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高考语文文言文双文本阅读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簧,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节选自论语十二章)【材料二】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字仲尼。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吾闻圣人之后,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釐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孔子年三十五,季平子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孔子年四十二,鲁昭公卒
3、于干侯,定公立。定公立五年,夏,季平子卒,桓子嗣立。桓子嬖臣曰仲梁怀,与阳虎有隙。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阳虎由此益轻季氏。季氏亦僭于公室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鲁哀公问政,对曰:“政在选臣。”季康子问政,曰:“举直错诸枉,则枉者直。”康子患盗,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因史记作春秋,约其文辞而指博。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
4、卒。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于孔子冢。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注】错,同“措”,放置。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将正确答案标号涂黑。季氏A亦僭于公室B陪臣C执国政D是以E鲁自大夫以下F皆僭离于G正道H故孔子不仕11.下列对两则材料中下列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克己复礼为仁”与“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四章)中两个“复”字意思不相同。B.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礼器
5、,亦泛指各种礼器。后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C.“请事斯语矣”与“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的两个“事”意思相同。D.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用羊、豕做祭品,叫“少牢”。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12.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指出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认为诗经,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B.孔子尊崇礼仪。儿童时代,他就经常演习一些礼仪动作;母亲去世,他在得知父亲的墓址后,才将母亲灵柩与之合葬。C.孔子传承文化。他隐退时整理诗书礼乐,教
6、授弟子;力排众议,口根据史官的记载资料删定春秋。D.孔子受弟子尊重。孔子死后,弟子都为孔子守丧三年,并且有些弟子前往移居孔子墓旁居住。13.翻译画线句子。(1)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2)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14.在治国理政方面孔子有怎样的见解?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赞曰:自古书契之而有史官,其载籍博矣。至孔氏撰之,上断唐尧,下讫秦缪。唐、虞以前,虽有遗文,其语不经,故言黄帝、颛顼之事未可明也。及孔子因鲁史记而作春秋,而左丘明论辑其本事以为之传,又撰异同为国语。又有世本,录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帝王、公、侯、卿、大夫祖世所
