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语文园地七语文园地七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结合本单元所学课文,通过交流,总结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多种方法。 2.学习并积累关于人物品质的词语。联系生活,了解“志存高远、精忠报 国、大义凛然”等 8 个词语的意思,并能学以致用。 3.体会反问句和陈述句的不同语气,学会在不同的生活语境中用适当的方 式表达。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别董大 。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体会反问句和陈述句的不同语气,学会在不同的生活语境中用适当的方式 表达。 学习并积累关于人物品质的词语。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学习并积累关于人物品质的词语,体会反问句和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
2、程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交流平台学习活动一:交流平台 1.本单元的重点是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你记得哪些归纳课文主要内 容的方法? 默读“交流平台”中的内容,圈画关键词句。与同桌交流讨论。 2.汇报、总结: 2 (1)根据课文的题目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比如观潮 梅兰芳蓄须等 等。 (2)通过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借助表格, 回忆第四单元“魅力神话”中的课文,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串联几件事情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4)学生交流个性化地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引导学生使用不同的概括方法概括曾经学过的课文,如 盘古开天地精 卫填海 麻雀 牛和鹅等。
3、学习活动二:词句段运用学习活动二:词句段运用 1.出示词语: 志存高远 精忠报国 大义凛然 英勇无畏 视死如归 铁面无私 秉公执法 刚正不阿 默读词语,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查阅词典来理解基本的意思。 2.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1)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查阅词典来理解基本的意思。 (2)用词语形容不同人物的品质。 出示课文中的人物:普罗米修斯、梅兰芳、 周恩来,联系已有经验理解词语。 (3)同桌交流上面的八个词语可以用在哪些人物身上,并说说为什么。在同 桌交流的过程中出示难点词语的意思(刚正不阿、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3.词语运用 (1)出示课外读本中的人物故事,运用适当的词语形容适当的
4、人。 比如包拯、 岳飞的故事。 3 (2)引导学生尝试用别的词语说一句话。运用词语的要求:自由选择一个词 语,选择的词语要最能表现人物的特点。 4.读读这些词语并积累。 5.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词语拓展,如:死而后已、流芳百世、永垂不 朽、鞠躬尽瘁。 6.出示两组例句,体会在不同的语境中用适当的语气。 (1)第一组句子: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也不敢怎么样。 学生对比读,交流自己的感受,体会反问句表达了大家无奈的心情。 (2)第二组句子: 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 您
5、不用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就不愁没钱花。 反问句强调了梅兰芳先生的名气大。学生交流,体会不同句式表情达意的 不同。 7.巧运用:在语境中运用适当的句式。同桌合作创设语境练习。 学习活动三:日积月累学习活动三: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借助字典、注音,通过自己读、同桌互相读的方式,练习朗 读,将别董大读通顺。 2.教师范读古诗,学生仔细倾听教师的范读,感受朗读的节奏和停顿,尝 试划分节奏: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4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3.学生认真观察课本中的插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图中画了什么。(能说出 画面中的主要内容即可) 4.自己读一读古
6、诗,你从古诗里读到了哪些意象?(古诗里能读到白日、黄 云、雪、雁等意象) 5.同桌合作读古诗,结合插图,展开想象,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6.根据提示,试着背诵古诗 千里黄云( ),北风吹雁( )。 ( )前路无知己,天下( )不识君。 7.隐藏提示,尝试背诵古诗。 8.多种形式背诵古诗。比如同桌互背、根据插图背诵、闭上眼睛背诵、配 乐背诵。 9.拓展并积累其他写送别的古诗。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5 精彩片段精彩片段 师:
7、同学们,这一单元学完了。现在,就让我们进入语文园地这个板 块,去汲取里面的营养吧。 师:读读这些表现人物品质的词语:志存高远、精忠报国、大义凛然、英 勇无畏、视死如归、铁面无私、秉公执法、刚正不阿。你能想到用这些词 语形容哪些人? 生:我想到了用“志存高远”形容我们敬爱的总理周恩来。 生:我想到了用“视死如归”形容戍边战士。 生:我想到了用“铁面无私”形容包青天 生:我想到了用“精忠报国”形容岳飞。 师:你能用适当的词语形容适当的人吗?让我们来看两个课外读本中的故 事,教师相机引入岳飞和包拯的故事。 (学生同桌交流哪些词语可以用在哪些人物身上) (教师小结,用课本中的这 8 个词语形容这些人,
8、更能颂扬他们的高尚品质) 师:(范读)“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 又敢怎么样呢?”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 里,谁也不敢怎么样。 ” (学生同桌对比读) 师:哪一句的语气更加强烈?为什么? 生:第一句。因为我感觉到了大家没有任何办法去反抗。 生:我也觉得第一句好。我能用一个成语概括:无可奈何。 师:概括恰当。反问句的语气更加强烈,更能体现人们的无可奈何。 6 师:小明在公共场合乱丢垃圾,还说反正有清洁工打扫。如果是你,你会 怎么提醒他? 生:我会这样提醒:难道有清洁工清扫,你就能随便乱丢垃圾吗? 师:你表达了不希望小明乱丢垃圾强烈的意愿。所
9、以我们可以用反问句, 表达自己对于某件事强烈的意愿。 师:过生日时,你收到了梦寐以求的礼物,你有点儿不敢相信,这时你会 说什么? (学生同桌表演并交流) 生:哎呀,这难道真的是送给我的吗?我立刻开始在礼品盒中翻找起来, 发现了一个漂亮的洋娃娃。这难道是我那个平时看起来特小气的弟弟送给 我的吗? 师: “这难道真的是送给我的吗?” “这难道是我的弟弟送给我的吗?”从 这两个反问句看出了你收到礼物以后感到有些不可思议。 师:四人小组再创设一个能用到反问句的情境,通过演一演的方式来运用 反问句。 师:分组表演。 师:当我们想要表达强烈的情感时,光使用陈述句是不够的,有些时候我 们可以通过反问句来表现情感。陈述句是为了说明一件事,反问句是为了 表达强烈的情感,我们要在适当的语境中选择适当的句式。 点评点评: 教师引导学生积累 8 个成语时,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词义,更要关注学生是 否应用恰当。学生在交流时,教师注意倾听和引导,关注学生引用的人和 7 事是否精准恰当,这个表达的过程正是对学生遣词造句能力的锤炼。 在“句 子对比”教学中,教师关注了学生的朗读,通过读出不同的语气来感悟句 子的情感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