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冀教版一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4 身边的植物》教学设计.doc
-
文档编号:682862
资源大小:30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文币 交易提醒:下载本文档,1文币将自动转入上传用户(DOC)的账号。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注册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试题类文档,标题没说有答案的,则无答案。带答案试题资料的主观题可能无答案。PPT文档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请谨慎下单,否则不予退换。
3、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搜狗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
2020新冀教版一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4 身边的植物》教学设计.doc
1、4、身边的植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能说出草、等都是植物。 2、识别植物的特征,包括颜色、气味、外形等内容 3、能对常见花草树木的外部形态及用途表现出探究兴趣, 从多个角度认识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并能按要求进行合 作学习。 重点:知道植物的特征,包括颜色、气味、外形等内容 难点:能说出草、树等都是植物。 教学准备:图片(包含各种植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幻灯片: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植物吗?世界上 有多少种植物呢? 二、教学活动: 活动一出示课件: 这是啥啊?照片的植物真多啊,你都认识那些? 预设:绿萝、荠菜、月季、荷花等。 那么你在操场还发现了哪些植
2、物?或者你还知道哪些植 物? 预设:大蒜、芹菜、苹果、菠萝等。 我们身边有许多植物,小草、大树、庄稼等都是植物。 这些植物与我们的生活都有什么关系啊? 预设:可以吃(做食物)、可以看(观赏用)、可以用(作 为资源)、可以治病(入药)、制造氧气(净化空气)防风 护沙涵养水源等。 那么植物有这么多的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做啊? 预设:爱护植物 你观察这些植物都用到了哪些感官或者工具? 预设:眼、耳、鼻、皮肤、放大镜 三、本课总结: 这节课就到这里了,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本课的学习 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认识了新的植物,知道了植物 四、关于植物,你还知道什么?你还想研究什么? 五、布置课下活动 1
3、、大家下去把练习册中的卡片来填一下,校园里都有 什么植物,你的观察方法有哪些。这些植物中有可吃的么? 还能做什么用? 2、大家已经认识了很多植物,那么这些植物都有什么 不同的地方呢? 身边的植物身边的植物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本课是冀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内容, 身边的 植物为了更好地组织学生“认识周围的植物”、“给身边的植物分 类” 。教学时设计时我首先提问什么是植物?你知道世界上有多少 种植物吗?来唤醒孩子们的认知, 科学课教学创新不能离开基础知 识的传授。学生只有在充分掌握了基础知识的条件下,才能认识自然 现象和规律,用有趣的植物资料,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初步 感受植物的
4、多样性,激发学生对其他植物的兴趣。为了培养学生的创 新能力,我对所教班的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经验、知识构架做了充 分了解, 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 基本技能的培养, 有机利用一些课件, 进行资源整合,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的情境中,树立 创新精神,主动发现问题。还要使他们在自己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所 发展,从而获得更多更新的知识。 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寻找植物的方法有哪些?我首先教给同学 们如何用自己的感官观察,眼看,手摸,口尝,鼻闻,要做到有顺序、 有目的、有发现、有思考、有记录的观察,然后提问学生哪些植物可 以用手摸,哪些植物可以用鼻子闻,那些植物可以用嘴尝,学会用维 恩图来总结出植物
5、的共同特点。这样就发展了学生们探究的兴趣,实 事求是追求结果的科学态度。 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很浓,学得也比较扎实,让我很欣慰。从他们 的课堂变化来看,孩子对植物的种类都已经“了如指掌”。我在鼓励 他们的同时也很清楚孩子们对事实的“夸大”, 所以我决定在植 物 这节单元的总结课里面多下些功夫 。 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通过植物的分类、 进行重新梳理,让学 生总结身边有哪些植物?果不其然,孩子们争相发言,这是我始料未 及的。我没想到孩子们的知识面这么广,低估了他们,事先对这个问 题并没有做太深入的准备。结果造成在与学生交流时显得有些被动, 在时间的安排上也显得不够科学。有时候孩子们说得植物,我还从未 听说,所以借用一句名言: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 水”。现在的孩子思维敏捷,好奇心强,接受新鲜事物快。如果老师 的桶里没有准备足够多的水,那么学生很快就会用光我们桶里的水。 通过这节课,我深刻体会到“活到老,学到老”。这句千古流传 的名句,不应该只是口头上的客套话,它应该实实在在的在我们的日 常工作、 生活中体现出来。 “活到老, 学到老”应该时刻提醒着我们, 鞭策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