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安全生产管理目录一、安全生产管理基本理论1二、安全生产管理内容52.1 安全生产责任制52.2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62.3 安全操作规程72.4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72.5 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92.6 重大危险源102.7 安全设施管理112.8 特种设备设施安全112.9 安全技术措施132.10 作业现场环境安全管理142.11 安全生产投入与安全生产责任保险152.12 安全生产检查与隐患排查治理182.13 劳动防护用品管理192.14 作业许可管理202.15 承包商管理222.16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232.17 安全生产标准化24三、安全评价26四、职业病危害预防与管理29五
2、、安全生产应急管理31六、生产安全事故调查与分析33七、安全生产监管监察35八、安全生产统计分析37一、安全生产管理基本理论掌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精神。掌握事故、事故隐患、危险源分类、事故致因理论、安全原理、安全生产管理理念、安全心理和行为、安全文化等基本原理,运用上述原理、法则,辨识、分析生产经营过程中造成事故的原因、存在的隐患和问题,建立安全生产管理指导思想和方法,制定相应的事故预防措施。2020年6月是全国第19个“安全生产月”,主题为“消除事故隐患,筑牢安全防线”。今年“安全生产月”将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方式,开展“排查整治进行时”、“安全生产大家谈”、
3、安全宣传“五进”等活动。1、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是:减少和控制危害和事故,尽量避免生产过程中所造成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环境污染以及其他损失。安全生产管理包括安全生产法制管理、行政管理、监督管理、工艺技术管理、设备设施管理、作业环境和条件管理等方面。2、事故隐患:生产经营单位违反法律、法规等的规定,或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事故隐患分为:(1)一般事故隐患,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2)重大事故隐患,危害大和整改难度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经一段时间整
4、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出的隐患。3、危险: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承受程度,一般用风险度表示危险的程度。风险是危险、危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危险、危害事故严重程度的综合度量。风险度:F:事故的可能性;C:事故的严重性。安全生产的日常管理,可分为人、机、环境、管理4类风险。4、海因里希法则(事故法则):伤亡:轻伤:不安全行为=1:29:300。这个法则说明,在机械生产中,每发生330起意外事件,有300件未产生人员伤亡,29件造成人员轻伤,1件导致重伤或死亡。5、危险源:可能造成人员伤害和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
5、源或状态。第一类危险源研究的是物质和能量,研究后果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是导致能量或者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和失效的各种因素,决定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在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中,第一类危险源客观存在且在设计、建设时已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因此,企业安全工作重点是第二类危险源的控制问题。6、重大危险源: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储存、使用和经营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7、安全:安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本质安全:通过设计等手段使生产设备或生产系统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误操作或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事故。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含有内在的能够从根本上防止发生事故的功能。本质安全两
6、大功能:失误-安全功能;故障-安全功能。两大功能应该是设备、设施和工艺本身所固有的,建立于规划设计阶段,而不是事后补偿的。8、安全生产许可是指国家对矿山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和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破器材生产企业实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9、事故致因原理(1)事故频发倾向理论格林伍德和伍兹:泊松分布、偏倚分布和非均等分布法默和查姆勃:事故频发倾向理论。事故频发倾向是指个别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内在倾向。事故频发倾向者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即少数具有事故频发倾向的工人是事故频发倾向者。(2)事故因果连锁理论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工业伤害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具有一定因果关系事件的连锁,即:
