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2023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 目 录第一章1第一节多种多样的区域1第二节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7第一章综合测试13第二章22第一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22第二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28第三节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
2、型发展33第二章综合测试39第三章47第一节城市的辐射功能47第二节地区产业结构变化52第三章综合测试57第四章67第一节流域内协调发展67第二节资源跨区域调配73第三节产业转移78第四节国际合作83第四章综合测试86期未综合测试(一)95期未综合测试(二)105第一章第一节多种多样的区域一、基础巩固读我国西北某地区新垦区位置图,完成第12题。1.该流域新垦区()A.区域的界线与行政边界一致B.区域内部农业生产无相似性C.区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水源D.与非农垦区相互独立2.图中伊宁市与新垦区的关系表现为()新垦区是相对较低层级的区域,空间尺度较小伊宁市是相对较高层级的区域,空间尺度较大伊宁市和
3、新垦区两个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伊宁市和新垦区是独立发展的A.B.C.D.答案:1.C2.D解析:第1题,西北地区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是水源,因此区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水源,C项正确。读图可知,新垦区的界线与行政边界不一致,A项错误;区域内部农业生产都靠近水源地,B项错误;新垦区与非农垦区河流是相互联系的,D项错误。第2题,读图可知,伊宁市是相对较高层级的区域,空间尺度较大,新垦区相反,两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第34题。图1图23.图1、图2划分的分别是()A.地形区、自然区B.行政区、工业区C.自然区、行政区D.地
4、形区、工业区4.有关两图中区域划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图1所示各区域是按照综合指标划分的B.图2所示各区域是以经纬线为标准划分的C.图1所示各区域特征差异较大D.图2所示各区域有大有小,可分为不同层级的区域答案:3.C4.C解析:第3题,图1所示各区域反映了非洲西北部地区从北向南植被的地域分异,故划分的是自然区;根据区域轮廓及国界线可以确定图2为非洲西北部国家分布图,故划分的是行政区。第4题,图1所示为非洲西北部植被类型的划分,图中区域是按单一指标划分的,各植被区之间区域特征差异较大;图2为非洲西北部国家分布图,图中区域有些是依照经纬线划分的,有些是以河流、山脉为自然标志划分的,图2中的区
5、域虽有大有小,但为同一个层级,即国家。荔枝原产于我国亚热带地区,喜温暖湿润环境,冬季不耐低温霜冻。下图为广东省荔枝生产适宜区()、次适宜区()、不适宜区()区划图。读图,完成第56题。5.划分荔枝生产适宜区的主要指标是()A.气候B.土壤C.市场D.水源6.区被划为荔枝生产不适宜区的主要原因是()A.光照弱B.降水少C.多大风D.易出现低温冻害答案:5.A6.D解析:第5题,依据材料可知,荔枝生长主要受气候条件影响,则划分荔枝生产适宜区的主要指标是气候。第6题,荔枝生长过程中,冬季不耐低温霜冻,而图中区在三个区域中纬度最高,则该区域划分为不适宜区的主要原因是冬季易出现低温冻害。2018年10月
6、1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10月29日,2018“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介绍会在海南博鳌召开。据此完成第78题。7.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划定的指标是()A.气候B.经济C.文化D.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8.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的目的是()A.保护生态环境B.保护传统文化C.增强文化创新能力D.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答案:7.D8.D解析:政府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这一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划定了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甲、乙为我国两个盆地图。读图,完成第911题。9.甲、乙两盆地中河流()A.河流域属于自然区B.河是我国含沙量最大的
