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163文库! | 帮助中心 精品课件PPT、教案、教学设计、试题试卷、教学素材分享与下载!
163文库
全部分类
  • 办公、行业>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中职>
  • 大学>
  • 各类题库>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163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自然地理学4版知识点总结课后答案(DOC 161页).docx

    • 文档编号:5651156       资源大小:3.70MB        全文页数:16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0文币     交易提醒:下载本文档,20文币将自动转入上传用户(2023DOC)的账号。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文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点此详情)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试题类文档,标题没说有答案的,则无答案。带答案试题资料的主观题可能无答案。PPT文档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请谨慎下单,否则不予退换。
    3、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搜狗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自然地理学4版知识点总结课后答案(DOC 161页).docx

    1、绪论0.1 复习笔记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1. 地理学地球表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其范围是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1) 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地球表层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2)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自然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自然环境根据其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可分为两部分:a. 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即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

    2、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b. 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即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经济环境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涉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3) 地理学分类依据系统论,将地理学分为三个主要组织水平和相应学科:综合地理学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和综合人文地理学分别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部门自然地理

    3、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和部门人文地理学 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各要素的学科统称部门地理学。2.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3. 自然地理学的分科自然地理学的分科主要涉及两个层次:即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称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称为部门自然地理学。(1) 部门自然地理学包括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它们以组成自然环境的某一要素为具体研究对象,着重研究这个要素的组成、结构、时空动态、分布特征和规律。(2) 综合自然地理学以各部门自然地理

    4、学为基础,综合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及整体各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阐明这个环境整体的结构特点,形成机制、地域差异和发展规律。二、自然地理学的任务1. 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界等)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2. 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从整体上阐明其变化发展规律。3. 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自然地理分区和土地类型划分,阐明各级自然区和各种土地类型的特征和开发利用方向。4. 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5. 研究人为环境(受人类干扰、控制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

    5、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及整治方法。三、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 与其他地理分科的关系作为地理学分科的自然地理学与地理学的其他分科有密切关系。区域经济地理研究必须与区域自然地理研究结合进行。2. 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地学学科和生物科学的关系(1) 部门自然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与相邻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2) 自然地理学通过部门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地学学科或生物科学联系紧密。3. 自然地理学的新发展当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导致一门新的综合性学科即环境科学的形成。自然地理学既可运用自己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环境问题,也可以从中得到促进和提高,使环境科学更具有生命力。四、本书的内容和结构1. 本书内容(1) 阐述地球表层

    6、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形成过程、基本特征、类型和分布,并注意说明该要素与其他要素的相互关系;(2) 论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对自然资源、环境问题、生态系统等方面也做了必要的介绍。2. 本书结构(1) 第一章介绍地球的形态、动态特征、内层和外层构造。(2) 第二、三两章介绍地壳和大气两大圈层的特性和运动形式。(3) 第四章介绍水圈的各组成部分。(4) 第五章介绍地貌成因类型、特点及发育规律。(5) 第六章介绍介于无机与有机成分之间的土壤,它是反映陆地景观属性的典型。(6) 第七章介绍物群落和生态系统。(7) 第八章介绍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划、土地类型等方面的基本概

    7、念和基本原理。0.2 课后习题详解1. 地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答:(1)自然地理学以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的科学,自然地理学的分科主要涉及两个层次,即: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称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称为部门自然地理学。(2)研究任务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界等)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从整体上阐明其变化发展规律;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自然地理分区和土地类型划分,阐明各级自然区和各种土地类型的特征和开发利用方向;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

    8、资源评价;研究人为环境(受人类干扰、控制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及整治方法。2.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1) 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该“表层”是具有独特的物质结构状态和一定厚度的圈层,在地理文献中称为“地理圈”“地理壳”“景观壳”或“地球表层”。(2) 自然地理学研究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人类是干扰和控制自然地理系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人类作用下,现代自然环境已经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许多地区在天然环境背景下变为人为环境。

