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山东省 潍坊北海学校 张小妮 317年,司马睿重建晋朝,史称东晋,都城在建康。司马睿淝水之战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西晋灭亡后,北方出现历史上的“十六国”。前秦强大后,于4世纪后期统一了黄河流域,其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政权形成对峙的局面。淝水之战383年,前秦企图消灭东晋,统一中国。淝水之战背景:时间:交战双方:有关的成语或典故:结果:影响: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南方相对稳定。383年前秦东晋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淝水之战前秦意图统一南北合作探究一 淝水之战前,苻坚踌躇满志,拥兵80多万,而东晋仅8万,这十比
2、一的兵力,应该是一边倒,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没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呢?从前秦方面看 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当时民族融合程度不深,其他民族不满于前秦氐族贵族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苻坚骄傲,秦军劳师远征,战线过长,指挥失误。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的思想激励下,士气高昂,团结作战;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从东晋方面看 西晋 十六国(前秦)东晋 南朝 北朝(北魏)(北方)(南方)北魏孝文帝改革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孝文帝接受了祖母冯太后多年系统的汉文化教育,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经验。为了
3、缓和当时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冯太后和北魏孝文帝先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统称为孝文帝改革。冯太后与少年孝文帝孝文帝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迁都洛阳孝文帝迁都洛阳原因影响平城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对洛阳的建设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魏书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资治通鉴北魏孝文帝改革 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北魏文官俑汉族服饰俑和鲜卑服饰俑北魏孝文帝改革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
4、先帝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元也,宜改姓元氏。谓功臣旧族代(代郡)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资治通鉴鲜卑姓鲜卑姓汉姓汉姓拓跋拓跋元元贺楼贺楼楼楼邱穆陵邱穆陵穆穆步六孤步六孤陆陆贺赖贺赖贺贺独孤独孤刘刘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娶了汉族大臣的女儿做皇妃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汉人为妻孝文帝 自孝文帝之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是为什么?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北魏孝文帝改革说汉语穿汉服孝文帝改革联汉姻促进民族交融增强北魏实力改汉姓迁都洛阳采用两汉、曹魏的官
5、制、法律北魏孝文帝改革 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措施不值得肯定,他的汉化措施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对我们今天中华民族的复兴有什么借鉴的地方?合作探究二 不同意。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推动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一个民族想要进步和发展,就必须与先进的民族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中华民族想要获得更大的发展,就不能封闭自己,而应该改革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魏晋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各族人民杂居相处。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融合。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6、后,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的交融?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汉族妇女蒸馍与烙饼砖画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生活方面:汉族妇女学会了蒸馍和烙饼技术;少数民族服饰逐渐汉化;汉族服饰也受少数民族影响。生产方面:北方少数民族逐渐学习汉族的农业生产技术,学会采桑养蚕,改变了游牧生活习惯。文化方面:汉语成为北方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受到汉族民众的喜爱。民族心理的趋同。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作用:北方民族的大交融,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犁地图 汉人最初是席地而座,即以席为坐。这是一种很不舒服的坐姿:两腿屈折,膝向前,上身的体重全部由臀部挤压在腿上,下肢极易酸麻,久之还可能变形。所以,当高坐具的胡床传入中原后,很快受到部份汉人的欢迎,原来的跪姿转变成了坐姿。胡床最初是一种以绳连缀在木头上,可开可合,携带方便,无靠背的折叠凳,类似今天的马扎。汉人使用胡床,开始只见于军旅,到了北朝,从宫廷到民间都有人以胡床为坐具。方凳胡床东汉时期的墓室壁画趣味阅读:凳子、椅子的来历感感 谢谢谢谢,精品课件资料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