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163文库! | 帮助中心 精品课件PPT、教案、教学设计、试题试卷、教学素材分享与下载!
163文库
全部分类
  • 办公、行业>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中职>
  • 大学>
  • 各类题库>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163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第七章 力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7663946       资源大小:1.77M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8.88文币     交易提醒:下载本文档,8.88文币将自动转入上传用户(wenku818)的账号。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88文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点此详情)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试题类文档,标题没说有答案的,则无答案。带答案试题资料的主观题可能无答案。PPT文档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请谨慎下单,否则不予退换。
    3、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搜狗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第七章 力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docx

    1、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第七章 力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及教学建议(围绕着课程标准与教学建议,制定以下各小节教学设计)课标要求: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离、弹力和重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第一节 力课程标准的细化:(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4)通过学生之间的实验,能够进行合作与交流。(5)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

    2、。(6)体会物理就在身边。第二节弹力课程标准的细化:(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4)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分析能力。第三节 重力课程标准的细化:(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4)体会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像研究实验结论的方法。(5)对重力的存在及应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关重力的现象。(6)通过对用重垂线校准的操作产生提高自己能力和应用知识的愿望。本章教学建议:教材是围绕“力”这个

    3、概念展开的,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建议教学中要求不宜过高、过急,力的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運步深化。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学生熟悉的大量的生活、生产的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本节教学的难点,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列举大量事例,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课堂上应多举实例,通过多媒体、图片、或动画,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直观的感性材料,最好在课堂中再安排一些学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从而比较容易突破难点。二、教材分析力学在物理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物理学及其他科学研究的典范。本章包含“力”“

    4、弹力”“重力三节内容,所学有关力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后续各章,如“压强”“浮力”“简单机械”等内容所必需的预备性知识。通过本章的学习,就要使学生明白物理学中力的初步含义。在初中,先让学生初步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体验力产生的效果。在此基础上逐步加深学习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分析研究常见的几种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浮力等,为进一步学习同一直线两力的平衡及合成、简单机械中力的运用、压强、功和功率等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也常用到。因此,本章是初中物理基础的一章,在教材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三、学情分析在进入第七章力的学习之前,学生们通过八年级物理上册已经

    5、掌握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如运动、声、光等。学生对物理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拓展,能大胆尝试和探究问题,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课堂上有用于带头的学生,课堂教学的开展还行,他们的好奇心旺盛,对实验探究有着浓厚的兴趣。本章所学有关力、弹力、重力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后续各章如“压强”“浮力”“简单机械”等内容所必需的预备性知识。学生在生活中对力学知识有很丰富的感性认识,但这些认识多是零碎的、肤浅的,要让学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并非易事。同时多数学生的物理的习惯养成差,学习比较盲目,目标性不强,学习主动性、合作探究意识不强,基础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同许多物理概念一样,学生在形成力、重力的概念的过程

    6、中应该经历感知、描述、测量等认识过程,需要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引导,以达到逐步认识、深化的目的。 四、单元目标1.物理观念(1)理解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认识到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2)明确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并理解它们在描述力时的重要性。(3)掌握力的基本性质,包括物质性、相互性和连续性。(4)熟悉力的分类弹力,重力相关内容2.科学思维(1)学会用严谨的逻辑语言表达关于力的概念和原理,避免歧义和混淆。(2)能够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从具体事实中抽象出力的普遍规律,并用这些规律解释新的物理现象。(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能够根据已知的物理规律,推理出未知的物理量或物理现象。(

    7、4)鼓励学生对已知的物理规律进行质疑,提出新的假设和猜想,培养创新意识3.科学探究(1)设计相应情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景相结合,通过实验设计来探究“力”的相关概念。(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3)强调情景科学探究方法的意义和应用价值,让学生理解通过实践探究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4.科学态度与责任(1)学生应培养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科学精神,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对力的本质、规律的不断追问和探索,以及通过实验验证和理论推导来深化对力的理解。(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敢于提

    8、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勇于尝试新的实验方法和技术手段。(3)学生应学会在团队中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分享实验数据和研究五、教学课时本章共分为4个课时第一节 力(2课时)第二节 弹力(1课时)第三节 重力(1课时)思维导图六、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节 力(一)教学目标物理观念1.知道力的概念,能正确读写力的符号和单位。2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能用力的作用效果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3知道力的三要素。4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初步形成力的相互作用观念。科学思维1.熟知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出力的两种作用效果。3通过实验和对生活中的相关现象的分析、归纳,了解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