    9、人类活动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人类就受益于自然界,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就比较协调或和谐,一些自然资源就可得到不断更新;相反,资源就会受到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失调,人类必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3. 自然地理学与相关学科有哪些关系? 答:(1)与其他地理分科的关系作为地理学分科的自然地理学与地理学的其他分科有密切关系。区域经济地理研究必须与区域自然地理研究结合进行。(2) 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地学学科和生物科学的关系 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地学学科和生物科学也有密切关系。部门自然地理学便是自然地理学与相邻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自然地理学正是通过部门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地学学科或生物科学处于紧密联系之中。(3) 自

    10、然地理学的新发展当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导致一门新的综合性学科即环境科学的形成。它汇集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及社会科学,共同对这个新领域进行综合研究。自然地理学也参与其中。自然地理学既可运用自己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环境问题,也可以从中得到促进和提高,使本门学科更具有生命力。0.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填空题1. 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 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答案】经济环境【解析】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水、气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又可分为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经济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社会形成的一种地理环境,主要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

    11、人类开发利用后形成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的经济结构,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和城乡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语言、文化和民俗等方面的地域分布特征和组织结构关系,而且涉及社会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类社会本身所形成的一种地理环境。上述三种环境在地域上和结构上又是互相重叠、互相联系的,从而构成统一的整体地理环境。2. 以各部门自然地理学为基础,综合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及整体各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阐明这个环境整体的结构特点,形成机制、地域差异和发展规律的学科是 。【答案】综合自然地理学【解析】自然

    12、地理学的分科主要涉及两个层次,即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称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称为部门自然地理学。以各部门自然地理学为基础,综合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及整体各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阐明这个环境整体的结构特点,形成机制、地域差异和发展规律的学科称为综合自然地理学。说明:本章不是考研复习的重点,暂未编选名校考研真题。第 1 章地球1.1 复习笔记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 宇宙和天体宇宙是一个巨大无比的物质世界,其中包含着无数的天体和极其广阔的空间。现代人类理解的宇宙,是大约发生于 100 亿年前的大爆炸所形成的,范围相当于 130 亿光年的巨大空间。随着人类

    13、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已知宇宙范围必将逐渐扩大。(1) 宇宙的组成宇宙中的天体可分为: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恒星质量很大且能发光。凭肉眼能看到的天体,99%以上都是恒星。一切恒星都在不停地运动。行星自己不发光,质量也远小于恒星,绕太阳系运动。卫星质量比行星更小,绕行星或矮行星运动,并随着行星绕恒星运动。流星在行星际空间运行,当接近地球,受到引力作用时,可以改变轨道甚至陨落。彗星一种很小的,但具有特殊外表和轨道的天体。星云一种云雾状的天体。(2) 光年人们把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94605108km),即一个光年,作为量度天体距离的单位。2. 太阳和太阳系(1) 太阳太阳是银河系中

    14、众多恒星中的一颗,并以 250km/s 的速度绕银心运动。太阳是一个炽热的发光球,它的内部不断进行着巨大的热核反应。太阳表面温度高达 6000K,中心温度更高达 1500104K。质量很大的太阳,以其巨大的引力维持着一个天体系统绕着它运动。这个天体系统就是太阳系,而太阳位于太阳系的中心。(2) 行星行星是绕太阳系运动、自身不发光却能反射阳光的天体。太阳系有 8 大行星,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其中前四个属于类地行星,后四个为类木行星。水星a. 水星赤道半径 2440km,密度 5.43g/cm3,质量仅为地球的 5.53%,平均公转速度约为 48km/s,是公转速

    15、度最快的行星。b. 水星空气极稀薄,主要由氢(42%)、钠(42%)和氧(15%)组成。c. 昼夜温差极大,白昼可达 427,而夜晚可降至173,是太阳系中温差最大的行星。金星金星赤道半径 6073km,质量约为地球的 81.5%;轨道半长轴 10820.9104km。金星是太阳系内唯一的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反的行星。金星表面不存在液态水。地球a地球稍大于金星,与其他类地行星所不同的是地球拥有液态外核和较快的自转速度,形成了很强的磁场; b地球活动的外圈使外动力地质作用强烈地改造地壳的面貌,使地球的表面形态变得丰富多彩。火星火星与地球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比地球小得多,赤道半径只有 3397.2k

