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有关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本章概述:人类之所以为“万物之灵”主要是因为人类与动物相比,有着更为复杂、高级、深刻的心理活动。而心理学正是人们了解自身精神世界的学科,在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心理学已成为众所需求的重要学科。在开宗明义的第一章里,让我们首先对心理学有个概括性的认识,以方便以后的学习和研究。心理学本身就是一门介于哲学和科学之间的学问。第一节 心理学的含义一、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科学1、起源:以现代心理学的观点而言,心理学可以说是一门渊源千载却只有百年历史的学科。它源于西方哲学,从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起,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历代哲学家的思想中,都把“
2、心”的探讨视为一个哲学的重要课题,心理学的原文Psychologyyou 希腊文psyche与logos组成,前者指“灵魂”(soul )后者指“讲述”(discourse),意为心理学是阐释心灵的学问,这是一个哲学意义上的解释,和心理学的现代意义相去甚远。2、心理学的现代意义: 十九世纪末, 科学心理学萌芽,心理学的意义也经历了几次变化,情形大致如下: 十九世纪末: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的科学; 20世纪2060年代: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行为一词指是由观察所见的人类或动物的外显活动。 20 世纪70年代:心理学是对行为和心理历程的科学研究。上述几次变化,与心理学100多年来的发展有关,对此
3、将在稍后说明。二、心理学是一门特殊的科学和一般研究物性的学科相比(例如物理学),研究人性的心理学虽然同样是研究科学规律,但是,由于研究的目标是人的精神活动,因此,和其他学科相比有很多的不同。1、 物性的特征是外显的,人性的特征大部分是内蕴的。2、 物性的变异较少,个体自身的变化遵循自然规律,团体内各个个体之间,个别差异较少。人性的变异极大,除个体自身多变之外,个别间差异尤大。根据个体人性较难推论出团体人性。3、 对物性的测量比较容易采取量化的方法,而且容易做到客观和验证。对人的测量是“客观的主观”,即客观工具测出主观意识。例如问卷调查。题目是客观的,但回答却随个人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变化。4、 测
4、量所得资料的处理,凡物性所得的资料,只须按“客观的客观化”原则处理即可,对解决同类问题可以推广应用。而对人性特征所测得资料,则须按“主观的客观化”原则处理,研究者必须尊重受试者人性的主观反应,在不变其原意的条件下,按即定的客观程序处理,在结果的解释、推论及应用上,也必须考虑人性表达及 需求上的差异。一、按目的分类心理学1、理论心理学:以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历程背后的科学规律和原理原则为目的。2、应用心理学:根据理论心理学研究发现的原理原则,转移到应用的情况中,重新选定对象,设计方法,控制因素,以进行验证性的研究。第二节 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一、 科学心理学诞生前:(一)哲学基础1、 三个重要人物:a
5、、 亚里士多德,他在著作中讨论人类本性、人类知识的由来,五官的运用,记忆功能能问题;b、 笛卡儿,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学者,他提出先天观念之说,认为人类生而具备足以产生感官经验的心理功能。心为身之主,身的一切活动,系由生而具有理性的心所控制。从笛卡儿的理论中,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发展了哲学理论:理性主义,加重了心身关系论争问题的争议;c、 洛克,17世纪英国哲学家,在哲学上提倡经验主义,强调人类的一切知识来自后天经验,反对理性主义所提倡的先天观念说。他还提出了“蜡板说”和记忆得自观念联想的学说。在对人性的解释上,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对科学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二)物理学和生理学基础d、