    9、果的影响。4学会使用力的示意图模型,并能根据力的示意图分析具体问题。科学探究1.通过认识生活中各种现象和动手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2.实验论证中感知力的大小,掌握转换法(把微小形变放大)的应用,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3.在探究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实验中,加深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4.制定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力的相互作用,提升实验探究的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对力的认识、探索,增强对大自然的好奇、热爱的情感。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3.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乐趣。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二)学

    10、情分析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初步建立起对力的科学认识,为后续的物理学习打下基础,大部分学生对力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然而,还是有部分学生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理论讲解、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明显提高,对力的理解也更加深入,同时,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受物理学的魅力。(三) 教学重难点重点:1认识力的概念,分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3.知道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4.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难点:1力的

    11、概念。 2对力产生的效果会进行判断。 3.根据要求作力的示意图。(四)教学准备橡皮泥、两根弹簧、两个条形磁铁、小钢球、刻度尺、两个鸡蛋、多媒体课件等(五)教学过程(第1课时)1、新课导入播放有关押加的简介视频:开始即展示押加比赛的镜头,同时向学生们介绍押加是我国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之一,又称大象拔河。学生们可以亲眼看到押加比赛的场地,竞赛方式等。比赛中,两个人通过腿、腰、肩和颈等部位用力互拉,学生可以很深刻地感受到力的存在,从而导入新课。2、 新课讲授探究点一:力活动1:组织学生运用身边的物体来感知力的存在。并让学生来展示说明,以及列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学生们进行思考、展示以及列举一些现象,老师进行

    12、补充。归纳总结:生活中力是普遍存在的,例如人举起书本、脚踢足球、马拉车、推土机推土、磁体吸引铁钉等等。任何物体都能对其他物体施力。活动2:对刚才生活中的一些有关力的现象进行分析。对学生进行问题引导:以上物体哪些物体用了力?那些物体受到了力?学生将其分别归类。老师在此基础上进行讲解并进行补充:中间的“举”“踢”“拉”“推”“吸”在物理上概括为作用,用力的一类物体叫做施力物体,受力的一类物体叫做受力物体。学生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力的概念。接着讲解有关力的符号单位。归纳总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符号用F表示,其单位为牛顿,符号是N。活动3:感受力的大小。指出托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是1N,并让学生掂量

    13、掂量。并进行补充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力的大小。活动4: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力的概念。(答案见课件注释或者讲课稿)1.没有物体时会存在力吗?单独一个物体能产生力的作用吗?2.没有接触的物体之间能否产生力的作用呢?3.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有力的作用吗?让不同的小组发言,阐明自己组的观点。归纳总结:物体性: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有力必定有2个物体。(施力物体、受力物体)普遍性:力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有力不一定接触,接触不一定有力)探究点二:力的作用效果活动1:引导学生回想刚才的几个例子提出问题:刚才我们是如何判断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有力的作用的?学生能够思考到是通过物体的运动情况来反映的。老师

    14、指导其转换为更为规范的问题:力有哪些作用效果呢?活动2:演示实验(也可以指导学生动手):用手捏橡皮泥,松开手后观察橡皮泥的状态。用力压或拉弹簧,观察弹簧的长度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观察现象并对现象进行讨论、分析。老师补充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归纳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活动3:提出问题:我们用力拍桌子,桌子发生形变了吗?并进行演示实验:打开桌面上的激光灯,用两块玻璃反射光斑两次到墙上,用尺子贴近光斑,用力压桌子并观察现象。学生观察现象并对现象进行讨论、分析。归纳总结:任何物体在受到力的作用后都会发生形变。只不过有些物体的形变比较微小。活动4:提出问题:除此之外,力还有什么作用效果呢?进行演示实验(

