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统编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演变 专项测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公元196年,曹操开始在许昌屯田,把流民以军队的形式编制起来,分给他们耕种的土地。还规定使用官牛耕种的民户按收成的十分之六缴纳地租,不用官牛耕种的按收成的一半缴纳地租。这一举措在当时的意义是()A加强了军事力量以提高战斗力B改革了封建土地所有制C提高了综合国力以推动全国统一D恢复了生产并稳定社会秩序22023怀化市高三一模传国玉玺是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信物,相传为秦始皇用和氏璧制成。西晋末至东晋初,传国玉玺先后为匈奴建立的前赵、羯族建立的后赵所获。他们讥讽没有玉玺的东晋皇帝为“白板天
2、子”。这一现象()A根本上体现了民族冲突的阶级实质B一定程度说明传国信物是统治基础C充分体现了小农经济的狭隘性特征D侧面反映了民族认同在冲突中发展32023宁德市高三三模北魏孝文帝时,下令按职官高低授予地方官吏公田,如刺史15顷,太守10顷,治中、别驾各8顷,县令、郡丞各6顷,离职时移交给下任官吏,不得转卖。该政令有助于()A阻止公田的性质变化B规范官员的俸禄制度C打压地方的豪强势力D加速北魏的汉化进程4.2023福州市高三5月质检如图为魏晋墓画像砖,画像为一位左手持柴(木牍通行证)的佐吏策传马飞奔。同时期简牍记载:传马死亡两匹,需要赔偿一匹,价值一万五千,长、丞、抟、啬夫每人均赔偿两成,佐赔
3、偿一成。这主要反映出当时()A丝绸之路的畅通 B北方军镇的负担沉重C驿传体系的发展 D中原畜牧业相对落后52023邯郸市高三二模南北朝时期,士庶不婚的现象得到了政权的肯定和支持,甚至平民中的良贱通婚也被禁止。而到了唐代,士庶不婚现象被打破,婚姻中重财的风气逐渐加重,并蔓延到社会下层,“聘财”与“嫁妆”在婚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随着科举制的发展,社会上才子佳人的观念兴起,文人才子成为理想的择偶对象。这一变化反映了唐朝()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社会的平民化趋势C社会思想观念的转变 D等级制度被打破62023义乌市高三适应性考试下列是我国历史文献中关于棉花、棉布的两则早期记录哀牢夷“有梧桐木华,绩以为
4、布,幅广五尺,洁白不受垢污。”后汉书西南夷传高昌国“多草木,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缕,国人多取织以为布,布甚软白,交市用焉。”梁书西北诸戎传由此可以推断的历史事实是()A.我国最早掌握棉纺织技术B.棉纺织技术推广到边疆地区C.我国棉纺织品远销海内外D.中原地区棉纺织业发展较晚7中国经济史专家全汉昇先生称:“隋炀帝因为要游幸江都而开凿的运河,完成不久以后变为唐宋帝国的大动脉。”其强调的是隋炀帝开凿大运河()A.加快了隋朝的统一进程B.为唐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C.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D.造就了唐宋帝国的空前繁荣82023广东省二模关中地区水陆交通不甚便利,江淮米谷运转入都颇为困难,故隋唐两朝,当关中
5、地区发生天灾,物产不足以供给帝王宫卫百官俸食之需时,“则帝王往往就食于洛阳”,逐渐相沿成例。这种现象折射出()A.国家财政制度亟须改革B.政治中心东移的趋势C.交通条件决定城市地位D.南方经济地位的提升92023兰州市一模甘肃武威吐谷浑墓葬群是一处唐代吐谷浑王族墓群,其出土的木质胡床、六曲屏风、以铁甲胄为主的成套武备、笔墨纸砚等文房用品等,皆为国内同时期同类文物首次发现。其墓葬均具有唐代早中期中原地区高等级贵族墓葬的基本特征。这可以印证当时()A.武威地区手工业技术发达B.儒家文化开始影响河西地区C.各地区经济文化均衡发展D.丝绸之路沿线民族交流交融10.2023榆林市二模景教是基督教教派之一
