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教材问题答案】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学思之窗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49仲长统列传东汉政论家仲长统总结的三公权力被削弱的原因是什么?注释光武皇帝:刘秀。愠:怒。窃命:篡夺皇权。三公:秦及西汉中期前,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西汉晚期至东汉,三公一般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台阁:尚书台。仲长统:东汉晚期哲学家、政论家,著有昌言一书。解读材料出自后汉书仲长统列传,是仲长统对西汉晚期以来皇权旁落、强臣擅权的历史总结。他认为,刘秀正
2、是针对这一历史教训,矫枉过直,将中枢权力收归尚书台,三公仅仅是个门面而已,没有实际权力。答案提示正确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对汉武帝中期以后的历史有基本了解。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设立中朝作为协助自己决策的中枢机构。汉武帝死后,权臣霍光统领中朝,掌握实权。霍光继承了汉武帝晚年的既定政策,中央集权制度没有受到大的影响。宣帝时,中央集权甚至有了全面强化。但宣帝之后的西汉后期,皇权衰弱,外戚宦官干政延续不断,中央集权名存实亡,最后导致王莽代汉的结局。这一历史教训使刘秀认识到中央集权“失权”的危害,是他在东汉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动因。自汉武帝开始的中朝尚书权力的增大,已经开始制度化约束包括丞相在内的“强臣”
3、干政局面,刘秀果断将尚书的地位进一步提高,设立尚书台,使之成为秉承自己意志的中枢所在。史书记载表明,东汉的尚书台已经拥有了各方面的参与决策与行政权力。2.思考点商朝实行内外服制,西周推行贵族等级分封制,你认为两者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答案提示政治制度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上层建筑是受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商朝内外服制和西周分封制的相同点:都是国家结构的体现,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治理的一种形式。不同点:内外服制是一种较为松散的国家结构,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较弱;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加进步的一种国家结构,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经历了哪几个重
4、要演变阶段?答案提示秦朝是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大一统王朝的开端,建立了以丞相府为首的行政中枢,这一制度延续到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出于加强中央集权目的,设立中朝,使之成为行政中枢所在,外朝丞相府的权力大大削弱。中朝尚书的权力在此阶段发展起来。西汉晚期,三公制取代丞相制,对行政中枢制度产生重要影响。东汉建立后,以尚书台作为行政中枢,三公的权力进一步降低。隋唐的行政中枢是三省,三省长官并称宰相,三省中中书省又因草拟政令而处于更加核心的地位。宋朝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但又设枢密院、三司分掌军政与财政,分割宰相权力。元朝实行中书省总理政务的中枢制度。明朝初年废除宰相制,以内阁作为行政中枢。清朝雍正时,
5、确立了军机处作为中枢的制度。从总体上看,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经历了秦汉、唐宋、明清三个重要演变阶段。其总体趋势是削弱宰相权力,加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3.问题探究查阅相关资料,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中国古代自秦汉以后为什么要坚持实行以郡县制为主体的地方行政制度?它有什么历史作用?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卷3封建论注释郡邑:郡县。守宰:郡守、县令等地方行政长官。柳宗元:唐朝中期文学家、思想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封建论是柳宗元创作的一篇政论文,文章笔锋犀利,观点鲜明,论证有力,高度肯定了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必然趋势。封建:封邦建国的分封制度。解读柳宗元
6、在文中指出,今天(唐朝)国家完全实行郡县制度,不断任命郡县长官,这一制度肯定是不可改变的。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清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卷1郡县论一注释封建:封邦建国的分封制度。顾炎武:号亭林,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和思想家,著述丰富。解读顾炎武关于都县制与分封制辨析的文章共有九篇,本文出自第一篇。与柳宗元一样,顾炎武在这篇文章中认为,封邦建国的分封制被废除,从周朝衰落就开始了,不是一天的原因。即使让古代的圣人复生,也要实行郡县制。材料反映了顾炎武的历史进步观。答案提示春秋战国时期,新的生产工具的出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生产关系开始产生,由此诞生了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
7、中央集权制与郡县制就是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维护地主阶级整体利益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历史很长,其间有很多变化,但这两大阶级的基本性质没有改变,因此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也就不会改变。郡县制作为中央集权制下的地方行政制度,在层级上历代有不同划分,但本质没有改变,是适应中国古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政治制度。郡县制对维护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以及维护地主阶级整体利益都产生了很大作用。中国历史上有些王朝也曾推行过分土治民的分封制,如汉初郡国并行制,西晋分封并不断扩大宗室诸侯王的权力,都被实践证明是瓦解中央集权的力量,根本起不到藩卫中央的作用。所以郡县制是历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主体。除了秦朝关于郡
