话呀?县长就来劲儿了,
7、叫嚷着他也为村人写几幅字,立即笔墨纸砚就摆开了,县长的字写得还真好,他写的是“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写毕,问道:怎么样?我说:好!他说:是字好还是内容好?我说字好内容好通渭好。这天下午,一场雨就哗哗地降临了。村人欢乐得如过年节,我却躺在一面土炕上睡着了,醒来,县长还在旁边鼾声如雷。(有删改)文本二:中国散文的一兴一衰,皆是真情的一得一失。60年代初期之所以产生一批散文名家和名作,形成一个不大不小的高潮,依赖的便是真情的勃发。唾弃轻而狂的文风,有人却走向另一绝地,使散文的题材狭窄,精神脆弱,仅写花花草草;矫揉造作,小,巧,甜腻。振兴中华,紧要的是振兴国民性,增强民族的自尊自强自立的素
8、质,散文要以此为己任,让时代精神进来,让社会生活进来,张扬大度、力度,弃去俗气、小气。文学史上之所以有大家,大家之所以出现,就是在每一个世风浮靡、文风花拳绣腿的时期有人力排陈腐,复归生活实感和人之性灵。(选自贾平凹当代文选序,有删改)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本一和秦腔都呈现出浓郁的地域文化特征,既有对民俗风情的浅层描摹,也有对文化意蕴的深层观照。B. 文本一关中麦客“争吵,咒骂,甚或大打出手”,与通渭淳朴的民风形成鲜明对比,运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C. 作者用“竟是”二字评价一户不识字人家墙上的对联,表达了作者出乎意料的惊喜和赞叹,表现了通渭人精神的高贵
9、。D. 文本二中作者主张散文创作要抒写真情,要以增强民族自尊自强自立的素质为己任,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社会生活。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本一第段加点的三个“你”,多角度展现了通渭人的生活风貌,具有呼告效果,便于抒情,表现了对通渭人高贵精神的赞美。B. 文本一叙事注重点面结合,写漂亮女人种的牡丹、老者家晒字画是“点”,写“家里不能没有一张饭桌”“中堂上不能不挂字画”是“面”。C. 文本二认为只要有人在世风浮靡、文风花拳绣腿的时期力排陈腐,复归生活实感和人之性灵,就会产生一批散文名家和名作。D. 文本一以“我”的视角行文,集中描述“我”的所见所感,展现通渭的
10、风土人情,表现了“我”对通渭人家高贵精神的独特感悟。8. 文中划线句子言简义丰,请简要赏析。他的后脖是酱红颜色,有着几道皱纹,脖子伸长了,皱纹就成白的。9. 文本二中贾平凹主张写散文,要鄙弃那些“题材狭窄,精神脆弱”和“小、巧、甜腻”的文风,这种创作主张在文本一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农歌三两声刘国芳那是2000年。抚州市政府要举办纪念汤显祖450周年诞辰活动。有人就问我:“汤显祖是谁?”我回答:“明代戏剧家,抚州人。”当时的玉茗堂影剧院既是剧院,又是电影院。惊梦演了三天后,就要让电影公司放电影了。一出戏,排了一个多月,只演了三天,就不演了,让人觉得可
11、惜。为此,我们想去抚州城外,也就是汤显祖故里文昌里再演,但当时文昌里汤显祖故居那儿是一个停产了的冰棒厂,荒凉得很。离汤显祖故居不远处,有一个叫抚州会馆的地方,那儿倒有一个戏台,但当时的抚州会馆里面住了几十户人家,包括戏台,也被住户占了。正当我们找不到地方演出时,一个朋友说:“沓水村有个古戏台,可去那里演几场。”我问:“哪里的沓水?”朋友说:“东乡沓水村哪,汤显祖是这个村的女婿。”我们随后去踩点,到了,果然看见一座老戏台,飞檐翘角,颇有气派。村里一个老人说:“听长辈说,这个戏台确实是汤显祖做的,戏台做好了,演牡丹亭全本,演了十天十夜。”我们半信半疑。但查了资料后,我信了,明隆庆三年(1569年)
