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163文库! | 帮助中心 精品课件PPT、教案、教学设计、试题试卷、教学素材分享与下载!
163文库
全部分类
  • 办公、行业>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中职>
  • 大学>
  • 各类题库>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163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21年咨询工程师(投资)《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知识点总结(DOC 118页).docx

    • 文档编号:6999224       资源大小:677.16KB        全文页数:22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5文币     交易提醒:下载本文档,25文币将自动转入上传用户(2023DOC)的账号。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5文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点此详情)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试题类文档,标题没说有答案的,则无答案。带答案试题资料的主观题可能无答案。PPT文档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请谨慎下单,否则不予退换。
    3、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搜狗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2021年咨询工程师(投资)《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知识点总结(DOC 118页).docx

    1、A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目录第一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1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1第二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4第三节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4第二章 宏观经济管理6第一节 市场经济6第二节 宏观经济学基础10第三节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与宏观调控20第三章 投资体制与投资政策21第一节 投资概述21第二节 投资项目管理制度24第三节 投融资体制改革29第四节 投资政策31第四章 财税体制与财税政策33第一节 财政概述33第二节 财政管理制度33第三节 财政政策38第四节 税收40第五节 加快建立现代财税体制44第五章 金融体系与金融政策45第一节 金融调

    2、控与监管体系45第二节 金融机构体系48第三节 金融市场体系52第四节 金融调控体系53第五节 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管理56第六节 发展普惠金融56第六章 产业政策57第一节 产业政策概述57第二节 产业政策体系58第三节 我国的产业政策61第四节 推动产业政策向普惠化和功能性转型62第七章 社会政策63第一节 社会政策概述63第二节 我国社会政策的演进65第三节 我国主要社会政策66第四节 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社会政策的发展方向68第八章 生态文明建设68第一节 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68第二节 推进经济绿色循环低碳发展70第三节 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71第四节 保护和修复重要生态系统71第九

    3、章 规划体系与发展规划75第一节 规划概述75第二节 规划体系75第三节 规划管理与规划编制程存77第四节 发展规划的政策协同78第五节 发展规划实施78第六节 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79第十章 国土空间规划80第一节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及监督实施80第二节 双评价与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83第三节 省级国土空间规划86第四节 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88第十一章 重点领域发展规划与政策91第一节 乡村振兴91第二节 建设制造强国93第三节 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94第四节 建设交通强国95第五节 “互联网+”行动96第十二章 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97第一节 共建“一带一路”97第二节 京津冀协同发展98

    4、第三节 长江经济带发展100第四节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101第五节 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102第六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103第七节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105第一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新的历史方位(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我国发展站到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5、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一百年,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一百年,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党的十九大既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明确要求,又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分为两个阶段安排。从2020年到2035年,在

    6、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4)国际环境发生复杂深刻变化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历史机遇期。当代中国已不再是国际秩序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建设者、引领者。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国正处在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关键时期。需要从新的历史方位、新的时代坐标,科学认识和全面把握国际局势和周边环境的新变化。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习

    7、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集中体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之中。(1)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3)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五位一体”:经济建

    8、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四个全面”: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4)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5)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6)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7)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8)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

    9、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3、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1)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

    10、、协调各方。(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3)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4)坚持新发展理念。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主动参与和

    11、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5)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6)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7)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不断增强意识形

    12、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8)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9)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

    13、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10)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11)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12)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13)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始

    14、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正确义利观,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14)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以党章为根本遵循,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4、新时代的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新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发展全局发生历史性变革。(1)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

    15、性。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就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2)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就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融合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协调性。(3)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就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

    16、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4)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树立开放发展理念,就必须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5)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就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

    17、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第二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其主要内涵可以概括为“七个坚持”。1、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中心工作,党中央必须对经济工作负总责、实施全面领导。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入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

    18、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3、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推动我国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4、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

    19、作用。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5、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就是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健全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货币

    20、政策和就业优先政策为主要手段,投资、消费、产业、区域等政策协同发力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6、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要以解决问题为工作导向,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善于把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作为打开局面的突破口。7、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握宏观调控的度,提高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精准度。坚决防范各种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风险。第三节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1、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

    21、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2、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

    22、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

    23、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注: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4、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以城市

    24、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5、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

    25、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6、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

    26、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加大西部开放力度。第二章 宏观经济管理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等方面,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第一节 市场经济市场经济通过价格引导资源的配置。市场经济中价格主要由供给和需求(不是价值)决定。1、市场需求(1)需求的含义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需求的构成要素有两个:一是消费者有购买意愿,二是消