7、出。春秋之后,七国并争,秦兼诸侯,有战国策。汉兴伐秦定天下,有楚汉春秋。故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舂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其言秦、汉,详矣。至于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亦其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以勤矣。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而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乌呼!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1)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2)之伦。夫唯大雅
8、“既明且哲,能保其身”,难矣哉!汉班固汉书司马迁传【材料二】迁、固之悬绝正在于此。夫所谓作者,谓其兴于有感,而志不容己;或情有所激,而词不可缓之谓也。若必其是非尽合于圣人,则圣人既已有是非矣,尚何待于吾也?夫按圣人以为是非,则其所言乃圣人之言也,非吾心之言也。言不出于吾心,词非由于不可遏,则无味矣。有言者不必有德,又何贵于言也?此迁之史所以为继麟经(3)而作,后有作者终不可追也已。春秋者,夫子之史也,笔则笔,削则削,初未尝按古圣人以为是非也。明李贽藏书司马迁传论【注】(1)书:指报任安书。(2)小雅巷伯:诗经小雅有巷伯一篇,西周王朝寺人孟子任巷伯之职,因遭人谗毁而发泄怨愤之诗。(3)麟经:即春
9、秋10.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将正确答案标号涂黑。至于采经A摭B传C分散D数家之事E甚多F疏略G或有H抵梧11.下列对材料中相关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指评论、阐述,论语中“论”意思是“编纂”,二者不相同。B.迹,推究、考察,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的“原”意思相同用法也一样。C.圣人,指儒家先哲,文中具体指孔子,与“黄老”“奸雄”“势利”者相对。D.驰骋,是自由往来,随意穿越,熟练驾驭意思。与现在所说的“驰骋千里”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自古就有以文记事的史官,司马迁是在参照众多历史文献的
10、基础上有所取舍才写出史记的,他的史记所记历史与先前史书有不一致的地方。B.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天汉年间的历史,由于史料的局限,黄帝时事情记录较疏略而秦汉之间历史记述非常详尽。C.刘向、扬雄和班固都称赞司马迁有良史之才,史记文辞质朴叙事真实,有“实录”之美誉,也为司马迁遭受极刑感到惋惜。D.李贽认为司马迁能够以自己的感受写出他眼中的历史,而不被前人所束缚,正是他高出班固的地方,后世难以企及。13.把材料中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唐、虞以前,虽有遗文,其语不经,故言黄帝、颛顼之事未可明也。(2)春秋者,夫子之史也,笔则笔,削则削,初未尝按古圣人以为是非也。14.李贽不认同班固对司马迁“是
11、非颇缪于圣人”的指责,他的理由是什么?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韩魏公以元勋旧德,夷夏具瞻。熙宁初,公在咸秦,平凉经略使蔡挺建议,欲城白塔,公许之。及本路兵马夫丁既兴,而虏骋亦至塞下,挺恐兵败而事不济,且已任其罪,乃走使京师,具事势如此,及其可忧之状,请命于朝廷。朝廷惟责公以不当增修保障,致一路沟城惧于奔冲,而不知始建谋者挺也。公亦不自辨明,洎城成,无事,公复奏挺之功,而乞加奖谕焉。公镇大名,魏之牒诉甚剧,而事无大小,公亲视之。虽在疾病不出,亦许通问请命,而就决于卧内。人或以公任劳事过多勉其略于总劾委于佐属而少自便安。公曰:“两词在官,人之大事,或生或死,或予或夺,至此一言