6、达尔文:进化论中提出了有关心理学的诸多观念,如遗传、环境、个别差异、适应等;e、 德国柏林大学教授缪勒:提出神经特殊能量说,主张大脑是分区专司的。主要观点为:人类对外界刺激产生感觉有赖于各种不同神经传导所发生的特殊能量所致,神经细胞间的电化作用产生神经冲动;f、 缪勒的弟子赫姆霍兹经实验证实了缪勒的理论,同时提出了色觉理论和听觉理论,至今仍然是解释色觉和听觉的主要理论;g、 德国生理学家费希特创实验方法,以物理刺激的变化转化为心理经验的历程,探讨心身关系论争的问题,为以后的心理物理学(psychophysics)奠定了基础。二、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哲学是父亲,生理学是母亲,生物学是媒人1、 奠
7、基人:莱比锡大学教授冯德1879年在该校建立了世界第一座心理学实验室,冯德被誉为“心理学之父”2、 冯德的贡献:a、 缪勒和赫姆霍兹的弟子,1874年出版了生理心理学原理,被称为学术史上的“心理学独立宣言”;b、 建立心理学实验室,采用系统的科学实验方法,来探究的心之结构。当时研究的主题是“意识”,意识是由很多不同的元素构成的,在实验时,研究者控通过控制有系统的刺激(视觉、听觉、体觉等),让受试者通过自己的主观判断做出反应,此种方法称为“内省”;c、 首创系统实验方法,符合了客观性、验证性、系统性的三大科学特征标准。三、 心理学的各种学说:1、 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一般将冯
8、德开始的心理学称为“结构主义”,并为钦纳所发展,按他的解释,经内省所得的经验,经验构成意识,意识包括三种元素性的状态,一为感觉性的,属于知觉的元素;二为想象性的,属于观念的元素;三为情感性的,属于情绪的元素, 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即在经由内省了解在不同刺激下各种元素结构的情形。2、 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也称功能学派或功能论。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和杜威所创。基本主张为,心理学的目的应该是研究个体适应环境时的心理或意识的功能,而不能副结构主义只研究分析意识的元素。其理念和17世纪理性主义哲学思想有关。3、 行为主义(behaviorism),也称为行为论或行为学派,由美国心理学家华
9、森提出,他主张,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科学的研究只限于以客观的方法处理客观的材料。其主张主要有下面几点:(1) 强调科学心理学所研究者,只是能够由别人客观过程和测量的外显行为;(2) 构成行为的基础者是个体的反应,集多个反应即可知行为的整体;(3) 个体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由遗传决定的,而是受环境影响被动学习的;(4) 经由对动物或儿童研究所得到的行为的原理原则,即可推论一般人的同类行为。此种纯粹以“客观的客观”为标准的行为主义被称为“激进行为主义”,后有些行为主义者,接受意识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主题之一的理念,被称为“新行为主义”。4、 完形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由德国心
10、理学家魏泰迈(Max Wertheimer,1880-943)于1912年在法兰克福大学创立。gestalt为德文,含有“形状”或“组形”的意思,主要研究知觉和意识,其目的在研究知觉意识的心理组织历程。强调知觉经验虽得自外在刺激,个个刺激可能是分离零散的,但人们所得到的知觉却是有组织的。部分之和不等于整体,而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因为在集知觉而成意识的时候,多加了一层心理组织,知觉的心理组织才是最重要的。例如似动形象,(例如:动画片的原理)。5、 精神分析论(Psychoanalysis)由奥地利精神医学家佛洛伊德在1896年创立,是现代心理学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主要有3大要点:(1) 人格动
11、力(Personality dynamics):佛洛伊德用潜意识、欲力、生之本能、死之本能等观念,解释人类的内在动力(2) 人格发展(Personality development)佛洛伊德以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性征期以及认同、恋母情结等观念,届时个体心理发展的历程。(3) 人格结构(Personality structure)佛洛伊德用本我、自我、超我三者来解释个体的人格的结构,并以冲突、焦虑以及各种防卫作用的观念,解释人格结构中3个我之间的复杂关系。附:新佛洛伊德派:佛洛伊德的理论缺乏人性变异的社会文化解释,且其学术背景并非心理学,是以其多年对病人的观察为基础,精神分析论的后继者
