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花 之 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语言美,进而感受诗歌的形象美、节奏美、抒情美。(2)模仿写作,在仿写中培养创造力、想象力及表达能力。2.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花的形象及作者的思想感情。(2)品读欣赏,在欣赏中把握诗文的节奏与美妙的意境。(3)借助想象,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教学重点】学习诗歌的语言特色。【教学难点】通过了解纪伯伦的生平,感受花的形象,理解诗人的复杂情感。【教学准备】学生:熟读课文,搜集有关纪伯伦的资料。教师:准备花之歌配乐朗诵、纪伯伦的生平资料等教学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导入新
2、课有一位诗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称他“是东方刮起的第一次风暴,席卷了西方,给我们西海岸带来了鲜花”。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称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他就是纪伯伦。在他笔下,万物皆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纪伯伦的组歌中的花之歌,去感受他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二、检查预习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苍穹()孕育()冠冕()赠予()摇曳()馥郁()硕大()琼浆()鸣啭()婆娑()三、走近作者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和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另外四首是浪之歌美之
3、歌雨之歌幸福之歌。他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曾在朦胧中的祖国中,讴歌毕生苦恋的祖国:“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他曾说:“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四、听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能让人陶醉。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美美地听读花之歌,边听边想象其展现的画面,进入诗境,听后谈一谈你所感受的花是怎样的形象。播放花之歌的配乐朗诵,学生凝神细听。2.听读了花之歌,我想,大家的心中一定充满了对花的感慨,那么就试着来完成老师的题目吧!你在听读中感受的“花”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说一说你的理解。 (学生充分发言,
4、教师不作点评。)3.刚才同学们说了自己对“花”的形象的理解,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花之歌,从文中找到支持你观点的诗句,并把它读出来吧!4.点读,教师作朗读指导。5.总结“花”的形象。“花”的形象感知可能有一定难度,可视课堂情况引导学生先从作者将“花”比作什么来感悟。(作者将“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的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再逐步引导“花”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花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它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五、讨论研析1.思考:花与诗人有着怎样的联系?2.再次听老师简介作者经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纪伯伦简介:纪伯伦
5、虽然出生于黎巴嫩,具有阿拉伯血统,但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美国。他1883年出生,12岁随母亲去美国谋生,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清贫的生活,15岁被送回黎巴嫩学习阿拉伯古典文学,同时进修绘画,18岁因思想激进、创办呼吁民间疾苦、被认为带有叛逆性的刊物真理而被驱逐出境,重新返回美国家中。返美后仅一年多的时间,病魔先后夺去了他的母亲、哥哥、小妹三位亲人。他以写文卖画为生,与为人剪裁缝衣的妹妹一起挣扎在社会底层。25岁得到贵人相助,申请到赴巴黎深造的奖学金,学习绘画,并得到罗丹等艺术大师的亲授与指点,三年后再次返美,并长期居于纽约,从事文学与绘画,直到48岁逝世。他一生在黎巴嫩待过15年,在法国2年,在美
6、国生活了共31年,他的祖国处于封建主义、殖民主义统治下的黎巴嫩给予他的并不是很多。然而,这种因贫穷和统治阶级的罪恶而造成的与故土的别离,不仅没有淡化他对祖国的思恋,冷却他炽热的赤子深情,相反,他爱之更深,思之也更切,他常常在自己的诗作里,对祖国寄寓深厚的感情。六、体验与反思1.你心目中的花的形象是怎样的?2.学习本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七、品读:察情感,悟意蕴诗中的形象是情感的载体,承载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花之歌,品味诗中的情感意蕴。1.学生轻读花之歌,讨论交流。2.按下列步骤,练习朗读。 一读:感知形象,注意语音的饱满与圆润。 二读:体味情感。注意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停顿、快慢等
7、。 三读:进入情境。注意语气的轻重抑扬,注意体现散文诗的抒情性。3.学生讨论交流阅读心得。4.全体配乐朗读花之歌。八、回顾总结,升华情感花之歌是纪伯伦诗选中的一首,文中尽显“纪伯伦风格”中的轻柔、凝练、隽秀与清新。诗人通过花语的清新流露,构建了一幅大自然的图画,图画中有诗意的浪漫,也有现实的真实,如:“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写出了花的成长与芬芳。而“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写出了花的凋谢命运。都说纪伯伦的诗蕴含哲理,寓意深邃,从这就可以看出,诗人是用诗意的叙述和敏锐的思考来书写人生的。“我在原野上摇曳,
8、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体现了诗人的伟大理想。这首散文诗表面是写花,但真正是写人,诗人正是利用花这种大自然的语言,来寄托自己的伟大情操,同时也号召我们要“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读了这首散文诗,我们是否在大自然的话语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呢?九、拓展延伸同学们,模仿花之歌的写法,借助你的想象,从身边事物中,如:雪、虹、霞、雾等任选其一,写一段话,表达出自己对人生的思考。【板书设计】花之歌星星奉献者和使者诸元素之女向往光明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与万物和谐共处婚礼的冠冕生者赠予死者
9、最后的祭献【教学反思】成功之处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自学字词,搜集作者资料,并在学习课文前由值日预习小组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自主预习的习惯,在学习新课之前就已经让学生初步了解了诗歌内容。教学过程中,以诵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知、领悟、品析诗歌内容,逐步深入,层层推进,“读悟品仿”,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在仿写的过程中,既让学生积累了优美的语句,又为接下来诗歌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不足之处1.教师首先要掌握散文诗的特点,并要找出艺术形象,通过具体的语句分析事物的形象特点。2.要让学生学会做批注,在重点语句旁写出赏析的语言,让学生分析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动脑的能力,想的过程比学的过程更重要、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