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六章第六章 道路立体交叉道路立体交叉第一节第一节 互通式立体交叉的交通组织分析及图示互通式立体交叉的交通组织分析及图示第二节第二节 交通流量预测与分析交通流量预测与分析第三节第三节 立交的选型立交的选型第四节第四节 立交主线横断面立交主线横断面2第六章第六章 道路立体交叉道路立体交叉 定义:定义:立体交叉(简称立交)是利用立体交叉(简称立交)是利用桥、隧、涵等桥、隧、涵等跨线构造物跨线构造物,使使相交相交道路在不同道路在不同高程层面实现连高程层面实现连续、无冲突(或者少冲突)续、无冲突(或者少冲突)相互相互交错交错的连接方式。的连接方式。优点:优点:使各方向车流在不同标高的平面上行驶,消使
2、各方向车流在不同标高的平面上行驶,消除或减少了冲突点;除或减少了冲突点;车流可连续运行,提高了道路的通行能力;车流可连续运行,提高了道路的通行能力;节约了运行时间和燃料消耗;节约了运行时间和燃料消耗;控制了相交道路车辆的出入,减少了对高速控制了相交道路车辆的出入,减少了对高速道路的干扰。道路的干扰。3第六章第六章 道路立体交叉道路立体交叉立体交叉组成部分:立体交叉组成部分:跨线构造物、正线、匝道、出入跨线构造物、正线、匝道、出入口、变速车道、集散车道等。口、变速车道、集散车道等。入口出口集散车道集散车道加速车道减速车道右转匝道 左转匝道入口出口正线正线跨线桥4分离式立交分离式立交没有匝道相互联
3、系、道路各方向的车辆不能相互来往。没有匝道相互联系、道路各方向的车辆不能相互来往。第六章第六章 道路立体交叉道路立体交叉5第六章第六章 道路立体交叉道路立体交叉 互通式立交互通式立交 相交道路通过专门设立的匝道相互联系,道路各方向的车相交道路通过专门设立的匝道相互联系,道路各方向的车辆可以相互之间连续交流的。辆可以相互之间连续交流的。6一、互通式立体交叉按几何形状分类一、互通式立体交叉按几何形状分类1.1.苜蓿叶形立体交叉苜蓿叶形立体交叉(1)(1)完全苜蓿叶形立体交叉完全苜蓿叶形立体交叉(2)(2)三枝苜蓿叶形立体交叉三枝苜蓿叶形立体交叉第一节第一节 互通式立体交叉的交通组织分析及图示互通式
4、立体交叉的交通组织分析及图示7第一节第一节 互通式立体交叉的交通组织分析及图示互通式立体交叉的交通组织分析及图示82.喇叭形立体交叉喇叭形立体交叉第一节第一节 互通式立体交叉的交通组织分析及图示互通式立体交叉的交通组织分析及图示广州至惠东高速公路广州至惠东高速公路经环形左转匝道驶入主线(或正线)经环形左转匝道驶入主线(或正线)经环形左转匝道驶出主线(或正线)经环形左转匝道驶出主线(或正线)93.迂回式立体交叉迂回式立体交叉(1)双隧道远引式双隧道远引式(2)双跨线匝道桥远引式双跨线匝道桥远引式(3)双跨线桥远引式双跨线桥远引式第一节第一节 互通式立体交叉的交通组织分析及图示互通式立体交叉的交通
5、组织分析及图示104.定向式立体交叉定向式立体交叉第一节第一节 互通式立体交叉的交通组织分析及图示互通式立体交叉的交通组织分析及图示11第一节第一节 互通式立体交叉的交通组织分析及图示互通式立体交叉的交通组织分析及图示Y型立交型立交X形立交形立交125.组合式立体交叉组合式立体交叉第一节第一节 互通式立体交叉的交通组织分析及图示互通式立体交叉的交通组织分析及图示136.菱形立体交叉菱形立体交叉 将十字形平面交叉路口中的主要干路高程在竖向将十字形平面交叉路口中的主要干路高程在竖向与平交路口分离,次要道路与四条匝道相接,仍与平交路口分离,次要道路与四条匝道相接,仍为平面交叉,可满足所有转向要求。为
6、平面交叉,可满足所有转向要求。第一节第一节 互通式立体交叉的交通组织分析及图示互通式立体交叉的交通组织分析及图示14第一节第一节 互通式立体交叉的交通组织分析及图示互通式立体交叉的交通组织分析及图示157.7.部分苜蓿叶形立体交叉部分苜蓿叶形立体交叉第一节第一节 互通式立体交叉的交通组织分析及图示互通式立体交叉的交通组织分析及图示168.环形立体交叉环形立体交叉第一节第一节 互通式立体交叉的交通组织分析及图示互通式立体交叉的交通组织分析及图示17二、互通式立交按其车辆交通组成分类二、互通式立交按其车辆交通组成分类 根据车辆交通组成可分为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根据车辆交通组成可分为机动车与非机动车
