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163文库! | 帮助中心 精品课件PPT、教案、教学设计、试题试卷、教学素材分享与下载!
163文库
全部分类
  • 办公、行业>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中职>
  • 大学>
  • 各类题库>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163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教学方案)儒家经典研习专题-《论语》十二章研习-1498.docx

    • 文档编号:750271       资源大小:35.11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7.5文币     交易提醒:下载本文档,7.5文币将自动转入上传用户(汀枫)的账号。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7.5文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点此详情)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试题类文档,标题没说有答案的,则无答案。带答案试题资料的主观题可能无答案。PPT文档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请谨慎下单,否则不予退换。
    3、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搜狗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教学方案)儒家经典研习专题-《论语》十二章研习-1498.docx

    1、 儒家经典研习儒家经典研习 十二章研读十二章研读 专题概述专题概述 本专题的三篇文章,分别是选自儒家经典著作论语 礼记 孟子中的篇章,是儒 家学派的经典论说, 也是先秦儒家对社会人生的洞察和思考。 三篇都涉及了对修身养性的探 讨和研究也体现着儒家关于认识自我、加强自我修养的思想。 专题学习目标专题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课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等,了解孔子、孟子及其论著 的历史文化背景。 2.感受文章或雍容或犀利或狂放或朴拙的论说风格,理解各家论说的方法,体会其妙处。 3.思考儒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 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学习借鉴他们立身处世的方法和 态度。 课时安排课时安排(五

    2、课时) 第一课时:了解孔子和论语 ,熟读课文,疏通词句。 第二课时: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课时:研习文章思想,体会写作特色。 第四课时:了解礼记 ,学习大学之道 第五课时:了解孟子和孟子 ,学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专题教学过程专题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一、情境导入 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第一次把公元前 500 年 前后同时出现在中国、西方和印度等地区的人类文化突破现象称之为轴心时代。这一人类 文化现象即所谓哲学的突破, 它是对构成人类处境之宇宙的本质的一种理性认识,而这种认 识所达到的层次之高,则是从来都未曾有的。 对于中国,这个时期正是春秋末期百家争鸣

    3、的时期。其时,产生了文化巨人孔子及其儒 家著作论语 ,它们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 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下面让我们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 论语十二章 。 二、常识掌握二、常识掌握 1.孔子了解(资源【文学常识】孔子介绍) 2.儒家思想了解(资源【文学常识】儒家思想介绍) 3.论语了解(资源【文学常识】论语介绍) 4.诵读诗歌(资源【情境课文】 论语十二章朗读) 5.生词学习(资源【语言学习】 论语十二章重点字词) 三、读后点拨交流三、读后点拨交流 1. 孔子(前 551前 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鲁国

    4、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其思想核心是“仁” , “仁”即“爱人” 。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 以德,齐之以礼” ,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 同”理想。 他不求仕, 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 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 身通六艺 (礼、 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 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 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

    5、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 的经典。 2.关于论语写作背景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 当时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也是战乱纷争的年代。 春秋末,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 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 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 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重要观点记录在论语之中。 3.语录体 语录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老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 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在 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

    6、系。 先秦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堪称 语录体的典范。 4.重点字音 八佾( y ) 譬(p)如 未成一篑( ku ) 子罕( hn) 迩之事父(r) 5.重点词句 (1)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 也已。 ” 就:靠近、看齐。 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正:匡正、端正。 (2)子曰: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如礼何: “如何”是古代常用句式,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 (对)怎么样(怎么办) ” 。 (3)子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理解“君子” A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

    7、族男子的通称。如诗经小雅大东 : “君子所履,小人所 视。 ” B有道德的人。如爱莲说 : “莲,花之君子者也。 ” C妻称夫或青年女子称恋人。如诗经王风君子于役 :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 理解“小人” A地位低下的人,平民百姓。统治者对劳动者的蔑称。如孟子滕文公上 : “有大 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 B人格卑鄙或见识短浅的人。如尚书大禹谟 : “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 C古时男子对地位高于自己者或平辈自称的谦辞。如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 “小人 实不才。 ” (4)子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 文:文采,经过修饰的。 野:此处

    8、指粗鲁、鄙野,缺乏文彩。 史:言词华丽,这里有虚伪、浮夸的意思。 彬彬:指文与质的配合很恰当。 (5)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弘毅:弘,广大。毅,强毅。 (6)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 ” ( 卫灵公 ) 一言:一个字。 行:奉行。 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 待人。 欲:喜欢,想。想要(做的事) 。 施:施加。 其:大概 (7)子曰: “小子何莫学夫 诗 ,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

    9、木之名。 ” 兴:激发感情的意思。一说是诗的比兴。 观:观察了解天地万物与人间万象。 群:合群。 怨:讽谏上级,怨而不怒。 迩:近。 (8)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 也已。 ” 就:靠近、看齐。 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正:匡正、端正。 (9)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 由人乎哉?”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颜渊曰: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 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 目:具体的

    10、条目。目和纲相对。 事:从事,照着去做。 四、作业四、作业 归纳本课的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重要实词和虚词、词类活用。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一、 朗读课文 二、 作业检测 三、 文意理解(解读+评价) 1.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 (谈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谈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 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 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 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 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 这是值 得借鉴的。 ) 2.