12、,汤显祖二十岁,娶沓水吴孺人为妻。吴孺人,小字玉瑛。汤显祖有诗清明悼亡五首,徐朔方笺曰“妇家东乡沓水”。吴玉瑛万历十一年(1583年)病故,汤显祖伤心不已。十五年后,也就是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汤显祖辞官,载家小回临川。这年秋,牡丹亭完成。次年,汤显祖五十岁,牡丹亭在玉茗堂由宜伶演出。随后,汤显祖去往沓水,解囊捐资修戏台,然后演牡丹亭全本,后人对此称赞不已。几天后,我们就在沓水村演惊梦。无数人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手里举着火把,照亮了一条条山路。乐声响起,杜丽娘唱起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
13、的这韶光贱!台下没人作声,直到演完了,灯光亮了,才有人醒悟过来,他们问:“明天还演吗?”我大声说:“演。”后来,我们一有演出,都会去沓水村,有时候一演几天。沓水村离抚州有60多公里,我们一般不会往回赶,而是住在沓水村,就睡在戏台上。村里有个叫禾生的青年,就经常给我们送葛粉,说葛粉对嗓子好,润喉咙。我们也就欣然接受了。过了些年,我又去沓水村。当年的戏台还在,但倒了一角。台上台下,都是草。村里剩下的都是老人。我向一位老人打听禾生,老人说:“禾生这些年出去打工了,这不,又回来了,想把这些年赚到的钱拿回来投资,在乡下办厂,让村里人在自己村里打工。”说时巧,禾生就朝我们走过来了。禾生说:“一看见你,我就
14、想起以前的事,记得有一次,你们跳了一支舞,舞跳得怎么样,我忘记了,但那配舞的歌特别好听。”我问:“什么歌呢?”禾生说:“绒花呀。”说着,禾生唱起来: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铮铮硬骨绽花开沥沥鲜血染红它这天,我跟禾生村里村外走了许久。村外有一条山路,路两边密密麻麻都是山茶树,禾生指着山茶树跟我说:“你看到路边的山茶树吗?我们山里到处都是山茶树,可是,树上的茶子没人摘,浪费了。”我说:“确实太浪费了。”禾生说:“我想办厂,榨油厂,加工厂,榨茶油,做葛粉、薯粉、荸荠粉。”说着,禾生指着路边满地的藤叶说:“你知道这是什么吗?”我摇头。禾生说:“葛呀,把下面的葛根挖出来,就可以做葛粉。”我说:“当
15、年你送给我的葛粉,就是用这种植物加工的?”禾生说:“是,等办了厂,还可以送葛粉给你。”禾生又指着山下那些田跟我说:“你看,这里好多地都荒了,看见这些荒地,我心里也慌,我还想做的,就是种地,种五百亩,甚至一千亩。”我说:“你忙得过来吗?”禾生说:“招工啊,让那些在城里打工的人回来,在我办的厂打工。”我认真地看着禾生,我说:“你今年有四十了吧?”禾生说:“四十多了。”我说:“正是干一番事业的时候。”禾生有些高兴,忽然就唱起歌来,是他写的歌:我的家乡在沓水村汤显祖是我们村的郎山美水美人更美临川四梦美名扬后来我就一直关注着禾生。禾生在抖音里直播带货呢。我听到他说:“我的家乡是抚州东乡区杨桥殿沓水村,伟
16、大的戏剧家汤显祖是我们村的女婿。我们这里家家户户都会栽红薯栽芋头栽荸荠栽甘蔗,我在外打工多年,去年回乡务农,我知道乡亲们种地不容易,为此,我决定为我的乡亲做点实实在在的事,今天直播带货,卖的就是我们农民自己栽种的东西,请大家支持我,点点“关注”,加入粉丝团”我立即点开小黄车,下单买了20斤。不一会儿再看小黄车,上面显示,已经卖出了200多单。很快,沓水村农民家里那些红薯芋头荸荠等农产品都卖光了。附近好多村子甚至别的乡镇也有人找上门来,要让禾生卖他们家里的东西。禾生成立了沓水农产品销售公司,公司员工就是沓水村的大伯大妈,他们进货出货,每天忙得不亦乐乎。沓水村跟以往完全不同了,一个村,好像浸在油香
17、里。当我再次来到沓水村,我拦住一个年轻人,问他:“你是沓水村的人吗?”回答:“是呀。”我问:“以前没见过你。”回答:“以前在外面打工,现在回来了。”我问:“回来做什么呢?”回答:“在禾生厂里打工。”我说:“一个厂容得下多少人?”这人说:“可多啦。现在是好多厂,有榨油厂,农副产品加工厂,生产薯粉、葛粉、藕粉、荸荠粉以及粉丝粉皮。还在建榨糖厂,禾生说还要大面积栽种香樟树,以后生产香料。”我听得一惊一乍的,问对方:“禾生呢,他现在在哪里?”对方说:“我刚才在戏台那儿看到他。”我往戏台那儿去,果真,禾生在这儿。禾生见着我,说:“正要找你哩。”我说:“找我做什么?”禾生说:“村里人多了,我想丰富村民的文