12、而决,吾何敢略也?吾恐有所不尽,而未尝辄敢有以略也,况其可以妄之人乎?”公当政十有余年,赞辅三朝,黜陟群材,其入践台省,外总方镇,出于门下者过半矣。然其知恩感义于公者几稀,人或以此为说,公曰:“吾以至公之道荐人,而不求人知;以至公之道责人,而不避人怨。但无愧于天地,岂复要于人心也?”熙宁中,留守北都,辽使每过境,必先戒其下曰:“此韩侍中境内,慎勿乱需索,以辱我也。”辽使与京兆尹书,故事,纸尾止押字,至是,悉书名,其为辽人尊畏如此。每使至其国,必问侍中安否。其后,公子忠彦奉使辽,辽主问尝使中国者曰:“国使类丞相否?”或曰:“类。”即命工图之。(节选自宋朝事实类苑名臣事迹)【材料二】韩公当国时,最
13、被司马温公激恼,然韩公包容听受,无几微见于颜面。常朝一不押班,王陶至便指为跋扈,而公亦无愠色。盖己为侍从台谏,则能攻宰相之失;己为宰相,则能受付从台谏之攻。此正无意无我、人己一视之道,实贤人君子之盛德,亦国家之美事也。(节选自鹤林玉露)【注】韩魏公,韩琦,封爵魏国公。魏,即大名。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人或以公任劳A事过B多C勉其略D于总劾E委于佐属F而少G自便H安A.ADF B.CEG C.BEF D.CEF11.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路”,是宋元时期的行政区域名。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望中犹记,烽火
14、扬州路”中的“路”与此意思相同。B.“走”,使动用法,“走使”在文中指让使者赶赴京城。我们平常所说的“贩夫走卒,引车卖浆”中的“走”与此意思相同。C.“委”在文中是“交付”的意思,与过秦论中“委命下吏”的“委”字意思相同。D.“类”在文中是“像”的意思,与项脊轩志中“大类女郎也”的“类”字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蔡挺先向韩公建议在白塔建城,后派使进京奏报以推责免罪。朝廷只责备韩公修城时机不当,而韩公对此未加分辩。B.韩魏公主政大名,事无巨细,务必躬亲,即便卧病在床,依然亲自断案,不敢随意处事,唯恐用心不尽,有负百姓。C.韩魏公作为三朝重臣,提携众多才
15、俊,受提拔的那些人虽身居台阁高位,把持地方军政,却很少有人对他感恩戴德。D.韩魏公赢得了辽国的尊重:他镇守北都时,辽国使者不敢在他的辖区肆意妄为;后来辽主还让人为他画像以示纪念。13.把文中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洎城成,无事,公复奏挺之功,而乞加奖谕焉。(2)盖己为侍从台谏,则能攻宰相之失。14.韩琦被称道有“贤人君子之盛悠”,试简括两则材料用什么艺术手法来塑造其光辉形象。附:参考答案和解析一、【答案】10.BDH 11.C 12.C 13.(1)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2)孔子任职审理案件时,有可以与人一起商量的文辞,不独自决断。 14.治国
16、理政关键在于选用正直贤能的大臣;任用正直的人,摒弃邪曲的人,从而感化邪曲之人;执政者要以身作则。【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季氏自己也超越礼法凌驾于公室之上,大夫的家臣执掌国政,因此鲁国从大夫以下全都僭越礼法,背离正道。所以孔子不做官了。“陪臣执国政”是主谓句,主语前断句,所以B处断句。“国政”作“执”的宾语,宾语后断句,“是以”用在句首,引出下句的结果,所以D处断句。“故”是因果关系的连词,要放在下一句的句首,与前文断开,所以H处断句。故选BDH。【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及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恢复;/弥补
17、、补救。句意:克制自己,一切都恢复到按照礼的要求去做,就是仁。/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B.正确。C.错误。意思不同。实践;/侍奉,赡养。句意:请允许我遵从您的话去做。/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不足以赡养父母。D.正确。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力排众议”错误。原文是说“因史记作春秋,约其文辞而指博”“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可见,“力排众议”无中生有。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平地”,填平洼地;“覆”,倾倒;“一篑”,一筐土。(2)“听讼”,审理案件;“共”,共