7、河流C.河初春有凌汛现象出现D.河流域的边界是不明确的10.甲、乙两盆地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都是()A.水运便利B.劳动力充足C.天然气资源丰富D.气候适宜11.关于甲、乙两盆地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盆地层级比乙盆地高B.甲盆地所在省级行政区界线明确C.乙盆地是根据人文特征划分出来的D.两盆地具有相同的发展条件和发展方向答案:9.A10.C11.B解析:第9题,结合经纬网可知,甲、乙两盆地分别为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两盆地中河流分别为塔里木河和长江。结合区域的分类和特点及两河流水文特征即可判断出答案。第10题,两盆地都是我国天然气资源丰富地区,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第11题,甲、乙两盆地
8、均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属于同一层级的区域;甲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界线明确;乙盆地是根据自然特征中的地形特征划分出来的;两盆地由于面积大小和地理位置的差异,具有不同的发展条件和发展方向。12.区域会因面积大小和地理位置的差异,具有不同的发展条件和发展方向。下面为世界两个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甲、乙两个地区面积较大的是,判断的依据是。 (2)比较甲、乙两地区的自然条件。区域因素相同点不同点甲地乙地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3)比较甲、乙两地区发展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相同点不同点甲地乙地 答案:(1)乙乙所跨经纬度大(2)区域因素相同
9、点不同点甲地乙地地理位置都濒临海洋濒临太平洋濒临大西洋地形均以平原为主地处长江三角洲位于西欧平原和中欧平原气候均为湿润的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河流河网稠密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径流平稳(3)相同点不同点甲地乙地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劳动力充足资源丰富、技术发达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甲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度在120E附近,东西约跨4,纬度在30N以北,南北约跨3;乙为中欧平原和西欧平原,经度在10E附近,东西约跨20,纬度在50N附近,南北约跨纬度15。第(2)题,两地区都濒临海洋,气候湿润,地形平坦,河网稠密,交通便利,消费市场广阔,但甲地区濒临太平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河
10、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乙地区濒临大西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河流径流平稳。第(3)题,甲、乙两地区相比较,甲地区劳动力资源更丰富,乙地区矿产资源更丰富,技术更发达。二、能力提升读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示意图,完成第12题。1.该图所表达的区域特征是()A.图中各区域的划分依据不同B.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C.降水量是划分干湿地区的唯一指标D.区域的面积、范围和界线都是明确的2.半干旱区多是草原放牧区,湿润、半湿润区多是农耕区,这反映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A.发展水平B.生活特点C.发展方向D.发展条件答案:1.B2.C解析:第1题,干湿地区是根据多年平均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来划分的
11、。各区域内体现了内部特定性质的相对一致性。该图是说明干湿地区划分方法的示意图,干湿区的界线不是明确的,因而其面积和范围也不明确。第2题,在不同的干湿地区,产生了不同的生产类型,说明地理环境的差异影响区域的发展方向,这是我们研究区域和划分区域的目的之一。读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图,完成第34题。3.关于图示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A.各区域间有着从属关系B.各区域是按照特定指标划分的C.各区域没有任何联系D.各区域间有明确的界线4.图示各个区域()A.是按人文要素划分的B.空间尺度较小,描述内容较宏观C.面积、范围经常变化D.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答案:3.B4.D解析:第3题,图中气候区是按照降水
12、和气温的特征(特定指标)划分的,B项正确;各区域间不存在从属关系,A项错误;区域具有开放性特点,彼此间并非没有联系,C项错误;气候区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D项错误。第4题,气候区一般是在降水和气温的基础上按照自然要素划分的,A项错误;区域空间尺度越大,描述的内容越宏观,B项错误;区域面积和范围相对固定,内部特征也相对一致,C项错误,D项正确。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图是一帧剪纸作品。据此完成第57题。5.上图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A.
