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文虚词推断技巧20242024年年高高考考语文专题复习语文专题复习作文眉批十个“而”郑逸梅在逸梅杂札中记载:清末苏州府中学堂国文教员是王鹤琴,学生滥用“而”字,王加眉批说:“当而而不而,不当而而而,而今而后,已而已而。”说说上面十个“而”字的用法可分为几类。活用作动词,意思是“用而字”表转折 起承接 协调语气年份年份卷别卷别题干表述题干表述(翻译翻译)设题角度设题角度命题特点命题特点2023全国甲卷(1)泫然欲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2)纭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1)虽、乎(2)以、所、之(1)虚词全部放在翻译中考查。(2)不考用法,只考虚词的意义。(3)重点放在高频
2、虚词上。全国乙卷(1)此若反国,必诛无礼,曹其首也则。(2)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1)若、则、也(2)于、之、以、其新高考卷(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群臣之礼,是以先之。(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1)之、以(2)而、焉新高考卷(1)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2)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1)而、之、乎(2)之、乎文言虚词分类一级一级以、而、之、其、为、于18个重点虚词区分易混用法二级二级乃、所、且、因、则、者三级三级乎、何、也、与、若、焉而、以、焉、与虚词六大推断技法位置推断法位置推断法同位互推法
3、同位互推法标志推断法标志推断法词性界定法词性界定法语境推断法语境推断法语法分析法语法分析法虚词 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推断其含义,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例1:如今人方为为刀俎,我为为鱼肉。主语:人、我 宾语:刀俎、鱼肉 两个“为”应为动词,作谓语,译为“是”例2:何辞为为?何辞,宾语前置句,即“辞何”,是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助词,不表示实在意义。一、语法分析法1.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2.今臣之刀十九年矣(庖丁解牛)3.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4.始臣之解牛之时(庖丁解牛)5.为国以礼(侍坐)谓语位置,动词,到 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助词,的 谓语
4、位置,动词,给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 介宾短语作状语,介词,用课堂小练 理解句意是理解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前提,因此,可以根据句子的大意来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句子大意:堆积土石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焉”是兼词:于之,于此二、句意推断法1.吾与点也(侍坐)2.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3.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4.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动词,赞同 动词,结交,亲附 兼词,从哪里/指代土地 代词,他们(人民)课堂小练 有些文言词的词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词性,可借助上下文的语境,推断其词性和用法。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1.吾欲之南海
5、,何如?2.送孟浩然之广陵3.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4.我见相如,必辱之。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三、词性界定法 动词,去、到、往 动词,去、到、往 动词,去、到、往 代词,代相如 结构助词,的 结构助词,不译,宾语前置句的标志。1.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4.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介词,和、跟、同 动词,亲近、亲附 动词,通“举”,推举,选举。句末语气助词,通“欤”,表示感叹或疑问语气。课堂小练一些特殊文言句式是以某些虚词为标志的,其用法是固定的。1.表被动:“见”“于”“为
6、”“为所”2.表宾语前置:“之”“是”3.判断句:“者”“也”“乃”“为”4.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是以”(因此)、“无以”(没有用来)、“无所”(没有.的人/物/事)四、标志推断法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唯陈言之务去。4.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5.积数月,乞食无所,憔悴自归。课堂小练被动,见、被被动,为所之,提宾的标志.也没有.的地方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例:“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兮辞并序)“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修饰的连词五、同位互推法1.