8、县与分封的选择产生过激烈争论之外,历代政治家对郡县制都持肯定态度。柳宗元和顾炎武尽管不能从本质上认识到郡县制的必然性,但他们朴素的直觉无疑也是正确的。4.学习拓展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廷议、朝议、集议的基本形式,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下中央决策的方式。答案提示中国古代自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后,中央决策体制中就形成了以廷议、朝议、集议的方式决定国家重要事务的一种传统。如秦朝的皇帝制度问题、郡县与分封制取舍问题等都经过了廷议。参加廷议的人员也很广泛,不局限于中央高级官员,具有一定代表性。参加廷议的人员大都可以畅所欲言,由皇帝集思广益,最后裁定。历代皇帝的很多诏令发布之前也经过廷议。秦朝
9、开始的廷议在后世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其趋势是向较为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廷议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的一种“民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决策的合理性。廷议制度虽对君主权力有一定制约,但其作用是有限的,廷议结果是否被采纳,仍然取决于君主意志,而不取决于廷议的正确与否,或是否为多数人赞成。5.史料阅读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左传,襄公十四年注释司牧:统治、管理。贰:辅君主的大臣。师保:教育保护。公:天子之下的最高爵位。卿:卿大夫,官名。诸侯分采邑给卿大夫。赏:宣扬、赞扬。匡:
10、匡正。革:改正。左传: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从具体史事角度解释春秋,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终于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4),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解读根据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师旷待从在晋侯身边,晋候说:“卫国人赶走了他们的国君,不是太过分了吗?”师旷回答说:“也许是他们的国君太过分了。”接着,师旷又说了一大段话,大意是上天是为了保护民众才设立君主的,又设立了辅佐君主的师,教育保护君主,不让君主做过度的事情。天子之下的诸侯、卿、大夫、士,直到奴仆都是这样,有各自亲近的人相互帮助,有善良的事情就赞扬,有过错的事情就纠正,有患难的事情就相救,有过
11、失的事情就改正。师旷最后说,上天是很爱民众的,岂能让一个人在民众头上肆意放纵而违背天地的本性?一定不是这样的。上述这段话,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这段话体现了春秋时期民本思想的光辉。有事请殹(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羈(羁)请。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注释羈(j):请托。睡虎地秦墓竹简:1975年12月发现于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11号秦墓中,共计竹简1150枚(残片80片),其内容主要是法律、文书,时代从战国晚期到秦始皇时期。竹简为研究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提供了珍贵史料。解读材料系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中的一条律文,律文规定,有事请示,必须用书面请示,不要口头请示,
12、也不要托人代为请示。此条律文反映了秦朝文书制度的严密与发达。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注释命书:制书;秦统一后秦始皇改“命”为“制”。史记秦始皇本纪裴骃集解引蔡邕云:“制书,帝者制度之命也。”解读材料系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中的一条律文,律文规定,传送命书及标明急字的文书,应立即传送;不急的,当天送达,不准滞留。滞留者依法论处。律文反映了秦统一前后文书传送的严格规定。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1.学思之窗屋大维首先用慷慨的赏赐笼络军队然后再逐步地提高自己的地位,把元老院、高级长官乃至立法的职权都集于一
13、身。古罗马塔西佗著,王以铸、崔妙因译:编年史上册,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23页与罗马共和国比较,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最突出的特征是什么?解读屋大维是凯撒的养子,他利用凯撒的声望在政坛上稳扎稳打,一步步垄断共和国权力。屋大维对罗马共和国的制度进行改造,行君主专制统治之实。其中,军队是他独裁的主要工具。他还兼任执政官、保民官、监察官等职,掌握了罗马的行省、元老院和公民大会。在共和国时期,高级官员掌握执行权和部分立法权;保民官有立法和保护平民的权力;续任执政官可以指挥军队。所以,屋大维实际上控制了立法、司法、行政和军队统帅权,是大权独揽的皇帝。屋大维在位40余年,对权力的继承做过多次安排,罗马人因
14、此也习惯了个人统治。但是屋大维接受了凯撒的教训,一直不公开称帝,反而宣称自己恢复了共和国,他只是共和国的首席元老,因此他建立的政制被称为“元首制”。到弗拉维王朝的韦伯芗统治时期,元老院通过了所谓韦伯芗大权法,将罗马权力一次性授予皇帝,从法律上肯定了君主制的合法性。解题关键理解材料,并结合正文,认识共和国和帝国之间的区别:共和国时期,权力分散在公民大会、元老院和高级官员手中,官员任期有限;帝国时期,权力集中到屋大维一个人身上,而且没有任期限制,因此帝国时期实际上是君主政治。答案提示材料清楚地表明,屋大维不仅掌控了军队,而且把元老院、高级长官和立法的职权都集于一身。在罗马帝国中,皇帝掌控罗马国家的
15、权力。大宪章规定:(39)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41)除战时与予敌对之国家之人民外,一切商人,倘能遵照旧时之公正习惯,皆可免除苛捐杂税,安全经由水路与陆路,出入英格兰大宪章,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郭守田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83页阅读材料,想一想:大宪章对王权的限制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解读大宪章是1215年英国封建主发起反对国王约翰胡作非为的暴动后,逼迫国王签署的法令。大宪章全文共63条,主要是保障大小封建主的权益。这里摘引了其中关键的两条。一条是:如
