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子四章老子四章壹文化常识文化常识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过着隐居生活。老老 子子走近作者n政治思想:老子在道德经第三章里,提出了他的“无为”思想。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设想要人们回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境界。老子崇尚“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论。是当
2、时较为先进的思想之一。n哲学思想: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朴素辩证法)。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道德”为纲宗,论述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之道,而多以而多以政治政治为旨归,乃所谓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内圣外王”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万经之王。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一,对传统
3、哲学、科学、政治、宗教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等产生了深刻影响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道德经是除了是除了圣经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文字发布量最多最多的文化名著。的文化名著。道德经道德经背景介绍背景介绍 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周朝式微,诸侯争霸周朝式微,诸侯争霸,战乱频频,战乱频频,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一些有识之士洞察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一些有识之士洞察祸福之机,深明成败之理,祸福之机,深明成败之理,认为只有避世韬晦,认为只有避世韬晦,才能保全个体的人格尊严和生命价值。才能保全个体的人格尊严和生命价值。在这种情况下,
4、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提出“无为而治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无为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老子的老子的“无为无为”不是不是“不为不为”而是含有而是含有“不不妄为妄为”“”“不乱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然规律的意思。数千年来,老子的。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无为”思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的影响。贰文本研习文本研习文本解析文本解析 三十三十辐共辐共一一毂毂(g),当当其其无无,有车之用
5、。,有车之用。埏埴埏埴(shn zh)以为以为器,当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户牖(y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第十一章)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共用共用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在在指车毂的中空指车毂的中空处处和泥和泥用来用来制作制作门窗门窗 有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车子、器皿、屋室)供
6、人方便利用,正是用,正是 无无 起了作用。起了作用。译文: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来安(来安装车轴)装车轴),才有了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才有了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间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间,才有了房屋,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所以,的作用。所以,“有有”(车子、器皿、房屋)供人方便利用,正是(车子、器皿、房屋)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无”(空间)起了作用(空间)起了作用
7、。文本探究文本探究举举例例论论证证车子车子器皿器皿居室居室三十辐共一毂三十辐共一毂埏埴以为器埏埴以为器凿户牖以为室凿户牖以为室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有”和和“无无”的相对性的相对性“有有”和和“无无”是对立统一的,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无无”让让“有有”发挥作用。正发挥作用。正如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如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车子的作用;有了器具中空了车子的作用;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具备器皿的作用;的地方,才具备器皿的作用;有了门窗四壁的空的部分,才有了门窗四壁的空的部分,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有了房屋的作用。有无相生有无相
8、生问:第十一章章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一个什么道理?问:第十一章章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一个什么道理?研读文本研读文本第十一章第十一章老子对老子对“有有”和和“无无”的认识,与世俗常见有何不同?的认识,与世俗常见有何不同?一般人一般人:只看到:只看到“实实”和和“有有”及其作用,忽略另及其作用,忽略另一面一面“空空”和和“无无”的作用;只会利用的作用;只会利用“有有”,不知,不知“有有”的功用是的功用是“无无”造就而成。造就而成。老子老子:把:把“无无”的作用突显出来,论述的作用突显出来,论述“有、无有、无”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没有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没有“无无”就无所
9、谓就无所谓“有有”。有无相生、对立统一,是道家的重要思想有无相生、对立统一,是道家的重要思想你言我语谈收获:你言我语谈收获:把老子关于有和无的辩证观点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请把老子关于有和无的辩证观点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请你说说围绕学习、读书、交友等具体事件,该怎样正确你说说围绕学习、读书、交友等具体事件,该怎样正确对对待待“有有”和和“无无”呢?呢?文本解析文本解析 企企者不立,跨者者不立,跨者不行不行,自,自见见(xin)者不明,者不明,自是自是者不彰,者不彰,自伐自伐者无功,者无功,自矜自矜者不者不长长(chng)。其在道也,曰。其在道也,曰余食赘余食赘(zhu)行行,物或物或恶恶(w)之,故
10、之,故有道者不有道者不处处(ch)。(第二十四章)(第二十四章)踮起后脚跟踮起后脚跟行走不稳行走不稳通通“现现”显露显露自以为是自以为是自我夸耀自我夸耀自我夸耀自我夸耀长久长久 (一说(一说zhngzhng,得到敬得到敬重)重)剩饭剩饭赘瘤赘瘤众人众人常常常常为,做为,做译文: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译文: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不能长久。用道的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不能长久。用道的观点来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
