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孟子三章(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1.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2.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3.3.反复诵读,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理反复诵读,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理解解“人和人和”的现实意义。的现实意义。重点:重点:读懂文章,理解文章观点和把握文章思路。读懂文章,理解文章观点和把握文章思路。难点:难点:通过画文章结构图,整体把握文章思路,理解通过画文章结构图,整体把握文章思路,理解“人和人和”的现实的现实意义。意义。初中语文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初中语文知人
2、论世: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知人论世: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 约前约前372372 前前289289,战国时战国时期期邹国人邹国人思想家思想家 、教教 育家、育家、“亚圣亚圣 ”仁政仁政”王道王道 ”民贵君轻民贵君轻 ”性善论性善论 ”孟子孟子初中语文知人论世: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知人论世: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 孟子生活的社会动荡不安,是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孟子生活的社会动荡不安,是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各大国之间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庖有肥
3、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了“民贵君轻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是“独夫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的观点;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人民可以推翻他的观点;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才能统一天下。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处游说,宣
4、扬他的“仁政仁政”“”“王道王道”,并把这个希望寄托在统治者发,并把这个希望寄托在统治者发“仁心仁心”上,力图维护西周的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上,力图维护西周的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业,“黎民不饥不寒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的目的。争地以战,争地以战,杀人盈野;杀人盈野;争城以战,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杀人盈城。孟子孟子 离娄上离娄上庖有肥肉,庖有肥肉,厩有肥马。厩有肥马。孟子孟子 梁惠王上梁惠王上仰不足以事父母,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乐岁终身苦,凶凶年不免于死亡。年不免于死亡。孟子孟子 梁惠王上梁惠王上初中语文知人论世:了解孟
5、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知人论世: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四书四书 ”: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初中语文知人论世: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知人论世: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 孟子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孟子一书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孟子一书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点和政治活动,为研究孟子及思孟学派的主要材料。分梁惠王公为研究孟子及思孟学派的主要材料。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篇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篇,共二百六共二百六十一
6、章。宋朝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十一章。宋朝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四书书”。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很大。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很大。天时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之城,七里里/之郭,之郭,环而攻之环而攻之/而不胜。夫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得天时/者矣,然而者矣,然而/不不胜者,是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天时不如地利/也。城也。城/非非不高也,池不高也,池/非不深也,非不深也,兵革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非不多也,委而多也,委而/去之,
7、去之,是是/地利不如地利不如人和人和/也。故曰:域民也。故曰:域民/不以不以/封疆之界,固国封疆之界,固国/不以不以/山溪之险,山溪之险,威天下威天下/不以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寡助。寡助助/之至,亲戚之至,亲戚/畔之;多助畔之;多助/之至,天下之至,天下/顺之。以顺之。以/天下之所顺,天下之所顺,攻攻/亲戚之所畔,故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必胜矣。初中语文初中语文初读课文初读课文疏通文意疏通文意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七里之郭,环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
8、而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池非不深也,非不深也,兵革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是地利不如人和也。三里之城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三里的内城。环环围。围。池池护城河。护城河。兵革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胃、盾之类。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胃、盾之类。委而去之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意思是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译文: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