12、的理论取向,均将层面扩大,包括了在现实社会文化中队一般人行为的解释,被称为新佛洛伊德派。(简述以后的继续讲解) 6、人本心理学(Humankstic psychology)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vraham Maslow,1902_1970)与罗思嘉(Carl Rogers)在50年代所创始,被称为现代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主张心理学研究应该以正常人为对象,研究人类异于动物的一些复杂经验,如动机、欲望、价值、快乐等。人本心理学对人性持快乐的看法,认为人性本善,因此人本心理学的研究,不只是了解人性,而且更进一步,主张改善环境以利于人性的充分发展,以期臻于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
13、on )人本心理学2大特征:1、人本心理学是以人的需要出发去研究人性,不再像以前各学派那样已科学上的需要去研究人性;2、人本心理学的基本观念,显然又把心理学的纯科学色彩冲淡了,受该学派影响最大的是教育、发展、咨商和辅导心理学。7、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指人对事物对事物知晓的历程,包括对事物的注意、理解、想象、思考等复杂的心理活动,认知的简单解释,就是“知的历程”,因此,可以界定认知心理学为对知的历程的科学研究。8、神经心理学(neuropsychology)是现代心理学中研究大脑神经生理功能和个体行为及心理历程的关系的一种新方向。 旨在了解大脑的 整体及其不同
14、部位,在个体表现某种行为 活从事某种心理活动是,就经费是什么样的变化。神经心理学是从生理心理学分华出来的个新学门。第二节 现代心理学研究的领域(略)一、五大理论,八大主题一、 五大理论1、 行为论2、 精神分析论3、 人本论4、 认知论5、 生理科学观二、 八大主题1、 心理的生理基础:身心发展、学习、动机、情绪、人格、异常行为;2、 感觉和知觉:感觉是知觉的纪录员,主要是以生理功能为基础;知觉时感觉的评判者,主要是受心理因素的支配;3、 学习心理:旨在探究个体在与环境(包括人事物)交感互动时,行为获得或经验改变的历程。4、 身心发展:旨在研究个体身心改变与其年龄增长两者间的关系。5、 个别差
15、异:现代心理学上所研究的个别差异,主要集中在能力差异和性格差异两方面。目的有二:一方面探究差异形成的原因,另一方面陈述差异的事实。6、 动机和情绪:现代心理学上一般将动机和情绪相联,动机时行为发生和改变的内在动力,情绪时动机满足与否的行为反应;7、 社会心理:旨在研究团体活动当中,个体在行为或心里历程上受团体的影响。8、 异常行为和心理治疗:现代心理学对异常行为的研究,旨在个体行为的异常现象,探究其导致异常的原因,除从而建立变态心理学之理论外 ,并评析目前流行之各种心理治疗的方法。特别谈论:本艺术心理学课程,是基于普通心理学的基础上的。艺术创作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而观众对艺术作品的欣赏
16、又是另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两个过程即相互重叠又各自独立,都带有本身特殊的心理烙印,而解体的一个物质介质,就是艺术作品。通常艺术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有这样几个主要学科:文艺心理学(psychology of arts)研究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欣赏者的感受、理解艺术作品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性的心理学分支。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文艺家如何经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体验和分析,积累、提炼素材;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想象的过程;研究情感、抽象思维与想象活动的关系;研究文艺家的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特点及其对创作的影响;研究人们在欣赏文艺作品的过程中,怎样感受和理解作品,引起情感共鸣;研究如何通过文艺