7、混行或分行的立体交叉。或分行的立体交叉。第一节第一节 互通式立体交叉的交通组织分析及图示互通式立体交叉的交通组织分析及图示181.应依据道路网规划,在对全路网交通流量预测的应依据道路网规划,在对全路网交通流量预测的基础上确定路口处的远景交通量。基础上确定路口处的远景交通量。2.应考虑立体交叉建成后对周围路网的影响而产生应考虑立体交叉建成后对周围路网的影响而产生的交通量转移。的交通量转移。3.平交路口改建为立交,其交通流量预测应对原路平交路口改建为立交,其交通流量预测应对原路网交通流量进行调查,并分析路口近远期交通量网交通流量进行调查,并分析路口近远期交通量状况。状况。4.应对交叉口的各转向流量
8、进行预测,同时考虑预应对交叉口的各转向流量进行预测,同时考虑预测结果应与附近道路规划的通行能力相协调的问测结果应与附近道路规划的通行能力相协调的问题。题。5.应为立交选型提供可靠的依据应为立交选型提供可靠的依据一、立交交通流量预测的一般原则一、立交交通流量预测的一般原则 第二节第二节 交通流量预测与分析交通流量预测与分析19一、城市道路立交分类一、城市道路立交分类 第三节第三节 立交的选型立交的选型1、立、立A类:枢纽立交类:枢纽立交 立立A1类:主要形式为全定向、喇叭形、组合式全互通类:主要形式为全定向、喇叭形、组合式全互通立交;立交;宜用于城外宜用于城外 立立A2类:主要形式为喇叭形、苜蓿
9、叶形、半定向、组类:主要形式为喇叭形、苜蓿叶形、半定向、组合式全互通立交。合式全互通立交。宜用于城外与中心区间宜用于城外与中心区间2、立、立B类:一般立交类:一般立交 主要形式为喇叭形、苜蓿叶形、环形、菱形、迂回式、主要形式为喇叭形、苜蓿叶形、环形、菱形、迂回式、组合式全互通或半互通立交。组合式全互通或半互通立交。宜用于城市中心区间宜用于城市中心区间3、立、立C类:分离式立交。类:分离式立交。20一、城市道路立交分类一、城市道路立交分类 第三节第三节 立交的选型立交的选型立体交叉口类型及交通流行驶特征立体交叉口类型及交通流行驶特征立体交叉口类型立体交叉口类型主线直行车流行驶主线直行车流行驶特征
10、特征转向车流行驶特转向车流行驶特征征非机动车及行人干非机动车及行人干扰情况扰情况立立A类类(枢纽立交)(枢纽立交)连续快速行驶连续快速行驶较少交织、无平较少交织、无平面交叉面交叉机非分行,无干扰机非分行,无干扰立立B类类(一般立交)(一般立交)主要道路连续快速主要道路连续快速行驶,次要道路存行驶,次要道路存在交织或平面交叉在交织或平面交叉部分转向交通存部分转向交通存在交织或平面交在交织或平面交叉叉主要道路机非分行,主要道路机非分行,无干扰;次要道路无干扰;次要道路机非混行,有干扰机非混行,有干扰立立C类类(分离式立交)(分离式立交)连续行驶连续行驶21二、立体交叉适用条件二、立体交叉适用条件
11、第三节第三节 立交的选型立交的选型立体交叉口类立体交叉口类型型选选 型型推荐形式推荐形式可选形式可选形式快速路快速路快速快速路路立立A1类类快速路快速路主干主干路路立立B类类立立A2类、立类、立C类类快速路快速路次干次干路路立立C类类立立B类类快速路快速路支路支路立立C类类主干路主干路主干主干路路立立B类类注:当城市道路与公路相交时,高速公路按快速路、一级公路按主干注:当城市道路与公路相交时,高速公路按快速路、一级公路按主干路、二级和三级公路按次干路、四级公路按支路确定与公路相交的城市路、二级和三级公路按次干路、四级公路按支路确定与公路相交的城市道路交叉口类型道路交叉口类型(强调功能的相似性(
