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课时15周1节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天气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2. 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3. 气候和天气的概念不同,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科学探究目标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科学态度目标感受到长时间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的重要意义。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并意识到天气的变化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休戚相关。教学重点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教学难点分析、概括天气变化的规律。教学准
2、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四种天气信息的汇总表、学生用统计表、长春地区8月份的天气记录表、气温统计图、降水量柱状图、农事活动资料、二十四节气图。学生:天气日历、学生活动手册。 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8分钟)材料准备:学生自己记录的天气日历1.提前在教室布置一些学生的天气日历,课上观摩学习。提问:你认为张贴的天气日历有什么值得学习的优点?自己的天气日历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2. 出示气象学家的天气日历,小组对比学习,讨论。3. 提问: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整理和总结天气日历呢?4. 揭示课题: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板书) 二、探索:天气情况的统计(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长春地区1
3、0月份的天气记录表、气温统计图、降水量柱状图,学生活动手册1. 每个小组分发数据材料(长春地区10月份天气记录表、气温统计图、降水量柱状图)2. 组内学生分配任务,相互合作,统计整理长春地区10月的各项天气数据,观察体会其中的变化。3. 出示活动手册第12页,明确统计要求,记录数据。三、研讨:整理发现(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1. 学生反馈交流:各项天气因素的数据分析。 2. 提问:在我们的记录中,有多少天是晴天?多少天是阴天或多云?哪一种天气最多?这段时间里刮风的天气多吗?主要刮的是哪个方向的风?通常刮大风还是微风?这一个月的降水量有什么特点?气温有什么特点?3. 提问:经过统计
4、和分析,我们怎样描述这段时间的天气变化?你们这样分析的理由是什么?4. 说一说这段时间里,天气对我们的生活都造成了哪些影响。4. 播放图片:四季如春的云南风景、长年炎热的撒哈拉沙漠、冰天雪地的南北极、四季分明的长春5. 提问:观察这四个地方一年的天气变化,你有什么发现?6. 小结:地球上有的地方一年四季变化分明,有的地方四季如春,也有的地方常年干旱。一个地方长期的天气平均状况叫气候。四、拓展:二十四节气的由来(预设7分钟)材料准备:二十四节气图1. 播放视频:二十四节气歌2. 分发二十四节气图(每小组一份),教师简单讲解二十四节气来源: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在我国传统农耕文化中占有
5、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古代人民对天文、气象进行长期观察、研究后的产物,其背后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二十四节气中既有表现寒暑往来物候变化的,也有反应气温高低降雨状况的。古人通过它能够直观、清楚地了解一年中季节气候的变化规律,以此掌握农时,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二十四节气于上古时代便确立,是干支历中用以表示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它是上古时代农业文明的产物。有的同学记录信息有缺少,其他同学补充。有的同学还关注到空气质量等其他因素,可以作为补充。我们可以从云量、风力、风向、降水
6、量、气温等方面去整理和总结天气日历。通过研讨活动,学生综合所学的天气知识,体会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教学反思学习小提示: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要明白时间就像日历一样,撕掉一张就不会再回来。要懂得“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道理。要学会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孩子们,踏踏实实的学习,现在启航,展开你自信和智慧的双翼,乘风踏浪,在知识的海洋里去收获无限风光吧!老师坚信你们一定会给自己交一份满意的答卷。加油吧!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