13、四川盆地B.华北平原C.珠江三角洲D.苏浙一带6.该景观主要分布区的发展可以促进较高层级区域的发展,该较高层级区域为()A.环渤海城市群B.雄安新区C.京津冀地区D.长江三角洲地区7.该景观主要分布区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A.川剧B.豫剧C.粤剧D.越剧答案:5.D6.D7.D解析:第5题,由材料可知,剪纸表现的内容可以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图中反映出的小桥、流水、人家是江南水乡苏浙一带的景观,故选D项。第6题,不同层级的区域发展可以相互促进。该景观主要分布区位于苏浙一带,其发展会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第7题,文化在不同区域有不同表现,川剧主要流行于四川等地,豫剧主要流行于河
14、南等地,粤剧主要流行于广东等地,越剧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等地,故选D项。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喀什全称“喀什噶尔”,意为玉石集中之地。15世纪新航路开辟之前,喀什作为“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一直是中外商人云集的国际商埠。喀什地区是中国的西大门,与中亚、西亚和南亚的多个国家接壤,有5个一类国家对外开放口岸,区位优势明显。喀什地区蕴藏有金、铜、铝、锌、镍、钒、钛、水晶、云母等63种矿产,石膏产量居全国前列,蛇纹石储量居全国第三位,石油、天然气、玉石等矿藏储量丰富。材料二喀什所在地区简图(图甲)和深圳所在地区简图(图乙)。(1)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区域之间往往存在较大
15、差异。据图说明喀什所在地区和深圳所在地区城市分布特点的异同。(2)作为同一尺度的区域,两地在农业方面具有不同的发展条件和发展方向。比较喀什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特色农业及农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完成下表。地区喀什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特色农业基塘农业农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3)深圳和喀什经济特区都是政府为了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而划定的区域。试比较说明深圳和喀什成为经济特区的优势条件。答案:(1)共同点:多沿铁路线分布。不同点:喀什所在地区的城市多分布在山麓和绿洲上;深圳所在地区的城市多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沿海。(2)绿洲农业水资源不足人均耕地少(耕地不足)(3)深圳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邻近东南亚,是
16、我国著名侨乡;劳动力丰富。喀什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地处我国联系中亚、西亚和南亚的枢纽位置。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两城市分布特点的异同。第(2)题,喀什地区气候干旱,依靠冰雪融水形成绿洲农业;而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降水丰沛,发展了基塘农业。第(3)题,分析材料可回答深圳和喀什成为经济特区的优势条件。第二节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一、基础巩固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中水、气、植被相互作用图,完成第12题。1.图中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增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2.
17、该示意图体现了()A.区域差异性B.区域整体性C.区域关联性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答案:1.B2.B解析:第1题,结合该区域农业系统中水、气、植被相互作用图所反映的各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即可判断各环节名称。第2题,该图反映了区域内各个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是区域整体性的表现。甲、乙、丙、丁四幅图为世界文化遗产景观图。读图,完成第34题。3.关于甲、乙、丙、丁四幅图中地理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图所在地形区的植被以针叶林为主B.乙图所在地形区东临太平洋,地震活动较频繁C.丙图所在地形区季风气候显著D.丁图中长城以北地区植被少,土地荒漠化严重4.关于甲图所在地区人们
18、的农业生产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粮食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B.主要从事旱地耕作C.畜牧活动是主要农业活动D.经济作物以大豆和油菜为主答案:3.D4.A解析:第3题,从图中信息来看,甲图所在地形区位于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乙图所在地形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壳相对稳定,地震活动较少;丙图所在地形区为内蒙古高原,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丁图中长城以北地区主要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降水较少,土地荒漠化严重。第4题,甲图所在地区位于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粮食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我国南、北方自然特征存在差异,导致建筑物景观明显不同。据此完成第56题。5.下列有关我国南、