    27、费者具有支付能力,二者缺一不可。某种产品的市场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所有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并能够购买的数量。(2)影响需求的基本因素(=影响购买意愿和支付能力的因素)消费者偏好。消费者的个人收入。一般而言,消费者收入增加将引起需求增加。反之,则需求减少。产品(或服务)价格。替代品的价格。在相互替代商品之间,某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就会把其需求转向替代品,从而使替代品需求增加,被替代品需求减少。例如:大米和面粉属于替代品。互补品的价格。在互补商品之间,一种商品价格上升,需求数量降低,另一种商品需求数量也会降低。例如:汽车与汽油属于互补品。预期。如果消费者预期价格上涨,会

    28、刺激人们提前购买;反之则推迟购买。其他因素。如商品的品种、质量、广告宣传、地理位置、季节、国家政策等。(3)需求规律和需求曲线一般情况下,需求数量和价格的变动呈反方向变化。价格与需求数量之间这种反方向变化的关系构成需求规律,反映这种关系的曲线称作需求曲线。2、市场供给(1)供给的含义供给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和设定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能够为市场提供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市场供给是指所有生产者供给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总和。(2)影响供给的基本因素产品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产品的价格和其供给数量的变动呈正方向变化。生产成本。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成本降低,供给数量会增加。反之,则供给减少。

    29、生产技术。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生产成本并进而影响供给数量。预期。生产者或销售者的价格预期往往会引起供给数量的变化。相关产品的价格。例如,替代品的价格、补充品的价格。其他因素。包括生产要素供求变化以及国家政策变化等。(3)供给规律和供给曲线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数量和市场价格呈正方向关系变化。这种供给数量与价格之间的正向关系构成供给规律,反映这种关系的曲线称作供给曲线。3、均衡价格(1)均衡价格及其形成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此时,消费者为购买一定商品量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与生产者为提供同一商品量所愿意接受的价格一致。在图形上,均衡价格是商品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时的

    30、价格。如果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市场上出现超额供给,超额供给会使市场价格趋于下降至均衡价格;如果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则市场上出现超额需求,超额需求会使市场价格趋于上升至均衡价格。在供给和需求力量的相互作用,使市场价格趋于并稳定于均衡价格。与均衡价格对应的供给量称为均衡产量。均衡价格的形成就是价格决定的过程,是在市场上供求双方互动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如果有外力的干预(如垄断力量、政府价格干预),所形成的价格就不是均衡价格。(2)最高限价与保护价格的影响最高限价(低于均衡价格的价格)和保护价格(最低限价)(高于均衡价格的价格)是世界上许多政府为响应公众要求而经常采用的、有理由的价格干预措施。但仅从

    31、经济角度看,其后果通常是:当实行最高限价时,会出现市场短缺现象、排队现象、以次充好和缺斤短两等变相涨价现象。在对生活必需品持续实行最高限价后,政府往往不得不放弃最高限价或实行配给制;当实行保护价格时出现过剩现象,如果没有伴随政府收购,就会出现变相降价。(3)需求与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均衡价格会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需求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当需求增加时,会引起均衡价格上升,均衡产量增加,当需求减少时,会引起均衡价格下降,均衡产量减少。也就是说,需求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同方向变动,均衡产量同方向变动。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当供给增加时,会引起均衡价格下降,均衡产量增加,当供给减少时,

    32、会引起均衡价格上升,均衡产量减少。也就是说,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产量同方向变动。4、市场如何解决三大基本问题一个经济体,都面对着三个基本问题,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以价格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能自发解决这三个基本问题。5、市场效率市场效率是指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下的资源配置效率。在完全竞争状态下,当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的商品供求都相等时,经济就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此时,资源配置实现了“帕累托效率”。帕累托效率状态是不存在帕累托改进可能的资源配置状态。实现市场效率的条件:市场效率实现的条件在于完全竞争市场。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

    33、市场上同种商品的每一个厂商生产的产品是无差异的;所有的经济资源在各行业间完全自由流动;市场上从事交易的每一个人掌握的信息是完全的;经济主体是完全理性的。在上述条件约束下,市场上每一个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是既定市场价格的接受者。6、市场失灵现实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在一些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最优配置,这种情况称为“市场失灵”。(1)不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任何企业或个人都无法影响价格(市场经济中价格主要由供给和需求决定)。而当买者或卖者能够左右一种商品的价格时,就出现了不完全竞争。不完全竞争市场分为三种类型,即垄断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它们的垄断程度依次降低。垄断市场。是指整个行