7、人员伤亡的发生是事故的结果,事故的发生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于人的缺点造成的,人的缺点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或者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造成的。事故因果连锁过程概括为以下五个因素:遗传及社会环境(M),人的缺点(P),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H),事故(D),伤害(A)。现代因果连锁理论(博德)控制不足(管理)-基本原因(个人原因及与工作有关的原因)-直接原因(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事故(接触)-受伤、损坏、损失(3)能量意外释放理论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意外释放的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第一类伤害是由施加了局部或
8、全身性损伤阀值的能量引起的,爆炸、碰撞;第二类伤害是由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主要指中毒、窒息和冻伤。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能量转移造成事故的表现。事故防范对策:用安全的能源代替不安全的能源;限制能量;防止能量蓄积;控制能量释放;延缓释放能量;开辟释放能量的渠道;设置屏蔽设施;在人、物与能源之间设置屏障,在时间或空间上把能量与人隔离;提高防护标准;改变工艺流程;修复或急救。(4)轨迹交叉理论人的因素运动轨迹与物的因素运动轨迹的交点就是事故发生的时间和空间。(5)系统安全理论系统安全,是指在系统寿命周期内应用系统安全管理及系统安全工程原理,识别危险源并使其危险性减至最小,
9、从而使系统在规定的性能、时间和成本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安全程度。系统安全理论包括很多区别于传统安全理论的创新概念:改变了人们只注重操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而忽略硬件的故障,考虑如何通过改善物的系统可靠性来提高复杂系统的安全性;没有任何一种事物是绝对安全的,任何事物中都潜伏着危险因素;不可能根除一切危险源,应考虑减少总的危险性而不是只彻底去消除几种选定的风险。危险源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可能暂时未认识到,有的则会因某种原因而产生。10、安全原理(1)系统原理及原则动态相关性原则。动态相关性原则告诉我们,构成管理系统的各要素是运动和发展的,它们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整分合原则。高效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必须在整
10、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有效综合,这就是整分合原则。反馈原则。反馈是控制过程中对控制机构的反作用。成功、高效的管理,离不开灵活、准确、快速的反馈。封闭原则。在任何一个管理系统内部,管理手段、管理过程等必须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这就是封闭原则。(2)人本原理及原则动力原则。推动管理活动的基本力量是人,管理必须有能够激发人的工作能力的动力,这就是动力原则。对于管理系统,有三种动力,即物质动力、精神动力和信息动力。能级原则。在管理系统中,建立一套合理能级,根据单位和个人能量的大小安排其工作,发挥不同能级的能量,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管理的有效性,这就是能级原则。激励原则。
11、以科学的手段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使其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是激励原则。人的工作动力来源于内在动力、外部压力和工作吸引力。行为原则。需要与动机是人的行为的基础,人类的行为规律是需要决定动机,动机产生行为,行为指向目标,目标完成需要得到满足,于是又产生新的需要、动机、行为,以实现新的目标。安全生产工作重点是防治人的不安全行为。(3)预防原理及原则偶然损失原则。事故后果以及后果的严重程度,都是随机的、难以预测的。反复发生的同类事故,并不一定产生完全相同的后果,这就是事故损失的偶然性。因果关系原则。事故的发生是许多因素互为因果连续发生的最终结果,只要诱发事故的因素存在,发生事故是必然的,只
12、是时间或迟或早而已,这就是因果关系原则。“3E”原则。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原因可归结为4个方面:技术原因、教育原因、身体和态度原因以及管理原因。针对这4方面的原因,可以采取3种防止对策,即工程技术(Engineering)对策、教育(Education)对策和法制(Enforcement)对策,即所谓“3E”原则。本质安全化原则。本质安全化原则是指从一开始和从本质上实现安全化,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从而达到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4)强制原理及原则安全第一原则。安全第一就是要求在进行生产和其他工作时把安全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当生产和其他工作与安全发生矛盾时,要以安
13、全为主,生产和其他工作要服从于安全,这就是安全第一原则。监督原则。监督原则是指在安全工作中,为了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得到落实,必须明确安全生产监督职责,对企业生产中的守法和执法情况进行监督。1、人的生理学行为模式外部刺激-肌体感受(五感)-大脑判断(分析处理)-行为反应-目标的完成。人的失误主要表现在:感知差错;判断、决策差错;行为差错。2、人的社会学行为模式需要-心理紧张或兴奋-动机-目标导向-目标行动-安全行为-需要满足紧张消除-新的需要3、性格与安全具有以下性格特征者,一般容易发生事故:攻击型性格、孤僻型性格、冲动型性格、抑郁型性格、马虎型性格、轻率型性格、迟钝型性格、胆怯型性格。4、气质
14、与安全4种典型的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胆汁质的特征:对任何事物发生兴趣,具有很高的兴奋性,但其抑制能力差,行为上表现出不均衡性,工作表现忽冷忽热,带有明显的周期性。多血质的特征:思维、言语、动作都具有很高的灵活性,情感容易产生也容易发生变化,易适应当今世界变化多端的社会环境。黏液质的特征:突出的表现是安静、沉着、情绪稳定、平和,思维、言语、动作比较迟缓。抑郁质的特征:安静、不善于社交、喜怒无常、行为表现优柔寡断,一旦面临危险的情境,束手无策,感到十分恐惧。5、动机与安全个体的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行为总是来自动机的支配;(2)某种行为可能同时受到