17、作品、艺术活动去丰富和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鼓舞人们的意志和热情;研究如何培养青少年的文艺兴趣和欣赏、创作能力,如何提高青少年的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等实验美学(experimental aesthetics)主张用实验法研究美学问题的一种心理学观点。其创始人是实验心理学的先驱G.T.费希纳。实验美学与文艺心理学有明显联系,不同之点在于方法学上。为了对审美现象进行科学研究,实验美学把美学刺激和反应加以简化。它要求定义明确、操作可控、准确的测量和统计处理。主要方法是用人造刺激代替现实艺术品,如用随机形状、线条、颜色代替现实艺术品的形和色;用喜爱度测量代替个人的、直觉的、形而上学的推测。实验美学具有
18、两个特点:美学刺激优先,因为它发动了审美体验、感觉和反应;给美学以广泛的定义,任何使人愉快的东西都可以成为美学刺激。对实验美学的主要批评是针对它的简单化和实验方法的人为性,认为它难于应用于重要的美学问题。尽管如此,它仍不失为一种研究美学的特殊途径。审美心理学(aesthetic psychology)研究和阐释人类在审美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的心理学分支。所谓审美主要是指美感的产生和体验,而心理活动则指人的知、情、意(即感知、感情和意志)。因此审美心理学也可以说是一门研究和阐释人们美感的产生和体验中的知、情、意的活动过程以及个性倾向的规律的学科。审美心理学也是美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有人把审美
19、心理学作广义的理解,使它等同于心理美学、文艺心理学等。按照这种广义的理解,审美心理学还要研究和说明人类从事各种文学艺术活动时的心理活动和特征。而从上面这些学科的涉及的范围来看,基本都涉及3个部分,一是艺术家,二是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三是观看作品的观众。作为艺术家和观众,他们各自的经历不同,生活环境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因此形成各种不同的创作和欣赏群体,也因此产生出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心理学所研究的八大主题都和艺术有莫大的关系。因为,不管是艺术家还是观众,本质上还是作为人的个体,而艺术作品本身无论如何也无法脱离人的存在而单独存在。所以,心理学和艺术的联系,是全面的广泛的,涉及各个层面的,而不仅
20、仅是色彩或美学而已。如,艺术家艺术风格的形成,不仅和他本人所生长的环境、所受的教育,所有的经历有关,还可能和一定的遗传因素,心理疾病,甚至生理状态有关。因此,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心理学,是本课的一个主要任务,这也就是为什么,本课程以普通心理学作为基础来讲授艺术心理学,或者更准确的应该成为心理学和艺术。三、 现代心理学的门类一、 理论心理学类1、 普通心理学2、 发展心理学3、 学习心理学4、 认知心理学5、 人格心理学6、 社会心理学7、 变态心理学8、 生理心理学9、 动物心理学10、 实验心理学二、 应用心理学类1、 教育心理学2、 咨商心理学3、 临床心理学4、 工业心理学5、 消费心理学
21、6、 法律心理学7、 广告心理学8、 心理测量学9、 管理心理学10、 健康心理学附材料:文艺才能 artistic talent人在文学艺术创作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富有创造性的特殊能力。有人具有一种才能,也有人兼具多种才能。如A.C.普希金是一位俄国诗人,也是一位有才华的素描画家。文艺才能,不仅是一般的完成某种艺术活动的能力,而且是完成艺术活动所需的一系列能力的有机结合。如音乐才能,就是精密的分析音高、音强、音色的听觉能力和旋律的区别能力,音乐的节奏感和准确地再现音乐节奏等能力的有机结合。绘画才能,就是视觉记忆力、观察力、色调分析鉴别力、造型想象力以及操作能力的有机结合。文艺才能属于特殊能力,
22、但它是以一般能力为基础的,如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能力,适用于广泛的文学艺术活动,是各种文艺活动所必需的,是特殊能力的基础。一般能力低的人,往往难以形成特殊能力。具有艺术才能的音乐家、画家、文学家也有较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分析文艺才能的结构,不能忽视一般能力的作用。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区分不是绝对的。在同一活动领域中,由于具体的活动性质的不同,也有一般与特殊的区别。如音乐听觉对于歌唱家、演奏家与作曲家都是必要的一般能力,同时还必须具备从事不同音乐活动的特殊能力。一般能力的发展可以促进特殊能力的发展,而在活动中发展相应的特殊能力的同时也发展了一般能力。从心理学能力结构的理