18、化生活,要搞一台文艺晚会,你们以前在剧团待过,找演员、排节目都想麻烦你来做。”我说:“这事我喜欢做。”禾生则说:“你看,戏台都修好了。”我看看戏台,果然,倒了的一角补起来了,不仅如此,戏台上面重新上了油漆,焕然一新。我点头允诺:“好,我们一起来出力。”这天晚上,我们的节目开始了,听说沓水村演戏,附近十里八乡的人都赶来了,这下,沓水村真的热闹起来。戏开演了,台上几个人唱道:山也清水也清 人在山荫道上行春云处处生 官也清吏也清百姓无事到公庭 农歌三两声(选自百花洲2023年第5期,有改动)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纪念汤显祖诞辰活动中,我们找到了汤显祖妻子的家乡沓
19、水村进行惊梦的演出,获得了当地群众的喜爱。B. 汤显祖辞官归乡,完成了牡丹亭,并在沓水捐资修筑戏台,演出全本牡丹亭,这一举动受到后世的称赞。C. 随着时代的发展,沓水村人纷纷外出务工,村里只剩老人,戏台坍塌,荒草丛生,曾经热闹的演出盛况一度中断。D. 禾生为了让村民走上致富道路,开办了榨油厂、加工厂,开垦荒地、投资招工,出资修复戏台,搞文艺晚会。7. 对本文艺术特色和相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我”为线索,串联起了沓水村的过去与现在,写出了“我”对新农村建设全面的宏观关注。B. 文中“我”查阅汤显祖的相关资料,证实村民的话,体现了“我”对汤显祖的喜爱及严谨的态度。C
20、. 文章语言有特色,如集中的对话描写,表现了人物的精神风貌,大量歌词的引用,增强了作品的文化气息。D. 文章通过写农民禾生种地、打工,再回乡种地办厂、直播带货的经历,映射了中国乡村的变化。8. 文章多处写到唱歌,请任选两处分析它们在文中的作用。9. 有评论说,刘国芳能够巧妙地把乡村振兴、农民自身的个性觉醒以及乡村世界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在一起。请选择下列示例当中的任意一个,结合文章内容,写一段评论文字表达你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条理清楚。100字左右。例1:乡村振兴需要青年的自觉例2: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例3:非遗的传承需要以乡村振兴为前提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陌上人如树周缶工做过几
21、次同样的梦。一条黄泥村道,被雨水打湿得恰好,抑或冬雪刚刚化过,湿润而不泥泞。有人拖木板车在路面走着,轧出深深浅浅的车痕,上面两个竹箩,装满瘪谷,断续从高处抖落些许。车渐行渐远,淡黄的瘪谷撒落地面,仿若它一直就遗留在那儿。见不到拖车人的面目,我有时坐在板车上,有时在后面行走,到路尽头进了一户人家。想来是童年记忆在睡梦中的倒影吧。当年屋场前后,确有梦里那样的村道,穿过田野,越过水圳,通向另一个屋场,或直抵小河边。村道不宽,过一辆手扶拖拉机刚好,也作机耕路,中间是泥土沙石路面,两侧绿草野花丰茂。路边间或长着不知名的树,不高,远看像一个人在笔直站着。要么生出不大不小的灌木丛,上面爬满藤蔓,好似有人在那
22、儿蹲守。孩童牵着牛在村道上吃草,牛群分走两边。放牛童总能在灌木丛、刺蓬上找到桑葚和覆盆子等吃食。桑葚黑得发亮,隐身在叶间,稍不留心容易错过;覆盆子红得发光,显摆在枝头,照着人眼。这些酸中带甜的小野果,食用后会把伙伴们的舌头染出颜色,吐出的口水或红或黑。每到这时,就会彼此笑话对方是蛇精,或假装出中毒的样子。闲得无聊时,大家就在村道上抠出光溜的小石粒,玩“掐石子”的小游戏,手心手背上下翻转腾挪,做出许多花样。或摘取路边茎叶粗壮的算命草,相对着撕开,口里念叨“天晴落雨,河里打大水”,然后根据拉扯出的形状来推断天气。这话用老家方言念来押韵,若第二天放假,总要算到天晴才作罢。屋场前面的村道连接一条沙石马