15、多种动机的影响;(3)一种动机也可能影响多种行为。6、与安全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省能心理,侥幸心理,逆反心理,凑兴心理,好奇心理,骄傲、好胜心理,群体心理。省能心理:人类在同大自然的长期斗争和生活中养成了一种心理习惯,总是希望以最小的能量(或者说付出)获得最大效果。当然这有其积极的方面,鼓励人们在生产、生活各方面如何以最小的投人获取最大的收获,如经济学中的“投资效益最大化原理”。但是这个“最小”如果超出了可能范围,目标将发生偏离和变化,就会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它在安全生产上常是造成事故的心理因素。有了这种心理,就会产生简化作业的行为。7、安全哲学宿命论与被动型的安全哲学经验论与事后型的安全哲
16、学系统论与综合型的安全哲学本质论与预防型的安全哲学本质论与预防型的安全哲学:开展“三不伤害”“6S”活动。规范人的行为,开展不伤害他人、不伤害自己、不被别人伤害的“三不伤害”活动,安全、整理、整顿、清扫、清洁、态度“6S”活动,以人为本,珍惜生命,保护生命。8、事故的内在性质事故存在的因果性;事故随机性中的必然性;事故的潜伏性;事故的可预防性。9、系统的本质安全化系统的本质安全化包括人的本质安全化、物(机械设备)的本质安全化、环境的本质安全化、(人机环境系统)管理的本质安全化。10、风险预控重点管理内容包括:风险辨识与管理、不安全行为控制、生产系统控制、综合要素管理、预控保障机制。11、安全发
17、展的根本任务是安全生产。安全发展的基本特征:科学性、战略性、宏观性、导向性、实践性。12、安全文化狭义的安全文化是指企业安全文化: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安全文化分为三个层次:(1)直观的表层文化,如企业的安全文明生产环境与秩序;(2)企业安全管理体制的中层文化,它包括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管理网络、部门分工和安全生产法规与制度建设;(3)安全意识形态的深层文化。13、安全文化的定义和内涵狭义的安全文化是指企业安全文化。关于狭义的安全文化,比较全面的是英国安全健康委员会下的定义: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
18、。安全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直观的表层文化,如企业的安全文明生产环境与秩序。企业安全管理体制的中层文化,它包括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管理网络、部门分工和安全生产法规与制度建设。安全意识形态的深层文化。而国内普遍认可的定义是,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安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或有意识塑造的为全体员工接受、遵循的,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价值观、安全思想和意识、安全作风和态度,安全管理机制及行为规范,安全生产奋斗目标,为保护员工身心安全与健康而创造的安全、舒适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和条件,是企业安全物质因素和安全精神因素的总和。由此可见,安全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应主要包括:一是处于深层的安全观念文化,二是处于
19、中间层的安全制度文化,三是处于表层的安全行为文化和安全物质文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给出了企业安全文化的定义:被企业组织的员工群体所共享的安全价值观、态度、道德和行为规范的统一体。企业安全文化是“以人为本”多层次的复合体,由安全物质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精神文化组成。14、企业安全文化的主要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辐射和同化功能。二、安全生产管理内容2.1 安全生产责任制根据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制定和修订各类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1、生产经营单位必须遵守本法和其他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改善安
20、全生产条件,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确保安全生产。2、安全生产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一是纵向方面,即从上到下所有类型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二是横向方面,即各职能部门(包括党、政、工、团)的安全生产职责。3、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职责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负有下列职责: (1)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2)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3)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计划 (4)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5)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6)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7