    16、m;质量仅为地球的 11%。木星木星是太阳系最大的行星,其赤道半径为 71492km,是地球的 11.2 倍,体积和质量分别是地球的 1316 倍和318 倍。主要由 80%的氢、18%的氦和微量甲烷、氨、碳、氧等组成。土星土星赤道半径为 60000km,是地球半径的 9.5 倍,体积则是地球的 745 倍。由于密度很小(0.79/cm3)因此质量仅为地球的 95.18 倍。天王星天王星赤道半径 25559km,是地球的 4 倍,体积则是地球的 65 倍;因为密度只有 1.24g/cm3,故质量仅为地球的 14.63 倍;公转周期超过 84 年。海王星a. 海王星是一个典型的气态行星,主要部分

    17、由冰壳和气体组成。b. 赤道半径 24766km,接近地球赤道半径的 4 倍,体积为地球的 57 倍,质量为地球的 17.22 倍。(3) 矮行星矮行星是指围绕太阳运动,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固体应力而使自己呈圆球状,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4) 太阳系小天体彗星彗星是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绕太阳运动的一类质量很小的天体,是太阳系的成员之一。肉眼可看到的彗星大多由彗核、彗发、彗云和彗尾组成。小行星位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绕太阳运动的众多小天体的总称。1766 年德国天文学者提丢斯首先提出,1772 年波得进一步完善了关于行星和太阳距离的经验公式:Rnab2n式中:a0.4;b0.3;n1,2

    18、,3,。这个公式称为提丢斯-波得定则。小行星起源说a. 爆炸说爆炸说认为,在提丢斯-波得定则规定的火星和木星间区域,原来确有一个大行星。该行星后来突然发生爆炸,其大部分碎裂成为小行星,小部分碎片成为流星。b. 半成品说半成品说认为,小行星的早期形成过程与其他行星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其“行星胎”后期未能顺利发育成为大行星。在行星凝聚阶段,木星区内的小星子掠夺了小行星区域 99.9%的物质,因而这个区域不可能形成大行星,而只能形成为数众多的“半成品”。(5) 卫星与月球卫星a. 本指围绕行星和矮行星公转的天体,近 30 年也用以称呼围绕行星和卫星(如月球)运动的人造天体。b. 卫星形态多种多样,大

    19、小差别悬殊,大气密度甚至远大于地球大气圈。月球a.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赤道半径为 1738.2km,相当于地球半径的 27.28%;质量为 7.351022t, 平均密度为 3.24g/cm3。b. 月球外部没有大气层,这一特点至少造成了三种直接后果:第一,月空永远黑暗,没有风云雷雨等天气现象;第二,月面温度变幅巨大,在阳光照射下最高温度可达 127,而夜间温度可降至183;第三,在缺乏大气层保护的情况下月面经常遭受陨石撞击。月球上也没有水,因而既无生物,也不可能形成土壤。c. 月球既有公转和自转,同时又跟随地球绕太阳运动,因而,月球既可位于日地之间,也可位于日地距离外侧。第一,当月球

    20、阻挡阳光照射地球时,就发生日食; 第二,当地球阻挡阳光照射月球时,则发生月食。(6) 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运动的特征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也较接近。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3. 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1) 地球沿着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太阳处在椭圆的焦点之上。每年 1 月初地球离太阳最近,距离约为 14710104km,地球的这个位置称为近

    21、日点。每年 7 月初地球离太阳最远,距离约为 15210104km,地球的这个位置称为远日点。(2) 地球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于宇宙中的,它与其他天体或宇宙空间之间通过能量和物质交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相互影响。二、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 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1) 地球形状概念地球形状是指一种以平均海平面表示的平滑封闭曲面,即大地水准面。通常所说的地球形状是大地水准面的形状。(2) 地球形状的表述地球是一个两极比较扁平、赤道部分相对突出的椭球体。地球两极扁平的程度称为地球的扁率 ,可用下式计算:(ab)/a,式中:a 为地球赤道半径,即椭球体半长轴;b 为地球两极半径,即半短轴。地球半长轴与半短轴