23、路,通往城里,路基高出村道许多,两边种着枝干遒劲的油桐。路上车不多,每到放学,从乡里中学骑自行车回家的学生,摇着车铃相互追逐,一路欢声不断。附近村道上张望的小孩子一脸羡慕,心想着何时自己也能骑车在路上招摇。印象中那些中学生都白衣蓝裤,头发被风吹得飞扬起来,还有同学侧身坐在后座上,肩挎军绿色的书包。田野里阡陌纵横,有的两条田塍中间夹着用来放水的小水渠,路幅稍宽,屋场人就选择空闲地段,在水渠两边架上木桩,用稻草绳连接成网,下面种上豆角、扁豆、黄瓜、丝瓜、苦瓜等藤类作物。待藤叶爬满架,各色瓜果在风中摇曳,人们摘取起来分外带劲。小孩也喜欢凑热闹,吵嚷着帮忙下到水渠里,摘悬挂在里面的瓜果。累了,就招呼着
24、靠在岸边歇息,口里称赞这天然的好凉棚。秋收后,屋场人将运不回的稻草在陌上堆成稻草垛,一个个像圆形的岛屿。趁大人不备,孩童们常在上面攀上爬下,翻滚争斗,互相攻防。或趁着夜色,带火柴将稻草垛点燃,烧得天空一片火红。村道和田塍上常有土车出入,运送肥料和稻谷等,一路吱呀鸣叫。大人用力推着土车,前面总有一个半大小孩,弓身用绳索拖着土车帮忙助力。一前一后,一高一矮,有时看花了眼睛,宛如两棵树在移动。小孩的乐趣在于到了地头返程时,可以坐土车,甚而直接蹲在土车前面的小轮上头,俗名“猪脑壳”的地方,让大人一路打回去。大人脸上笑得灿烂,嘴里招呼着坐稳当,手上更加上心。路上遇到老人家,或会逗趣,打了一车好货!随着热
25、天到来,每条田塍都成了鲜活的万花筒,变幻出无穷尽的各色玩意。小孩从头匍匐前行,一径可以采摘花草野菜,捕获虫蚁蛙类。有相隔的两丘田上下落差大,中间就有所谓“高槛”田塍,形成一个陡峭的坡面。若坡面向阳,春夏时节,往往会集合各种让人心欢的物事。鱼腥草,丝茅根,绿蒿叶,野藠头,不一而足。那就自然成了大家的乐园,晴好的日子,三三两两过来,提着菜篮,拿着尖锄,带着镰刀,放肆收割,尽情撒野。到了秋天,就携来木桶竹筒,打水灌老鼠洞,或点燃稻草用烟熏,追着田鼠满地窜。大人见了着恼,过来教训,又追着小孩到处跑。屋场人熟悉自家田地的每一条田塍、每一个缺口。田塍上大多没有树,人是陌上行走的树。偶尔会有电线杆立在田埂边
26、,将耳朵靠在上头,会听到里面轰轰作响,不知何故。或者那杆上正贴着一小张四方红纸,用毛笔写着“夜啼关”,后面还有四句歌诀:“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啼郎;来往君子念一遍,一夜睡到大天光。”天气晴好时,每日晨昏,上年纪的老人喜欢背把锄头,去陌上打个转身,看看田里水的深浅,禾苗的长势。末了,总要把锄头横在田塍上,坐着抽一袋烟。老家一带,每年过了惊蛰开始春耕。有一年惊蛰前后某个阳光和煦的上午,我坐中巴从城里回乡。快到站时,汽车要下一个长坡,眺望见屋场一带,田野里明晃晃水亮亮,倒映着蓝天白云碧树土墙,群鸟高翔,人们在田间劳作,往来奔忙。有道是陌上人如树,田间白鹭飞,那一刻,真无法用言语表达。大家默不作声
27、,都盼望着快点下车,去到那田园阡陌之中。(有删改)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想来是童年记忆在睡梦中的倒影吧”文章由此转向描述童年回忆,“倒影”一词说明作者对童年时光的印象深刻。B. 文章描写放牛童在村道上的乐事,如找野果、玩“掐石子”、预测天气等,这些表现了小孩子无忧无虑与童心未泯。C. 田野阡陌纵横,水渠交错,人们除去田滕上的杂草,在水渠边的空地种植农作物,勤劳的屋场人巧妙利用自然资源。D. 作者选取了乡村典型事物、景象和活动,展现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乡村世界,充满着热爱和向往之情,让人陶醉其中。7. 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句子用词