21、)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4、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职责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履行下列职责:(1)组织或者参与拟订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2)组织或者参与本单位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如实记录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情况; (3)督促落实本单位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管理措施;(4)组织或者参与本单位应急救援演练;(5)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状况,及时排查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提出改进安全生产管理的建议;(6)制止和纠正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违反操作规程的行为;(7)督促落实本单位安全生产整改措施。5、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设备设施(或物质)
22、保障责任;资金投入责任;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责任;规章制度制定责任;安全教育培训责任;安全生产管理责任;事故报告和应急救援责任;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安全生产责任。2.2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根据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建立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体系,制定和修订各项安全规章制度。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必要性(1)是生产经营单位的法定责任;(2)落实主体责任的具体体现;(3)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4)保护从业人员安全与健康的重要手段。2、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设的原则“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主要负责人负责的原则、系统性原则、规范化和标准化原则。3、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体系的建立按
23、照安全系统工程和人机工程原理建立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体系,一般由综合管理、人员管理、设备设施管理、环境管理4类组成。(1)综合安全管理制度(14项)安全生产管理目标、指标和总体原则;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管理定期例行工作制度;承包与发包工程安全管理制度;安全设施和费用管理制度;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危险物品使用管理制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隐患排查和治理制度;交通安全管理制度;防灾减灾管理制度;事故调查报告处理制度;应急管理制度;安全奖惩制度。(2)人员安全管理制度(7项)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劳动防护用品发放使用和管理制度;安全工器具的使用管理制度;特种作业及特殊危险作业管理制度;岗位安全规范;职业健康
24、检查制度;现场作业安全管理制度。(3)设备设施安全管理制度(5项)“三同时”制度、定期巡视检查制度;定期维护检修制度;定期检测、检验制度;安全操作规程。(4)环境安全管理制度(3项)安全标志管理制度;作业环境管理制度;职业卫生管理制度。4、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管理起草、会签或公开征求意见、审核、签发(技术规程规范、安全操作规程等技术性较强的安全规章制度,由生产经营单位主管生产的领导或总工程师签发;涉及全局性的综合管理类安全规章制度应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发。)、发布、培训、反馈、持续改进2.3 安全操作规程根据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辨识作业风险,制定和修订设备、设施和危险岗位的安全
25、操作程序。1、安全操作规程的编制依据现行国家、行业安全技术标准和规范、安全规程等;设备的使用说明书,工作原理资料,以及设计、制造资料;曾经出现过的危险、事故案例及与本项操作有关的其他不安全因素;作业环境条件、工作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等。2、安全操作规程的内容操作前的准备;劳动防护用品的穿戴要求;操作的先后顺序、方式;操作过程中机器设备的状态;操作过程中需要进行的测试和调整;操作人员所处的位置和操作时的规范姿势;操作过程中禁止的行为;一些特殊要求;异常情况如何处理;其他要求。3、注意事项(1)要考虑并罗列所有危险和有害因素,有针对性地禁止操作工人去接触这些危险和有害因素部位,防止产生不良后果;(
26、2)要考虑因各岗位员工的不安全行为而导致的不安全问题;(3)要考虑提醒员工注意安全,防止意外事故发生;(4)要考虑因设备出现故障停车后,操作工要弄清通知对象;(5)要考虑作业中每个工作细节可能出现的不安全问题。2.4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根据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分析企业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需求,制定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方案,评估教育和培训效果。1、各类人员的培训时间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金属冶炼等高危行业其它非高危行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新上岗的从业人员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新上岗的从业人员初次安全培训时间(学时)48723224每年再培训时间(学时)1620