19、北方建筑物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A.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弱B.北方民居的墙体薄,南方民居的墙体厚C.北方民居屋顶坡度较南方的小D.北方民居的屋檐较南方的宽6.地理环境的差异是造成我国南、北方建筑物特点不同的主要原因。下列有关北方建筑物特点及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A.正南正北的方位观较强平原地形B.墙体严实厚重(保温御寒)冬季寒冷漫长C.屋顶坡度大(利于排水)降水量大D.房屋进深和高度大(利于通风、纳凉)夏季湿热答案:5.C6.B解析:南方和北方民居建筑风格的差异反映了南方和北方自然环境,尤其是气候上的差异,南方湿热、北方干冷。第5题,北方地区降水少,屋顶坡度比南方小。第6题,北方
20、地区冬季寒冷漫长,与南方相比墙体严实厚重,利于保温御寒。读我国某年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水资源、人口及耕地比例对照图,完成第78题。7.下列说法与图中内容相符的是()A.我国人口重心在北方地区B.耕地面积南方多于北方C.南方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北方的一半D.北方水土资源搭配更佳8.造成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差异大的主要原因是两地()A.河流、湖泊数量差异大B.年降水总量差异大C.植被覆盖率差异大D.年蒸发总量差异大答案:7.C8.B解析:第7题,由图可知,我国人口比重南方大于北方,耕地面积北方多于南方;估算知南方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北方的一半;北方水资源比重远小于耕地资源比重,水土资源配合欠佳。
21、第8题,我国北方水资源总量与南方差异大,主要是北方降水偏少引起的。读甲、乙两区域简图,完成第910题。9.下列有关甲、乙两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区域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B.乙区域的典型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两区域河湖众多,河流径流季节变化都较小D.甲区域矿产资源贫乏,乙区域矿产资源丰富10.甲、乙两区域社会经济特征的共同点是()A.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是热量不足B.水陆交通便利,交通通达度高C.加工制造业都接近原料、燃料产地D.城市高度密集,目前城镇化速度快答案:9.D10.B解析:第9题,根据图示的海陆轮廓和重要的城市分布判断,甲表示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一线
22、以南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乙表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受气候影响,自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甲区域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大,故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较大。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发展的主要限制性条件为资源和能源不足,而乙区域附近有丰富的煤炭、铁矿资源。第10题,甲区域为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水热条件充足;两区域都位于河流下游地区,且沿海,水陆交通便利,利于区域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的限制性条件为资源和能源不足,故加工制造业主要为市场导向型和劳动力导向型工业;两区域的城市高度密集,但乙区域城镇化水平高,目前城镇化速度慢。11.读甲、乙两幅区域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甲为某月等温线分布图,简
23、述125经线以东地区等温线分布的特点。(2)简述图乙中所示国家的地形特征。(3)填表完成图中两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并分析由此造成的汛期差异。河流补给类型汛期差异比较河流河流(4)说出甲、乙两图中A、B两地的农业类型,并列举二者在农业分类中的共同点。答案:(1)等温线数值东部由东南向西北(或由南向北)递减,西部由南向北递减;东部沿海较为稠密,西部内陆较为稀疏。(2)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南部以高原、山地为主,西北部以平原、盆地为主。(3)河流补给类型汛期差异比较河流以雨水和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春汛和夏汛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无明显汛期(4)A种植业,B畜牧业。共同点:商品农业、现代农业、密集农业。
24、解析:第(1)题,考查等温线的判读,可从数值和疏密两方面分析。第(2)题,根据经纬度与轮廓判断该国家为法国,其地形特征的判断主要依据河流的流向。第(3)题,根据经纬度可判断甲为东北亚地区,河流域主要流经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季积雪春季融化,一年有两个汛期;河主要流经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无明显汛期。第(4)题,A地位于我国东北三江平原地区,农业类型主要为种植业;B地位于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不宜发展种植业,经济发达,是世界重要的畜牧业分布区。二、能力提升下图为我国农业综合开发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3题。1.造成我国各地农业生产发展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A.水源、土壤B.劳动力、技术C.气候、地形D
