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单元:分与合课题一:2-5的分与合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第一册教科书第3435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分实物的活动,探索并掌握2-5的分与合,进一步加深对2-5各数的理解。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认识数的分与合的过程,体会“分”与“合”的思想,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和推理能力。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初步体会“分”与“合”的关系。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2-5的分与合。 教具、学具准备:圆片5个教学过程: 一、 4的分与合(一)4可以分成几和几探究分法:(1)提问:果园里的桃子熟了,数数看,老师摘下了几个?把4个桃子放在两个盘子里,可以怎样放?请小朋友们先想一想,再回答。(2)演示
2、:学生说教师动态图演示,依次呈现如下三种分法。(指导说:我把4个桃分成几个和几个)(3) 记录:我们把这些分法记下来!我们来看第一种分法,4个桃用数字4来表示,这里的1个桃用数字几表示?3个桃呢?于是,我们就说:4可以分成1和3(结合板书: 4 让学生说一说) 1 3提出要求:根据另外两种分法,4还可以分成几和几?看图说一说。(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 4 4 ) 2 2 3 1要求学生按板书顺序依次读一读3个分解式,初步体会分解过程中的思考方法。(二) 几和几合成4对比思考:1提问:这些每两个盘子里的桃子合起来是几个? 指导说:1个桃和3个桃合起来是4个。 2个桃和2个桃合起来是4个。3个桃和
3、1个桃合起来是4个。2 提问:从下往上看,你能根据4的不同分法说出几和几可以合成4吗?同桌小朋友互相说一说。3 指导读: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分别说一说几和几可以合成4。4 介绍:像这样的式子,自上而下是分,4可以分成1和3;从下到上是合,1和3可以合成4,我们把它称为分合式。(板书分合式)5梳理:现在跟着老师把4的分与合一起来说一说吧!(板书课题:分与合)哪位小朋友最厉害,可以把分与合连起来说给大家听?(指名两生说一说)二、5的分与合(一)5可以分成几和几1提出问题:真棒,你们能说出4的分与合了,老师还想考考大家呢!看,又添了一个桃子,这回是5个桃子了。你能把这5个桃子也来分一分吗?2学生
4、操作(1)尝试:5个桃子可以分成几个和几个呢?自己用花片代替桃子,边分边说说看。(2)交流:谁能上来分给大家看?你能说一说分合式吗?(结合学生的回答,相应板书)预设一:5可以分成2和3,还有吗?5可以分成3和2。问:你是怎么知道的?生:只要倒过来看。师:也可以从这边看起!预设二:5可以分成2和3,还有吗?5可以分成1和4。还有吗?随便他说哪种,都问:这种分法其实和黑板上哪种分法一样的?只要倒过来看就行了。那这种分法呢?还可以怎么说?(4) 比较:选择最后投影的学生作品图,提问:根据这幅图的摆法,我们这样分一次,就可以把5的两种分法都说出来了,谁来试一试?你能再说说这两个分法有什么关系吗?揭示:
5、这两个分法是同一种分法的两种不同表达,我们可以根据一种表示方法推想出另一种表示方法。(5) 挑战:那剩下的这两个分法是同一种分法吗?可以用一张图表示,谁来试一试?(生投影展示)4的3个分法里,也有两个分法能用一张图表示,是哪两个,谁来指一指。(二)几和几合成51.尝试说:刚才我们找到了5可以分成几和几,现在谁会看着分合式说说几和几合成5?(指名读,齐读)2.变化说:其实我们还可以看着手说5的分与合!一起来试试!指名一生说。三、2、3的分与合1尝试:现在啊,咱们不摆东西了,你能不能看着图找到2和3的分与合呢?(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2.交流:2可以分成几和几?(根据回答出示课件)两个圆一个是红
6、色的,一个是黄色的。3可以分成几和几呢?你又是怎么看的?3. 总结:今天我们找到了2、3、4、5的分与合,开心吗?(板书完整课题)4. 追问: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指示1可以用分与合说一说吗?四、巩固练习过渡:老师看到大家学得这么棒,也开心啊!所以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游戏,我们一起来做做看!“想想做做”第3题(1)审题:小火车上看大家这么开心,也赶来了!谁来说说,从图上你看懂了什么?(每节车厢上的两个数正好合成车头上的数)(2)指导:这节车厢上只有下面的一个数2,上面应该填几?(要求说完整)(3)游戏:接下来,老师想奖励这节课表现好的小朋友上来找一找、贴一贴,这些空位上应该填几呢?指名报数卡,并说出分与合。(4)观察:仔细看看呢,你能发现这里的规律吗?(5)比较:5又拉着一节车厢过来了,这时,它又有什么规律呢? 1 4 2 35 4 1 3 2揭示:看来,不管哪一种分法,它们都有规律,都做到了有序。(6) 挑战:今天我们学习了2、3、4、5的分与合,认识了分合式,观察一下它们,分别都有几个分合式?提问:2有1个分合式,3有两个,4有3个,5有4个,你发现了什么?那6呢?10呢?这只是猜想,数学的真理是要验证的,有兴趣的小朋友课后可以自己写一写,看看我们的结论对不对? 【教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