9、比不上人和。(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译文: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必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时之处,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啊。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定有得天时之处,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啊。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一方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
10、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疏通文意疏通文意故曰: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得道者多助,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至,亲戚亲戚 畔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域的边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
11、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得道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至至)极点。极点。亲戚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畔畔同同“叛叛”,背叛。,背叛。故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这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得道者”。译文: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
12、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译文: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人都反对的寡助之君,
13、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顺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人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就一定能胜利。通假字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寡助之至,亲戚畔畔之之“畔畔”同同“叛叛”,背叛,背叛古今异义古今异义古义古义今义今义委委而去之而去之放弃放弃委屈委屈池池非不深也非不深也护城河护城河池塘池塘固固国国不以山溪之险不以山溪之险国防国防国家国家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利利地地利利不如人和不如人和有利条件有利条件兵革非不坚兵革非不坚利利也也锋利锋利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形
14、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巩固巩固威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第一句: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第一句: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第二三句:分析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第二三句:分析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第四句:分析守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地第四句:分析守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利不如人和。第五句:提出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依靠封第五句:提出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依靠封疆、山溪、兵革。疆、山溪、兵革。第六句:提出第六句: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观点。的观点。第
15、七句:分析得道和失道的后果。第七句:分析得道和失道的后果。第八句:提出得道的君子能战胜失道之人的结论。第八句:提出得道的君子能战胜失道之人的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梳理思路梳理思路梳理思路梳理思路梳理思路梳理思路对于对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你是如何理解的?请从历史或现实中你是如何理解的?请从历史或现实中另举一两个例另举一两个例子来证明你的观点。请写一段子来证明你的观点。请写一段150150字左右字左右的文字,进行有的文字,进行有理有据的阐述。理有据的阐述。初中语文深入探究深入探究 “天时天时”指的是适
16、宜做某事的气候条件,指的是适宜做某事的气候条件,“地利地利”指的是指的是地地理优势,理优势,“人和人和”指的是人事指的是人事协和、民心和乐。这句话告诉协和、民心和乐。这句话告诉我我们,赢得民心、内部团结非常的重要。在人民解放们,赢得民心、内部团结非常的重要。在人民解放军百万军百万大大军横渡长江一文中提到军横渡长江一文中提到“西路西路军当面之敌纷纷溃退,毫无军当面之敌纷纷溃退,毫无斗斗志志 ”这是因为这是因为“国民党的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打了”。当时解放战争。当时解放战争进入到了最后阶段,全国人民和广大爱进入到了最后阶段,全国人民和广大爱好好和平的
17、国民党官兵都强烈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希望结束和平的国民党官兵都强烈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希望结束内内战。蒋介石政府虽然占据战。蒋介石政府虽然占据长江天险,也就是地利的优势,但长江天险,也就是地利的优势,但是是他们尽失民心、内部离散,导致他们尽失民心、内部离散,导致“寡寡助之至助之至”,失败是必然,失败是必然的。的。而我人民解放军却拥有了民众的而我人民解放军却拥有了民众的支持,内部也是紧密团结支持,内部也是紧密团结的,赢得胜利是必然的。的,赢得胜利是必然的。初中语文初中语文深入探究深入探究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意思是说施行仁政的君的意思是说施行仁政的君主主会得到广
18、泛的拥护,不行仁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行仁政的君主则会失去民心。周文王和政的君主则会失去民心。周文王和商纣王的故事能够商纣王的故事能够证明这一点。文王姬昌为西伯侯的时候,礼证明这一点。文王姬昌为西伯侯的时候,礼贤下士,爱护百姓,百贤下士,爱护百姓,百姓生活安定,所以人民拥护,贤士归姓生活安定,所以人民拥护,贤士归 心,为后来武王伐纣,西周灭商奠定了基础。商纣王虽然心,为后来武王伐纣,西周灭商奠定了基础。商纣王虽然天资天资敏捷,却不行仁政,他滥用民力、横征暴敛,敏捷,却不行仁政,他滥用民力、横征暴敛,以酷刑残以酷刑残害大臣害大臣和百姓,最终和百姓,最终众叛亲离,葬送了商朝的天下。众叛亲离,葬送了商朝的天下。初中语文深入探究深入探究课堂小结课堂小结 文章开头先提出文章开头先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这一观点,然后分别就观点,然后分别就“天时天时”与与“地利地利”、“地利地利”与与“人和人和”作比较,指明作比较,指明“人和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最后由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最后由“人人和和”推演得出推演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的结论。1.诵读文章。2.结合历史或现实中的例子谈谈对孟子观点的理解。初中语文课后作业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