12、强调功能的相似性)。)。城市道路立交类型选择城市道路立交类型选择22 立交主线横断面由车行道、路缘带、分车带、路立交主线横断面由车行道、路缘带、分车带、路侧带、集散车道、变速车道以及防撞设施等部分侧带、集散车道、变速车道以及防撞设施等部分组成。组成。一、主线横断面组成一、主线横断面组成 第四节第四节 立交主线横断面立交主线横断面23二、主线横断面布置二、主线横断面布置 第四节第四节 立交主线横断面立交主线横断面 一般主线横断面车行道布置同路段。一般主线横断面车行道布置同路段。设集散车道时,集散车道布置在主线机动车道右设集散车道时,集散车道布置在主线机动车道右侧,其间宜设分车带。侧,其间宜设分车
13、带。24 在进、出立交的主线段落,为保证驾驶员对交通在进、出立交的主线段落,为保证驾驶员对交通标志识别的要求,其行车视距宜大于或等于标志识别的要求,其行车视距宜大于或等于1.25倍的停车视距。倍的停车视距。一、主线平面线形一、主线平面线形 第五节第五节 立交主线的平纵线形立交主线的平纵线形25二、主线纵断面线形二、主线纵断面线形 第五节第五节 立交主线的平纵线形立交主线的平纵线形26二、主线纵断面线形二、主线纵断面线形 第五节第五节 立交主线的平纵线形立交主线的平纵线形27 三、非机动车道线形三、非机动车道线形 第五节第五节 立交主线的平纵线形立交主线的平纵线形1.平面线形平面线形1)非机动车
14、道与主线平行布置时,其平面线形与主非机动车道与主线平行布置时,其平面线形与主线一致。线一致。2)独立布置的非机动车道平面线形由直线和圆曲线独立布置的非机动车道平面线形由直线和圆曲线组成,其缘石圆曲线最小半径为组成,其缘石圆曲线最小半径为5m。兼有辅道功。兼有辅道功能的非机动车道,其圆曲线最小半径采用机动车能的非机动车道,其圆曲线最小半径采用机动车道技术指标最小值。道技术指标最小值。2.纵断面线形纵断面线形1)非机动车道纵坡度宜小于非机动车道纵坡度宜小于2.5%,最大纵坡度为,最大纵坡度为3.5%,大于或等于,大于或等于2.5%时时28 三、非机动车道线形三、非机动车道线形 第五节第五节 立交主
15、线的平纵线形立交主线的平纵线形 2)非机动车道变坡点处应设竖曲线,竖曲线最小非机动车道变坡点处应设竖曲线,竖曲线最小半径为半径为500m。291.互通式立交匝道形式分右转匝道和左转匝道两大互通式立交匝道形式分右转匝道和左转匝道两大类。类。1)右转匝道右转匝道 定向右转匝道定向右转匝道 半定向右转匝道半定向右转匝道 环形右转匝道环形右转匝道一、互通式立交匝道基本形式一、互通式立交匝道基本形式 第六节第六节 立交匝道立交匝道30一、互通式立交匝道基本形式一、互通式立交匝道基本形式 第六节第六节 立交匝道立交匝道右转匝道的曲线布置右转匝道的曲线布置312)左转匝道左转匝道 环形匝道环形匝道 半定向匝
16、道半定向匝道 定向匝道定向匝道一、互通式立交匝道基本形式一、互通式立交匝道基本形式 第六节第六节 立交匝道立交匝道32一、互通式立交匝道基本形式一、互通式立交匝道基本形式 第六节第六节 立交匝道立交匝道左转内环匝道的曲线布置左转内环匝道的曲线布置332.按线形分定向匝道、半定向匝道、左转环形匝道、按线形分定向匝道、半定向匝道、左转环形匝道、右转环形匝道右转环形匝道1)在相交次要道路左侧车道驶入在相交次要道路左侧车道驶入2)在相交次要道路车道驶出在相交次要道路车道驶出一、互通式立交匝道基本形式一、互通式立交匝道基本形式 第六节第六节 立交匝道立交匝道343.喇叭形立交环形匝道喇叭形立交环形匝道一
17、、互通式立交匝道基本形式一、互通式立交匝道基本形式 第六节第六节 立交匝道立交匝道351)进口匝道尽量采用单圆线形,环形匝道单圆半径进口匝道尽量采用单圆线形,环形匝道单圆半径一般宜采用一般宜采用6040m。当受场地限制半径小于当受场地限制半径小于40m的推荐下限制,环形的推荐下限制,环形匝道常采用卵形线,大圆和小圆半径之比应在匝道常采用卵形线,大圆和小圆半径之比应在1.5之下。之下。2)出口匝道采用卵形线,大圆和小圆半径之比应在出口匝道采用卵形线,大圆和小圆半径之比应在22.5以下。环形匝道半径大于以下。环形匝道半径大于60m也可采用单圆也可采用单圆线形。线形。4.立交的环道立交的环道1)环道