28、唯美含蓄充满画面感,营造了一种宁静美好的乡村风味,传达出作者对乡村道路独特美感的喜爱与赞赏。B. 句子运用心理描写,“招摇”一词,表现了小孩子看到放学回家的中学生骑自行车在路上欢声笑语后的羡慕与向往。C. 文章善用比喻,如“远看,像一个人在笔直站着”,“像圆形的岛屿”的等句,使文章生动有趣,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D. 文章使用了大量的生活化语言,通俗易懂,这不仅增加了文章地域色彩,也使语言更加生动,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8. 请根据文本内容,简要赏析标题的妙处。9. 作者为什么以儿童的视角来展示记忆中的乡村,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战袍(节选)【注】何骑鳌乌云一早便沉沉地
29、压在山顶,午时终于大雨倾盆。山中五月干旱,难得来了这么一场暴雨。父亲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提了锄头冲出家门。母亲说你们哥儿几个好好在家待着,一会儿雨停了我跟你爸要去抢施背包肥。雨还未停,母亲就打着伞背着碳酸氢铵往山腰芭谷地去了。何小成猫了身,躲过哥哥们的目光蹿出后门,从一家又一家的屋檐下溜出村子,去稻田缺口处逮鱼。何小成出了村,才知雨实在太大,风又有些猛刮,躲在竹林边的岩石下不敢动弹,痴想那些缺口处冲下来的鱼儿,要乖乖地待水凼里,别跟着漫开的水去了稻田里哦!透过雨幕,山沟景色朦胧。禾苗与树木在风雨中吹淋的动态,越发显得对岸人家的房屋木讷,一动不动地静穆而呆傻,像二公公坐在保管室的门槛上闲得没事就打瞌
30、睡。往菜园下面的干田看,父亲正忙着刨土捅沟,截住那些高处的水流去往田里,仿佛做着连环画上“三国归晋”一样的事情。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父亲做完收归流水的工作,双手撑着锄头,望望水流,望望一田中似乎立马便郁郁葱葱起来的稻苗,又望望天。斗笠扇动,蓑衣做出鹰翅羽翼的状态,像战袍。何小成看得发呆,似乎连环画又被打开了,父亲手中的锄头,可是那方天画戟?丈八长矛?青龙偃月刀?父亲就缺一匹怒马。如果这时候有一匹马在狂风暴雨中哒哒而来,一骗腿,大喝一声“呀呔”,定能鏖战个天昏地暗。第二天早晨醒来,何小成爬到屋后的山坡上,仔细打量起自己的村庄:田垄里禾苗青葱,瓦房上炊烟袅袅,鸡犬的啼唱伴着轻风蝉鸣,晨岚在山麓飘荡
31、,朝霞在枝头的露珠里色彩斑斓,树重影,雾重光四面青山把一幅柔美的田园包裹在盆地里,像婴儿酣睡在母爱充盈的摇篮。东山大鹏巍峨矗立,犹如父亲壮实的身板;南山关龙呈揽抱之势,像母亲的臂弯;西山猫儿清奇峻茂,婆婆说日落的方位是猫儿在日夜守护村庄。最让人激动的是北山马龙,因为它神似一匹战马,又显见两峰如鞍,哪个少年不想跨上战马出发?何小成时常都在关注父亲的那件蓑衣。蓑衣太像连环画上的战袍了。但“战袍”在秋收过后漏水了,何小成比父母还暗暗着急。秋气已至,半夜,突然狂风骤雨,自留地下面的干田里码着二哥与三哥利用星期天放假制成的土砖,大约已经有两三千坯了。制土砖的木匣子是父亲闲在家时做的。做好砖匣子后父亲再没
32、有空,天天早出晚归去给十里八乡的人家修建新房打造家具。那些人家一俟田地到户都硬起腰杆来了,争先恐后上马建筑工程,气势仿佛要修一座地主庄园似的。他们又都说父亲的手艺精湛得很,候着轮子都要等到何家户的掌墨师去,自家要造新房的计划便在实施的迟滞中一再搁置。大哥上高中,二哥上初三,三哥上初一,一个个笋子探了头一样,一蹿就长成了竹竿。一家八口人挤在不足30平方米的老屋,楼上还劈了半间给婆婆住。二哥三哥不知怎么商量起来的,硬要母亲答应他们负责制土砖,秋后就能用麦草烧一窑青砖出来。于是周末一放了假,两人就扛了锄头挑着水桶,劈整一番干田挖泥泡水,又牵了水牛来踩泥,何小成一伙还在上村小的小伙伴也踊跃得很,跟在水
33、牛屁股后兜兜转转地赤着小脚板踩泥。砖泥发酵好了,归拢后盖上薄膜密封保存,下一个周日,砖匣子便被正式摆上了战场。牛犊儿有的是蛮力,把一团泥举过头顶“嘿”一声摔,“叭!”拉三两下钢丝切割线,“嘣!”砖匣的木楔子一打开,两块土砖坯便成型了。听二哥三哥数数,头一个周日两人就制出了八百坯亮油油的土砖。狂风骤雨好像是在第四个周日的夜半三更下的,二哥三哥累了一天像两头长了膘的肥猪酣睡不醒。父亲嚷要下大雨了赶快去盖砖。天空电闪雷鸣,屋内鼾声如雷。跟着父亲跑出屋来的只有母亲和何小成。母亲边跑边把一件剪成雨衣的尿素口袋往身上套,又忙着拿麻绳拴在腰上。何小成翻起身滚下床就忙抓了一顶草帽在手跟着跑,知道风大戴不住,懒