18、同处理,此处可译为商量;“独有”,独自决断。【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由原文“政在选臣”可知,治国理政关键在于选用正直贤能的大臣。由原文“举直错诸枉,则枉者直”可知,要任用正直的人,摒弃邪曲的人,从而感化邪曲之人。由原文“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可知,这是强调执政者要以身作则。参考译文:【材料一】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泰伯)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停下来,我所有的努力都废弃了。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
19、下一筐土,这时继续前进,我也是在前进。”(子罕)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义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子罕)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颜渊)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大概是恕(道)吧!自己不愿意做的,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卫灵公)孔子说:“同学们为什么不学诗呢?学
20、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团结群众,可以抒发不满。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多知道些鸟兽草木的名字。”(阳货)(节选自论语十二章)【材料二】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字仲尼。孔子孩童时做游戏,经常摆设各种礼器,学习模仿祭祀时的各种礼仪动作。孔子的母亲去世,他先将灵柩停放在五父之衢,是出于谨慎从事的考虑。陬邑人挽父的母亲告诉孔子父亲的墓址,这之后孔子才将母亲灵柩送往防山合葬。孔子十七岁时,鲁国大夫孟釐子病病危,告诫他的儿子懿子说:“孔丘是圣人的后代。我听说圣人的后代,一定有才德显达的人。如今孔子年少而好礼,难道他不是才德显达的人吗?我如果死了,你一定要拜他为师。”等到孟螯子
21、死后,孟愁子和鲁国人南宫敬叔便前往孔子处学习礼仪。孔子三十五岁时,季平子得罪了鲁昭公,鲁昭公率领军队攻击季平子,季平子和孟氏、叔孙氏三家联合攻打鲁昭公,昭公的军队战败,鲁国大乱。孔子来到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通过(高昭子)与齐景公交往。孔子四十二岁时,鲁昭公死在干侯,鲁定公即位。鲁定公在位的第五年夏天,季平子去世,季桓子继位。季桓子的宠臣叫仲梁怀,和阳虎有矛盾。阳虎打算驱逐仲梁怀,公山不狃阻止了他。那年秋季,仲梁怀越来越骄横,阳虎拘捕了仲梁怀。季桓子发怒,阳虎乘机囚禁了季桓子,和他订立盟约才释放了他。阳虎从此越发看不起季氏。季氏自己也超越礼法凌驾于公室之上,大夫的家臣执掌国政,因此鲁国从大
22、夫以下全都僭越礼法,背离正道。所以孔子不做官了,退居整理诗书礼乐,弟子众多,从远方而来,都来接受孔子传授的学业。孔子离开鲁国一共十四年才返回鲁国。鲁哀公向孔子请教治理国政,孔子回答说:“治理国政最主要的是选择贤能的大臣。”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治理国政,孔子说:“举用正直的人,摒弃邪曲的人,那么就使邪曲的人变成正直的人了。”季康子担心盗贼,孔子说:“如果您(在上面)没有贪心,那么即使鼓励下面的人去偷盗,他们也不会行窃。”孔子根据鲁国史官的记载资料编写了春秋,春秋的文辞简练而义旨博大。孔子任职审理案件时,有可以与人一起商量的文辞,不独自决断。到他撰写春秋时,当写的就写,当删的就删,就连子夏等这些(擅长
23、文学的)弟子也不能增删一个字词。孔子享年七十三岁,在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这天去世。孔子死后埋葬在鲁城北的泗水边,弟子们都服丧三年。三年过去了,弟子们为老师心里守丧已毕,互相诀别而离去,就哭了起来,各又表达哀痛之情;有的弟子又留了下来。孔子的弟子和鲁国人前往移居孔子墓旁安家居住的有一百多家,因此命名这里为孔里。鲁国世世代代相传每年按时节祭祀孔子坟墓,儒生们也在孔子墓前讲演礼仪。汉高祖刘邦经过鲁地,用牛羊猪三牲祭祀孔子。诸侯、卿大夫、宰相一到任,常常先去拜谒孔子庙,然后才去处理政务。二、【答案】10.CEG 11.A 12.C 13.(1)唐尧、虞舜以前的事情,虽然有留传的文字,但记述不合常理,所