18、车速环道车速 控制环道车速在控制环道车速在25km/h 至至40km/h。一、互通式立交匝道基本形式一、互通式立交匝道基本形式 第六节第六节 立交匝道立交匝道362)中心岛的形状和尺寸中心岛的形状和尺寸 其尺寸应满足最小交织长度和环道计算行车速度其尺寸应满足最小交织长度和环道计算行车速度要求。要求。3)环道车道数和路面宽度环道车道数和路面宽度 环道一般设三条车道,交通量大时交织车道可设环道一般设三条车道,交通量大时交织车道可设置双车道。置双车道。一、互通式立交匝道基本形式一、互通式立交匝道基本形式 第六节第六节 立交匝道立交匝道37 车道宽度必须按照弯道加宽予以加宽,交织车道车道宽度必须按照弯
19、道加宽予以加宽,交织车道为双车道的仅需加宽一条车道。为双车道的仅需加宽一条车道。4)环道进出口设计环道进出口设计 环道出口车道半径环道出口车道半径R1应大于进口车道半径应大于进口车道半径R2。入。入口车速和环道车速一致,出口车速略高于环道车口车速和环道车速一致,出口车速略高于环道车速。速。一、互通式立交匝道基本形式一、互通式立交匝道基本形式 第六节第六节 立交匝道立交匝道38二、互通式立交匝道横断面设计二、互通式立交匝道横断面设计 第六节第六节 立交匝道立交匝道39二、互通式立交匝道横断面设计二、互通式立交匝道横断面设计 第六节第六节 立交匝道立交匝道40二、互通式立交匝道横断面设计二、互通式
20、立交匝道横断面设计 第六节第六节 立交匝道立交匝道41二、互通式立交匝道横断面设计二、互通式立交匝道横断面设计 第六节第六节 立交匝道立交匝道42二、互通式立交匝道横断面设计二、互通式立交匝道横断面设计 第六节第六节 立交匝道立交匝道43 匝道的圆曲线最小半径指为加宽前内侧机动车道匝道的圆曲线最小半径指为加宽前内侧机动车道中心线的半径。中心线的半径。三、互通式立交匝道平面线形设计三、互通式立交匝道平面线形设计 第六节第六节 立交匝道立交匝道44 匝道平面线形中,直线与圆曲线或大半径圆曲线匝道平面线形中,直线与圆曲线或大半径圆曲线与小半径圆曲线之间应设缓和曲线。缓和曲线采与小半径圆曲线之间应设缓
21、和曲线。缓和曲线采用回旋曲线。用回旋曲线。三、互通式立交匝道平面线形设计三、互通式立交匝道平面线形设计 第六节第六节 立交匝道立交匝道45四、互通式立交匝道纵断面设计四、互通式立交匝道纵断面设计 第六节第六节 立交匝道立交匝道匝道最大纵坡匝道最大纵坡(%)匝道设计速度匝道设计速度(km/h)8070605040一般地区一般地区55.5678积雪冰冻地区积雪冰冻地区4444446 互通式立交匝道纵断面线形设计要点:互通式立交匝道纵断面线形设计要点:1)匝道纵断面线形应平缓,且满足最小坡长要求,匝道纵断面线形应平缓,且满足最小坡长要求,避免不顺适的急剧变化。在条件困难时刻不受最避免不顺适的急剧变化
22、。在条件困难时刻不受最小坡长限制,以优化匝道上车辆经常变速行驶的小坡长限制,以优化匝道上车辆经常变速行驶的行车条件。避免断背竖曲线。行车条件。避免断背竖曲线。2)匝道驶入主线附近的纵断面线形,要与主线有相匝道驶入主线附近的纵断面线形,要与主线有相当长的平行段,充分保证主线上的视距,使车辆当长的平行段,充分保证主线上的视距,使车辆能自然顺适的驶入主线。能自然顺适的驶入主线。3)匝道及其端部纵坡处,应采用较大的竖曲线半径,匝道及其端部纵坡处,应采用较大的竖曲线半径,以保证有足够的停车视距以保证有足够的停车视距四、互通式立交匝道纵断面设计四、互通式立交匝道纵断面设计 第六节第六节 立交匝道立交匝道4
23、7 设计车速条件下,匝道平曲线半径引起的离心力设计车速条件下,匝道平曲线半径引起的离心力不能由道路横坡和正常轮胎磨阻力所平衡时,采不能由道路横坡和正常轮胎磨阻力所平衡时,采用小于不设超高推荐的平曲线须设置超高横坡。用小于不设超高推荐的平曲线须设置超高横坡。一般最大超高不超过一般最大超高不超过6%,有冰雪地区不超过,有冰雪地区不超过4%。坡道上平曲线设置超高,合成坡度一般最大不超坡道上平曲线设置超高,合成坡度一般最大不超过过8%,冰雪地区不应超过,冰雪地区不应超过6%。五、立交匝道超高与横坡五、立交匝道超高与横坡 第六节第六节 立交匝道立交匝道48 匝道端部包括匝道渐变段,变速车道、匝道端点匝道