    22、的关系如图 1-2 所示。图 1-1地球椭球体图 1-2地球的半长轴与半短轴(3) 地球形状的地理意义日地平均距离为 14960104km,可以将投射到地面的太阳光线视为平行光线。当平行光线射到地球表面时,不同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将各不相同。太阳辐射使地表增暖的程度也按同样的方向降低,造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地表热状况相关的自然现象(如气候、植被、土壤等)的地带性分布。图 1-3不同纬度的太阳高度角2. 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1) 地球的大小关于地球的大小,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参数标准如表 1-1。表 1-1地球的大小参数平均半径(km)赤道半径(km)极地半径(km)质量(kg)体

    23、积(km3)表面积(km2)6371.006378.146356.765.9710241.0810245.11108(2) 地球大小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巨大质量,使它能够吸着周围的气体,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为生物的生长,天气系统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使温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同时减弱太阳的紫外辐射,保护人类及动植物健康。三、地球的运动1. 地球的自转太阳系是一个比较稳定的旋转系统。地球在太阳系形成过程中获得的一定的角动量主要分布在地球的自转、公转和地一月转动系统中。地球绕轴自转是确定地理坐标的基础。(1) 地球自转与偏转角度地球自转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旋转称为地球自转。偏转角度a. 不

    24、同纬度上,摆动平面每小时偏转的角度 等于地球每小时自转的速度与所在纬度正弦的乘积,其公式为:15sinb. 自转一周的时间即自转周期,为一日。但由于观测周期采用的参考点不同,一日的定义也略有差别。第一,如果取春分点为标准,则春分点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面的时间,称为一恒星日。第二,如果取太阳为标准,则地球上同一地点连续两次通过地心与日心连线所需的时间,称为一个太阳日。(2) 地球自转的速度a地球自转速度包括线速度和角速度两种第一,线速度赤道上线速度最大,为 464m/s,到 60N 和 60S 处几乎减少一半,到两极则为零。不同纬度的线速度 L 可用下式表示:L464cos 第二,角速度自转角速

    25、度除两极点外,各地均为每日 360,每小时 15。b地球自转速度不是永远固定不变的地球自转速度有快慢之分,但减慢是主要趋势,而减慢的原因则是多种多样的,如火山爆发、岩浆活动等。c除长期变化外,地球自转还有季节变化每年 34 月自转速度最慢,8 月最快。(3)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科里奥利首先发现地球自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偏转力,因此称为科里奥利力。科里奥利力 D 可用下式表示:D2sin式中:

    26、为运动物体的速度; 为地球自转角速度; 为运动物体所在纬度。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即世界时问题。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此外,当地球自转加快时,离心力把海水抛向赤道,可以造成赤道和低纬区的海面上升,而中高纬区海面则相应下降。2. 地球的公转地球按照一定的轨道绕太阳自西向东运动,称为地球公转。(1) 公转周期地球公转周期为一年。“年”的时间也因参考点不同而有差别。恒星年地球连续两次通过太阳和另一恒星连线与地球轨道的交点所需的时间为 365d6h9min

    27、9.5s,称为一个恒星年。回归年地球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平均时间为 365d5h48min46s,称为一个回归年。(2) 公转方向从地球北极高空看来,地球公转和自转都如图 1-4 所示,呈反时针方向。图 1-4地球、月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3) 地球公转轨道地球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两焦点之一。椭圆的最长直径称为长轴,最短直径称为短轴。长短轴之差即为焦点距。1/2 焦点距与半长轴之比,称为椭圆偏心率。偏心率愈接近于零,椭圆即愈接近圆形,地球轨道偏心率约为 0.017 或 1/60。地球公转与太阳的远近a. 大致 1 月 3 日,地球最接近太阳,称为近日点;b. 大致 7 月 4 日,地球