24、以关于黄帝、颛顼的事迹就不太清楚。(2)春秋,就是孔子所写的历史,该记录的就记录,该删除的就删除,本来也没有按照古代圣人的是非标准来写。 14.司马迁有感而发,言出于心;孔子自己编纂春秋也不按照古代圣人的是非来写。【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至于采录、摘取经传,分别记述几家的史事,有许多地方粗疏简略,有的互相矛盾。“采经摭传”作“至于”的宾语,其后C处断开;“数家之事”作“分散”的宾语,其后E处断开;“或有抵梧”主谓宾结构完整,单独成句,其前G处断开。故选C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错误。都是“编纂”的意
25、思。句意:左丘明编纂有关史实来给春秋作传。/编纂孔子的言论。B.正确。都是名词作动词,指推究、考察。句意:推察其所以哀伤自己。/推究庄宗取得天下的原因。C.正确。D.正确。自由往来,随意穿越,熟练驾驭;形容骑马奔跑,也可形容自由地或随意地到处走动。句意:自由往来于古今上下几千年之间。/骑马奔跑千里。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刘向、扬雄和班固都称赞司马迁有良史之才也为司马迁遭受极刑感到惋惜”错误,刘向、扬雄称赞司马迁有良史之才,班固为司马迁遭受极刑感到惋惜。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遗”,遗留,留传;“经”,常,合乎常
26、理;“明”,清楚,明白。(2)“春秋者,夫子之史也”,判断句;“笔”,记录;“削”,删除。【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原文“有言者不必有德,又何贵于言也?此迁之史所以为继麟经而作,后有作者终不可追也已”可知,司马迁有感而发,言出于心;由原文“春秋者,夫子之史也,笔则笔,削则削,初未尝按古圣人以为是非也”可知,孔子自己编纂春秋也不按照古代圣人的是非来写。参考译文:【材料一】赞曰: 从古人有文字开始就有了史官,并写下了许多史书。到了孔子整理史书,上自唐尧时期,下止秦穆公时期。唐尧、虞舜以前的事情,虽然有留传下来的文字,但记述不合常理,所以关于黄帝、颛顼的事迹就不那
27、么清楚。到孔子依据鲁国的史书著作春秋,左丘明编纂有关史实来给春秋作传,又编撰了与此不同的史料而成为国语。又有世本,记录了黄帝以来至春秋时期帝王、公、侯、卿大夫的先祖、世系的由来。春秋以后,七国争雄,最后秦国兼并了各诸侯国,记述这段历史的史书有战国策。汉朝兴起推翻秦朝,平定天下,记载这段历史的是楚汉春秋。所以司马迁根据左氏春秋国语,采用世本战国策的一些史料,陈述楚汉春秋的史实,接续记载其后的史事,截止于天汉年间。所讲的秦、汉时期的历史十分详尽。至于采录、摘取经传,分别记述几家的史事,有许多地方粗疏简略,有的互相矛盾。他涉猎的范围广博,贯通经传,自由往来于古今上下几千年之间,他已是非常用心了。再有
28、他的是非观和圣人非常不同,论说大道则以黄老学说为主,而以六经为辅,叙述游侠,则贬退隐士而推举奸雄,记述经济活动,则崇尚权势财利,而羞辱贫贱,这些是他的短处。然而,从刘向到扬雄,这些人博览群书,他们都称赞司马迁有良史之才,佩服他善于序说事理,明辨而不华丽,质朴而不鄙俗,他的文章秉笔直书,他所记述的史事真实不做虚假的赞美,不掩饰丑恶的东西,所以称作实录。唉!以司马迁的博学广闻,却不能靠智慧保全自己,已经遭受极刑,仍在狱中发愤写作,他给任安的信中所陈述的也是可信的。推察其所以哀伤自己,是属于诗经小雅中巷伯一类的人。像诗经大雅所说的“既明辨又聪明,还能保全自己”,这太难了!汉班固汉书司马迁传【材料二】
29、司马迁、班固差别极大的原因正在于这里。那所说的写作,是因有所感触但是情感不能只是停留在自己心里而发生的;或者说就是情感有所激发,但是不吐不快啊。如果他的是非一定要全部合乎圣人的意思,那么圣人已经有是非了,还要我说什么呢?如果依照圣人的是非作为自己的是非,那么那所说的话都是圣人的话,不是我心里的话了。话不是我心里想说的,也不是非说不可的,那就没有味道了。如果说话的人真的不一定有自己的德行标准,那又有什么值得看重的呢?这就是司马迁的史书能够上承春秋,而后来的作者比不上的原因。春秋,就是孔子所写的历史,该记录的就记录,该删除的就删除,本来也没有按照古代圣人的是非标准来写。明李贽藏书司马迁传论(节选自
30、史记孔子世家)三、【答案】10.D 11.B 12.C 13.(1)等到城池建成,没有战事,韩琦又上奏蔡挺的功劳,还请求朝廷下令褒奖他。(2)大概是自己担任台谏侍从,就能指责宰相的过失。 14.正面描写,用其自身的言行等表现其德行;侧面烘托,如用“夷夏具瞻”和辽人敬畏来赞其德行;反面对比,如拿蔡挺的小人行径和被提携者不懂感恩来反衬其德行。【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有人认为韩琦操心的事务过多,请他简化审核,将事务交托给辅佐的下属,从而让自己稍得便利安闲。“人或以公任劳事过多”,兼语结构,“公”作前句的宾语,后句的主语,句意完整,C处断开;“勉其略于总劾”,省略主语