24、端部包括匝道渐变段,变速车道、匝道端点等邻近主线出入口部分。等邻近主线出入口部分。匝道端部可以根据端部变速车道的外形分为平行匝道端部可以根据端部变速车道的外形分为平行式和直接式。式和直接式。也可根据端部变速车道车道数分为单车道和多车也可根据端部变速车道车道数分为单车道和多车道型。道型。1.匝道端部出入口设计要点匝道端部出入口设计要点1)立交枢纽匝道的出入口,应设置在主线行车道右立交枢纽匝道的出入口,应设置在主线行车道右侧。受条件限制设置在左侧时,应把左侧出入口侧。受条件限制设置在左侧时,应把左侧出入口按主线车道分流或合流形式设计。按主线车道分流或合流形式设计。六、匝道端部出入口设计六、匝道端部
25、出入口设计 第六节第六节 立交匝道立交匝道492)出入口端部位置应明显及易于识别出入口端部位置应明显及易于识别 一般情况宜将出口设置在跨线桥等构造物前,困一般情况宜将出口设置在跨线桥等构造物前,困难地段可把变速车道端部设置在跨线桥前。当设难地段可把变速车道端部设置在跨线桥前。当设置在跨线桥后,距跨线桥宜大于置在跨线桥后,距跨线桥宜大于150m。一般情况宜将出口设置在凸形竖曲线上坡道上。一般情况宜将出口设置在凸形竖曲线上坡道上。当设置在凸型竖曲线下坡道处,应将凸形竖曲线当设置在凸型竖曲线下坡道处,应将凸形竖曲线设置得长些,以增大视距使驾驶员能看清出口端设置得长些,以增大视距使驾驶员能看清出口端部
26、变速车道渐变段的起点和匝道平曲线的方向。部变速车道渐变段的起点和匝道平曲线的方向。入口端部宜设在主线下坡路段,以便于重型车辆入口端部宜设在主线下坡路段,以便于重型车辆利用下坡加速,并在入口端点应保持充分的视距,利用下坡加速,并在入口端点应保持充分的视距,以便匝道上汇流车辆能调整车速汇入主线车流间以便匝道上汇流车辆能调整车速汇入主线车流间隙中。隙中。六、匝道端部出入口设计六、匝道端部出入口设计 第六节第六节 立交匝道立交匝道503)驶出匝道出口端部,在减速车道终点,应设置一驶出匝道出口端部,在减速车道终点,应设置一条缓和曲线,使分流点处具有较大的曲率半径,条缓和曲线,使分流点处具有较大的曲率半径
27、,并使曲率变化适应行驶速度的变化。并使曲率变化适应行驶速度的变化。六、匝道端部出入口设计六、匝道端部出入口设计 第六节第六节 立交匝道立交匝道514)立立A1类主线与驶出匝道的出口分流点处,当需给类主线与驶出匝道的出口分流点处,当需给误行车辆提供返回余地时,行车道边缘宜加宽一误行车辆提供返回余地时,行车道边缘宜加宽一定偏置值,并用圆弧连接主线和匝道路面的边缘。定偏置值,并用圆弧连接主线和匝道路面的边缘。六、匝道端部出入口设计六、匝道端部出入口设计 第六节第六节 立交匝道立交匝道525)立交范围内相邻匝道出入口之间保持一定净距:立交范围内相邻匝道出入口之间保持一定净距:干道的驶出或驶入紧挨着的情
28、况应考虑变速道长干道的驶出或驶入紧挨着的情况应考虑变速道长度及标志之间距离,根据所需距离最长的条件取度及标志之间距离,根据所需距离最长的条件取用。用。驶入的前面有驶出的情况,应根据交织的交通量驶入的前面有驶出的情况,应根据交织的交通量计算其交织所需长度,并取其长者来决定距离采计算其交织所需长度,并取其长者来决定距离采用值。用值。六、匝道端部出入口设计六、匝道端部出入口设计 第六节第六节 立交匝道立交匝道53六、匝道端部出入口设计六、匝道端部出入口设计 第六节第六节 立交匝道立交匝道542.单车道出入口单车道出入口1)单车道单车道直接式入口直接式入口是按是按1:401:20(纵横比)均匀(纵横比
29、)均匀的渐变率和主线连接,汇合点设定在主线直行车的渐变率和主线连接,汇合点设定在主线直行车道右侧边缘道右侧边缘3.5m(一条车道)处,汇合点后方为(一条车道)处,汇合点后方为加速段,汇合点前方为过渡段。加速段,汇合点前方为过渡段。六、匝道端部出入口设计六、匝道端部出入口设计 第六节第六节 立交匝道立交匝道552)单车道单车道平行式入口平行式入口是在汇流点处起,提供一条附是在汇流点处起,提供一条附加平行车道,使车辆从汇合点处开始加速到接近加平行车道,使车辆从汇合点处开始加速到接近主线车速。在附加变速车道末端设置过渡渐变段,主线车速。在附加变速车道末端设置过渡渐变段,使有较长的的插入区段,有利于车
