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童年不同样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2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教学重难点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课时安排2课时前置性学习内容1自学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2根据课后习题,朗读古诗。3搜集体现童趣的诗句。第一课时情境与任务活动一:走进古人快乐的童年时光“童年不打烊”游园活动开始了,第一站我们来到了宋代,他们的童年是童孙学种瓜的俏皮,是稚子敲冰的率真,是牧童吹笛的悠闲。他们的童年生活虽然与我们不一样,却同样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人的童年,感受别样的童年乐趣。1交流:课前搜集的体现童趣的诗
2、句,体会其中的乐趣。设计意图:引用与童趣相关的诗句,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2了解作者: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诗人范成大。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其诗语言清新自然,风格温润委婉。他与尤袤、陆游和杨万里齐名,合称“中兴四大家”。3现在让我们走进初夏时节的农村,看看大人们都在忙什么,孩子们在做什么有趣的事。活动二:最美不过童年时1回忆七言诗的朗读节奏。2自由读三首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边读边思考:三首诗分别写了儿童的什么活动?3自主学习生字。(1)反复练习,读准字音。“昼”“稚”都是翘舌音。“耘”可以结合形声字规律识记。“漪”字的三点水是形旁,“漪”
3、指水中的波纹,可结合词语“涟漪”理解“漪”的字义,注意不要读成“q”。(2)小组交流要写好本课的生字需要注意些什么。点拨:“晓”字不要多点少撇;“昼”“桑”是上下结构,各部分需要写得紧凑一些。(3)学习多音字“供”。借助组词区分读音:供奉、供品、供职;供给、提供、供应。结合注释,知道“供”在这首诗中是“从事”的意思,读第四声。4小组交流对古诗的初步理解。(1)三首诗分别写了哪种儿童的生活?预设:童孙、稚子、牧童。(2)他们都有一些怎样的活动?预设:童孙学种瓜、稚子弄冰、牧童吹笛。活动三:藏在乡村里的童真童趣一、结合插图,感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绘的繁忙景象。1交流:说说插图画了什么内容,
4、并找到对应的诗句。预设:图中家家户户门窗紧闭,人们都在田间劳作,两个孩子在靠近树的地方学种瓜。对应的诗句是“也傍桑阴学种瓜”。2查阅资料了解“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农耕规律,了解“耘田”是初夏时节在田间除草,进而知道这首诗写的季节是夏天。3再读古诗,说一说感受到了怎样的气氛,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预设:从“昼出耘田夜绩麻”中,能感受到夏季的乡村一片繁忙。二、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想象村晚描绘的情景。1结合注释说一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将这些景物组合起来,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预设:诗中描绘了池塘、草地、远山、落日等景物,让人想到的画面是夕阳西下,青山和夕阳相互映衬,池塘水草丰美,水面泛
5、起金色的光芒,牧童正坐在牛背上随意吹着手中的笛子。2小组交流:“满”“衔”“浸”等字让你有种怎样的感觉?这幅画面令你有什么样的感受?预设:两个“满”字让人感到池塘里的水十分充沛,岸边的草也十分茂盛;“衔”字写出了远山和落日挨得很近、相互映衬的样子;“浸”让人觉得好像夕照和水波融为一体了,具有动态的美感。这幅画面让人觉得宁静、悠闲。三、对比阅读,体会童年不同“味”。1自由朗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和村晚,说说两首诗在内容和气氛上有什么不同。预设: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写的是一片繁忙的景象,而村晚则是一派悠闲的状态。设计意图:第一首诗和第三首诗在形式上有相似之处,都是交代了环境背景,再写儿童的
6、活动。将两首诗联系起来阅读,能有效提高阅读效率。2.走进儿童内心,体会其中的乐趣。(1)再次朗读两首诗。(2)交流:诗中写了儿童的哪些活动?诗人笔下的儿童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预设: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写了童孙“学种瓜”,感觉到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村晚写牧童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吹着笛子,感觉到牧童的悠闲自在。(3)为什么你会觉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中的“童孙”特别天真可爱?点拨:可以想象童孙“未解”的样子以及“学种瓜”的动作。预设:小孩子看着大人们每天劳作,也学着大人的样子,笨手笨脚地操持农具,种瓜点豆,可能弄得满身是泥,小脸上也都是土(4)为什么你从村晚中感到了牧童的悠闲?是从哪里感受到