6、。据文献记载,景教在唐初传入中国,一度兴盛于长安。如图所示为北京房山“十字寺”(景教教堂遗址)唐代石碑碑首图案的拓片,纹样相似的饰物在全国各地多有出土。由此可知,唐代()A.政府奉行开明的文化政策B.外来宗教中国化速度加快C.百姓对西方宗教颇为青睐D.长安成为世界性交通枢纽112023山东省德州市高三三模如图为唐天宝元年(742年)人口密度图。这反映出当时()A.户籍管理更加严格B.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C.全国人口大幅增长D.南方开发程度超越北方12唐诗中有大量关于歌舞、球类、龙舟、武艺、踏青、爬山等运动的描写,并有大量描写女性运动的作品。王维有诗云:“蹴鞠(指足球)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7、。”这说明唐代()A.社会生活充满活力 B女性社会地位提高C.诗歌出现繁荣局面 D统治者推崇力量美132023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模拟财政年度是人为制定的收支结算的起讫时间。汉代的财政年度计算是“计断九月”,取决于粟的成熟时间;唐代的财政年度计算则是“岁终为断”,与水稻的成熟时节相适应。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赋税征收标准的调整B.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C.区域经济地位的变动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142023安庆市高三4月联考据记载,唐朝建有一整套细致周密的仓廪系统。这些仓廪建造科学、分布合理,各仓场容量大、利于防火防潮。不同仓场的选址很有计划性,太仓、正仓、军仓、义仓、常平仓等根据实际需要随地设
8、置,转运仓依据水陆运输的需要节级设置。据此可推知,唐朝的仓廪建设()A.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B.表明朝廷重视技术传承性C.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D.满足了百姓对粮食的需求15安史之乱以前,各边镇屯田、营田,所有权概属封建国家,收成必须全部申报中央。安史之乱以后,土地的所有权,连同经营、管理、分配的权力,全部落入地方长官的手里,出现了“将士无战守之劳,有耕市之利”的状况。这些变化()A.标志着唐王朝由盛转衰B.表明唐朝均田制走向瓦解C.为藩镇割据奠定物质基础D.说明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162023天一大联考高三测试唐高宗时,商贾入仕为官的实例已见史乘,当时官阶较高者不多,参加科举考试者尚无一例。安史
9、之乱后,商人入仕人数猛增,入仕途径越来越广,且高官显要不乏其人。这反映出该时期()A.商人政治地位得到提升B.政府对商人依赖加强C.官员队伍整体素养下降D.贱商轻商观念的淡化二、非选择题172023天津市河东区高三二模(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鲜卑旧墟石室嘎仙洞及祝文”(下图),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拓跋鲜卑旧墟石室,很早就见于古代文献。但因没有明确记载和实证,石室的具体位置久无定论。1980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一个山洞嘎仙洞石室内的石刻祝文。其文字内容不仅与魏书礼志中记载的北魏皇帝此次祭祖的祝文文字基本相同,且多出78字。由此得以确证嘎仙洞即传
10、世文献记载中的北魏拓跋鲜卑族“石室”祖庙,由此证实了大兴安岭、呼伦贝尔草原就是拓跋族鲜卑部的发祥地。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9页材料二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基本解决了土地兼并所造成的土地和劳动者之间的分离,保证了每个劳动者都拥有了运用其劳动力所必需的土地。在此基础上,北魏变旧的以户计征的租调制为新的以丁计征的租调制,具体规定是一夫一妇每年缴纳帛一匹,粟二石。15岁以上未结婚的男子四人,奴婢八人,耕牛20头,也分别出一夫一妇的租调。出产麻布的地区,可以布代帛缴纳。以丁夫计征的租调制具有一定的均赋意义。虽然奴婢和耕牛的租调大大低于一般丁男丁女,但大地主占有大量奴婢
11、和耕牛毕竟必须承担纳税义务,那些百室合户、千丁共籍的大地主家族荫占的大批劳动力也必须承担赋税,从而比较有效地解决了户调制的弊端。摘编自张守军魏晋南北朝的租调制(1)根据材料一,分析嘎仙洞石室祝文的史料价值,并说明材料中用到的历史研究方法有何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中赋税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8分)182023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期中考试(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遣的“遣唐使”就达13次。佛教盛行,景教、祆教