30、辆驶入。使有较长的的插入区段,有利于车辆驶入。六、匝道端部出入口设计六、匝道端部出入口设计 第六节第六节 立交匝道立交匝道563)直接式出口线形符合行车轨迹,其出口是按直接式出口线形符合行车轨迹,其出口是按1:251:15(纵横比纵横比)均匀的渐变率和主线相接,分均匀的渐变率和主线相接,分散角通常为散角通常为2 5,有利于主线大交通量车辆,有利于主线大交通量车辆快速、平稳驶出。快速、平稳驶出。六、匝道端部出入口设计六、匝道端部出入口设计 第六节第六节 立交匝道立交匝道574)平行式出口线型其渐变段及减速车道线型特征明平行式出口线型其渐变段及减速车道线型特征明显,能提供驾驶员注目的出口区域,以防
31、止主线显,能提供驾驶员注目的出口区域,以防止主线车辆误驶出主线。车辆误驶出主线。六、匝道端部出入口设计六、匝道端部出入口设计 第六节第六节 立交匝道立交匝道583.多车道出入口多车道出入口按照功能分类:按照功能分类:按出入口设计,适应于互通式立交匝道的出入口按出入口设计,适应于互通式立交匝道的出入口设计设计 按主要岔口分流合流设计,适应于高等级道路起、按主要岔口分流合流设计,适应于高等级道路起、讫点处立交枢纽的定向匝道出入口设计。讫点处立交枢纽的定向匝道出入口设计。1)按出入口形式设计按出入口形式设计 双车道直接式出入口,布置形式和单车道一样,双车道直接式出入口,布置形式和单车道一样,第二条变
32、速车道加在第一条变速车道右侧,按经第二条变速车道加在第一条变速车道右侧,按经验内侧车道加速段长是单车道规定值的验内侧车道加速段长是单车道规定值的80%。六、匝道端部出入口设计六、匝道端部出入口设计 第六节第六节 立交匝道立交匝道59六、匝道端部出入口设计六、匝道端部出入口设计 第六节第六节 立交匝道立交匝道60 双车道平行式出入口,布置形式和单车道一样,双车道平行式出入口,布置形式和单车道一样,第二条车道加在第一条车道右侧,右侧变速车道第二条车道加在第一条车道右侧,右侧变速车道较左侧第一车道短一渐变段长度。较左侧第一车道短一渐变段长度。六、匝道端部出入口设计六、匝道端部出入口设计 第六节第六节
33、 立交匝道立交匝道612)按增设辅助车道的双车道出入口设计按增设辅助车道的双车道出入口设计 一般位于立交枢纽的定向匝道,当出入口交通量一般位于立交枢纽的定向匝道,当出入口交通量很大时,双车道出入口必须在下行方向按很大时,双车道出入口必须在下行方向按车道数车道数平衡平衡、基本车道数连续基本车道数连续这两条原则,增设辅助车这两条原则,增设辅助车道。道。六、匝道端部出入口设计六、匝道端部出入口设计 第六节第六节 立交匝道立交匝道62六、匝道端部出入口设计六、匝道端部出入口设计 第六节第六节 立交匝道立交匝道633)按按“主要岔口主要岔口”分流、合流形式设计分流、合流形式设计枢纽型立交处,为能在与主线
34、车速基本相同形式枢纽型立交处,为能在与主线车速基本相同形式条件下实现大交通量的分、合流和路线的转换,条件下实现大交通量的分、合流和路线的转换,道路分岔端部须按道路分岔端部须按“分岔分岔”方式保证主线基本车方式保证主线基本车道数连续和主线车道数的平衡,必要时增设辅助道数连续和主线车道数的平衡,必要时增设辅助车道。相对次要分岔流向应靠右侧进出。车道。相对次要分岔流向应靠右侧进出。六、匝道端部出入口设计六、匝道端部出入口设计 第六节第六节 立交匝道立交匝道64六、匝道端部出入口设计六、匝道端部出入口设计 第六节第六节 立交匝道立交匝道65v城市快速路在起讫点处一般分成两条定向多车道,城市快速路在起讫
35、点处一般分成两条定向多车道,与类似高等级道路相衔接。大交通量的分、合流与类似高等级道路相衔接。大交通量的分、合流或路线间交通流转换期间车速基本保持不变。或路线间交通流转换期间车速基本保持不变。六、匝道端部出入口设计六、匝道端部出入口设计 第六节第六节 立交匝道立交匝道66v特大型互通式立交枢纽的特大型互通式立交枢纽的“主要岔口主要岔口”除了按车除了按车道平衡原则进行设计外,还应按树枝分岔,以每道平衡原则进行设计外,还应按树枝分岔,以每两个流向分别进行分流、合流设计。两个流向分别进行分流、合流设计。六、匝道端部出入口设计六、匝道端部出入口设计 第六节第六节 立交匝道立交匝道67 通过设置辅助车道
