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起读诗吧(其三)11白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关键词语,想象画面,感受白桦的形象。教学重难点能借助关键词语,想象画面,感受白桦的形象。课时安排1课时前置性学习内容1朗读课文,预习生字、新词。2搜集有关白桦树的资料及诗人叶赛宁的生平。情境与任务活动一:整体感知,初识白桦这节课,我们就要通过“想象”来认识一种我们可能从没有见过的树,它就是苏联诗人叶赛宁笔下的白桦。1交流自己课前搜集的有关白桦的资料及图片。2交流对叶赛宁的了解。叶赛宁:苏联田园派代表诗人,短短30年的人生中,他曾多次在诗歌中描绘并赞美一种树白桦。3.听范读,思考:白桦究竟是怎样一种树,能让诗人如此痴迷呢?(1)闭
2、上眼睛,听朗读音频,想象画面,争取从诗句中“看”到白桦大概的样子。(2)说说自己对白桦的“初印象”。预设:高大、修长、挺拔、亭亭玉立、枝干白色、晶莹闪亮、不怕严寒4按要求自由练读全诗。(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能读出节奏更好。(2)勾画出诗歌中自己不太理解的词句。5分小节展示朗读,随文识写生字词。(1)读准“绽”,读出“串串花穗齐绽”“洁白的流苏如画”的节奏。(2)读准“朦胧”“徜徉”。(3)读准叠词“姗姗”“皑皑”,读好“姗姗来迟的朝霞”“白雪皑皑的树枝”。(4)交流生字“潇”的书写:三点水的第一笔与右半边草字头的一横齐平;“萧”书写时要注意横画的长短与间距,中间一横最长,草字头的一横次
3、之,撇画要穿插到三点水的下方。(5)交流诗歌中不理解的词语。预设:“雪绣的花边”“串串花穗”“洁白的流苏”。观看“花边”“花穗”“流苏”的图片,帮助大家理解喻体是哪三种事物。并通过下文中“披了一身雪花”来理解这是雪落在白桦上,诗人将洁白的雪比作“花边”“花穗”“流苏”,这是作者丰富而诗意的想象。 预设:在朦胧的寂静中。预设:“朦胧”指月光不明亮。6再读全诗,整体感知: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什么画面?7交流对全诗的整体感知。这首诗围绕白桦,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先写了白桦的特点:洁白;接着写了白桦的树枝,以及在寂静中的白桦,朝霞中的白桦的美好形态。设计意图:这里先让学生通过听示范朗读来想象白桦,而
4、不是以直观呈现白桦的资料、图片的方式替代或限制学生的想象,为的是给予学生更多的感知文字、想象画面的机会,“初印象”不求全面、精准,而在于鼓励学生真实感受文字所带来的想象,随着后面精读的展开再不断丰富、深入。活动二:品读诗歌,感悟意境1品读诗歌第1、2小节,交流感悟。(1)自由默读诗歌,思考:这棵白桦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圈画出让你印象深刻的短语或句子。(2)小组交流讨论:结合自己圈画的语句,组内交流体会。(3)抓重点短句,品析白桦树的美好形象,感悟诗歌情感。预设:由“仿佛涂上银霜、披了一身雪花”感悟到白桦树的洁白纯洁。预设:“银霜”“雪花”让人能够感受到这棵白桦树十分洁白。预设:“仿佛”和“
5、披”让白桦树的形象更加鲜活了。点拨:同学们很会观察,用“银霜”和“雪花”写白桦树的洁白,一个“披”字更是把白桦树人格化了,作者把白桦树当成了人来写,更加突出作者对于这棵长在自己窗前的白桦树的喜爱和深情。2自学诗歌第3、4小节,感悟白桦静中有动的秀美,完成学习单。学习单关键词句我的感受第3小节第4小节(1)自读诗歌第34小节,填写学习单。(2)小组交流讨论。预设:“玉立”写了白桦树静立时的美,“闪着”又写了白桦树的动态美,所以读第3小节感受到了白桦树静中有动的秀美。预设:“徜徉”让人感觉到很悠闲自在。预设:“姗姗来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朝霞生成的缓慢,用词很准确。3朗读整首诗,感受雪中白
6、桦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的形态之美,感受它在朝霞里晶莹闪亮的色泽、动态之美。活动三 :补充资料,丰富诗中白桦的形象1.自读叶赛宁另一首诗歌早安(节选)。早安(节选)睡梦初醒的小白桦微微一笑,晨风缭乱它那丝样的发辫。嫩绿的花序发出瑟瑟的喧嚣,泛着银光的露珠忽闪连连。篱笆旁丛生着一簇簇荨麻,它用晶亮的珠母盛装打扮,还摇晃身子淘气地低声说话:“你好啊,祝你早安!”2读一读这首诗,和同学交流你从中感受到的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设计意图:本课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为学习重点,拓展也围绕教学重点展开,有利于提升学生品读诗歌的能力。活动四:课堂延伸搜集与植物有关的诗歌,和同学们分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课教学设计以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为主线,环节清晰,目标明确。在教学过程中,我立足于单元组织教学,设计了形式更加多样的朗读,引导学生读出韵味,读出节奏,感受诗歌的语言美;让学生在朗读中想象画面,体会诗歌的形象美;并在朗读中走近诗人,领悟诗歌的情感美。在本课教学中,我对学生诵读、想象以及品悟的引导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此类文体的品析和鉴赏能力。如果在朗读中还能引导学生探究诗歌分节以及每小节四行的结构之美,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现代诗形式美的特点,会使本课教学更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