25、.市场、交通2.与区相比,区粮食生产的优势条件是()A.机械化水平高B.土壤肥力高C.水热资源丰富D.人均耕地面积大3.下列地区中,既体现因地制宜,又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农业生产活动是()A.区进行盐碱地改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B.区充分利用光照优势,发展大棚农业C.区加速开发热带森林,扩大种植园面积D.区增加牲畜数量,扩大畜牧业规模答案:1.C2.C3.A解析:第1题,我国各地农业生产的差异受气候和地形因素影响最大。第2题,与区相比,区纬度低,降水多,水热资源丰富。区人均耕地面积、机械化水平均不如区。两地土壤均较肥沃。第3题,华北平原多旱涝、盐碱,故应进行盐碱地改良,采用科学的灌溉方式。长江中
26、游地区冬季气温较高,不必发展大棚农业;华南地区应保护热带森林,发展特色林果业和旅游业;西部地区增加牲畜数量会造成草场超载,破坏生态环境。每一个区域都有特定的地理环境,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读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系图,完成第45题。4.该地区密集的河网对区域工业化阶段所产生的有利影响主要是提供()A.工业原料和动力B.生活水源C.生产水源和便利的水运条件D.丰富的水产品5.目前,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粮仓”地位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的原因是()A.全球气候变暖B.人口稠密,粮食商品率低C.国家政策的调整D.技术落后,被东北、华北超越答案:4.C5.B解析:第4题,工业化阶段,长江中下游地区密
27、集的河网为工业生产提供了生产水源和便利的水运条件,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第5题,随着工商业的发展,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均耕地迅速减少,粮食商品率降低,且河网阻隔不利于规模化、机械化耕作,导致其“粮仓”地位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6.读我国两区域图,完成下列各题。图1图2(1)试比较图1、图2所示区域的自然特征。自然特征图1图2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气候类型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河流河流少,水量小矿产资源丰富,以为主 较少(2)与图1所示区域相比,图2所示区域粮食生产的优势条件主要有哪些?(3)图1中甲地附近多风蚀地貌,该地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为探究提高西瓜产量的途径,分两组进行实验种植,A组
28、直接在田里种植,B组在田里覆盖一层砾石层后再种植。实验结果发现B组种植的西瓜单产高于A组。请帮助他们解释原因。答案:(1)自然特征图1图2地形以盆地、山地为主气候类型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流河网密集,水量大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石油、天然气)(2)纬度较低,水热条件好,农作物复种指数高;河流众多,水源充足;劳动力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精耕细作。(3)当地气候干旱、多风沙,蒸发旺盛。覆盖砾石层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白天增温快,夜晚冷却快,增大了昼夜温差,有利于西瓜糖分积累;减少风对土壤的侵蚀。解析:第(1)题,新疆地形呈现“三山夹两盆”的特点,故地形是以山地和盆地为主;结合图例可判断新疆的资源以石油
29、和天然气(即能源资源)为主。读图2可以看出,安徽省位于淮河的南北两侧,据此可以推断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安徽河流较多,结合气候特点中的降水较多可以推断河流径流量大。第(2)题,农业生产的条件要从地形、气候、水源、劳动力、种植经验等方面分析。安徽纬度较低,位于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好;地处平原和低缓丘陵地区,耕地面积广;河流众多,水源充足;种植粮食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第(3)题,B组在田里覆盖一层砾石层后种植西瓜产量高的原因,要根据当地气候特征,从水、肥和昼夜温差等方面分析。第一章综合测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9世
30、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如下图)。据此完成第13题。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一线()A.无划分指标依据B.与自然河道一致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2.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3.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A.市场B.技术C.资金D.交通答案:1.C2.D
31、3.D解析:第1题,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下游已经变成人为改造的渠道,无对应的自然标志,C项正确;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因此有划分指标依据,A项错;淮河向南经长江入海,而秦岭淮河一线并非向南沿河道延伸,B项错;秦岭淮河一线属于自然地理界线,具有渐变特征,两侧地理环境无明显差异,D项错。第2题,长江导致两岸交通不便,联系较少,天然地将江苏省划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因此苏南和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第3题,由于苏南和苏北地区以长江为界,以前陆路交通联系不密切,不便于两区域经济联系;进入21世纪,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方式的便捷程度提高,促使苏南和苏北