36、来满足基本车道数连续及车道通过设置辅助车道来满足基本车道数连续及车道平衡的设计原则。辅助车道的宽度应与直行车道平衡的设计原则。辅助车道的宽度应与直行车道相同。相同。辅助车道长度(包括渐变段)在分流端为辅助车道长度(包括渐变段)在分流端为1000m,最小为最小为600m,在合流端为,在合流端为600m。辅助车道过渡段渐变率应大于等于辅助车道过渡段渐变率应大于等于1/50(渐变段(渐变段长,一车道一般可用长,一车道一般可用200m)。)。第七节第七节 辅助车道辅助车道68 当前一个互通式立体交叉(立交枢纽)的加速车当前一个互通式立体交叉(立交枢纽)的加速车道末端至下一个互通式立体交叉(立交枢纽)的
37、道末端至下一个互通式立体交叉(立交枢纽)的减速车道的起点之间的距离小于减速车道的起点之间的距离小于500m时,必须设时,必须设辅助车道,将二者连接起来。辅助车道,将二者连接起来。交通量较大、交织运行交通量比例较高,即使两交通量较大、交织运行交通量比例较高,即使两者间距达者间距达2000m,也宜考虑设置连续的辅助车道。,也宜考虑设置连续的辅助车道。辅助车道只用于立交枢纽的主要道路和互通式立辅助车道只用于立交枢纽的主要道路和互通式立交以及分合流处,对于次要道路的分合流处则无交以及分合流处,对于次要道路的分合流处则无须设置。须设置。第七节第七节 辅助车道辅助车道69 变速车道分为直接式和平行式。变速
38、车道分为直接式和平行式。城市互通立交中减速车道一般采用直接式,加速城市互通立交中减速车道一般采用直接式,加速车道一般采用平行式。车道一般采用平行式。一、变速车道一、变速车道 第八节第八节 变速车道、交织路段和集散车道变速车道、交织路段和集散车道701.平行式变速车道平行式变速车道 当为同向时,主线与变速车道可用卵形回旋线或当为同向时,主线与变速车道可用卵形回旋线或复合型回旋线连接;当主线圆曲线半径复合型回旋线连接;当主线圆曲线半径R11500m时,可视时,可视R1,而直接作为回旋线的起点。,而直接作为回旋线的起点。当为反向时,主线与变当为反向时,主线与变速速车道可采用车道可采用S型回旋线型回旋
39、线连接;当主线圆曲线半径连接;当主线圆曲线半径R12000m式可视式可视R1,而直接作为回旋线的起点。而直接作为回旋线的起点。二、主线为曲线时变速车道线形二、主线为曲线时变速车道线形 第八节第八节 变速车道、交织路段和集散车道变速车道、交织路段和集散车道71二、主线为曲线时变速车道线形二、主线为曲线时变速车道线形 第八节第八节 变速车道、交织路段和集散车道变速车道、交织路段和集散车道722.直接式变速车道直接式变速车道 由于弯道上主线与变速车道的曲率差很小,直接由于弯道上主线与变速车道的曲率差很小,直接式变速车道线形一般可采用与主线为直线时相同式变速车道线形一般可采用与主线为直线时相同的宽度渐
40、变率顺主线线形变宽接入或接出。的宽度渐变率顺主线线形变宽接入或接出。也可按照内切圆法曲线接入或接出主线。也可按照内切圆法曲线接入或接出主线。当主线位于回旋线范围内,变速车道亦可采用同当主线位于回旋线范围内,变速车道亦可采用同一参数的回旋线。一参数的回旋线。直接式变速车道与匝道曲线连接,可按平行式变直接式变速车道与匝道曲线连接,可按平行式变速车道的连接方式处理。速车道的连接方式处理。二、主线为曲线时变速车道线形二、主线为曲线时变速车道线形 第八节第八节 变速车道、交织路段和集散车道变速车道、交织路段和集散车道73二、主线为曲线时变速车道线形二、主线为曲线时变速车道线形 第八节第八节 变速车道、交