23、论分析,文艺才能的结构可以区分为支撑的特点和主导的特点。支撑特点是感知某种对象的高度的敏感性;主导特点是某一文艺活动所特别需要的一般心理能力的高度发展。如绘画才能的支撑的特点是在活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视觉分析器的高度的自然的敏感性,包括线条感、比例、形态、明暗、色彩调和等。画家手的触觉、运动觉的品质以及高度发展的形象记忆也属于支撑的特点。画家的创造性想象的特点则属于主导的特点。由于具备这些特点,文艺家才能把握住生活现象中本质的和特有的东西,才能进行概括和典型化,创造出新颖的有价值的作品。关于文艺才能的形成,巴甫洛夫提出了神经活动类型与文艺才能有关的理论。他认为,由于两种信号系统、由于早期的连续不
24、断的多种多样的现实生活方式使人们区分为艺术型、思维型和中间型。那些以形象来反映现实的第一信号系统占优势的人属于艺术型(音乐家、作家、画家)。第二信号系统起主要作用的就形成思维型,抽象思维能力是这种类型的特点。两种系统良好的平衡则是中间型。艺术型的特征是:对现实感知的完整性、充分性和生动性;艺术型的人想象比抽象思维占优势;艺术型的特点是高度的情绪易感性。艺术型的人,虽然第一信号系统占优势,但第二信号系统仍然起着调节作用。因为艺术创作的主题思想的拟定和艺术评价的理论,都离不开抽象思维。文艺能力发展为文艺才能,固然与神经类型有关,但也表现在对某种文学艺术的爱好上。爱好是能力开始发生的最早期的征兆和特
25、征。爱好表现在人对某种活动(如绘画、音乐活动)的追求,预示着能力发展的一定的自然前提。能力的自然前提是某些分析器对外部影响的高度的感受性。由于这样,音乐感或视觉的印象才使他产生对某种文艺活动的特别兴趣和追求。有了文艺欣赏和创作的爱好,对于文艺活动感到是美的享受,自觉地持之以恒,精益求精,技能技巧不断提高。这就是获得文艺才能的必由之路。文艺才能也是先天的自然素质和后天获得的经验的结合。文艺才能的发展也受本人情感和意志品质的影响。附材料:本课程的理论基础实验美学(experimental aesthetics)主张用实验法研究美学问题的一种心理学观点。其创始人是实验心理学的先驱G.T.费希纳。实验
26、美学与文艺心理学有明显联系,不同之点在于方法学上。为了对审美现象进行科学研究,实验美学把美学刺激和反应加以简化。它要求定义明确、操作可控、准确的测量和统计处理。主要方法是用人造刺激代替现实艺术品,如用随机形状、线条、颜色代替现实艺术品的形和色;用喜爱度测量代替个人的、直觉的、形而上学的推测。实验美学具有两个特点:美学刺激优先,因为它发动了审美体验、感觉和反应;给美学以广泛的定义,任何使人愉快的东西都可以成为美学刺激。对实验美学的主要批评是针对它的简单化和实验方法的人为性,认为它难于应用于重要的美学问题。尽管如此,它仍不失为一种研究美学的特殊途径。审美心理学(aesthetic psycholo
27、gy)研究和阐释人类在审美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的心理学分支。所谓审美主要是指美感的产生和体验,而心理活动则指人的知、情、意(即感知、感情和意志)。因此审美心理学也可以说是一门研究和阐释人们美感的产生和体验中的知、情、意的活动过程以及个性倾向的规律的学科。审美心理学也是美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有人把审美心理学作广义的理解,使它等同于心理美学、文艺心理学等。按照这种广义的理解,审美心理学还要研究和说明人类从事各种文学艺术活动时的心理活动和特征。审美心理过程阐述审美心理过程的理论观点有多种,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审美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所谓直觉是指直接的感受,不是间接的、抽象的和概念的思维。所谓形象是
28、指审美对象在审美主体大脑中所呈现出来的形象,它既是审美对象本身的形状和现象,也要受到审美主体的性格和情趣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审美者与审美对象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才能产生美感体验。所谓心理距离是指审美者不要去注意和思考与审美对象的美学价值无关的事情,例如对象的科学性质或经济价值等,也不要抱有功利的和实用的打算。亦即把主客体之间的种种其他现实的关系在心理上拉开距离。要防止或削弱这些方面的活动进入审美意识。审美的心理过程是移情或外射。在审美或欣赏时,人们把自己的主观感情转移或外射到审美对象的身上,然后再对之进行欣赏和体验。当审美者把自己的情趣外射到欣赏对象又把对象的形象情趣吸收到自身时,就出现了审