11、恶观点来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通晓道义的人不这样做。它们,所以通晓道义的人不这样做。研读文本研读文本第二十四章第二十四章老子列举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老子列举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它们错误的原因是什么?老子举例意在说明什么看法?它们错误的原因是什么?老子举例意在说明什么看法?企者企者用脚尖直立身体,违背人体自然规律。用脚尖直立身体,违背人体自然规律。跨者跨者迈大步行走,不是行走的最自然状态。迈大步行走,不是行走的最自然状态。自然状态才最适合自然状态才最适合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者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者以自
12、我为中心,是轻浮、急躁的表现,以自我为中心,是轻浮、急躁的表现,不够谦虚,会局限于自己狭隘的小范围和狭隘的主观意识。不够谦虚,会局限于自己狭隘的小范围和狭隘的主观意识。文本探究文本探究企者、跨者企者、跨者自见者、自是者、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自伐者、自矜者 违背规律违背规律 急于求成急于求成本本 质质 恶恶 果果 根根 源源 追逐显相追逐显相 看重我看重我“有有”有道者不处有道者不处余食赘行余食赘行令人厌恶令人厌恶举举例例排排比比比喻论证比喻论证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做法做法也同样也同样不会取得相应的
13、成果,不会取得相应的成果,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只有脚踏实地,不自以为是,不好高骛远,以一颗平常心去去面对,方可只有脚踏实地,不自以为是,不好高骛远,以一颗平常心去去面对,方可长久。长久。一个人有了一个人有了“自见自见”、“自是自是”、“自伐自伐”、“自矜自矜”的心病,一的心病,一定要及时反省,反省后要自我改正。定要及时反省,反省后要自我改正。你言我语谈收获:你言我语谈收获:现实中,有的老师或家长特别鼓励孩子去自我表现、现实中,有的老师或家长特别鼓励孩子去自我表现、自我展示,你对这种做法怎么看?自我展示,你对这种做法怎么看?文本
14、解析文本解析 知人知人者者智智,自知者,自知者明明。胜人胜人者有力,者有力,自胜者强自胜者强。知足者富,。知足者富,强强 (qing)行者行者有志。有志。不失其所者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久,死而不亡不亡者者寿寿。(第三十三章)。(第三十三章)了解别人了解别人智慧智慧明达明达战胜别人战胜别人宾语前置宾语前置胜自者强胜自者强勤勉而行的人勤勉而行的人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不消亡,不朽不消亡,不朽长寿,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长寿,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寿译文: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才是强大的。知道满足而
15、不妄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地去奋斗的人是有志气的。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后却永不磨灭的人就是长寿。文本探究文本探究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对偶排比对偶排比层层递进层层递进加强自我修养自知、自胜自知、自胜自足、强行自足、强行强调人强调人要要“自知自知”“”“自胜自胜”“”“知足知足”“”“强行强行”,加强自我修养。,加强自我修养。要做自知、自胜、自要做自知、自胜、自足、强行的人。足、强行的人。在老子看来在老子看来,“知人知人”、“胜人胜人”十分
16、重要十分重要,但是,但是“自知自知”、“自胜自胜”更加重要更加重要。他。他认为,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认为,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神风貌,从而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神风貌,从而“死而不亡死而不亡”。个人的精神修养,可以使人具有。个人的精神修养,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强、富、志、久、寿这些品格和素质,这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智、明、力、强、富、志、久、寿这些品格和素质,这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问:第二十四章用了什么手法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道理?问:第二十四章用了什么手法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17、?如何理解如何理解“知人者与自知者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胜人者与自胜者”?为什么说自知者、?为什么说自知者、自胜者境界更高?自胜者境界更高?“知人者知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是一般之智。,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是一般之智。“自知者自知者”,知人更知己,了解内心,是心灵之明,明于道。反省自身,把,知人更知己,了解内心,是心灵之明,明于道。反省自身,把握自己,体察生命本质。内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握自己,体察生命本质。内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胜人者胜人者”,凭借外在力量战胜别人,只是有力量。,凭借外在力量战胜别人,只是有力量。“自胜者自胜者”,凭借
18、内在意志战胜自我,克制欲望,摒除杂念;能把控自己的,凭借内在意志战胜自我,克制欲望,摒除杂念;能把控自己的人,才能达到无所不容、物我两忘的境界,才称得上强者。人,才能达到无所不容、物我两忘的境界,才称得上强者。深入品读,感悟赏析深入品读,感悟赏析l如何理解老子第三十三章中的“知人”“知足”“强行”?【明确明确】:老子认为,:老子认为,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对外的。对外的“知人知人”“”“胜人胜人”固然可贵,对内的固然可贵,对内的“自知自知”“”“自胜自胜”更为重要,更符合大道。更为重要,更符合大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让我们不但要向外探求,了解他人
19、,更要多和是让我们不但要向外探求,了解他人,更要多和自己对话,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与热爱,人生才有方向;看自己对话,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与热爱,人生才有方向;看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才能给人生以合理定位。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才能给人生以合理定位。“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是说一个人最难战胜的是自己。一个能够战胜是说一个人最难战胜的是自己。一个能够战胜自己、超越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自己、超越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知足者富知足者富”是说财富没有边界,一味地追逐财富,永不知足是说财富没有边界,一味地追逐财富,永不知足”,就永远,就永远不会满足,懂得