    15、也可以指导学生动手):用磁体靠近小球;让小球从斜面滑下,将磁铁放在小球的轨迹后;让小球从斜面滑下,将磁铁放在小球轨迹的侧面;学生观察现象并对现象进行讨论、分析。老师补充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归纳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探究点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第2课时)活动1:引导学生对导入部分的描述和画面思考和猜想: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学生们会陆续猜想有以下因素:大小、方向、作用位置(作用点)。提醒学生们多个变量应该使用的物理方法后组织学生设计小实验来验证猜想。(老师可以组织以下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力的作用点对作用效果的影响:1.推力离门轴较远比推力离门轴较近更容易推开门。2.用扳

    16、手拧螺母,手握在扳手的末端比握在中间更容易把螺母拧紧。)学生动手实验,并进行展示。归纳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有关系,对于这三个因素我们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活动2:展示生活中运用力的三要素的一些实例。活动3:提出问题:如何简单方便地表示一个力呢?以图片为例讲解力的表示方法:力的示意图。归纳总结: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个箭头,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了力。线段的长短 表示力的大小 箭头 表示力的方向 线段的起点或终点 表示力的作用点活动4:以一个实例讲解力的示意图的画法。归纳总结:确定受力物体;在受力物体上找到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条长度适宜的线段,在线段末端

    17、标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标上力的大小和单位探究点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活动1:播放卖拐片段并提出问题:范伟跺的是地板,为什么他自己的腿为什么会麻?生活中我们用力拍桌子为什么痛的是手呢?演示实验(也可以指导学生动手):两个学生穿着滑冰鞋互相推。两个小车绑上磁体,同极靠近后松开。两个气球相互挤压。两个鸡蛋互相碰撞。学生观察现象并对现象进行讨论、分析(以前面两个实验为例)。归纳总结:当施力物体给了受力物体一个力的作用,受力物体也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的作用,这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活动2:提出问题:下列图片中人或物体前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学生思考并进行解释回答。展示生活中力是相互作用的明显现象的例子,并要求

    18、学生举例,加强对力的相互作用的理解。活动3:讲授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六)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内容。提问:“大家于本节课都有何收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组织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并布置课后拓展问题。(七)板书设计第一节 力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5.力的示意图。(八)教学反思 第二节 弹力(一)教学目标物理观念1.知道物体有弹性和塑性等不同的性质。2知道什么是弹力,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3.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科学思维1 通过观察不同物体发生形变后的状态,

    19、明确物体具有弹性和塑性的区别。2 通过观察现象,推理和分析出弹力产生的条件。科学探究1 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方案去探究弹簧的伸长量与拉力的关系。2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在探究过程中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科学态度与责任1 了解生活中弹力的应用,感受科学技术的价值。2 通过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学生勤于动手、严谨细致的品质和爱护仪器的科学伦理道德。(二)学情分析 学生们的学习态度总体上是积极的,他们普遍对弹力这一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和实验中,展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在遇到问题时,他们也能够保持耐心和毅力,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在基础知识方面,大部分学

    20、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弹力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他们对弹力的定义、性质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在问题解决能力方面,学生们的表现呈现出一定的分化,一部分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弹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他们善于分析问题情境,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然而,也有部分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表现出一定的困难,需要加强对问题解决策略的训练和指导。4.学习目标确定物理观念1通过生活经验和实验,知道物体有弹性和塑性等不同的性质。说明弹性(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弹力的概念与产生条件。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难点:1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四)教学准备橡皮泥、橡皮筋、气球、直尺、橡皮筋、卡纸、弹簧、弹簧测力计、多媒体课件等。

    21、(五)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播放运动员跳高的视频,并出示跳高的世界纪录。再播放另外一种跳高形式撑杆跳,并出示撑杆跳的世界纪录。提出问题:为什么撑杆跳要比普通跳高的高度要高一些呢?同学们会发现是跳高过程中撑杆给了人一个力,把人弹上去了,由此引入新课。2、 新课讲授探究点一:弹力活动1:让学生回顾力的作用效果。学生们会提到其中一点力会使物体发生形变。继续提问:物体发生形变之后像撑杆一样又恢复原状吗?有哪些形变类型呢?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器材进行实验:分别使下面的物体发生形变。(还可以补充一些物品)学生们动手实验、并分析现象。老师予以引导归纳总结:有点物体具有弹性,有的物体具有塑性弹性:受力