27、12-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金属冶炼等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自任职之日起6个月内,必须经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对其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合格。加工、制造业等生产单位的其他从业人员,在上岗前必须经过厂(矿)、车间(工段、区、队)、班组三级安全培训教育。从业人员在本生产经营单位内调整工作岗位或离岗一年以上重新上岗时,应当重新接受车间(工段、区、队)和班组级的安全培训。2、特种作业人员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培训、考核、发证、复审工作实行统一监管、分级实施、教考分离的原则。特种作业操作证有效期为6年,在全国范围内有效。特种作业操作证每3年复审
28、1次,连续从事本工种10年以上,严格遵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复审时间可以延长至每6年1次。特种作业操作证申请复审或者延期复审前,特种作业人员应当参加必要的安全培训并考试合格。安全培训时间不少于8个学时。离开特种作业岗位6个月以上的特种作业人员,应当重新进行实际操作考试,经确认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3、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内容(1)主要负责人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培训应当包括下列内容: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及标准;安全生产管理基本知识、安全生产技术、安全生产专业知识;重大危险源管理、重大事故防范、应急管理和救援组织以及事故调查处理的有关规定;职业危害及其预防措
29、施;国内外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经验;典型事故和应急救援案例分析;其他需要培训的内容。再培训的内容: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规程、标准和政策;安全生产的新技术、新知识;安全生产管理经验;典型事故案例。(2)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培训应当包括下列内容: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及标准;安全生产管理、安全生产技术、职业卫生等知识;伤亡事故统计、报告及职业危害的调查处理方法;应急管理、应急预案编制以及应急处置的内容和要求;国内外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经验;典型事故和应急救援案例分析;其他需要培训的内容。再培训的内容: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规
30、程、标准和政策;安全生产的新技术、新知识;安全生产管理经验;典型事故案例。(3)特种作业人员培训特种作业范围:电工作业、焊接与热切割作业、高处作业、制冷与空调作业、煤矿安全作业、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作业、石油天然气安全作业、冶金(有色)生产安全作业、危险化学品安全作业、烟花爆竹安全作业、应急管理部认定的其他作业。(高危电焊石,冶金煤烟制)(4)其他从业人员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厂、车间、班组)、调整工作岗位或离岗后重新上岗安全教育培训、岗位安全教育培训(日常安全教育培训、定期安全考试和专题安全教育培训)。厂级(入厂):生产经营单位安全风险辨识、安全生产管理目标、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安全考核奖惩、从业
31、人员的安全生产权利和义务、有关事故案例等。车间级(岗位、工作内容确定后):本岗位工作及作业环境范围内的安全风险辨识、评价和控制措施;典型事故案例;岗位安全职责、操作技能及强制性标准;自救互救、急救方法、疏散和现场紧急情况的处理;安全设施、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和维护。班组级(岗位确定后):岗位之间工作衔接配合、作业过程的安全风险分析方法和控制对策、事故案例等等。专题安全教育培训:“三新”安全教育培训(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培训、事故案例培训、安全知识竞赛、技术比武等。2.5 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根据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解决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工作实际问
32、题。1、“三同时”概念生产经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安全设施投资应当纳入建设项目概算。2、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下列建设项目在进行可行性研究时,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安全预评价:(1)非煤矿矿山建设项目;(2)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包括使用长输管道输送危险化学品,下同)的建设项目;(3)生产、储存烟花爆竹的建设项目;(4)金属冶炼建设项目;(5)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并且使用量达到规定数量的化工建设项目(属于危险化学品生产的除外,以下简称化工建设项目);(6)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建设项目。生产经营单位应
33、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对其建设项目进行安全预评价,并编制安全预评价报告。其他建设项目,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其安全生产条件和设施进行综合分析,形成书面报告备查。3、安全设施设计审查要求对于非煤矿山,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以及生产、储存烟花爆竹,金属冶炼等建设项目(以下简称“四类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完成后,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向安监部门提出审查申请,并提交:建设项目审批、核准或者备案的文件。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申请。设计单位的设计资质证明文件。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报告及相关文件资料。法律、行政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文件资料。4、建设项目安全设施施工和竣工验收建设项目竣工