7、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3.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和“而”处于对称位置,表修饰关系的连词。“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趁着。“用”和“以”处于对应位置,任用。和“矣”相对,语气助词,没有实际意义。课堂小练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其皆出于此乎?在句首一般作代词/还常作语气副词,表反问或揣测。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 吾其还也。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期望、祈使语气。六、位置推断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金履祥字吉父,婺之兰溪人。幼而敏睿
8、,父兄稍授之书,即能记诵。比长,益自策励。及壮,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基则学于黄榦,而榦亲承朱熹之传者也。自是讲贯益密,造诣益邃。时宋之国事已不可为,履祥遂绝意进取。然负其经济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会襄樊之师日急,宋人坐视而不敢救,履祥因进牵制捣虚之策,请以重兵由海道直趋燕、蓟,则襄樊之师,将不攻而自解。且备叙海舶所经,凡州郡县邑,下至巨洋别岛,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宋终莫能用。及后朱瑄、张清献海运之利,而所由海道,视履祥先所上书,咫尺无异者,然后人服其精确。课堂小练下列句子中红色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而榦亲承朱熹之传者也。师道之不传也久也然负其经济之略其孰能讥
9、之乎基则学于黄榦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ABCDA句末,表判断句中,舒缓语气动词之后,代词句首,反问语气,难道人名前,“向”地名前,“在”动词前,“来”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B.D.解析解析:D项均为“有的、有人”。A项它/到、去。B项它/那些。C项哪里、怎么/他、他们。善刀而藏之杳不知其所之也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或取诸怀抱或师焉,或不焉C.焉用亡郑以陪邻犹且从师而问焉巩固训练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解析:D项均为“将要”。A项竟然/才。B项难道/一定、千万。C项却/用于加强
10、判断,就是。D.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度我至军中,公乃入B.其孰能讥之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不出,火且尽户口逃亡且尽巩固训练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解析:A项均为“因为”。B项同“尔”,你的/却。C项并且/尚且。D项就/然而。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B.而母立于兹而青于蓝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D.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欲速则不达巩固训练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解析:B项均为“在”。A项经由,通过/于是。C项比/向。D项替/被。B.D.A.君因我降项
11、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C.多于九土之城郭而耻学于师为击破沛公军为天下笑者巩固训练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解析:D项均为“了”。A项的样子/比。B项的样子/之。C项不译/那。A.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其闻道也固先乎吾B.盘盘焉,囷囷焉犹且从师而问焉C.夫晋,何厌之有客亦知夫水与月乎D.哙曰:“此迫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巩固训练代词副词连词介词助词人称代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疑问代词表范围、程度表范围、程度表时间、语气表时间、语气表频率、敬谦表频率、敬谦表并列、递进、假设、转折等表并列、递进、假设、转折等表时间、处所、对象、原因
12、等表时间、处所、对象、原因等表结构表结构表语气表语气吾、其、尔此、彼、其、之谁、何、胡、孰、安、恶、焉、奚毕、稍已、将、方;必、信、岂屡、每、复;窃、请、谨而、且、与以、于、因之、者、所也、耳、矣、焉总结梳理五类文言虚词种类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代 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近指远指虚指吾、余、予、帝王自称(朕、孤)女、汝、尔、而、乃、若之、其、厥、彼、渠此、斯、之、是、兹彼、夫、其某、或、莫谁、何、胡、孰、安、恶、焉、奚文言虚词 副词是用来修饰或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语气等的词。表程度表程度 表示表示“稍微稍微”的副词有的副词有:少、稍、略等。表示表示“更加更加”的副词有
13、的副词有:益、弥、愈、更、滋等。表示表示“非常、尤其非常、尤其”的副词有的副词有:最、极、甚、至、尤、良、绝、特、颇等。表范围表范围 表示表示“全、都全、都”的副词有的副词有:悉、皆、咸、俱、举、凡等。表示表示“只、不过只、不过”的副词有的副词有: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顾等。副 词 表示表示“曾经、已经曾经、已经”的副词有的副词有:既、已、曾、尝、向、初、始、昔等。表示表示“经常、一向经常、一向”的副词有的副词有:常、素、雅、恒、向等。表示表示“不久不久”的副词有的副词有:寻、旋、既而、未几、无何等。表示表示“正、恰好正、恰好”的副词有的副词有:会、正、适、方、属等。表示表示
14、“的确、实在的确、实在”的副词有的副词有:必、诚、信、良、固、果等。表示表示“大概、恐怕大概、恐怕”的副词有的副词有:其、盖、殆、庶、得无、无乃、庶几等。表时间表时间表语气表语气副 词 连词是连接词语、短语或句子并表示它们之间某种关系的词。主要表并列、递进、承接、选择、假设、转折、因果、目的等关系。若、如、即、使、苟、今、而、纵、令、诚、假令等连 词选择关系:选择关系:抑、或、其其等假设关系:假设关系:与、既、同、及、而、况、乃至等并列关系:并列关系:连 词况、并、且等递进关系:递进关系:则、乃、就、而、便、如、等承接关系:承接关系:然则、虽、然、奈、顾、但转折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因果关