32、地区经济合作更加广泛。读甲、乙两区域联系图,完成第45题。4.图中箭头反映出区域之间具有()A.整体性B.差异性C.关联性D.连续性5.造成图示两区域发展水平产生差异的原因可能是()A.两区域的地理环境差异B.两区域的地理环境相同C.两区域的人种分布差异D.两区域的文化习惯差异答案:4.C5.A解析:第4题,由图可知,发达区域向落后区域输出资金、技术和产品,落后区域向发达区域输出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两个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第5题,区域发展水平受地理环境影响。某地区与众不同的自然、人文景观经常被其他地区的人们称为“怪”,陕西和云南就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代表。云南十八怪:四季服装同穿戴,鲜花四季
33、开不败,山洞能跟仙境赛,过桥米线人人爱陕西十八怪:面条似裤带,房子半边盖,手帕头上戴,秦腔不唱吼起来据此完成第67题。6.在传统的民居中,陕西的房子“半边盖”,而云南却出现底层空置的竹楼,对其原因叙述正确的是()A.陕西的煤炭资源丰富,废弃的煤井便成了居民的房子B.云南竹子多,且竹子可以驱蚊防虫C.陕西人多地少,云南人少地多D.陕西气候干燥,黄土具有直立性,且有利于遮挡风沙7.出现云南“过桥米线人人爱”、陕西“面条似裤带”的主要原因是()A.云南盛产小麦,陕西盛产玉米B.云南降水丰富,陕西气候干燥C.居民的饮食习惯不同D.云南水蚀严重,陕西风沙危害严重答案:6.D7.C解析:第6题,陕西气候干
34、燥,多风沙,黄土直立性强且该样式民居有利于遮挡风沙;云南当地竹子多,适合建竹楼,气候湿热,人住上层,通风凉爽。第7题,出现云南“过桥米线人人爱”、陕西“面条似裤带”的主要原因是居民的饮食习惯不同。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第89题。8.图中甲、乙、丙、丁四区域()A.是按照人文指标划分的B.有明确的边界C.地形是四区域划分的主要依据D.区域内部自然地理特征具有一定的整体性9.图示每个区域内部特征具有性,各区域之间的特征具有明显的性。() A.相对一致差异B.绝对一致相对一致C.差异整体D.地带非地带答案:8.D9.A解析: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有些区域有明确的边界,有些区域
35、的边界具有过渡性。一个区域内各要素之间有内在的联系,表现出相对一致性;区域之间的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人们习惯以巫山为界把长江上游部分区域分为“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如下图)。读图,完成第1011题。10.巫山东西两侧的“荆楚大地”和“巴蜀大地”()A.无划分依据B.有明确的边界C.气候类型一致D.地形单元一致11.“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的划分体现了巫山对两地()A.自然景观分异的影响B.城市景观差异的影响C.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D.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答案:10.C11.C解析:第10题,巫山东西两侧分别为“荆楚大地”和“巴蜀大地”,其划分依据是地形特征;巫山本身就是一个过渡地带,故此地
36、理边界是具有过渡性质的;两侧都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类型一致;西侧是盆地,东侧是平原,地形单元不一致。第11题,巫山将两地分开,阻隔了两地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了不同的环境。太湖平原气候温和湿润,水网稠密,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三大桑蚕基地之一。吐鲁番盆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景观的许多方面都非常独特,因而引起了旅游者的强烈兴趣,其所产长绒棉、瓜果品种优异,尤其是哈密瓜和葡萄驰名中外。据此完成第1213题。12.在我国的各类地理分区中,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属于两个不同的区域,其根本原因是()A.纬度差异巨大B.空间距离遥远C.中间相隔多个地形区D.整体状况差异明显13.下列关于两地农业发展
37、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A.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都以农牧业为主B.太湖平原注重发展外向型农业,吐鲁番盆地立足于旱作农业C.太湖平原突出农业技术的投入,吐鲁番盆地保持自然农业模式D.太湖平原改水田为旱地,吐鲁番盆地注意灌溉农业的发展答案:12.D13.B解析:第12题,每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而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的整体状况差别明显,属于两个不同的区域。第13题,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要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特征来确定。太湖平原位于我国南方水田区,水热条件好,城市众多,经济发达,市场广阔,宜发展外向型农业;吐鲁番盆地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区,水源不足,宜发展旱作农业。B项
38、正确。读我国中世纪与现代的亚热带和暖温带北界示意图,完成第1415题。14.我国中世纪的地理环境特点是()A.气候比现代寒冷B.降水比现代丰富C.受人类污染严重D.水稻种植的范围比现代广15.从图中信息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气候变化在同一纬度上状况是相同的B.中世纪和现代的亚热带范围都在秦岭以南C.中世纪的暖温带和亚热带分布的纬度均比现代高D.中世纪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约是现代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答案:14.D15.C解析:第14题,据图可知,宋元前期冬小麦种植北界比现代靠北,说明当时气候比现代温暖,水稻可种植的范围比现代广泛;当时没有严重的环境污染,图中没有反映降水变化。第15
