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朱自清(朱自清(1898194818981948),原名自华,号),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后随父定居扬州。中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后随父定居扬州。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所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所作作背影荷塘月色春背影荷塘月色春等篇,为中等篇,为中国现代散文早期代表作,有朱自清全集国现代散文早期代表作,有朱自清全集出版。出版。作 者 简 介 19171917年,他报考北京大学时改用年,他报考北京大学时改用“朱自清朱自清”之名,意出楚辞之名,意出楚辞 卜居中卜居中“宁廉洁正直宁廉
2、洁正直以自清乎以自清乎”,意为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意为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他取他取“自清自清”为自己的名字,其寓意是勉励为自己的名字,其寓意是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同流合污,保持自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同流合污,保持自己的清白。己的清白。作 者 简 介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荷塘月色作于19271927年年7 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黑暗之之中。朱自清作为中。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
3、但是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静的。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酣()眠 煤屑()幽僻()踱()步 脉脉()霎()纤()腰 鷁首()棹()媛()女 沾裳()颤()动敛裾()参差()袅娜()蓊蓊(
4、)郁郁 峭楞楞()梵婀玲()弥望()斑驳()酣眠 ()hnxipdumshxinyzhoyunchngchnlin jcn cnio nuwngqio lng lngfnmb hn 【题【题 解】解】点明了点明了时间时间。指清华大学近春园里的大荷花池,指清华大学近春园里的大荷花池,表明表明地点地点;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象征作者心中向往的和谐象征作者心中向往的和谐宁静的境界。宁静的境界。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括层意。找出作者的行踪。找出作者的行踪。分析
5、作者的情感变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化。本文主要写了一件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什么事?整体感知第一部分(第一部分(1 1)交代了作者去荷塘的时交代了作者去荷塘的时间和缘由。间和缘由。第二部分(第二部分(2-32-3)描写去荷塘路上的景色描写去荷塘路上的景色。第四部分(第四部分(7-107-10)触景生情,思古、怀乡。触景生情,思古、怀乡。第三部分(第三部分(4-64-6)观赏荷塘景色观赏荷塘景色。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思考】【思考】1 1、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 2、作者为什么深更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散步呢、作者为什么深更半夜的时候去月下
6、散步呢?用原用原文中的话回答。文中的话回答。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文眼)作者的一次月下散步的经历 阅读全文,找出作者的行踪。赏四周(6)出家门(1)踱小路(2-3)观荷塘(4-5)回家(10)不宁静寻宁静便觉自己是自由的人:暂得宁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失宁静 阅读全文,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文章的线索明线游踪暗线情感王国维人间词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内容探究 阅读阅读2-32-3段段,去荷塘的路上,去荷塘的路上,环境环境有何特点?衬托有何特点?衬托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特点:幽静、寂静体现出作者内心的平静第四段月下荷塘描写的景物有哪些?是如何写的?荷叶:荷叶:荷花:荷花:荷香:荷香
7、:荷波:荷波:舞女的裙舞女的裙明珠、星星、美人明珠、星星、美人飘渺的歌声飘渺的歌声凝碧的波痕凝碧的波痕由远及近自上而下(比喻)(比喻)(比喻、拟人)(比喻、拟人)(通感)(通感)(比喻、拟人)(比喻、拟人)第五段荷塘月色描写的景物有哪些?找出描写的词语。月光月光 月影月影光与影光与影泻 浮 洗 笼鬼、画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朦 胧、柔 和比喻比喻、拟人通感修辞手法通感通感,也叫通感,也叫“移觉移觉”,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给人,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给人的感受时,依据生活的逻辑,把听觉、视觉、嗅觉、的感受时,依据生活的逻辑,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沟通起来,味觉和触觉等沟通起来,凭借各种感觉的相通
8、,互相凭借各种感觉的相通,互相映照,互相补充映照,互相补充,从而具体表达感受,以增强语言艺,从而具体表达感受,以增强语言艺术感染力的修辞方法。术感染力的修辞方法。修辞手法修辞手法通感通感例:(1)她笑得很甜。(2)人靓歌甜。(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味觉)(听觉转为味觉)(嗅觉转为听觉)(视觉转为听觉)第六段第六段荷塘荷塘四周四周描写的景物有哪些?描写的景物有哪些?整体的风光整体的风光蛙声蝉声水里树上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的 乍看像烟雾般树梢远山树缝灯光杨柳荷塘的四面荷塘的四面
9、由远及近、由静及动由远及近、由静及动 作者在赏荷塘时什么样的心境?此时的作者内作者在赏荷塘时什么样的心境?此时的作者内心还是宁静的吗?心还是宁静的吗?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虽然置身于热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虽然置身于热闹的氛围中闹的氛围中,内心却依然是内心却依然是孤独孤独的的,可见可见作者的作者的无奈无奈,那种想要找寻让自己不孤那种想要找寻让自己不孤独的方式却怎么也找不到的无奈。独的方式却怎么也找不到的无奈。“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第第7-97-9段中引用采莲赋和西洲曲的有何作用?段中引用采莲赋和西洲曲的有何作用?提示:采莲赋和西洲曲写的是什么内容?它为什么能引起作
10、者的共鸣?引用这两处古诗文表达了作者当时什么样的心境?写写采莲赋采莲赋中少年男女传情、嬉游的热闹场面,含蓄地表达了作中少年男女传情、嬉游的热闹场面,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向往,同时也表达出对现实生活的,同时也表达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不满。作者借用作者借用西洲曲西洲曲中男女的相思之情来表达自己的中男女的相思之情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思乡之情,也,也表达了对眼前寂寞、毫无生机的环境的表达了对眼前寂寞、毫无生机的环境的不满不满及对光明美好生活的及对光明美好生活的向往向往。唯美的荷塘月色正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文中幽美宁静诗意
11、朦胧的荷塘月色体现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心情,但他却无法摆脱黑暗现实带给自己的苦闷与孤独之感。夜赏荷塘月色正是作者想要摆脱现实苦闷获得片刻喜悦宁静心情最好的方式。读到此处,我们应该明白,文中荷塘的美景正是作者超脱现实走进梦幻世界的美好写照。从中可可以看出朱自清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之情通过唯美的荷塘月色很好地展示出来。因此,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就是情景交融。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1)(1)融情入景,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情景交融。作者将自己此时的感情巧妙的融入到对眼前作者将自己此时的感情巧妙的融入到对眼前景物的描绘之中,收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景物的描绘之中,收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2)(2)动静结合,赋予荷塘
12、生命力。动静结合,赋予荷塘生命力。而且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而且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动”的,的,“静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动与静相互衬托,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美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动与静相互衬托,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美。(3)(3)虚实结合,写出散文的神韵。虚实结合,写出散文的神韵。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所描绘出来的景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所描绘出来的景物的特点就是物的特点就是“虚虚”。对眼前景物客观特点的描绘就是。对眼前景物客观特点的描绘就是“实实”。总结主旨 朱自清通过在月下荷塘静谧幽美的景色中独处朱自清通过在月下荷塘静谧幽美的景色中独处的心境的心境反映了他反映了他抑郁孤寂、想超脱现实抑郁孤寂、想超脱现实寻求精神解寻求精神解脱脱却不可得却不可得的矛盾心情的矛盾心情,抒发了对国家前途与命运的抒发了对国家前途与命运的担忧及渴求自由的思想感情。担忧及渴求自由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