    28、最远离太阳,称远日点。根据开普勒定律,在单位时间内,日地连线在地球轨道面上扫过的面积相等。即地球公转速度在近日点最大,在远日点最小。黄赤交角图 1-5地球公转轨道地球轨道面是在地球轨道上并通过地球中心的一个平面。a. 对地球轨道面而言,地轴是倾斜的,与之成 6633交角。太阳位于地球轨道面上,从地球上看来,太阳好像终年在这个平面上运动,这就是太阳的视运动。b. 太阳视运动的路线称为黄道,黄道所在的黄道面和地球轨道面是重合的。地轴与地球轨道面约成 6633交角,因而赤道面与黄道面的交角即黄赤交角为 2327。赤道和黄道面相交的两个点称为春分点和秋分点。(4) 地球公转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由于黄赤交

    29、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发生南北移动,因此,除了在赤道和春秋分日外,各地的昼弧和夜弧都不等长。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a. 太阳高度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对于地平的高度角。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地面获得太阳热能的多少。太阳高度最大的时候, 地面上得热最多(光束面积、途径短)。b.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日之内,太阳以不同的高度照射地面。正午时刻,它升的最高,称为正午太阳高度。由于地球的公转,在不同的日期内,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是不同的。四季a. 产生原因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的公转,造成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但是,严格地说,只有中纬度地带才是四季分明的。如果太阳始终直射赤

    30、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正午太阳高度不变,南北半球获得的热量始终不变,即无季节变化。b. 四季变化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夜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太阳热量集中,是夏季,非太阳直射的半球是冬季。春秋二季是夏冬之间的过渡季节。3. 岁差、章动和极移(1) 岁差当地球自转轴旋进时,春分点西移,故地球自转不到一周即可两次经过春分点,这就是岁差。(2) 章动月球、太阳与地球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动的,因而引力方向也不断变化。太阳每年两次,月球则每月两次通过地球赤道面,即在地轴旋进的平均位置上附加了一个短周期摆动,使地球自转轴在空间扫过的轨迹成为荷叶边形的锥面,而非一般的圆锥面。附加在圆上的这种短周期摆动称为章动。

    31、(3) 极移由于地球质量分布不均,真正的极点位置经常发生变化,自转轴又将围绕新极点旋转,这种现象称为极移。极移实际上就是地球的自由章动。四、地理坐标1. 纬线与纬度(1) 地轴地轴是地球南北极的连线。(2) 地心地轴的中点称为地心。通过地心并和地轴垂直的平面与地表相交而成的圆是赤道。(3) 纬线赤道把地球分为北半球和南半球。所有与地轴垂直的面,都和地表相交而成圆,就是纬线,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赤道是最大的纬圈,由此向北或向南,纬圈半径都有规律地减小。按下列公式很容易求出不同纬度上经度 1的弧长 L:L111.2cos(km)(4) 纬度一地的纬度即该地铅垂线对赤道面的夹角。赤道纬度为零度,由赤

    32、道向两极,各分为 90,北半球的称为北纬,南半球的称为南纬。2. 经线与经度(1) 经线圈所有通过地轴的平面,都和地球表面相交而成为圆,即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包含两条相差 180的经线,一条经线则只是一个半圆弧。所有经线都在两极交会,所以经线都呈南北方向,长度也彼此相等。(2) 经度某一地点的经度,即该地所在经线与本初经线之间的角距,即这两个经线平面在地轴上的夹角。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经线,或称本初子午线,即经度的零度线。由此向东和向西,各分 180, 称为东经和西经。东经和西经 180线是重合的。五、地球的圈层构造1. 地球的圈层分化(1) 地球圈层分化的动力地球圈层的分化过程同整

    33、个地球的温度变化过程密切相关。放射性元素的辐射能量在地球内部的积累,使其温度逐渐升高,因而物质具有可塑性,加上重力的作用,物质便发生分异,逐渐形成性质不同的圈层。(2) 地球圈层的分化过程原始地球的铁元素因为温度超过其熔点而以液态出现。液态铁由于密度大而流入地心,首先形成地核。重物质向地心集中的同时发生压缩。压缩功转变为能量又使地球局部增温和熔化;而物质的对流还伴随着大规模的化学分离。地球内部就分化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圈层。在上述分化过程中,地球内部的气体经过“脱气”形成了大气圈。地球上的水主要是从大气中分化出来的。a. 早期大气含有大量水汽,由于温度逐渐降低以及大气中含有大量尘埃微粒,一部