20、不会满足,懂得“知足知足”,才是一种真正的富足。,才是一种真正的富足。“强行者有志强行者有志”讲的是,唯有心怀大志者,方能坚持不懈。一个人的志向讲的是,唯有心怀大志者,方能坚持不懈。一个人的志向越远大,越强烈,就越能够坚持下去。反之,志向越弱,行动越不能持久。越远大,越强烈,就越能够坚持下去。反之,志向越弱,行动越不能持久。你言我语谈收获:你言我语谈收获:现实中,现实中,把把“知足者富知足者富”解释为解释为“知足常乐知足常乐”,或理,或理解为对物质生活不做过多要求就是富有,符合老子的观点解为对物质生活不做过多要求就是富有,符合老子的观点吗?吗?你怎么看?你怎么看?文本解析文本解析 其其安安易易
21、持持,其未,其未兆兆易易谋谋;其;其脆脆易易泮泮,其,其微微易易散散。为之。为之于未有于未有,治之,治之于未于未乱乱。合抱合抱之木,生之木,生于毫末于毫末;九层九层之台,起之台,起于累于累li土土;千里之行,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于足下。为为者败之,者败之,执执者失之。是以圣人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之从事,常,常于几于几j成而成而败败之。之。慎慎终终如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欲不欲,不,不贵贵难得之货,难得之货,学不学学不学,复复众人之所过,以众人之所过,以辅辅万物之自然而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不敢为。安稳安稳持守
22、持守征兆征兆谋划谋划脆弱脆弱同同“判判”,分离,分离 、分、分散散 细微细微散失散失状语后置。于,在状语后置。于,在未有:没有发生未有:没有发生两臂环抱两臂环抱状后句状后句 从从 极极细微细微九级九级状后句状后句 从从 一筐一筐土土状后句状后句 妄为妄为把持把持不妄为,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不妄为,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主谓取独主谓取独 做事做事在在 接接近近使失败使失败慎重对待慎重对待如同如同动词,想要动词,想要 名词,想要的名词,想要的东西东西重视重视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弥补弥补辅助辅助不妄加干预不妄加干预 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
23、,事物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没有发生前就早做准备,要在祸乱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没有发生前就早做准备,要在祸乱没有产生前就处理妥当。没有产生前就处理妥当。两臂环抱起来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土台,是从一筐筐两臂环抱起来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土台,是从一筐筐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强作妄为就会败事,执意把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强作妄为就会败事,执意把持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妄为,因此不会败事;不强行
24、把持,因此不会失去。持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妄为,因此不会败事;不强行把持,因此不会失去。人们做事,常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人们做事,常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使使事情失败了。事情失败了。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慎重),就不会使开始时那样(慎重),就不会使事情失败了。所以圣人事情失败了。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重视,不重视难得的货物,圣人总是学习难得的货物,圣人总是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常犯的过错,来辅助天地万,补救众人所常犯的过错,来辅助天地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妄加干预。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妄加干预。文本探究文本探究把
25、握先兆把握先兆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重视细节重视细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洞察先机洞察先机抓好细节抓好细节圣人无为圣人无为百姓慎终如始百姓慎终如始总总结结对对比比圣人辅万物之自然不敢为圣人辅万物之自然不敢为问:第六十四章中每一层之间有什么关系?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问:第六十四章中每一层之间有什么关系?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道理?道理?研读文本研读文本第六十四章第六十四章 观点一:相同。观点一:相同。“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26、;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下”,强调只有,强调只有从小处开始积累从小处开始积累,才能完成大事。,才能完成大事。荀子劝学中荀子劝学中“积土成山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也强调,也强调从小处积累的重要性从小处积累的重要性。从这个角。从这个角度来看,两者的思想是相同的。度来看,两者的思想是相同的。1 1、老子老子以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始于足
27、下”的排比句式来强调积累的重要性的排比句式来强调积累的重要性;荀子荀子在劝学中在劝学中“积土积土成山成山”“”“积水成渊积水成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海”也曾强调积累的重要性,两者的思想是否相同?也曾强调积累的重要性,两者的思想是否相同?研读文本研读文本第六十四章第六十四章 观点二:结论不同。观点二:结论不同。荀子荀子说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人要像蚯蚓那样“用用心一也心一也”,虽然,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也要“上食埃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下饮黄泉”,提
28、出了,提出了积极进取的主张积极进取的主张。老子老子则主张则主张“无为无为”“”“无执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常会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结局去完成,稍有松懈,常会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结局。你言我语谈收获:你言我语谈收获:在老子中,几乎通篇充满了在老子中,几乎通篇充满了“不争不争”的理念。如的理念。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夫唯不争,故无尤尤”“”“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不争而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善胜”等。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怎样看待竞争等。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怎样看待竞争这一问题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