16、果没有经过同级贵族的合法裁判或国法判决,任何自由人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或流放。强调同级贵族的审判,意味着国王无权对贵族作出判决,只能执行贵族们作出的判决。另一条是:保证商人合法经商的权利,不得额外对商人加征税收。不得随意加征新税的规定,限制了国王的财政权。其他条款还规定,从贵族中选出25名代表监督国王。如果国王违反大宪章,封建主可以反抗。这实际上含有人身自由、合法审判与限制王权的内涵。约翰王无意执行大宪章,双方再起冲突。1216年,约翰去世,幼子继位,即亨利三世。亨利三世宣布遵守大宪章,逐渐赢得支持,王室再度稳定。后来英国议会的征税权从某种意义上就来自大宪章的精神。英国革命时,大宪章成为
17、议会对抗王权的重要武器。思路引领大宪章原文数千言,栏目所引材料只是列出了其中两点,重点是限制国王随意抓人、处置民众和对被统治者征税的权力,而征税和处置民众的权力对君主极其重要。结合课文内容阅读材料,注意材料提及的两个不同阶层,一个是自由人,一个是商人。但第39条中的自由人主要指贵族,第41条中的商人是事实上的自由人,对两者的要求并不相同。答案提示材料说明,大宪章限制国王随意抓人、处置民众和对被统治者征税的权力。大宪章主要保护的是贵族的利益,尤其是规定贵族未经合法审判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等,即国王不得随意处置贵族。对商人利益的保护,一方面说明商人当时已经相当重要,另一方面说明此前国王曾对商
18、人征收苛捐杂税。2.思考点雅典、斯巴达和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在哪些方面相似?又有哪些不同?解题关键梳理正文并进行归纳。在三个国家中都有公民大会,而且都享有最高权力,尽管在斯巴达和罗马共和国,公民大会的权力更具有象征性质。不同在于雅典更加民主,而斯巴达和罗马共和国更接近寡头政治,表现为国王和官员享有更大权力,公民大会难以有效发挥作用;斯巴达和罗马共和国所有官职都无薪资,穷人实际上无法出任。答案提示相似之处: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国家权力属于公民,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不同之处:在斯巴达和罗马共和国,官员数量少,且没有薪水,普通人实际上无法出任,因此斯巴达和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寡头
19、制特征。罗马共和国最终演变成帝国,皇帝成为独裁者。3.问题探究查找资料,比较英国与美国政治制度的异同。解题关键本题要回答的实际上是两种制度在基本设计和具体运作上的异同。两者都是由选民选举产生政府,都承认权力的合法性来自人民的选举,因此需要向选民负责。美国的规定更加具体,总统直接负责政府,但国会相对独立。英国政府与议会的联系更加密切,与议会共进退。答案提示英国议会议员经选举产生,在议会选举中赢得胜利的党派的领袖有权组阁,但如果政府失去议会信任,则政府可以解散议会再度大选,或者内阁选择辞职。美国总统、国会议员的任期不同,总统任期4年,参议员任期可以长达6年,众议员的任期只有两年,因此总统、国会的选
20、举并不同时进行。总统一旦当选,除非遇到弹劾或去世,一般来说不会因为自己所在的党派在国会选举中失败而下台。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的制度更有利于施政稳定。但美国总统要受到国会和法院的制约,国会有权通过税收和财政预算,控制总统的钱袋子;法院有权宣布总统的命令无效。因此,美国的制度是典型的三权分立制。4.学习拓展查找资料,了解英国、美国、法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谈谈它们各自的特点。答案提示英国政治制度从中古时期发展而来。17世纪的英国革命是一个关键时期,确立了君主立宪制。18世纪,英国逐渐形成内阁,到19世纪经过三次议会改革,才最终形成英国当今的制度:议会议员经选举产生,占据议会中多数的党派负责组
21、阁,内阁直接对议会负责,因此与议会共进退。美国诞生于北美殖民地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中,封建残余较少,有利于创建共和政体,并且较多吸收了启蒙思想家的制度设计,结合当时北美的情况,实行三权分立。总统、国会和司法系统各自独立,相互制约。法国封建传统浓厚,君主派势力强大,又面对欧洲大陆的反法势力,因此共和制度的确立经历了近百年的时间,最终形成的制度既不同于美国,也不同于英国,但也承认政府经选举产生,需要对选民负责。总统、国会和总理各司其职,形成法国基本的制度框架。5.史料阅读(斯巴达的)君王们希望城邦长存,因为他们在臣民中享有应有的荣誉,贵族们乐于在长老院中有一席之地(长老职位本身是对德性的一种
22、奖励),平民则安于监察制,所有人都有入选的机会。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颜一、秦典华译:政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8-59页解读亚里士多德把斯巴达视为混合政体,国王、长老会和监察官在其中各司其职,各安其位。监察官是斯巴达非常重要的职位,尚不清楚它产生于何时。监察官共5人,经选举产生,斯巴达公民都有资格担任。他们任期1年,不得连任。到公元前6世纪中期,监察官已经取得监督国王的权力,可以联合长老会对国王采取行动。公元前6世纪末,他们取得在战场上监督国王的权力:国王出征,会有两名监察官跟随。监察官还负责主持公民大会、接待使节、派兵、与他国签订盟约。亚里士多德认为,公元前4世纪,监察官犹
23、如斯巴达国家的僭主。在斯巴达制度中,王位世袭继承,国王有统率军队之权,代表君主制因素;长老会议员只有30人,终身任职,代表贵族因素;只有监察官是所有公民都可以当选,而且没有财产资格限制,代表民主因素。因此,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是“监察制也确实维护了城邦的一致,人民由于能分享最高官职而心满意足”。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1.学思之窗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
24、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张行,把持包办。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5月1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九四九)第1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42页阅读材料,谈谈你对“三三制”原则的认识。解读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原载于1941年5月1日新中华报,由陕甘宁边区中央局发布。它是边区贯彻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文件。随着抗日局势的持续恶化,陕甘宁边区遭到了严重威胁,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施政纲领,以适应当时的环境。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共21条,重点放在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巩固与社会各阶层、各民族,以及境外友军友党的团结上,全面体现了中国共产