41、织路段和集散车道变速车道、交织路段和集散车道74 变速车道长度为加速或减速车道长度与渐变段长变速车道长度为加速或减速车道长度与渐变段长度之和,应根据主线计算行车速度值确定。度之和,应根据主线计算行车速度值确定。下坡路段的减速车道和上坡路段的加速车道,其下坡路段的减速车道和上坡路段的加速车道,其长度应予以修正。长度应予以修正。二、主线为曲线时变速车道线形二、主线为曲线时变速车道线形 第八节第八节 变速车道、交织路段和集散车道变速车道、交织路段和集散车道75 变速车道宜设一条车道,宽度为单车道宽,其位变速车道宜设一条车道,宽度为单车道宽,其位置自主线的路缘带外侧算起。变速车道外侧应另置自主线的路缘
42、带外侧算起。变速车道外侧应另加路缘带(与高速公路相接时为紧急停车带)。加路缘带(与高速公路相接时为紧急停车带)。二、主线为曲线时变速车道线形二、主线为曲线时变速车道线形 第八节第八节 变速车道、交织路段和集散车道变速车道、交织路段和集散车道761.交织长度交织长度 由其交织路段的全交织交通量以及交通流的性质由其交织路段的全交织交通量以及交通流的性质决定。决定。三、交织路段三、交织路段 第八节第八节 变速车道、交织路段和集散车道变速车道、交织路段和集散车道77交织段长度可用图及表来求解交织段长度可用图及表来求解三、交织路段三、交织路段 第八节第八节 变速车道、交织路段和集散车道变速车道、交织路段
43、和集散车道782.交织路段宽度(车道数)交织路段宽度(车道数)设设V01、V02为不交织交通量(辆为不交织交通量(辆/h););SV为每一为每一条车道上的运行交通量,则不发生交织的交通流条车道上的运行交通量,则不发生交织的交通流所需车道数为:所需车道数为:(V01+V02)/SV 设设Vw1为较大的交织交通量为较大的交织交通量(辆辆/h);Vw2为较小的交为较小的交织交通量织交通量(辆辆/h);K为交织影响系数,为交织影响系数,1.0K3.0,则交织车流所需的附加车道数为则交织车流所需的附加车道数为 (Vw1+KVw2)/SV 根据以上两式求得交织路段全部车道数根据以上两式求得交织路段全部车道
44、数N:三、交织路段三、交织路段 第八节第八节 变速车道、交织路段和集散车道变速车道、交织路段和集散车道79 N=(V01+V02+Vw1+KVw2)/SV小数部分的车道可按下述原则处理:小数部分的车道可按下述原则处理:不需要增加车道的情况:不需要增加车道的情况:v道路的服务水平高(低交通量)道路的服务水平高(低交通量)v不产生交织的交通量占多数不产生交织的交通量占多数v小数部分的数值小小数部分的数值小 需增加一个车道的情况:需增加一个车道的情况:v交通量接近于通行能力交通量接近于通行能力v交织的交通量比率高交织的交通量比率高小数部分数值大小数部分数值大三、交织路段三、交织路段 第八节第八节 变
45、速车道、交织路段和集散车道变速车道、交织路段和集散车道80 在立交枢纽中交织路段长度得不到保证,或立交在立交枢纽中交织路段长度得不到保证,或立交多个匝道出入口端部间距较近,不能满足车辆交多个匝道出入口端部间距较近,不能满足车辆交织要求,对主线交通干扰较大,有下列情况可考织要求,对主线交通干扰较大,有下列情况可考虑设置集散车道:虑设置集散车道:1)通过车道交通量大,需要分离通过车道交通量大,需要分离2)两个以上出口分流岛端部靠得很近两个以上出口分流岛端部靠得很近3)三个以上出入口分流岛端部靠得很近三个以上出入口分流岛端部靠得很近4)所需要交织长度得不到保证所需要交织长度得不到保证5)因交通标志密集而不能用标志诱导因交通标志密集而不能用标志诱导四、集散车道四、集散车道 第八节第八节 变速车道、交织路段和集散车道变速车道、交织路段和集散车道81 集散车道每条宽取集散车道每条宽取3.5m。主线和集散道路之间的外分隔带应由足够宽度,主线和集散道路之间的外分隔带应由足够宽度,其最小宽度应足以设置集散道路的路肩宽度其最小宽度应足以设置集散道路的路肩宽度(等于等于主线的路肩宽度主线的路肩宽度),并足以设置适当的护栏以防车,并足以设置适当的护栏以防车辆任意跨越。辆任意跨越。四、集散车道四、集散车道 第八节第八节 变速车道、交织路段和集散车道变速车道、交织路段和集散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