31、的谓宾结构,谓语“勉”后所接为宾语,句意完整,E处断开;“委于佐属”,“委”是动词谓语,“于”是介词,引出对象“佐属”,句意完整,单独成句,F处断开。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句意:等到本路兵马夫丁已经准备好。/看着中原仍然记得,扬州地区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B.错误。使动用法,“走使”在文中指让使者赶赴京城;一般性的动词,“走卒”意为“跑腿的人”。句意:于是派使者进京。/小贩和差役,拉大车的和做小买卖的。C.正确。句意:将事务交托给辅佐的下属。/把性命交给(秦的)狱吏(处置)。D.正确。句意:宋朝的使者像丞相吗?/很像个女孩子
32、呀?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受提拔那些人虽身居台阁高位,把持地方军政”错误,原文为“其入践台省,外总方镇,出于门下者过半矣”,“身居台阁高位,把持地方军政”的不是“受提拔的那些人”,而是韩魏公本人。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洎”,等到;“事”,战事;“谕”,诏令。(2)“盖”,大概;“为”,担任;“攻”,指责。【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结合“洎城成,无事,公复奏挺之功,而乞加奖谕焉”“吾以至公之道荐人,而不求人知,以至公之道责人,而不避人怨。但无愧于天地,岂复要于人心也?”可知,正面描写,用其自
33、身的言行等表现其德行;结合“韩魏公以元勋旧德,夷夏具瞻”“其为辽人尊畏如此”可知,侧面烘托,如用“夷夏具瞻”和辽人敬畏来赞其德行;结合“挺恐兵败而事不济,且己任其罪,乃走使京师,具事势如此,及其可忧之状,请命于朝廷”“然其知恩感义于公者几稀”可知,反面对比,如拿蔡挺的小人行径和被提携者不懂感恩来反衬其德行。参考译文:【材料一】魏国公韩琦因功勋卓著且久积厚望,让各族百姓都非常景仰他。熙宁初年,韩魏公在咸秦,平凉经略使蔡挺提建议,想在白塔建城,韩公答应了他。等到本路兵马夫丁已经准备好,敌军骑兵也到了塞下,蔡挺担心作战失败,建城之事不能办成,并且会让自己承担罪责,于是派使者进京,详细地上奏形势如此,
34、以及战事值得担忧的情况,向朝廷请命。朝廷只责备韩琦不应当增修防御工事,致使全区的城池担心奔袭,却不知道最初建议谋划的是蔡挺。韩琦也不为自己辩白,等到城池建成,没有战事,韩琦又上奏蔡挺的功劳,还请求朝廷下令褒奖他。韩琦镇守大名,大名的诉讼案件很多,而事情无论大小,韩魏公都亲自处理。即使生病不能出来,也允许通报询问,请示决断,并且在卧室之内即定判决。有人认为韩琦操心的事务过多,请他简化审核,将事务交托给辅佐的下属,从而让自己稍得便利安闲。韩琦说:“双方讼词在官府,人生大事或者生,或者死;或者给予,或者夺取。到了这里,由一句话决断,我岂敢简单处置?我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尽心尽力,从来不敢找借口简单处置,
35、更不用说把这些事交托给他人啦?”韩公主持政务十几年,辅佐三朝皇帝,负责群臣的晋升或降职,他在朝中总理台阁,在地方主管藩镇,出自他门下的官吏超过了朝廷官吏的一半。然而这些人懂得感念韩公恩义的很少,有人就此议论,韩公说:“我按最公正的标准推荐人才而不要求别人知道,按最公正的标准责罚人而不回避别人的怨恨。只求无愧于天地,难道还会要求别人有感激之心吗?”熙宁年间,韩公留下镇守北都,辽国的使者每次经过边境,一定先告诫他的属下说:“这里是韩侍中管辖的地方,千万不要胡乱勒索,而让我受辱。”辽国的使者给京兆尹写信,按照旧例,在信纸的结尾签字,到现在,写上全名,他被辽人敬畏到这种地步。每每有使者到国都,一定会询问侍中是否安康。后来,韩公的儿子韩忠彦奉命出使辽国,辽国君主问曾经到过中国的使者说:“宋朝的使者像丞相吗?”有人说:“相似。”就命画工画下他的画像。【材料二】韩公掌权时,被司马温公激怒最多,然而韩公包涵他,听从和接受他的意见,有情绪几乎不表现在脸色上。常朝之日一旦不领班,王陶至就指责他跋扈,而韩公也没有怨怒的神色。大概是自己担任台谏侍从,就能指责宰相的过失;自己担任宰相,就能接受台谏侍从的指责。这正是无私忘我、视人如己的处世之道,实在是贤人君子的大德,也是国家的美事啊。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