15、系:目的关系:目的关系:因、是故、以致等以、以便、等文言虚词 介词是指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的前面,合起来表示时间、地点、原因、方式、对象的词。主要有:于、以、为、与、乎、因等。介 词助词是古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能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主要有:结构助词:结构助词:如之、者、所等。语气助词:语气助词:表示陈述语气的有:也、矣、焉、耳等。表示疑问语气的有:哉、乎、邪、为等。句首语气词有:夫、唯、盖等。音节助词:音节助词:如之、其、有、言等。助 词辨清四个文言虚词的混淆用法而表修饰 表承接表并列 表递进以介词表原因连词表原因与介词与连词表“和、跟、同”实词“与”和虚词“
16、与”焉表代词或兼词表语气助词 作为文言文中一个重要的虚词,它的主要用法是作为两项内容的连接词,表明前后内容和上下句之间的关系,但作为连词,构成的关系比较复杂。而用法辨别方法举例表修饰侧重“而”后面的动词,“而”前面的词作状语,修饰后面的动词。(连接状语和连接状语和后面动词后面动词,不翻译)夜缒而出吾尝终日而思矣表顺承“而”前后的词语有无时间上或逻辑上的先后先后顺序(不译或就、接着)广起,夺而杀尉朝济而夕设版焉用法辨别方法举例表并列“而”前后的词语是否地位相等,是否可以互换位置互换位置而不改变原意。侣鱼虾而友麋鹿蟹六跪而二螯表递进“而”连接的前后两项分别是包含包含主语和谓语的两个句子主语和谓语的
17、两个句子,并且在语意上后面内容对前面内容来说呈现更进一步的递进关系递进关系(而且、并且)。择其善者而从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而指出下列各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1)蟹六跪而二螯。(劝学)(2)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4)今人有大功而击之。(鸿门宴)(5)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6)项王按剑而跽曰。(鸿门宴)(7)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8)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赤壁赋)并列 和,或不译 顺承 就,接着,或不译 递进 并且,而且 转折却 因果关系因而 修饰,用于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目的来 方式或状态不译课堂小练 “以”在文言文
18、中是使用最广泛的一个虚词,在其众多的义项中,我们重点区分最易混淆的“以”表原因时的两类词性。词性辨别方法举例介词常与后面的代词、名词、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有修饰和限制作用(介宾短语后可加“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连词前后是被连接的两个部分,后一部分是前一部分的原因。没有修饰和限制作用,只起关联作用,且因果配套使用,即有因必有果(可以加“所以”或“之所以”)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以下面的“以”字均出自六国论,请试解释其意义。例句解释(可译出的义项)不赂者以赂者丧苟以天下之大以地事秦以有尺寸之地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举以予人以趋于亡因为凭借用,拿才用把以致以指出下列各句中“以
19、”的意义和用法。(1)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2)但以刘日薄西山。(3)不赂者以赂者丧。(4)臣以供养无主。介词,因为 连词,因为 介词,因为 介词,因为课堂小练词性辨别方法举例介词前后内容不是并列关系,二者位置不能互换。在句中前面可加入状语等其他成分当与秦相较连词前后内容为并列关系,二者能够互换位置而基本意思不变,且在句中作同一成分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与”作“和、跟、同”时,既可以作介词,又可以作连词。在某些试题中,此类“与”属于意义相同而用法不同,尤其需要注意辨别区分。另外,如何分清“与”是实词还是虚词,这也是个关键问题。与词类辨别方法举例实词看“与”的前后是构成完整语句,还是构成并列
20、短语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和“嬴”构成动宾短语,因此“与”是实词,翻译为“亲附、亲近”虚词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也。“与”前后都是名词,因此“与”是连词,翻译为“和、同”与指出下列各句中“与”的意义和用法。(1)未得与项羽相见(2)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3)则与一生彘肩 (4)吾与点也(5)恐年岁之不吾与(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介词,和、跟、同 连词,和、同 动词,给予、授予 动词,赞成 动词,等候,等待 连词,和、跟课堂小练焉如何区分“焉”作代词或兼词还是作语气助词?我们只要注意辨别,就有规律可循。只要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句尾的“焉”字即为语气助词,否则就是代词或兼词。词性辨别方
21、法举例语气助词(1)主语表示处所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2)主语是代替表示处所、范围、方位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指示代词(3)状语是表示处所、范围、对象、原因、方式的词语或短语(4)以上三种情况,句尾“焉”为语气助词(1)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陈述语气)(2)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陈述语气)(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疑问语气)指出下列各句中“焉”的意义和用法。(1)子亦有不利焉。(2)且焉置土石。(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4)万钟于我何加焉。(5)若不阙秦,将焉取之。(6)犹且从师而问焉。陈述语气助词,啊 疑问代词,哪里 兼词,于此,在这里 反问语气助词,呢 疑问代词,哪里 代词,代指老师课堂小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