39、题,读图可知,图中亚热带北界与纬线不平行,故A项错误;中世纪亚热带北界比现代偏北,因而中世纪亚热带的部分地区在秦岭以北,故B项错误;中世纪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比现代偏北,故C项正确;现代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大约是现代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故D项错误。徽派建筑是我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流行于钱塘江上游的新安江流域、浙西部分地区。徽派民居以粉墙黛瓦、马头墙为代表性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据此完成第1618题。16.徽派建筑群落中,民居普遍楼层较高且楼间距较近,其原因可能是()建筑用地少人口较多方便生活起居经济实力强A.B.C.D.17.徽派建筑
40、群落中户与户之间有高高的马头墙隔开,设计马头墙的主要目的是()A.防风B.防沙C.防火D.防盗18.徽派建筑中,天井的现实作用是()增强采光效果加快排水速度节省建筑成本通风降低湿度A.B.C.D.答案:16.C17.C18.D解析:第16题,徽派建筑主要流行于钱塘江上游的新安江流域、浙西部分地区,当地地形多山,建筑用地少,正确;人口较多,楼层高、楼间距近,利于节约土地,正确;公共空间小,生活起居不方便,错误;经济实力强,资金充足,正确。第17题,古代房屋之间太密,一旦失火,顺风而起,大火容易顺着房柱向上蔓延。所以把墙建得高一点是为了防火。第18题,徽派建筑中,建筑整体封闭性很强,而天井是建筑院
41、落空间中唯一可以与外界自然相交接的通道。天井的现实作用有采光、通风、调温等,正确。读我国某地区1976年至2019年土地资源利用方式的变化示意图,完成第1920题。19.该地区的农业要素中,呈上升趋势的是()A.农业人口比例B.种植业产值比例C.农产品商品率D.耕地面积20.下列地理因素或现象,与该地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关联性较低的是()A.地形因素B.气候因素C.城镇化进程D.生态修复答案:19.C20.B解析:第19题,据图可知,该地区19762019年城镇化进程快,第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农业类型由单一种植业转变为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全面发展,因此农业人口比例下降,种植业产值比例下降,耕地
42、面积减少,但农产品商品率会提高。第20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图中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主要是因为该地地形起伏较大,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另外,城镇化进程也会使当地的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与气候因素关系不大。读下图,完成第2122题。21.下列关于甲、乙两国的叙述,错误的是()A.两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都较低B.两国都有大牧场放牧业C.两国都是世界著名的粮食出口国D.两国工业都集中分布在东北部22.两国阴影区气候分布面积差异大的原因是()夏季风受地形的影响:甲国比乙国显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乙国比甲国小阴影区沿岸受洋流的影响:乙国比甲国大国土面积:甲国比乙国大A.B.C.D.答案:21.D
43、22.D解析:第21题,读图可知,甲是澳大利亚,乙是美国。两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都较低,A项正确;两国都有大牧场放牧业,B项正确;两国都是世界著名的粮食出口国,C项正确;甲国工业集中分布在东南部,乙国工业集中分布在东北部,D项错误。第22题,两国阴影区气候分布面积差异大的原因是夏季风受地形的影响,甲国比乙国显著,所以范围狭小,正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乙国比甲国大,错误;阴影区沿岸受洋流的影响,乙国比甲国大,正确;国土面积甲国比乙国小,错误。我国某综合考察队沿图中虚线从地出发,到达图中的地。图中分别为:包头、太原、西安、成都、川西草原、攀枝花、昆明、桂林、赣州。读图,完成第2325题。23.考察队开展
44、了下列主题考察活动,其目标基本没有实现的是()A.:草原森林之旅B.:南北景观之旅C.:农牧文化之旅D.:特色地貌之旅24.考察队沿途经过的下列城市,属于资源型城市的是()A.B.C.D.25.小明在整理考察队给当地政府提出的农业发展策略时,不小心抄写错了一处,这一处是()A.地节约用水,调整土地利用结构B.地植树种草,打坝淤地C.地抓好粮食,种(植)养(殖)结合D.地利用气候,发展“彩色农业”答案:23.A24.A25.C解析:第23题,包头太原这一考察线路,气候较为干旱,森林很少,以草原景观为主。第24题,包头和攀枝花都是我国著名的“钢城”,属于资源型城市。第25题,川西草原应该加强湿地和
45、草场的保护,合理发展畜牧业。二、综合题(共50分)26.(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2014年2月7日至23日,第22届冬奥会在俄罗斯黑海之滨的索契成功举行。索契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世界纬度最高的亚热带气候区,是俄罗斯唯一具有亚热带风情的旅游度假胜地,被称为俄罗斯的“夏日之都”。材料二索契和温哥华(第21届冬奥会主办城市)所在地区局部图。(1)读图归纳索契和温哥华地理位置的共同点。(2)简要说明两地区建滑雪场共同的有利自然条件。(3)比较温哥华与索契气候特征的主要差异,并说明原因。答案:(1)均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国土西南端(山麓地带);西面临海。(2)两地区均背靠山地,坡度适宜;冬季山地气温低;受中纬西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