25、党团结抗战的基本路线和根据地建设的基本方针。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第1条重申了抗日民主政权的主要任务:团结边区内部各社会阶级,各抗日党派,发挥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智力,为保卫边区、保卫西北、保卫中国、驱逐日本帝国主义而战。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第5条即为本栏目所选材料。“三三制”建立在阶级分析的战略和策略基础之上。“必须使党外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因为他们联系着广大的小资产阶级群众。我们这样做,对于争取小资产阶级将有很大的影响”,“给中间派以三分之一的位置,目的在于争取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这些阶层的争取,是孤立顽固派的一个重要的步骤。”答案提示“三三制”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为争取团结各阶级
26、抗战而采取的政权组织原则。在抗日根据地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人员组成上,中国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党外人士占其余三分之二名额。这一原则突出体现了边区政权的统一战线性质和共产党人愿与各抗日党派及无党派人士民主合作的精神,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大了参政议政的群众基础,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2.思考点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有什么特点?答案提示组织政党内阁,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社会的普遍共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责任内阁制,先进的中国人想通过议会政治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党政治在民国初年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国民党在当时是最具革命性和影响力的大党。但是,当时中国的实权掌握在袁世凯等旧势力手中
27、,他解散国民党和国会,使得政党政治名存实亡。为什么抗日根据地与革命根据地采用了不同的政权模式?解题关键理解采取何种政权模式是由政党的性质和时代任务决定的。答案提示在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上,中国共产党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而非建立苏维埃政权,主要是由政党的性质和革命任务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中国的首要任务是团结抗战。抗日根据地的政权是统一战线的性质,有利于调动一切抗日阶层共同联合抗日,对边区建设和抗战胜利起了重要的保证作用。3.问题探究阅读材料,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认识。
28、答案提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这一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其基
29、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可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不同于某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一党制,又根本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制,调动了广大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4.学习拓展搜集资料,了解北洋政府时期实行政党政治为什么不能成功。答案提示近代以来,政党政治作为仿行西方政治的一种重要形态被移植到中国。民国初年,政党政治一度兴起,但很快遭到破坏,名存实亡,这是当时中国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状况所决定的。一方面,革命阵营未能形成强大的社会力量重建社会秩序。革命党改组合并,人数众多,貌似强大,但往往降低其革命性;革命
30、党人缺乏运用民主政治的经验,其举措往往不切实际,脱离群众;议会政治初行,不完善之处颇多,国会议员的选举多演变为党派之争。另一方面,中国专制主义的社会根基依然根深蒂固。分散的个体经济在中国社会生活中仍占压倒性优势,专制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根基和影响力;旧势力为了继续维持他们的支配地位,倚仗军队暴力来镇压反对力量;帝国主义列强为了各自利益,扶植旧势力作为它们在中国的代理人,给予金钱和武器支持。这些因素汇合在一起,成为北洋政府时期政党政治被军阀统治取代的原因所在。5.史料阅读就是这样,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资产阶级的民主
31、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可能性: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注释大同书:康有为于20世纪初所作。他在1884年第一次提出大同理想,但直到1935年,康有为去世8年后,大同书的书稿才经其弟子整理印行。在大同书里,康有为杂糅公羊三世说
32、、礼运中的大同小康说、佛教的慈悲平等说、卢梭的天赋人权说和基督教的平等博爱自由说,加上一些欧洲社会主义学说,构想出了一个“大同之世”,即无阶级、无私产、无家族、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人人平等。解读1949年6月,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即将终结,新的人民民主国家政权即将诞生的时候,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向全国人民公开阐明中国共产党在建立新中国问题上的主张。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破产表现在:第一,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被北洋军阀扼杀;第二,抗战胜利前后中国民主党派希望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均被国民党反动派断然拒绝。资