    11、 子曰: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谈仁与乐、礼的关系。谈仁与乐、礼的关系。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 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 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 仁德。 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 的问题。 ) 3. 子曰: “朝闻道,夕死可矣。 ” (这段话谈“道”对一个人的重要性这段话谈“道”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孔子所说的道究竟指什么,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 笼统来说,孔子这里所讲的“道” ,应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这 主要是从伦理学意义上说的。 )

    12、 4. 子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明确提出了义利关系问题明确提出了义利关系问题。 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 孔子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 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义与利尖锐对 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 ) 5. 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谈个人道德修养问题。谈个人道德修养问题。 这是修养方法之一,实际上这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 不重蹈别人的旧辙。 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在今天仍不失其精辟之见。 ) 6. 子曰: “质胜文则野,文

    13、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说明了文与质的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概括了孔子说明了文与质的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概括了孔子的文质思想的文质思想。 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互相依存,不可分离。 质朴与文采是同样重要的。 孔子的文质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实践, 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极大地影响了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7. 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 远乎?” (谈儒家之士的社会责任与担当谈儒家之士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士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知识分子。 行仁的使命是这样的伟大,它已经超越了个人名利的范畴,关乎到国家的安危,社会的 兴

    14、衰。所以路途是那样的艰难遥远。 表达了士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 ) 8. 子曰: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谈道德品质的塑造。谈道德品质的塑造。 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 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他鼓励自己和 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 这对于立志有所作为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 9. 子曰: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谈儒家的核心道德谈儒家的核心道德。 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 礼记中庸说: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 孔子希望自己的学

    15、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 ) 10. 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 人乎哉?”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 渊曰: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这是孔子关于仁与礼关系的阐述。这是孔子关于仁与礼关系的阐述。 在这里, 孔子以礼来规定仁, 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礼以仁为基础, 以仁来维护。 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礼在人们的思想、情感、行为等方面的约束作用。 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 11. 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16、: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 ” ( 卫灵公 ) (这是谈社会道德修养的核心。这是谈社会道德修养的核心。 在孔子看来, “恕”这个字可以重视奉行,它其实就是“仁”的实践原则。 ) 12. 子曰: “小子何莫学夫 诗 ,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 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孔子谈学习诗经的意义。孔子谈学习诗经的意义。 诗有三大功能。一是诗教,兴观群怨以修身;二是诗识,鸟兽草木以致知;三是诗 用,事父事君以治国。 “兴”以心动, “观”以心用, “群”以正心, “怨”以泄心之忿,兴观群怨皆以心为。 所以,学习贵在用心。 ) 四、 课文探究 1.对“什么是好学”这

    17、一问题,孔子是如何回答的? 2.从八侑中可以看出“礼”和“乐”有什么作用? 3.“朝闻道,夕死可矣”中“道”指什么?如何理解? 4. 如何认识雍也中的“文”和“质”? 5.什么是“克己复礼”? 6. 如何理解“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7.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恕”? 五、交流指导 1.对“什么是好学”这一问题,孔子是如何回答的?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 这是对 “什么是好学” 这一问题的一种回答, 包括四个方面。 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 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 孔子说能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 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 的教育思想。 2.从

    18、八侑中可以看出“礼”和“乐”有什么作用? 乐是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 现,而仁则是人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礼、乐反映仁德。 3.“朝闻道,夕死可矣”中“道”指什么?如何理解? “道”在此处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 。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 践它, 有时为了捍卫它, 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 也是 “朝闻道, 夕死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内涵。 4. 如何认识雍也中的“文”和“质”? 说明了文与质的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高度概括了孔子的文、质思想。文与质是对立 统一、互相依存的,不可分离。质朴与文采同样

    19、重要。 5.什么是“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孔子认为,如果放任人 的本性而不立足于礼,那么整个社会从个人到整体都会乱了套, “仁”从这个层面上说,是 “礼”的内化和自觉。 6. 如何理解“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孔子认为,一切行为都应依照“礼”的准则。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礼”在人 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规范、约束作用。 颜渊听了孔子的教诲,既然“仁”是落实在“视、听、言、动”的行为当中的,那么最 重要的就是实践了。 7.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恕”? 在孔子看来, “恕”这个字是可以终身奉行的,而“恕”就是“己所不欲,