34、后,根据规定建设项目需要试运行(包括生产、使用,下同)的,应当在正式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前进行试运行。试运行时间应当不少于30日,最长不得超过180日,国家有关部门有规定或者特殊要求的行业除外。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竣工或者试运行完成后,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对安全设施进行验收评价,并编制建设项目安全验收评价报告。建设项目竣工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前,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组织对安全设施进行竣工验收,并形成书面报告备查。2.6 重大危险源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相关标准和方法,进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价、监管、控制和应急管理。1、重大危险源: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储存、使用和经营危险化
35、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单元指涉及危险化学品的一个(套)生产、储存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生产经营单位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储存装置、设施或场所,分为生产单元和存储单元。生产单元: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加工及使用等的装置及设施,当装置及设施之间有切断阀时,以切断阀作为分隔界限划分为独立的单元。储存单元:用于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储罐或仓库组成的相对独立的区域,储罐区以罐区防火堤为界限划分为独立的单元,仓库以独立库房(独立建筑物)为界限划分为独立的单元。2、危险化学品单位建立、健全安全监测监控体系,完善控制措施。重大危险源配备温度等信息的不间断采集和监测系统
36、;一、二级重大危险源应具备紧急停车功能。记录的电子数据的保存时间不少于30天。特别针对危害性较大一、二级重大危险源,应当配备独立的安全仪表系统。3、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标准及方法单元内存在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规定的临界量,即被定为重大危险源。(1)单一品种,等于或者超过相应的临界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2)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为多品种时,则按下式计算,若满足该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式中,q1,q2,q3, qn-每种危险化学品实际存在量,t;Q1,Q2,Q3, Qn-与每种危险化学品相对应的临界量,t。4、重大危险源分级方法分级指标:单元内各种危险化学品实际存在量与其在危险化学品
37、重大危险源辨识中规定的临界量比值,经校正系数校正后的比值之和R作为分级指标。R=1q1Q1+2q2Q2+3q3Q3+nqnQn式中, R-重大危险源分级指标;q1,q2,q3, qn-每种危险化学品实际存在量,t;Q1,Q2,Q3, Qn-与每种危险化学品相对应的临界量,t;1,2,3,n-与每种危险化学品相对应的校正系数;-该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厂区外暴露人员的校正系数。5、校正系数的取值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厂区边界向外扩展500m范围内常住人口数量,按照设定暴露人员校正系数值。厂外可能暴露人员数量校正系数100人以上2.05099人1.53049人1.2129人1.00人0.56、重
38、大危险源级别和R值的对应关系重大危险源级别R值一级R100二级100R50三级50R10四级10R7、事故严重度评价(1)最大危险原则:如果一种危险物质具有多种事故形态,且它们的事故后果相差大,则按后果最严重的事故形态考虑;(2)概率求和原则:如果一种危险物质具有多种事故形态,且它们的事故后果相差不大,则按统计平均原理估计事故后果。各级重大危险源应达到的受控标准是:一级危险源在A级以上;二级危险源在B级以上;三级和四级危险源在C级以上。2.7 安全设施管理1、安全设施的分类预防事故设施:检测、报警设施;设备安全防护设施;防爆设施;作业场所防护设施;安全警示标志。控制事故设施:泄压和止逆设施;紧
39、急处理设施。减少与消除事故设施:防止火灾蔓延设施;灭火设施;紧急个体处置设施;应急救援设施;逃生避难设施;劳动防护用品和装备。2.8 特种设备设施安全运用相关标准和技术措施,进行设备设施选用、安装、调试、使用、检测检验、维护、拆除、报废等设备设施过程管理,制定设备设施检维修过程的安全管理和技术措施,分析设备常见故障的原因,制定事故预防控制措施。1、特种设备特种设备,是指对人身和财产安全有较大危险性的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适用本法的其他特种设备。2、特种设备依据其主要工作特点,分为承压类特种设备和
40、机电类特种设备。承压类特种设备: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机电类特种设备: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和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等。3、特种设备的使用(1)使用合格产品国家按照分类监督管理的原则对特种设备生产实行许可制度。特种设备出厂时,应当随附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设计文件、产品质量合格证明、安装及使用维护保养说明、监督检验证明等相关技术资料和文件,并在特种设备显著位置设置产品铭牌、安全警示标志及其说明。(2)使用登记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在特种设备投入使用前或者投入使用后三十日内,向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办理使用登记,取得使用登记证书。登记标志应当置于该特种设备的显著位
