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第一单元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学目标壹貮叁了解消息的特点,进一步把握消息的内容及结构特点。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了解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行,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回顾历史,勿忘国耻,增强青少年对民族、国家、人类的责任感。新课导入新课导入u 日本右翼分子受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影响,企图抹杀南京大屠杀这段不光彩的历史。发生在1982年、1986年及2001年的审定通过歪曲历史的教科书事件,都充分说明了他们不顾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感情,歪曲和篡改历史的丑恶嘴脸。今天,我们就来通过一篇消息,翻开这段历史,看看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同学们对南京大同学们对南京
2、大屠杀了解多少?屠杀了解多少?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在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在南京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超过30万。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作者简介作者简介“钟声”,“中国之声”的简称,暗中蕴含有“警世钟声”的寓意。它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署名,以“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自2008 年11 月推出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这是人民日报国际部继“国纪平”之后创立的又一新的署名
3、评论,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与“国纪平”的重大题材、深入评析形成互补。写作背景写作背景u 2014 年2 月27 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 月13 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决议的通过,使得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上升为国家层面,表明了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u 2014 年12 月13 日,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出席首个国家公祭日。根据国务院批复,自2014 年起,每年的12 月13 日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主会场下半旗。国殇()铭
4、文()悼念()篡改()警惕()呓语()缅怀()矢志()mngmngcuncunminminshng shng dodoy y shshtt读清字音读清字音解释词义解释词义初衷:最初的心愿。杀戮:杀害(多指大量地);屠杀。篡改:别有用心地改动或曲解。抵赖:用谎言和狡辩否认所犯过失或罪行。妄图:狂妄地谋划。辱没:玷污;使不光彩。呓语:梦话。遁形:隐藏形体。铭记:深深地记在心里。彰显:鲜明地显示。惨绝人寰: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人寰,人间。层次结构层次结构第一部分(第一部分(1):引出评论的话题,:引出评论的话题,概述第四个公祭日悼念死难同胞的概述第四个公祭日悼念死难同胞的情形,指
5、出中国人民是永远牢记历情形,指出中国人民是永远牢记历史、维护和平与正义的。史、维护和平与正义的。第二部分(第二部分(2-4):概述世界各地的:概述世界各地的正义人士纪念南京大屠杀的活动,正义人士纪念南京大屠杀的活动,揭露和批判日本右翼妄图辱没真相揭露和批判日本右翼妄图辱没真相的丑恶行径,指出正义力量的强大,的丑恶行径,指出正义力量的强大,历史是不容忘记的。历史是不容忘记的。第三部分(第三部分(5-6):总结、号召,强:总结、号召,强调我们会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开调我们会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开创未来,以捍卫世界和平。创未来,以捍卫世界和平。全文分析全文分析1.1.文章开头引用公家公祭鼎上的铭文有
6、什么作用?文章开头引用公家公祭鼎上的铭文有什么作用?u 引用国家公祭鼎铭文中语句引出评论的话题,开篇显示出一种庄重的气氛,吸引读者的关注。2.2.第段综述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第段综述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u 这段综述选择了世界上多个地区、不同阶层、多种形式的与南京大屠杀相关的纪念活动,多国度、多阶层、多角度的材料,更有说服力,强有力地证明了历史是没有被忘却的,令人信服。全文分析全文分析3.3.第、段着重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第、段着重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u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用第段正义之士四个不同的纪念活动与第段右翼分子美化侵略战争、扭曲历史的两个反面事例做对比,揭露了日本
7、右翼分子辱没真相和良知的滑稽、丑陋嘴脸。全文分析全文分析4.4.第段间接引用弗雷德第段间接引用弗雷德 阿门的话有何深意与作用?阿门的话有何深意与作用?u 80年,沧海桑田,南京由饱受二战战火摧残的“典型”,成为国际和平城市,昭示了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传统和坚定信念。弗雷德阿门是国际和平城市协会项目执行会长,间接引述他的话,有权威性和说服力。5.5.第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第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u 第段运用了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合作探究合作探究1.1.这篇新闻评论是怎样针对实事展开评论的?这篇新闻评论是怎样针对实事展开评论的?u 文章开始引述国家公祭鼎铭文的语句,引出话题,揭示我们举行国
8、家公祭是为永远牢记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这一观点。然后又评述世界各地爱好和平的正义人士组织的相关纪念活动,指出历史是不可能被忘却的。文章也注意到,当今时代,仍有日本右翼辱没历史真相的丑恶行径发生。文章通过引述国际社会对日本右翼的批判,分析指出“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接着文章通过南京由被战火摧残的“恐怖之城”发展为“和平之城”的事实,号召人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照应话题,深化论证效果。本文主旨本文主旨这篇评论由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写起,概述了世界各地正义人士组织的纪念活动,告诉人们历史是不容忘记的;也批判了日本右翼势力
9、妄图篡改历史的丑恶行径。以南京由“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的沧桑巨变,鼓舞、召唤人们铭记历史、捍卫和平、开创未来。课后作业课后作业在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第二段,作者连续举例,通过国际社会正义之士兵铭记历史、纪念死难者的活动,表明捍卫世界和平是人类的主流;作者在指出日本右翼分子顽固时,也是连续举例,让读者知道他们的丑恶嘴脸。用连续举例的方法,试写一段话,并进行评议,论证某个观点。(250字左右)课后作业课后作业答案:古人云:“自古英才出寒门。”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明代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荷兰画家梵高也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去打工。他们都是幼时贫困而后成才的非常之人,寒门是他们植根的土壤,也正是这贫瘠的土壤使他们顽强生长,坚忍不拔,最终成为参天大树,开出成功之花。由此看来,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摆脱贫困的信心和斗志。穷则思变,越是贫困,越激励人奋发向上,可见,贫困是一笔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