    22、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塑性:形变后不能自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活动2:提出问题: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弹性和塑性的例子吗?学生们思考并进行回答,老师补充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活动3:组织学生动手实验:用手将有弹性的物体进行形变,手会有什么感觉。学生动手操作和感受,会发现形变时,物体会对手有力的作用。归纳总结: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活动4:观看蹦床比赛,分析弹力的产生条件与方向。学生们认真观看后进行思考、讨论。归纳总结:弹力的产生条件:相互接触;发生弹性形变。弹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形变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活动5:提出问题:一个杯子放

    23、在桌子上,会受到弹力吗?学生用弹力的知识进行思考并解释。归纳总结:桌面和杯子都会发生微小形变,支持力和压力也是弹力的一种。生活中,常见的弹力有: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等。探究点二:弹簧测力计活动1:提出问题:弹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进行演示实验:演示1:用较小的力拉伸(适度)弹簧,撤去拉力观察弹簧的形状恢复情况。演示2:逐渐增大拉力,观察现象,撤去拉力再观察弹簧的形状恢复情况。学生观察现象并对现象进行讨论、分析,老师进行补充。归纳总结: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长。活动2:引导学生思考:既然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长。那么我们可以根

    24、据弹簧的状态来判断什么?这个原理可以用来做什么呢?学生思考并回答,可以根据弹簧的状态来判断弹簧受到拉力的大小,用这个原理可以用来测量弹簧受到的力。介绍和展示几种弹簧测力计,让学生知道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学生用思考、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认识弹簧测力计,知道其用途、结构、原理。活动3:演示实验: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告知学生注意事项)归纳总结:看:观察量程,认清每小格代表多少牛; 调:指针与零刻度线对齐,拉动防止摩擦; 测:所测力的方向与弹簧轴线方向在一条直线上; 读:读出力的大小活动4: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按照课本中安排的实验步骤,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感受力的大小,记录好数据,归纳并交流

    25、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学生动手实验并纪录。归纳总结: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有:1.不能超量程使用,要认清分度值。2.测量前要观察指针是否在零刻度线上,没有则需要调零。3.使用前,轻轻拉动它的挂钩几次,避免弹簧被外壳卡住。4.拉力方向应与弹簧轴线方向一致,以确保测量准确。5.弹簧测力计读数时,视线应该与指针相平,不能俯视或仰视。活动5:多媒体展示其他形式的测力计。让学生阅读“材料的力学性能”,了解材料还有哪些力学性能,它们有哪些应用?(六) 课堂小结1.知识回顾:总结弹力的重要知识点,确保学生理解。2.反思分享:鼓励学生分享本堂课的感受和收获,以及对弹力更深入的理解。(七)板书设计第2节弹力(八)

    26、教学反思第三节 重力(一)教学目标物理观念1 认识重力,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2 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正确书写关系式Gmg,能进行简单运算。3 知道重力的方向,并能够应用其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4 能找到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会画出重力的示意图。科学思维1 通过举例生活中的现象与观察课堂实验,证明重力的存在。2 通过收集到的实验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推理出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3 通过演示的现象,归纳出重力的方向,并思考重力的方向在生活中的应用。科学态度1 经历探究重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培养动手操作与收集数据的能力。2 实验中学会用比值法、图像法处理数据,

    27、培养分析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小实验以及观察生活中重力的应用,感受物理就在身边,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2在探究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二)学情分析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可以发现他们对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一。有的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牢固,能够迅速将其应用到新的概念学习中,而有的学生则表现出一定的困难,需要更多的指导和练习来巩固基础,在解决与重力相关的问题时,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一些学生能够迅速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而另一些学生则可能表现出一定的困难,需要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可

    28、以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和挑战任务来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学会利用Gmg进行有关计算。难点:画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的坐标图像。(四)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若干个钩码、铁架台、一杯水、细线、小球、多媒体课件等。(五)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播放猫和老鼠:反重力现象大盘点:杰瑞能够悬浮在空中行走;汤姆和杰瑞爬楼梯爬到了天上。提出问题:这种现象科学吗?不科学的点在哪?学生知道猫和老鼠中这些好玩的片段在实现生活中不可能存在,因为一直有一个力会把物体向下拉,这个力就是重力,由此导入新课。2、 新课讲授探究点一:重力活动1:让学生观看与重力有关的