34、得扣到头上,只是望着一身蓑衣飞扬大步流星的父亲,莽起劲追撵。砖坯才盖了一半,雨便像谁站在高空往下倒水似的来了。都说“风是雨的脚,风住雨就落”,这次它俩却不守信用了,齐上阵,各忙各。一道道薄膜铺展,一捆捆稻草搭成屋檐,一块块石头土块压顶压脚庆幸只有少数砖坯“伤亡”,通力合作似乎是战胜一切来犯之敌的法宝。但是“敌军”又一次反扑,偷袭来临的时候蓑衣扇起翅膀,父亲一边去按住那些想飞上天的薄膜,一边果断发令为那些遭雨打的砖块加固阵脚。又是好一番鏖战,阵线似乎固若金汤了。“快,快去竹林里躲雨!”父亲大手一挥,不由分说把母亲与何小成赶进竹林里。父亲站在田坎上还要盯防一番。风吹起蓑衣的翅膀,像一只硕大的夜鸟在
35、并不太暗的夜色田园上低回飞翔。回到家里时风雨都已经停了,但雷声没停,在老屋的床上山响。父亲对母亲说,蓑衣漏水厉害了,空了想办法补一下。蓑衣是棕树皮串扎麻线做成的,整个村庄就只有明娃子家地边长有一棵棕树,还长得特别慢,边长边蜕皮。母亲从明娃子家回来,说等两天去圈地山岩上割点儿蓑草来代替。蓑草也是可以做蓑衣的,但不耐用,与棕树皮比较起来那是天壤之别。蓑草怎么可以补在棕树皮做的蓑衣上呢?那不行!(有删改)【注】小说的故事背景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农村启动了第三次土地改革一分田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写暴雨降临,何父迫不及待冲出
36、家门,何母前去施肥,何小成溜去稻田缺口处逮鱼,三个人物一出场就显现了各自的特点。B. 小说写何小成逮鱼贪玩、雨中漫想,和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中写“小儿”“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在用意上异曲同工。C. 村庄环境自然和谐、恬淡优美,地势上位于盆地,四面环山,其中东山巍峨,南山慈祥,西山清峻,北山最让何小成激动倾心。D. 小说插叙何小成两个哥哥决定自己制土砖的缘由,展现了在田地到户这一特殊时代背景下村民们积极生产,追求幸福生活的时代风貌。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山中干旱时节雨水稀缺,句子中“难得”一词蕴含着暴雨到来之后人们的喜悦之情,与前文副词“终于”所表达的
37、情感一致。B. 句子是对何小成的心理描写,是何小成对鱼儿的痴想,叠词“乖乖地”和句末语气“哦”的使用符合儿童天真可爱的口吻。C. 句子用哥哥们的视角进行叙述,两位哥哥制砖干劲儿十足,一天便制成八百坯砖,与前文“大约已经有两三千坯了”相照应。D. 句子自问自答反映人物心理,反问句本无需回答,作者却用感叹句来回答,表现出何小成对棕树皮做的蓑衣的珍视。8. 第四段中,对雨中对岸房屋及父亲的描写富于童趣,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9. 同为描绘团结紧张、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文中冒雨救砖的场面与插秧歌所使用的手法高度类似,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插秧歌宋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
38、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宝水(节选)乔叶进入初夏的山,越来越有看头儿。到处都是喜鹊。黑白两色,修长的尾巴在丛林上空飞划,在枝丫上降落。燕子比喜鹊小一号,喜欢站在单薄的高线上,如在炫技。山色越发往深里酝酿着青绿,灌浆的麦子已经散出了细微且盛大的清香。树上的花迅速地缤纷起来,山楂花雪白,柿子花淡黄,我一直纳罕核桃什么时候开花,被雪梅特意指点了一下才知道它开的绿花,粗看去花绿叶绿,可不就像是没开花。仔细去瞧还能分辨得出雌雄花,雌花花头比雄花多了一点点紫红。家户们爱种月季,圆圆的小花小朵,颜色却比平原的更秾丽。指甲花也已