7、的?点拨:可以想象牧童横坐牛背的神情和信口吹笛的样子。预设:牧童不是规矩地骑着牛,而是横坐在牛背上,他可能会随着牛儿的前进晃动着身体,摇头晃脑地吹着笛子,笛子的曲调还是杂乱无章的,整个人透出一股随性、自在3以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并尝试背诵。第二课时学习内容与目标1背诵稚子弄冰,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2能想象稚子弄冰中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情境与任务活动一:重温千年不变的童心同学们,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在儿童眼中,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你们知道八百多年前的儿童生活是怎样的吗?有许多喜爱儿童和富有童心的诗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作品,在他们的诗词中,我们能
8、清晰地看到八百多年以前的儿童的生活情景,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活动二:吹响童年的美妙乐曲一、解诗题,知诗人。1理解题目稚子弄冰的意思。2了解作者:杨万里,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齐名,合称“中兴四大家”,被誉为一代诗宗。二、读准古诗,理解诗意。1读准字音,读正确,读通顺。2再读古诗,了解诗意。3自学要求:自由组合,合作学习。(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古诗大意。预设:清晨,儿童将夜间冻结在铜盆中的冰块取出,提在手中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忽然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玉石破碎的声音。设计意图:从字词出发,以“趣”为着眼点,关注学生的生活与诗句中
9、儿童生活的联系,想象有趣的画面和变化而灵动的声音,感受儿童的心理,从中品味儿童生活的快乐。(2)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三、品读古诗,想象画面,领悟诗境。1抓住“脱”“穿”“敲”等动词,感受儿童的天真淘气。2想象声音,感受儿童的快乐。3想象儿童从“脱晓冰”到“当银钲”再到“敲玉磬”至最后的“忽作玻璃碎地声”各个环节的心理活动,体会儿童从快乐到失望的心理变化。4对“银钲”“玉磬”这些名词的理解可以结合课文注释。活动三:回味童年的诗谣1找出三首诗中描写儿童表现的词语,说一说:通过这些词语,你发现不同诗人笔下的儿童有着怎样的共同点?预设:三首诗中描写儿
10、童表现的词语分别是“学种瓜”“脱晓冰”“横牛背”,这些都体现了儿童是非常纯真、可爱、招人喜欢的,感受到了他们的童年生活充满了乐趣。2交流:三首诗中描绘的儿童形象,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3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诗,发挥想象,把诗的内容改写成小短文。点拨:(1)尽量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自己想象到的画面。(2)不要逐句翻译原文,要抓住重点,想象儿童的神态、动作、心理等。4改写同一首诗的学生组成小组,交流自己的作品,评一评谁的想象更丰富、语言更生动。5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共同评价。活动四:交流反馈,课堂延伸1结合对诗歌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三首诗。点拨:要读出诗中儿童的天真、可爱、活泼、悠闲。2用多种形式
11、朗读稚子弄冰,并熟读成诵。3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在古诗的学习过程中除了要理解词句和诗意外,最主要的是能够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能迁移运用。于是,在教学设计中大胆“放”手让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质疑,协作解疑,了解古诗的大意。然后在交流中巧妙地“扶”,在疑惑处启发,思维阻塞处疏导,词句关键处点拨,让学生在众多信息交流中,疏通整首诗的意思。如村晚中的“衔”字,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落日西沉,夹在两座山峦之间的美妙情景。第三、四句诗中抓住对“横、无腔、信口”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牧童无忧无虑、怡然自得的生活,这不仅是在教给学生学习诗人锤炼词语的态度和方法,也是在引导学生锻炼思维的准确性,激发想象的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