    29、现象(多媒体课件展示:水往低处流;雪花往地上飘;投出去的篮球下落),然后动手感受重力(上抛橡皮擦最终落回地面)。学生思考这些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老师讲授重力的概念。归纳总结: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符号:G施力物体:地球受力物体: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活动2:提出问题: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证明重力的存在吗?设疑“假如没有重力,生活会是什么样的?”(让学生讨论回答),以此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也能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的新教学理念。探究点二:重力的大小活动1:展示两幅图片:分别是胖子爬楼梯和瘦子爬楼梯,胖子会很容易感觉到累,爬了不一会,胖子就气喘吁吁,累得不行了,但是

    30、瘦子还是面不改色,轻松自如。提出问题:是因为地球偏心了吗?进一步提出地球附近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它的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通过以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得出:物体所受的重力和它的质量可能成正比。活动2:设计实验: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充分思考与讨论。 (1)如何比较得到物体所受重力和它的质量之间的关系?(2)用什么工具测量重力?如何测量出重力的大小?(3)物体的质量还需要测吗?应该选择什么作为实验对象?通过以上问题的引导,在老师补充完善下,确定最终的实验方案为:分别测量一个、二个、三个的钩码所受的重力,并纪录和分析数据。活动3:进行实验。实验表格如下:活动4:分析与论证:分析记录的数据与现象并总结。总结

    31、得出:物体所受到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活动5:根据得出的结论讲解重力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归纳总结:地球附近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写成:Gmg其中,比值g的大小为:g=9.8N/kg对重力和质量的关系进行梳理:活动6:交流与评估。交流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并进行分析和判断原因。探究点三:重力的方向活动1:提出问题:重力作为一种力也有它的三要素,大小我们知道了,重力的方向又是怎样的呢?组织学生动手实验:将各类物品用细线悬挂起来 细线的方向和重力方向保持一致。在学生得出重力方向“向下”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演示实验:悬挂小球,提醒学生观察细线方向,慢慢倾斜铁架台,提醒学生观察细线方向。归纳总结

    32、: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即垂直于水平面。活动2:展示重力方向竖直向下的应用。进行应用:利用铅垂线检查我们教室的墙壁是否竖直,窗台及课桌面是否水平。让学生交流检查的结果和依据。学生领悟到:如果铅垂线和墙壁是平行的,说明墙壁竖直,如果铅垂线和桌面及窗台是垂直的,则说明桌面和窗台是水平的。活动3:提出问题:我们站在地面上,脚朝下,站得很稳。但地球是球形的,在我们“脚下”的南美洲居民,好像是脚朝上的。他们为什么也站得很稳呢?学生思考并进行讨论。归纳总结:下指的是地心方向。探究点四:重力的方向活动1:提出问题:粉笔盒里有许多粉笔头,取出其中一个,这个粉笔头受不受重力的作用?换另一粉笔头,它受不受重力

    33、的作用?里面的每个粉笔头都受重力的作用,整个粉笔盒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是集中在一点。引导学生分析: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是,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是集中在某一点,这个点叫作物体的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在重心处。归纳总结:重心:重力的等效作用点。(等效替代的思想)活动2:找到下面物体(质量分布均匀)的重心:学生们思考讨论,并作图。归纳总结:一般质量分布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这个物体的几何中心上。为了研究方便,在受力物体上画力的示意图时,常把力的作用点画在重心上。活动3:找到下面物体的重心:学生们思考讨论,并作图。归纳总结: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探究点五:重力的由来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用一

    34、根细线栓一块橡皮,甩起来,使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橡皮为什么没有跑掉?学生动手体验,得出是因为绳子拉住了橡皮,拉力束缚着绳子。继续出示例子:月球没有飞走离开地球是为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月球受到了地球的吸引。老师进行补充,这个力和地球吸引在其附近物体的力是同一个力!牛顿研究后提出: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尘埃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归纳总结:重力正是源自地球对它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让学生阅读“飞出地球”,了解航天发展史。(六) 课堂小结1.知识回顾: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关于重力的知识点。2.反思分享:鼓励学生分享本堂课的感受和收获,以及他们对重力理解的变化。(七)板书设计第3节重力(八)教学反思第 22 页 共 22 页


    注意事项

    本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第七章 力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