    34、分水汽便凝结成液态水降落到地面,然后汇聚在洼地中,形成原始水圈。b. 彗星的冰物质陨落在地球表面,也成为水的来源之一。c. 由于水量增加和地表形态变化,原始水圈逐渐演变成为由海洋、河流、湖泊、沼泽与冰川组成的水圈。在原始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早就存在着碳氢化合物。后来,原始生物出现并逐渐扩展到海洋、陆地和低层大气中,形成了生物圈。2. 地球的内部构造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差异和变化,地球固体地表以内的构造可以分为三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1) 地壳地壳是指地表至莫霍洛维奇面之间厚度极不一致的岩石圈的一部分。地壳下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发生突变,说明那里存在着一个界面。奥地利地震学家

    35、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这个不连续的分界面,所以现在统称为莫霍洛维奇面(简称莫霍面、M 界面)。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 35km,但各地差异很大。我国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达 65km 以上。大陆地壳最表层为风化壳,其余则自上而下分为沉积岩层、硅铝层和硅镁层。海洋地壳厚度约 58km,上部为疏松沉积物,中部为固结沉积物和玄武岩,下部为硅镁层。(2) 地幔莫霍面以下,深度为 352900km 的圈层称为地幔。地幔体积占地球的 82.36%,质量占 67.8%,平均密度3.85.69/cm3。地幔分上下两层。上地幔深 351000km,主要由橄榄岩质的超基性岩石构成,除硅与氧外,铁、镁含量比地壳显著增加,铝则大

    36、大减少。上地幔上部大致在 60250km 深度间,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温度超过物质熔点,物质因处于熔融状态而成为岩浆源地,并有软流圈之称。下地幔深 10002900km,其下界为古登堡面。其组成物质除硅酸盐、金属氧化物及硫化物外,显著特点是铁、镍物质大量增加。(3) 地核2900km 深度以下至地心为地核,主要由铁、镍等致密物质构成,29004980km 为外地核,49805120km 间有一个厚度为 140km 的过渡层,5120km 以下则为内地核。3. 地球的外部构造地球的外部构造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1) 大气圈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为氮(78%)和氧(21%),其次为氩(0

    37、.93%)、二氧化碳(0.03%)和水蒸气等。此外还有微量的氖、氦、氪、氙、臭氧、氡、氨和氢。地球大气富含氮、氧,它们都是生命活动的结果,而其对于生命的进一步发展又有重要意义。(2) 水圈水圈的主体是世界大洋,其面积占全球面积的约 71%。陆地上的湖泊、河流、沼泽、冰川、地下水,甚至矿物中的水都是水圈的组成部分。水是地表最重要的物质和参与地理环境物质能量转化的重要因素。水分循环不仅调节气候、净化大气,而且几乎伴随一切自然地理过程促进地理环境的发展与演化。(3) 生物圈生物圈是指地球生物及其分布范围所构成的一个极其特殊、又极其重要的圈层。(4) 三大圈层分布特点在高空和地球内部,它们基本上是上下

    38、平行分布的;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却是互相渗透互相重叠的。六、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1. 海陆分布(1) 地球表面明显地分为海洋和陆地两大部分。连续的广阔水体称为世界大洋,是海洋的主体。被海洋所环绕,并突出于海洋面以上的部分则称为陆地。大陆是陆地的主体,岛屿是陆地的组成部分。(2) 地表的海陆分布不均匀。(3) 海陆分布的对蹠现象。如以四个古老陆地加拿大、西伯利亚、南极和欧洲做顶角作出一个四面体,则它们所对应的面分别为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和太平洋。(4) 全球共有七个大陆,即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除南极洲外,所有的大陆都是成对的。每个大陆的轮廓都是北部比较宽广,