12、、拜火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外国人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在唐朝入仕为官。据韩愈记载,“岭之南,其州七千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稀世之珍,溢于中国,不可胜用”。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并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有“蕃坊”特区,发展为繁华商业区。摘编自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概括材料中唐朝对外开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做出合理解释。1D“把流民以军队的形式编制起来,分给他们耕种的土地”这样做能够迅速恢复生产,社会秩序稳定下来,故选D项;“流民以军队的形式编制起来,分给他们耕种的土地”可以看到恢复生产,却不一定能强大军队,排除A项;屯田依然是封建
13、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性质,排除B项;“规定使用官牛耕种的民户按收成的十分之六缴纳地租,不用官牛耕种的按收成的一半缴纳地租”能够看出增加国家收入,但不能保证综合国力一定提高,排除C项。2D从题干信息可知,传国玉玺反映了中原汉族的王朝正统观念。而匈奴、氐族进入中原后,非常重视传国玉玺,讥讽没有玉玺的东晋皇帝,说明匈奴、氐族的统治者也接受了中原汉族的正统观念,而这是民族认同的具体体现,故选D。在封建社会,民族冲突的阶级实质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材料与此无关,排除A。政权的统治基础是经济基础、社会基础,而不可能是某种信物,排除B。正统观念被少数民族统治者承认,与小农经济无
14、关,排除C。3B“下令按职官高低授予地方官吏公田”表明国家将土地作为职官俸禄的一种,按职级的不同进行不同水平的授地,并且不准转卖,有利于建立起较为规范科学的俸禄制度,故选B项;“阻止”的表述不准确,北魏实行均田制,旨在抑制土地兼并,但最终仍然出现了土地兼并的情况,因此并不能“阻止”公田私有化,排除A项;职官不属于“地方豪强”,排除C项;“汉化”指的是少数民族政权向汉族学习,但是材料只叙述了当时俸禄的一种形式,不涉及胡汉区分,排除D项。4C魏晋墓画像砖的画面反映了当时驿传现象的存在,而同时期简牍的记载则说明当时的驿传制度还是比较严密的,所以上述图文材料可以互证,反映出当时驿传体系的发展,故选C项
15、;题干中的驿传现象并没有体现出是在什么地方,所以没法体现丝绸之路是否畅通,排除A项;题干中的简牍记载是对驿传所用马匹的赔偿规定,与北方军镇负担无关,排除B项;题干中所述现象主要是反映驿传体系的发展情况,并没有体现畜牧业发展情况,排除D项。5C本题考查唐朝的婚姻观念。材料中通过南北朝时期和唐朝时期婚姻观念对比,说明唐朝时期,婚姻中重财风气盛行;同时科举考试使得一些下层士子,可以获得更多跻身为权贵的机会,遂成为理想择偶对象。这反映的是长期以来的“门第观念”逐渐出现动摇,故C选项正确。A选项,商品经济的发展只是材料中重财风气盛行的主要原因,不代表整个材料的意思。B选项,婚姻观的改变,更多反映的是唐朝
16、庶族阶层获得了更多向上流动的路径,而并非是社会向平民化方向发展。D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6D据材料可知,汉代西南夷地区就已经出现棉纺织业,南朝时,高昌国即新疆地区出现了棉纺织业,即边疆地区出现棉纺织业,而中原地区棉纺织业发展较晚,故选D项;没有比较,得不出“最早”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强调边疆地区出现棉纺织业,此时中原地区还没有棉纺织业,排除B项;棉纺织品远销海内外与“哀牢夷有梧桐垢污”不符,排除C项。7C大运河北至涿郡,南至余杭,贯通南北,极大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故选C项;大运河是在隋统一南北之后,排除A项;“变为唐宋帝国的大动脉”是对唐宋两代共同的影响,而非只对唐朝,排除B项;大