    34、业只有一个厂商的市场结构。在这个市场中,排除了任何竞争,垄断厂商控制了整个行业的生产和销售,可以控制和操纵市场价格。寡头市场。是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市场结构。垄断竞争市场。是指一个市场中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种产品,而每个厂商对自己的产品价格都具有一定的垄断力量。竞争是导向经济效率的基本环节。垄断市场的效率最低。(2)外部性在很多时候,某个人(生产者或消费者)的一项经济活动会给其他社会成员的福利带来好的或坏的影响,而他本人又未因此获得补偿或支付费用。这种对其他社会成员的福利影响称为“外部性”。【注】经济分析中称为间接效益和间接费用。正外部性。当一个人(生产者或消费者)的经

    35、济活动给其他社会成员带来好处,但他自己却不能由此获得全部补偿。这个人从其活动中获得的私人利益小于该活动带给全社会的利益。如许多技术创新使全世界受益,而创新者只获得了交易中的利润。负外部性。当一个人(生产者或消费者)的经济活动给其他社会成员带来危害,但他自己却未为此支付足够抵偿这种危害的成本。这个人为其活动所支付的私人成本小于该活动带来的社会成本。如航空公司制造了大量噪声,但其并未对机场附近的居民予以补偿。外部性又因经济活动主体的不同分为:生产的正外部性、生产的负外部性;消费的正外部性、消费的负外部性。在存在各种形式的外部性影响的情况下,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资源配置将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原因在于:在

    36、存在正外部性的情况下,某人采取某项行动的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这个人会不进行或少进行这项活动,尽管这项活动对社会福利的改进是有利的;在存在负外部性的情况下,某人采取某项活动的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获取的私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这个人会积极于这项活动,尽管这项活动有损于社会福利的改进。(3)公共物品经济社会生产的产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私人物品,一类是公共物品。私人物品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第一是“排他性”,只有对商品支付了价格的人才能享受该商品;第二是“竞争性”,如果某人已经消费了某商品,则其他人就不可能再同时消费该商品。市场机制的配置只有在私人物品场合才能真正有效率。公共物品具有两个鲜明的特

    37、点:第一是“非排他性”,第二是“非竞争性”。例如“国防”,一个公民拒绝支付国防费用,依然可以享受国防的好处(非排他性);一个新生人口的出现,并没有减少原有人口的国防消费水平(非竞争性)。由于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的存在,消费者会产生不支付或少支付公共物品价格的动机和行为,导致私人厂商不愿进入公共物品领域,最终导致公共物品供给量通常会低于最优数量。公共物品的存在,是导致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原因。(4)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完全竞争市场的一个重要假定是完全信息。在现实生活中,信息常常是不完全的,在买方与卖方之间有时是不对称的,生产者可能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导致实际产量过分高于或低于均衡产量;消费者的消费选

    38、择也会出现“失误”,购买了坏产品或错过了好产品。当市场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时,还会产生“逆向选择”问题。逆向选择是指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对于市场机制来说,逆向选择意味着市场的低效率,意味着市场的失灵。7、市场经济中的国家(政府)职能7.1 国家(政府)干预的逻辑依据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对于市场失灵的问题,需要政府相应法规及微观干预措施加以克服。市场经济并不必然带来公平的收入分配。基于上述逻辑,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维护市场秩序、提供公共服务、影响收入分配、稳定宏观经济。7.2 市场经济中的国家(政

    39、府)职责(1)用法律制度维护市场经济秩序(2)针对市场失灵的公共政策矫正市场失灵的政府政策措施,概括为提高市场效率的微观经济政策(干预)。针对不完全竞争(垄断)的对策a)反垄断法。用反垄断法来规范垄断企业的市场力量,确保经济自由,尤其是要保护小企业进入市场和生存的自由。b)价格管制。价格管制可以通过设定最高利润率、固定资本收益率、最高价格(限价)等方式进行。c)设立公共企业。目前对公共企业的看法趋于消极。针对负的外部性的公共政策外部性问题的根源在于私人成本不等于社会成本(负外部性: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正外部性:私人成本大于社会成本)。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核心是使行为主体造成的社会成本内部化。可以

    40、通过以下方式来达到目的:a)对产生负外部性的活动征税。b)提供消除负外部性的激励措施(包括通过补贴促市场上使用净化技术、改用清洁能源、原材料等,减少污染)。c)可转让产生负的外部性的权力(污染许可证)。d)规范经济主体的行为(管制)。公共物品与公共政策纯粹的公共物品是少而又少的。同时具有一定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特性的产品被称为“混合物品”。a)纯公共物品要通过公共部门预算来提供。b)由公共部门预算提供,并不意味着必定由公共部门生产。可以把该产品的生产承包给私人部门生产。c)混合物品或服务的供给,一部分可以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提供,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政府部门直接提供,或是通过市场提供但由政府部门给予