33、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破产的原因有:第一,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为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不允许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社会;第二,国民党统治集团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更不允许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第三,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决定了其不能实现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论人民民主专政反映出新中国政权在制度选择上的坚定性。毛泽东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已经破产,中国共产党所要建立的国家政权的性质,就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政权需要工人阶级领导,因为工人阶级最有远见,大公无私,最富于革命的彻底性。论人民民主专政也体现出新中国政权的
34、人民性。毛泽东指出,我们要建立的是人民的国家,我们的政权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这清晰地表达了执政的根本立场和根本宗旨。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革命的联盟。论人民民主专政和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奠定了后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基础。第一章总纲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
3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522页解读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发展。宪法除序言外,共4章106条,包括“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徽、首都”。总纲部分的第一条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第二条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正式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以上两条关系密切,人民代表大会最集中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人民代表大会
36、的代表,经全国人民选举产生,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士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全国人民意志和利益的表达机关,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也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新中国政治建设的基础。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1.学思之窗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答案提示经过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渐进式改革,中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前,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利益格局更加复杂多样,既有安于现状、不愿改革的群体,也存在担心风险、不敢改革的心态,还有急功近利、贸然推进的现象,这都是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表现。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改革
37、进入了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2.思考点为什么戊戌变法会失败?答案提示维新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策略上均不成熟。他们没有真正认识到造成民族危机的原因和挽救民族危机的路径,未能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主张,而是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也没有严密的组织;缺乏实际的政治操作能力,在推行改革的过程中操之过急,举措失当,也很少做分化、瓦解敌对阵营的工作,使得特权和利益遭到触犯的守旧势力迅速团结起来抵制变法。40多年
38、来,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它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答案提示第一,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第二,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第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第四,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五,必须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挥和增强我国制度优势。第六,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第七,必须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八,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第九,必须坚持辩证
39、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3.问题探究结合上述重要论断,谈谈为什么说两次三中全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都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答案提示这两次三中全会,都是在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都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批评“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部署、总
