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新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走遍千山万水3 天窗【教材分析】天窗是部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是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淳朴的乡村,一道独特的风景,一幅和谐的画卷”。这篇文章是文学大师茅盾以30年代的童年生活为题材撰写的抒情散文。文章描写的是乡下人在屋顶开天窗,引起孩子们无限的遐想,展现了小小天窗的神奇。文章感情真挚、文笔生动、流畅,尤其是孩子透过天窗遐想的内容生动有趣。但文章写作的时间较为久远,学生并没有见过天窗,而且体验淳朴的乡村生活的经历又很少,所以对于这不起眼的、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以及它神奇的作用,孩子们是很难理解的,也是学习的难点。天窗虽小,在雨天和夜晚
2、时候,却给乡下孩子带来心灵的慰藉,带来无穷无尽的乐趣。写此文表达了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以及对天窗的无限思念和美好回忆。【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慰、藉、瞥”3个会认字,会写“慰、藉、蝙、蝠”等10个会写字。重点指导“慰藉”等词语的认读及“藉”字的书写与应用。2.通过理解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感受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3.深刻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情感,体会作者对乡下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教学重难点】体会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对乡下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设疑激趣1.我们每个人都有快乐而美好的童年,今天我们一起
3、来学习文学大师矛盾先生以自身童年的农村生活为题材写的一篇散文天窗。(板书课题并齐读)2.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问题预设:什么是天窗?是和我们现在汽车上天窗一样吗?天窗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要写天窗?)3.乡下人在屋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看,这就是天窗(出示图片)再读课题。4.在许多年前的中国农村,这样的窗户随处可见,给那时的孩子们留下了许多抹不去的美好回忆。【设计意图:针对课题引导学生质疑,使学生的思维与课文内容产生碰撞,学会质疑方法的同时,产生阅读的欲望。通过图片引入又可以加深学生对天窗的感性认识,使思考更直接,直奔主题,为感知环节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初读,整体
4、感知课文1那么,天窗究竟给乡下的小朋友带来了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用你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通句子,读准字音,有疑问的地方划出来。2学生分段读课文,师生正音。3课件出示“慰藉、锐利、河滩、帐子、闪烁、蝙蝠、恶霸、猫头鹰、一瞥”九个词语及读音。指名读。4指导“藉”的书写。(利用字源,主要指导部首和结构。造字本义:祭祀跪拜时用的草垫。因此部首是草字头。)5师范写“藉”字,生观察,书空练习。6天窗给乡下的小朋友到底带来了什么?指名用书上的一句话来概括。预设: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读词,提醒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结构;通过个别读文,便于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虽说四年级,但教师
5、的范写,依然能够起到以身示范的作用。另外开放性问题的提出,既有利于学生整体掌握课文,又留给了学生读书、感悟的余地。】 三、细读课文,体会感情(一)文中两次提到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请同学们默读四、六自然段,思考: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1.理解 “慰藉”在本文中的意思:安慰,使心情舒畅快乐。2.出示比喻句:“孩子们跟着木板窗的关闭,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1)指名读(2)这句话写出了什么?(用比喻的手法,把屋子比作地洞,写出了关闭木板窗后,屋子一片漆黑的情景。)(3)想象一下孩子此时此刻的心情(沮丧、孤寂、无奈)(4)齐读,读出当时的情景。 师:因为夏
6、天阵雨时,屋子四周严严实实、一片漆黑,孩子们只有通过天窗看外面的世界,所以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1.天窗还在什么情况下,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抓关键语句,小组合作学习第七自然段)2.小组汇报3.师点拨:出示句子:晚上,当你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也许你还忘不了月光下的草地河滩。你偷偷地从帐子里伸出头来,你仰起了脸,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惟一的慰藉!(1)逼着:你有过被“逼”的经历吗?内心怎么样?(联系生活实际)(2)假如你是文中的孩子,当你正沉浸在夜色中,却被逼着上床睡觉,你又会有怎样的心情?带着你的感受来读。(3)偷偷、伸出、仰起:动作描写,表现了孩子的好奇、渴望,想透过天窗
7、看外面世界。(4)小孩子除了透过天窗看外面世界,还有其他排除寂寞的方式吗?补充作者资料及时代背景。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上著名小说家、文学批评家、社会活动家。临终前,茅盾捐出自己一生的积蓄,设立了“茅盾文学奖”,奖励更多的文学创作者。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长篇小说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和剧本清明前后等。茅盾的童年是在上个世纪初,是中国社会最黑暗的时候之一
8、,是一个不和平的年代。没有布娃娃,没有手机,没有电视,更不会有电脑,他们只能仰望天窗,而留在他们心中的只有这美丽而神奇的夜的世界的一切。所以,“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但这些“慰藉”,也成为了作者怀念童年乡村生活的一个永恒的美好回忆。(5)来,拿起书,融入我们的感受,融入我们的体验,齐读。 (二)那么,小小的天窗究竟给乡下孩子带来了哪些慰藉?用心朗读5、7自然段, 童年的矛盾,透过天窗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板书:看到 想到)边读边想象画面来理解小小天窗带给孩子们的慰藉。1出示句子:你想象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烈地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这么十
9、倍百倍。(1)理解:扫荡(2)让学生闭着眼睛想象扫荡画面,教师解说:当暴风骤雨掀翻了屋顶,刮跑了广告牌,刮倒了电线杆,淹没了房屋,吞噬了牛羊,拔起了大树。这是怎样的场景呀?给了你怎样的感觉?(3)个别读、小组读(用朗读把这种气势表现出来)(4)点拨理解:透过天窗看到的外面世界十分有限,孩子们只能通过想象,因此,这些风雨雷电的威力比他们真实看到的要大十倍百倍。(5)齐读2.出示语段: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粒星,一朵云,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歌的夜莺,也许是霸气十足的猫头鹰。活泼会想
10、的孩子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1)个别读。(2)如何理解:从 “无” 中看出 “有”,从 “虚” 中看出 “实”。(3)师点拨:天空中原本没有无数颗星星,孩子们透过天窗看到一颗星,由此,他们联想到天空中有无数颗星星;天空中原本没有奇幻的云彩,孩子们透过天窗,看到一朵云,由此,他想象到天空中有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这就是从“无” 中看出 “有”,从 “虚” 中看出 “实”,天窗真神奇阿!(板书:神奇 无 有 虚 实)(4)指名读,师范读,男女同学对读,配乐齐读。小结:一扇简陋的、只能透些许阳光的天窗虽小,却给童年的矛盾带来了心灵的慰藉,带来的无穷
11、无尽的乐趣。写此文也表达了作者对天窗的无限思念和美好回忆。 【设计意图:在理解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典型词、句进行感悟、品位,恰倒好处的突破了文中的重难点,同时也教给了学生读书、理解的方法。另外在理解重点语句时,恰到好处地介绍作者以及文章的背景,学生对作者的敬仰更真切,对文章的理解也更透彻了。】 四、拓展积累在你体验过的农村生活中,或者心目中的农村生活中,有没有像天窗一样的景致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自身的经历像作者这样记录下来,为我们的童年增添一笔美好的回忆。【设计意图:把阅读和生活结合起来,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慰藉: 看到 想到3 天窗 神奇: “无” “有” “虚” “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