    41、补贴。针对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问题的政策市场机制本身可以解决“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相当一部分问题。如厂商会自觉地在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环境下追求建立“信誉”。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购买和消费某种产品的亲身体验以及来自其他消费者的“忠告”,对企业的诚信程度做出判断,并依据这种判断来进行购买决策。政府有必要加强信息方面管理,促进信息公开,增加市场的“透明度”,以便消费者做出正确的选择。例如,政府应制定明确的规则:产品广告必须有详细的使用说明书;香烟包装必须标明“吸烟有害健康”字样等等。(3)收入调节国民收入最终分配结果通过初次收入分配和二次收入分配达成。初次分配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按要素(劳动、资

    42、金、土地、技术等)的贡献分配。政府凭借权力在初次分配中取得生产税(注:如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等)。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分配的基础。只有按要素贡献分配才能保证市场效率,使各项财富源泉充分涌流。二次分配指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各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转移的收入再次分配,是政府对初次收入进行再调节的过程。再分配转移渠道包括:收入税。政府通过所得税、利润税、资本收益税等对初次分配收入进行流量调节。财产税。政府通过房产税、遗产税等对居民收入进行存量调节。社会缴款和社会福利。前者如失业保险、退休保险、医疗保险等;后者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福利金和社会救济金。其他转移收支。包括政府转移收支;本国政府与外国政

    43、府、国际组织之间的援助、捐赠、会费缴纳等,对私人非营利性机构的捐赠、赞助等转移收支;居民之间的转移收支等。政府进行必要的收入调节,是保持社会稳定、促进收入公平的基本机制。(4)经济稳定职能政府有责任采取宏观经济管理(调控)政策,减轻周期振荡幅度,保持宏观经济总量平衡,促进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第二节 宏观经济学基础宏观经济学重点关注整个经济的短期波动(经济周期)和长期变动趋势(经济增长)。1、宏观经济运行的衡量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关键变量包括产出、就业和价格,分别通过不同指标加以衡量。2、产出的衡量2.1 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

    44、最终成果。常住单位是一个统计项目,是指在一国经济领土范围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非常住单位是指在一国领土内从事经济活动不满一年的机构单位。非常住单位不是一国经济总体的组成部分,也不是国民经济核算的对象。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之和(常住单位初次收入+非常住单位初次收入);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价值。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国产出最

    45、全面的指标。 (1)名义GDP和实际GDP名义GDP是用市场价格衡量的GDP。名义GDP变动的原因:产量的变动+价格的变动。实际GDP则按固定价格或不变价格(如2010年价格)来计算。实际GDP变动的原因:产量的变动。实际GDP被广泛用来监测一国的增长情况。名义GDP增长率=实际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2)三种GDP统计核算方法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从生产方面统计GDP(生产法):对经济中所有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增加值进行加总。国内生产总值(GDP)=第一产业(企业)增加值+第二产业(企业)增加值+第三产业(企业)增加值从收入方面统计GDP(收入

    46、法):统计经济中一定时期内所有生产要素的收入(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的总和,加上折旧和政府间接税收入。国内生产总值(GDP)=工资+租金+利息+利润+折旧+间接税注:工资劳动的收入;地租土地的收入;利息资本的收入;利润企业家才能的收入。从支出方面统计GDP(支出法):把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个人和部门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进行汇总。国内生产总值(GDP)=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X)注:消费居民的支出;投资厂商的支出;政府购买政府的支出;净出口国外的支出。(3)潜在GDP潜在GDP是指经济处于充分就业时的产出。它由可获得的投入(资本、劳动、土地等)及技术效率

    47、决定。它是在保持价格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一国经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潜在GDP多呈现较为稳定的增长,因为相对于就业总量和资本存量,新增就业和新增资本规模很小,因此,总体而言,劳动和资本等投入以及技术水平的变化是缓慢的。相反,实际GDP会由于消费模式、经济周期以及经济制度、政策等变化出现较大的变动。2.2 国民总收入(GNI)国民总收入(GNI)即国民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国民总收入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国民总收入(GNI)=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向国外的要素支付=GDP+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注:GDP是按国境原则计算的,只要其经济活动是领土范围内,不管是本地居民还是外地居民都要计算在内;GNI是按国民原则计算的,只要是本国居民,不管生活在本地还是外地,其经济活动都要计算在内。2.3 其他衡量产出与收入的指标(1)国内生产净值(NDP)与国民生产净值(NNP)(2)国民收入(NI)(3)个人收入(PI)(4)个人可支配收入(DPI)3、就业与


    注意事项

    本文(2021年咨询工程师(投资)《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知识点总结(DOC 118页).docx)为本站会员(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