40、动员。这次全会深刻剖析了中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未来走向,实现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凝聚了全党全社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共识和行动力量,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啃下了不少硬骨头,闯过了不少急流险滩,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局面。4.学习拓展阅读上述内容,搜集有关变法改革的杰出人物的言论,谈谈改革家应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答案提示改革是具有开拓性的事业,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它不仅是一种治国方
41、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因此,改革必然会遇到各种阻力,充满曲折。这就需要改革家有远见卓识、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还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坚定改革必胜的信心和决心。5.史料阅读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12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3页解读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在会上作出的“四个基于”的论
42、断,揭示了中国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开放、怎样进行改革开放以及如何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发展逻辑。从方法论意义看,“四个基于”不仅是党中央作出改革开放历史性决策的思想依据,而且是贯穿改革开放全过程的实践遵循,也是新时代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重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坚持立足中国国情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形成了关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的科学认识;“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树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1.学思之窗往者州唯
43、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唐魏征等:隋书卷75刘炫传阅读材料,谈谈隋唐时期地方官员任用上的变化对中央集权有什么样的影响?注释纲纪:治理,这里指州中的主要属吏。守丞:郡守、郡丞。令:县令。具僚:属吏。自辟:自己聘任。纤介:细小。考功:考核对象。解读刘炫指出,隋朝之前,州、郡、县的官员与属吏设置都很简要,僚属都由长官自己招募聘任。各级长官与属吏一州不过数十人。但今天不一样,大大小小的官员,都要由吏部任命,细小的事情,都是考核的对象。隋朝官员任命制度的变化,是中央集权加强的重要体现。答案提示说文解字说
44、“官,吏事君也”,“吏,治人者也”,说明官与吏在职能上是不同的。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封建官僚制建立后,中央直接任命的官,一般只到县一级。如秦汉时期,二百石以上的属于官,二百石以下的是吏。中央任命的官在县一级只有县令、长,县丞、尉、(称为长吏)。其他属吏(称为少吏)中央不任命,都由各级长官在所任地自己选用,籍贯一般为本地人。魏晋南北朝以降,官品制度形成,有品级的是官,无品级的是吏,但属吏任用大体延续秦汉,由长官自己辟除举荐而产生。由于属吏不归中央管理,由此也带来许多危害,他们或营私舞弊,如汉朝就有“奸吏缘绝簿书盗财物,公私费耗甚多”(汉书黄霸传);或结成朋党,如汉朝颍川郡“更俗朋党”(汉书。赵广汉传
45、);还有像隋书刘炫传中所说的无所事事的情况。隋朝改变这个制度,各级长官的僚属皆由吏部任命和考核,吏的管理更加严格,这无疑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2.思考点为什么说科举制是一种更完善的选官制度?答案提示科举制之前的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本质上还是一种推荐制度,推荐者的主观因素对官员选拔影响比较大,而科举制是一种考试制度,以考试成绩取人,官员选拔标准相对客观。科举制下允许符合条件者“投牒自进”,无须其他条件,官员选拔的社会基础更加广泛。科举制把官员选拔的各项制度收归中央,巩固了中央集权。3.问题探究结合课文,分析中国古代对官员“德”“才”的要求有何特点。思路引领察举制和科举制中的孝廉、贤良方正、明经等科目
46、,都包含着对官员德的重视,而秀才、茂才、明法、进士等科目,又包含着对官员才的重视。科举制形成后,儒家经典成为士人考试的必读书,实际已将德才的关系在考试中具体体现出来了。答案提示通过材料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对官员选拔的要求既重才又重德,但是德是第一位的,被放在才的前面。4.学习拓展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若询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虽使尧舜为君,禹皋为佐,恐亦难以底绩而有成也。”明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奏疏三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考核制度的看法。注释询事:查询、考核。综核:全面。尧舜:尧和舜,古之帝
47、王。禹皋:大禹、皋陶,古之圣贤。底绩:取得成绩。解读本文是张居正向明神宗上疏,强调实行“考成法”时说的一段话。张居正意在强调国家制定法律规章不难,难的是有法必依;听别人说话不难,难的是他是否能做到。如果查询事情不考核其结果,兴办事情不经常检查,君主就不能全面了解情况,人人都会怀有侥幸的心理。即使是尧、舜做君主,大禹、皋陶来辅佐,恐怕也难取得成绩、获得成功。在这篇疏奏中,张居正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总结了建立完善考核制度的重要性。答案提示考核是一个制度体系,也是一个治理体系。张居正认识到,立法不难,难的是有法必行。不要只听一个人说什么,而是要看他做事有没有成效。如果国家对所安排的事情没有考核制度,君主心里对全局也不清楚,那么人人都会心怀侥幸,不去认真落实。这种情况下即使把古代的圣贤请出来,恐怕也做不成什么事。因此,考核制度在国家管理中有着重要作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