29、美中的“物我同一”的境界。此时,主客体之间的心理距离已被取消。这是个与“距离说”相反的过程。前者缩短或消除了审美关系的心理距离,或者拉开了非审美关系的心理距离。审美的生理基础和过程对于审美对象的内模仿。例如审美者以自己的身体内肌肉的紧张收缩来模拟审美对象的动作或姿态奔跑、飞翔或拔地而起。模仿常常是一种比较轻微地对局部细节的模仿,因而主要是一种象征性的模仿。S.弗洛伊德认为,美感产生于性欲的替代性满足,艺术活动是人类性欲的升华行为。性欲常常是被压抑在个人的无意识之中的一种本能。由于涉及个人的深层的无意识心理,因而审美者本人并不知道自己的美感与性欲之间的关系。这点常常是引人注目和引起争论的一个原因
30、;C.G.荣格提出审美经验和艺术创造取决于人类的集体无意识,美感来源于艺术幻想,幻想来源于集体无意识中的神话原型和意象,来自人类心灵深处的某些陌生的东西,它们象是来自人类史前时代和原始经验,通过遗传存在于个人的无意识的最深层。当审美对象能够唤醒、触发或符合了审美主体中深藏的集体无意识的原始经验或意象时,社会即可得到强大持久的美感和美学效果。审美心理类型布洛通过实验把人对颜色的审美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分为4类:客观类。这一类型的人对颜色的审美态度是只进行客观的理智的分析和评论;生理类。这一类型的人注重颜色所引起的生理感觉,如冷、暖或轻重的感觉;联想类。这一类型的人在对颜色的审美过程中常常产生丰富的
31、联想。例如从蓝色联想到天空或海洋;性格类。这一类型的人认为颜色像人一样是有性格的。如认为红色本身具有热情的性格。布洛认为属于性格类的人们在对颜色的审美体验中水平最高。因为性格类的人赋予每种颜色以拟人的性格,对颜色能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不像客观类者只进行理智的分析;性格类者觉得颜色自身能表现性格和感情,不像生理类者只觉得颜色能引起人的感觉;性格类者对颜色的审美感受有很深的客观性,因为他们之间的具体看法常是一致的。而联想者多凭个人的主观经验而定,缺乏客观的一致性。文艺心理学(psychology of arts)研究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欣赏者的感受、理解艺术作品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性的心理学分支。它的
32、主要任务是:研究文艺家如何经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体验和分析,积累、提炼素材;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想象的过程;研究情感、抽象思维与想象活动的关系;研究文艺家的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特点及其对创作的影响;研究人们在欣赏文艺作品的过程中,怎样感受和理解作品,引起情感共鸣;研究如何通过文艺作品、艺术活动去丰富和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鼓舞人们的意志和热情;研究如何培养青少年的文艺兴趣和欣赏、创作能力,如何提高青少年的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等中国古代典籍中有许多关于文艺心理学研究的精辟见解。乐记中就分析过音乐与人的心理活动的关系。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更为充分地分析了作者、欣赏者的想象活动、
33、情感作用、灵感突发、个性与创作的关系等。后代的许多诗话、词话也都有丰富的文艺心理学思想。在西方,17、18世纪以后,随着美学研究的深入,审美心理学成为一个特别受到重视的领域。德国心理美学家T.李普斯提出了移情理论。S.弗洛伊德根据他的精神分析理论,把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欣赏共鸣看成是受到压抑的潜在的性本能得以“升华”的需要。其弟子C.G.荣格又发展了精神分析理论,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概念,用来分析文艺心理现象。美国的R.阿恩海姆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写成艺术与视知觉一书,强调了文艺心理的整体观念。30年代,中国美学家朱光潜著有文艺心理学一书,系统地介绍了以往的文艺心理研究状况。目前,文艺心理学的研究着重讨论的内容有:艺术感知,作家、艺术家的思维特征,形象、情感、理性的关系,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转化,以及创作个性等。这些内容在创作心理和欣赏心理中的不同特点以及对评论心理的影响,已开始受到普遍重视。因此,有人认为可以把文艺心理学分为创作心理、欣赏心理和评论心理3个部分。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