39、经窈窕长起,开几朵我就摘几朵,能染几个指甲就染几个指甲。这些花花草草拍下来发个朋友圈是惯常做法,宝水村年轻些的都这样,顺便也给自家店打打广告。秀梅发得最积极,却还是不足意,说粉丝太少,效果不好,得想法子。到底还是拉着雪梅、香梅来和我闹,非要组个团。说一个人能玩的花样到底有限,组团的话就能花样百出。听她的想法,无非也就选一些网上流行的俏皮段子,配着人家的口型拍动作,或者配着人家的歌儿来跳舞,还有什么分角色的戏曲对唱,对了,还有丝巾秀旗袍秀之类,听得我头大,敷衍说你们年轻,能蹦跶动,我可不禁折腾,饶了我吧。哎呀,姐,俺们仨来求你,就没有一星星面子?秀梅撒着娇。雪梅莞尔一笑,也撒娇,萍姨,就是耍耍嘛
40、。香梅不出声,只是默默笑。搁不住她们歪缠,不如答应。我说那有言在先,主要是你们自己耍,我只闲搭个名儿,可别回回都叫上我。中啊中,只要姐答应就中。秀梅一迭声道。又说咱们这小集体得起个名号呀,姐你来定。我说这一时半刻哪能想得出来。看雪梅沉吟着,似乎是有主意的样子,便问她。她果然笑道,现成的,就叫一青三梅,咋样?我说好是好,不过得把我往后放,叫三梅一青。雪梅说这可不行,就得把您放前头。这孩子急的,“您”字都用上了。我问为啥,秀梅上来攀搂着我肩膀,气儿直吹上我的脸,您这不是脸面大地位高嘛,得罩着我们。啥时候一不为大?话到这份儿上,我自然也明白这是要我给她们拦在前头,若有什么风言风语的好当个盾使。不过话
41、说回来,我当盾还挺合适。反正也是个外人。是的,无论看起来多么像村里的人,这些细枝末节总能让我觉得自己还是个外人。终究是个外人。果然是个外人。幸好是个外人。可为什么,却常常觉得自己也在里子里呢?一进到短视频里才知道村里有短视频号的人还挺不少。连大英都注册了个号,昵称是“家在宝水”,只是光看不发。“一青三梅”第一条发的是我们四个站在宝水村的路牌下,每人摆个pose,再来上一句话,意思是欢迎朋友们来宝水,也期待朋友们关注。上午发的,下午大英就找了来,说这个名号不周全,应该把宝水村带上才能宣传得清楚,要不然光看这“一青三梅”,谁知道你们是哪坡哪沟哪岭的。我说也没几个人看,能有啥宣传效果。大英说早期的人
42、再少也不能小看,蚂蚱腿上也是肉。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这可都是革命的火种哩。也有道理。于是就改成了“宝水有青梅”。后来听见村里人对我们的叫法却是青梅艺术队,也不知道艺术个什么。不过也就随他们去吧。发了几条,看的不过百,评论不过十。寥寥可数的评论里还有人出言不逊,说这都是什么妖魔鬼怪呀。秀梅答,都是姑。那人恼道,怎么占人便宜?秀梅又答,村姑不是姑?香梅不论在什么次序亮相,评论冲的最多的都是她压轴那美女最靓。这颜值一级棒!爱了爱了。深山出俊鸟!也只能感叹,如今果然颜值是王道?香梅家做的是纯餐饮,起的名字叫“七香居”,两口子各占一字,叫起来颇顺口。在西掌的指示牌上排得最靠上。下面依次是“头号院”和“我
43、家小院”。听孟胡子说,牌子立好后,张大包和张有富分别来找过他闹意见。问这是按啥排的,孟胡子道,按的是你们店名第一个字的笔画。七是两画,你们比人家的少?他们又追问这是什么规矩。孟胡子道,这是国家立的大规矩。不信你们去好好看看人民日报,研究一下上面是不是以姓氏笔画排序。他们方才作罢。听孟胡子这么讲,我便问他,鹏程家的“小村如画”和秀梅家的“山明水秀”怎么排?“小”和“山”都是三画。孟胡子道,那就按第二个字排嘛。“村”比“明”的笔画少,“小村如画”就能排在“山明水秀”上头。问他从哪里想到的这些,他笑道,还能从哪里?从生活中来,从实践中来呗。你以为我这么多年白混的?所有的吃亏都是教训,所有的教训都是经