17、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唐宋的经济发展,但“造就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8D根据材料“故隋唐两朝,当关中地区发生天灾,物产不足以供给帝王宫卫百官俸食之需时,则帝王往往就食于洛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帝王往往就食于洛阳”,是因为隋唐时期粮食重心逐渐南移到江南地区,洛阳可以通过大运河获取江南地区的粮食,粮食充足,洛阳在长安的东边,当关中地区出现饥荒时,就不得不去洛阳“就食”,折射出这时期南方经济地位提升,D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当关中地区发生天灾时,帝王到洛阳“就食”,以得到南方粮食,与国家财政制度的改革无关,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的政治中心是长安,而不是洛阳,排除B项;交
18、通条件对城市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不能表述为“决定”,排除C项。9D根据材料“其墓葬均具有唐代早中期中原地区高等级贵族墓葬的基本特征”,可知传统丝绸之路的繁荣将中原地区的生活方式、武器装备和书写用品传入了地处河西走廊的吐谷浑地区,体现了当时两地之间的民族交融,故选D项;材料并未说明墓葬出土的物品来自于吐谷浑当地手工业生产,无法体现武威地区手工业技术发达,排除A项;汉代儒家文化通过丝绸之路即已经影响到了河西走廊地区,排除B项;材料并未将吐谷浑地区与全国其他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进行横向对比,无法体现均衡性,排除C项。10A由材料“景教在唐初传入中国,一度兴盛于长安”“纹样相似的饰物在全国各地多有
19、出土”可知景教作为外来宗教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说明唐朝奉行开明的文化政策,故选A项;材料无法说明景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发展,不能体现出景教的中国化,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中国百姓对外来宗教的态度,排除C项;“世界性交通枢纽”表述夸大了史实,排除D项。11B“唐天宝元年(742年)人口密度图”数据可以看出,南北方人口密度大致相当,这说明这一时期南方发展,南北方经济发展趋于平衡,故选B项;“人口密度”无法反映户籍管理情况,排除A项;“唐天宝元年(742年)人口密度图”只能说明此时人口的分布状态,无法说明其变化(增减),排除C项;“唐天宝元年(742年)人口密度图”上可以看出,南北人口密度相当,说明南北
20、经济也大致相当,无法证明南方开发程度超越北方,排除D项。12A“大量关于歌舞、球类、龙舟、武艺、踏青、爬山等运动的描写,并有大量描写女性运动的作品”说明社会生活丰富,男女同时参与社会度较高,这样的社会充满活力,故选A项;“大量描写女性运动的作品”说明文化人对女性的关注,并不代表其政治地位一定得到提高,排除B项;“唐诗中有大量关于歌舞、球类、龙舟、武艺、踏青、爬山等运动的描写”只能说明诗歌的内容丰富,但无法知道诗歌本身的成就,排除C项;“唐诗中有大量关于歌舞、球类、龙舟、武艺、踏青、爬山等运动的描写,并有大量描写女性运动的作品”这些描写中只有少数能体现力量,其他则不一定体现力量,排除D项。13C
21、汉代的财政年度计算是取决于粟的成熟时间,而唐代的财政年度计算则是与水稻的成熟时节相适应,这是由于汉代经济重心在北方黄河流域,当地盛产粟,而唐代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水稻是当地的主产农作物,所以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其主要原因,故选C项;题干指的是赋税征收的时间变化,而不是征收标准的变化,排除A项;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动主要指的是种植业与养殖业的比例关系问题,而题干指的是种植农作物的种类与区域问题,排除B项;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有关,而与种植区域与种类无直接关联,不影响财政年度的计算时间,排除D项。14C本题考查唐朝的仓廪建设。根据材料信息“仓廪建造科学”“不同仓场的选址很有计划性”“随地