41、置。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在检验合格有效期届满前一个月向特种设备检验机构提出定期检验要求。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将定期检验标志置于该特种设备的显著位置。4、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建立岗位责任、隐患排查、应急救援等安全管理制度,制定操作规程,保证特种设备安全运行。5、安全技术档案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对其使用的特种设备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和定期自行检查(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并作出记录。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建立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安全技术档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1)特种设备的设计文件、产品质量合格证明、安装及使用维护保养说明、监督检验证明等相关技术资料和
42、文件;(2)特种设备的定期检验和定期自行检查记录;(3)特种设备的日常使用状况记录;(4)特种设备及其附属仪器仪表的维护保养记录;(5)特种设备的运行故障和事故记录。6、维护保养和定期检验电梯的维护保养应当由电梯制造单位或者依照本法取得许可的安装、改造、修理单位进行。电梯的维护保养单位应当对其维护保养的电梯的安全性能负责。锅炉使用单位应当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锅炉水(介)质处理,并接受特种设备检验机构的定期检验。7、报废特种设备存在严重事故隐患,无改造、修理价值,或者达到安全技术规范规定的其他报废条件的,使用单位应当依法履行报废义务,并向原登记的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办理使用登记证
43、书注销手续。前款规定报废条件以外的特种设备,达到设计使用年限可以继续使用的,应当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通过检验或者安全评估,并办理使用登记证书变更,方可继续使用。允许继续使用的,应当采取加强检验、检测和维护保养等措施,确保使用安全。对达到设计使用年限的特种设备,原制造企业不再承担相应安全责任,而是由对其进行修理、改造或安全评估的机构承担相应安全责任。2.9 安全技术措施根据安全生产措施计划的相关规定,编制安全技术措施计划。1、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核心是安全技术措施。安全技术措施可以按照行业、危险有害因素分类,按照导致事故的原因分为两类:(1)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措施消除危险源。消除系统中的危险
44、源,可以从根本上防止事故的发生。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工艺技术、设备设施,合理的结构形式,选择无害、无毒或不能致人伤害的物料来彻底消除某种危险源。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可以防止事故的发生,如减少能量或危险物质的量,防止能量蓄积,安全地释放能量等。隔离。隔离是一种常用的控制能量或危险物质的安全技术措施。采取隔离技术,既可以防止事故的发生,也可以防止事故的扩大,减少事故的损失。故障-安全设计。在系统、设备设施的一部分发生故障或破坏的情况下,在一定时间内也能保证安全的技术措施称为故障-安全设计。通过设计,使得系统、设备设施发生故障或事故时处于低能状态,防止能量的意外释放。减少故障和失误。
45、通过增加安全系数、增加可靠性或设置安全监控系统等减轻物的不安全状态,减少物的故障或事故的发生。(2)减少事故损失的安全技术措施隔离。隔离是把被保护对象与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等隔开。隔离措施按照被保护对象与可能致害对象的关系可分为隔开、封闭和缓冲等。设置薄弱环节。设置薄弱环节是利用事先设计好的薄弱环节,使事故能量按照人们的意图释放,防止能量作用于被保护的人或物,如锅炉上的易熔塞、电路中的熔断器等。个体防护。个体防护是把人体与意外释放能量或危险物质隔离开,是一种不得已的隔离措施,却是保护人身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避难与救援。设置避难场所,当事故发生时,人员暂时躲避,免遭伤害或贏得救援的时间。事先
46、选择撤退路线,当事故发生时,人员按照撤退路线迅速撤离。事故发生后,组织有效的应急救援力量,实施迅速的救护,是减少事故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有效措施。此外,安全监控系统作为防止事故发生和减少事故损失的安全技术措施,是发现系统故障和异常的重要手段。2、安全技术措施计划(1)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编制原则:必要性和可行性原则;自力更生与勤俭节约的原则;轻重缓急与统筹安排的原则;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原则。(2)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项目范围:安全技术措施;卫生技术措施;辅助措施;安全宣传教育措施。(3)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基本内容:措施应用的单位或工作场所;措施名称;措施目的和内容;经费预算及来源;实施部门和负责人;开工日期和竣工日期;措施预算效果及检查验收。3、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编制方法(1)确定编制时间(2)布置(3)确定项目和内容(4)编制(5)审批上级安全、技术、计划管理部门对上报的安全技术措施计划进行联合会审后,报单位有关领导审批。安全技术措施计划一般由生产经营单位主管生产的领导或总工程师审批。(6)下达单位主要负责人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