44、验。我说你这经验可真够精细的。他叹了一声说,农村的事就是这,该粗就得粗,该细就得细。细起来就得有根儿比羊毛还细的线儿给绷着。你说羊毛轻吧?那也怕搁到秤上称,一称就有斤两。老物件这些天也源源不断地收上来,居多的是“两头”:石头和木头。磨盘,碾盘,水缸,水槽,蒜臼,这些都是石头。做鞋用的模子,类似于婴儿车的“坐婆”,纺花车,水舀,绣花用的竹绷子,这些都是木头。再有就是布品,千层底老布鞋,偏襟大褂,粗布袜子,虽是经年累月,针脚依然清晰。还有人拿来泛黄的小学课本问中不中,是四十年前的课本,我自然说中。暗自感叹,要是放在旧书网上肯定能卖上几个钱。大英果然是对的,这事儿不能提钱。(有删改)【注】宝水讲述一
45、个村庄从传统型乡村到文旅特色型乡村的转型故事,政府部门、村民、返乡者等多方力量的参与和支持让古老的乡村重焕生机活力。主人公青萍(即文中的“我”,女性)提前退休后,从城市来到太行山深处的宝水村帮朋友经营民宿,深度参与村庄的具体事务。孟胡子,乡建专家。大英,宝水村书记。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秀梅她们拍短视频做广告等行为展现了新时代农民开放、创新的品质,也巧妙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B. 关于组团取名的讨论,大英建议要带上“宝水村”三个字才能宣传得清楚,看得出作为书记大英的眼界不一样。C. 孟胡子就指示牌排名一事发表了有趣的粗细论,说明做好乡村工作要结合实际精
46、准施策。D. “这事儿不能提钱。”道出了村民斤斤计较,贪图小便宜的特点,点出乡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为乡土小说,本文和边城(节选)一样,情节散文化,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但也有不少尖锐的矛盾冲突。B. 写秀梅他们求“我”组团时,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手法,使人物形象或活泼俏皮,或腼腆内向,栩栩如生。C. 对话描写风格独特,多省去人物对话中常用的冒号、引号,如“秀梅答,都是姑。那人恼道,怎么占人便宜?”D. 小说以女性视角叙事,“歪缠”“搂着我肩膀”等具有女性特征的动作描写,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审美体验。8. 文中“反正是个外人”“
47、终究是个外人”“果然是个外人”“幸好是个外人”,分别体现了“我”怎样的想法?请结合文本各用一句话说明。9. 有人说,景是人物的外化,是人物的一部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一句话的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跫音李舫北京,东城。横平竖直的北京旧城,有一条东西向的长街五四大街。这条大街的中心,有一个朴素的门牌,上面刻着“五四大街29号”。在这个门牌的后面,是一个不大的院落,古朴的铁门后面,静静地伫立着一座红砖砌筑、红瓦铺顶的老式建筑。春来暑往,斗转星移,这座“工”字形的建筑已逾一个世纪。从建成至今,它一直被人们称作北大红楼。1917年,农历丁巳。此时的北京大学,春冰未泮,春寒料峭。1月9日,蔡元培冒着严寒,发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他试图用教育完成救国宏愿,“吾人切实从教育入手,未尝不可使吾国转危为安”。他着手的第一件事,就是正式致函教育部聘请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当其时,陈独秀高举科学与民主大旗,以新青年为阵地,把一篇篇笔锋犀利的文章化为投枪,向旧礼教、旧道德、旧文化展开毫不留情的抨击。陈独秀受聘为北大文科学长后,新青年编辑部随之移至北京,由一人主编改为同人刊物,并成立编委会,北京大学由此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最活跃的阵地。191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