22、设置”“节级设置”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仓廪建设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故选C项。仓廪主要是为了存储,这与农产品的商品化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材料无法反映朝廷重视技术的传承性,排除B项;D项“满足了百姓对粮食的需求”的说法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故不选。15C安史之乱以后,土地的所有权,连同经营、管理、分配的权力,全部落入地方长官的手里,意味着地方长官在财政方面有了更多的自主权,这就为藩镇割据提供了物质基础,故选C项;安史之乱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而不是题干所述的变化,排除A项;各边镇屯田、营田是与均田制并行的,均田制是针对普通的农民的,屯田和营田是针对边镇的,二者适用对象和范围不同,不能由屯
23、田和营田的变化得出均田制走向瓦解的结论,排除B项;屯田和营田的变化会有利于藩镇割据,就等于威胁了中央集权,排除D项。16A材料可见唐中后期商人入仕人数猛增,且有高官显要,说明此时对商人的入仕限制减少,这是在当时中央集权受到冲击的社会状态下,社会管理控制相对宽松,商人随商品经济的发展政治地位得到提升的表现,故选A项;中国古代主要的税收来源是农业税,政府不会依赖商人,排除B项;材料中无法看出商人素质低下,且中国古代商人入仕途径增加后也仍然是士人占据官员队伍主体,排除C项;材料仅能看出商人在政治上限制减少,无法看出社会观念的变迁,排除D项。17答案:(1)史料价值:可用于研究鲜卑族早期历史;印证了传
24、世文献的记载,弥补了传世文献的不足。(4分)特点:重视实证;史料互证。(2分)(2)变化:由以户计征转变为以丁计征。(2分)原因:以户计征导致赋税分摊不均;大地主家族荫占人户减少政府财政收入;均田制的实行。(6分)解析:(1)第一小问史料价值,据材料一“与魏书礼志中记载的北魏皇帝此次祭祖的祝文文字基本相同”“证实了大兴安岭、呼伦贝尔草原就是拓跋族鲜卑部的发祥地”等得出,可用于研究鲜卑族早期历史;据材料一“由此得以确证嘎仙洞即传世文献记载中的北魏拓跋鲜卑族石室祖庙”及图片展示的嘎仙洞石室内的石刻祝文等得出,印证了传世文献的记载,弥补了传世文献的不足。第二小问特点,据材料一“拓跋鲜卑旧墟石室,很早
25、就见于古代文献。但因没有明确记载和实证,石室的具体位置久无定论”“由此得以确证由此证实了”等得出,重视实证;史料互证。(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变旧的以户计征的租调制为新的以丁计征的租调制”得出,由以户计征转变为以丁计征。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中新租调制的内容,从必要性、可能性两方面来分析得出,必要性旧租调制的弊端:以户计征导致赋税分摊不均;大地主家族荫占人户减少政府财政收入;可能性均田制的实行。18答案:特点:范围广,遍及欧、亚、非的许多国家和地区;以长安为中心;既有陆上丝绸之路又有海上丝绸之路,陆路发达;对外交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设置了专门机构、划定特区管理对外事务。解释:角
26、度一,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国力强盛;农耕文明繁荣,文化、技术领先;唐朝统治者具有开放的意识和包容的心态;海陆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角度二,促进了唐朝的繁荣,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提升唐朝国际地位;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引领了周边国家地区的发展,形成了中华文化圈。解析: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地图可得范围广遍及欧、亚、非的许多国家和地区;以长安为中心;既有陆上丝绸之路又有海上丝绸之路,陆路发达;据材料二“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可得对外交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据材料二“市舶司,设有蕃坊特区”可得设置了专门机构、划定特区管理对外事务。第二小问解释,可以从唐朝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等方面,对唐朝对外开放的原因、或对外开放的表现、或对外开放的影响进行解释。第 10 页 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