    20、勿施于人” 。 它在根本上与“仁”是相同的,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 第三课时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问题研讨 一、内容回顾(文章讲了君子之德的哪些方面) 1.安贫乐道,就有道而正 2.礼、乐以仁为基础 3.执着追求“道” (真理) 4.君子重义轻利 5.虚心学习,自我反省 6.文、质兼备,方为君子 7.“仁”为己任,要意志坚强 8.譬如为山平地,持之以恒 9.智、仁、勇的完美人格 10.克己复礼为仁 1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2.诗对人和社会的作用 二、联系自己的理解探究下面的问题 1. 孔子认为君子“好学”的标准是什么?这个标准在今天有何意义? 2. 根据孔子在论语 雍也一章中的阐

    21、述,你认为“文”和“质”的关系是什么? 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常被人们看成是伦理的消极原则,因为它只是强调人“不 要”做什么。那么,应如何理解这句话? 4.孔子认为: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试简要分析“仁”和“礼” “乐”的关系? 5. 学了 论语十二章之后,你受到哪些启发?对自己应该作怎样的要求?在生活 中如何践行“仁”?请结合篇章中的具体条目来谈一谈你的看法。 三、探究指导 1. 关于“好学”的标准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克制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做到 以下三点,才算达到了“可谓学也已”的要求。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君子不以饮食与居住

    22、为生活的第一要务。儒家追求“仁” 的道德理想,所以就需要人们节制对物质生活的过分要求,把重心放在道德修养上。 “敏于事而慎于言” 。对“饱、安”没有太多讲究的人,他的志趣与理想在别的地方, 为了更重要的志趣与理想,当然没有理由草率行事,他必须“敏于事而慎于言” 。 “就有道而正焉” 。稳重而不浮躁之人,不会自以为是,他必会经常检讨自己,以“有 道之人”为目标,正视听,清混淆,辨是非,从而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 2. 关于“文”和“质”的关系问题 孔子所言之“文” ,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所言之“质” ,指内在仁德。只有具备“仁” 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 。 文

    23、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 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应 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 3.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它不是消极的,而是暗含着一种积极的、正面的伦理原则: “己所欲,施于人。 ” 孔子明确地把这种意思表述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就是说,自己想要站 得住,就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要使别人通达。 在孔子的时代,这一原则意味着:自己对臣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服侍君上;自 己对儿子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服侍父亲;自己对弟弟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服侍 兄长;自己对

    24、朋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对待朋友。 放到我们这个时代,这一原则可以浅显地理解为,自己期望幸福,所以使别人幸福;自 己期望顺利,所以使别人顺利;自己期望得到尊敬,所以尊敬别人 4.关于“仁” “礼”和“乐”的关系 礼、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所以,乐必须 反映人的仁德。乐是表达人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 外在的表现。这里,孔子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 的问题。 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它来自固有的道德,是礼、乐所由之本。礼讲究谦让敬人, 乐须八音和谐,无相夺伦。一个人没有仁的本质,则无谦让敬人、和谐

    25、无夺等美德,即便行 礼奏乐,也不具有实质意义。 这里就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5.在我们的生活中如何践行“仁” 克己复礼 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很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理的,而有些欲望是不合理的甚至是不合 规的。比如,教学楼前的月季花开了,许多同学都有想要摘取的欲望,但是,学校的规章制 度有明确的规定:不得损坏公物。月季花是公物,所以我们就要抵住内心的诱惑,这样做就 是仁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与“己欲达而达人”是一致的。在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多关心一点, 多理解一点, 可是我们是否曾想过, 我们是否也做到了对周围人的关心和理解呢?从今天开 始,当我们希望爸妈、老师、朋友

    26、多给自己一点关心、一点理解的时候,我们先要有同样的 行为反之,同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体会文章特点 1. 比喻说理,形象生动 例如第 8 章,孔子以“堆土成山”为喻来阐述学习要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的道理, 易于人们理解和接受。 2.人物对话,栩栩如生。 有的章节通过对话刻画人物形象。如“颜渊问仁” ,孔子给予回答,接着颜渊又问具体 表现是什么,最后表示要坚决执行。对话间,一个善于思考、领悟,又坚决践行的弟子形象 与循循善诱的老师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3.哲学思辨,充满智慧。 文章节选了孔子的许多带有哲学思辨意味的名句, 例如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见 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些语句给人以深刻启示,表现了孔子非凡的智慧。 五、背诵全文


    注意事项

    本文((教学方案)儒家经典研习专题-《论语》十二章研习-1498.docx)为本站会员(汀枫)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