    39、向南逐渐变窄,像一个底边位于北方的三角形。甚至南极大陆也可以称为三角形,其狭窄部分对着南美洲。南半球各大陆西边都向里凹进,而东边则向外突出。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在形态上具有明显的相似性。2. 海陆起伏曲线(1) 定义海陆起伏曲线是为了形象地表示地球上各种高度和深度的对比关系,根据陆地等高线和海洋等深线图,计算各高度陆地和各深度海洋所占的面积或占全球总面积的百分比,绘出的曲线。(2) 作用通过海陆起伏曲线可迅速读出不同高度或深度地区占全球面积的百分数,还形象地表现了地球表面的地域分异。3. 岛屿岛屿是被海洋所环绕,但面积远比大陆小的小块陆地。海洋中的岛屿可以分为大陆岛和海洋岛两类。(1) 大

    40、陆岛位于大陆附近并在地质构造上与相邻大陆有密切联系。大陆岛本来是陆地的一部分,由于大陆的某些部分发生破裂或沉陷而被海水所淹没,使之与大陆分离,形成了岛屿。例如,马达加斯加岛、斯里兰卡岛、科西嘉岛、格陵兰岛、我国的台湾岛和海南岛。(2) 海洋岛面积比大陆岛小,与大陆在地质构造上没有直接联系,也不是大陆的一部分。海洋岛又可按成因分为火山岛和珊瑚岛两类。火山岛火山岛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夏威夷岛是最著名的火山岛,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岛屿。珊瑚岛珊瑚岛是由珊瑚礁构成的岩岛。澳大利亚东岸的大堡礁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也最著名的珊瑚礁。4. 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1) 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

    41、行。(2) 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各界面上的物质相互渗透,三相物质相互转化,形成多种多样的胶体物质和溶液系统。(3) 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4) 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5) 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6) 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1.2 课后习题详解1. 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地球与其他行星最显著的区别是什么?日地距离、地球形状、大小、运动和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特征的形成有哪些影响?答:(1)地球与其他行星最显著的区别是地球上存在生命。存在生命是地球最显著的特征,也是地球区别于其他星球的最显著特

    42、征。(2)日地距离、地球形状、大小、运动和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特征的形成的影响有:日地距离影响太阳辐射在地球上的强弱,进而影响地球温度的高低,对生物及其生存环境产生影响。地球形状影响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分布,从而影响地理环境。地球大小影响地球对地表物体的引力,对地表植被产生影响。地球运动造成四季更替,昼夜循环,深刻影响地表生物。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通过水量的变化实现的,海陆分布导致地表植被类型的差异。2. 什么是地理坐标?地球表面的经度和纬度是怎样划分的?答:(1)地理坐标地理坐标是用经度、纬度表示地面点位置的球面坐标。地理坐标系以地轴为极轴,所有通过地球南北极的平面,均称为子午面。(2)

    43、地球表面的经度和纬度的划分经度某一地点的经度,即该地所在经线与本初经线之间的角距,即这两个经线平面在地轴上的夹角。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经线,或称本初子午线,即经度的零度线。由此向东和向西,各分 180,称为东经和西经。东经和西经 180线是重合的。纬度赤道把地球分为北半球和南半球。所有与地轴垂直的面,都和地表相交而成圆,就是纬线,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一地的纬度即该地铅垂线对赤道面的夹角。赤道纬度为 0,由赤道向两极,各分为 90,北半球的称北纬, 南半球的称南纬。3. 简述地球的圈层分化并着重介绍地球的外部构造。答:(1)地球圈层分化数十亿年前,刚从太阳星云中分化出来的原始地球是一个

    44、接近均质的物体。主要由碳、氧、镁、硅、铁、镍等元素组成的各种物质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地球圈层的分化过程同整个地球的温度变化过程密切相关。放射性元素的辐射能量在地球内部的积累,使那里的温度逐渐升高,因而物质具有可塑性,加上重力的作用,物质便发生分异,逐渐形成性质不同的圈层。原始地球的铁元素因为温度超过其熔点而以液态出现。液态铁由于密度大而流入地心,首先形成地核。重物质向地心集中的同时发生压缩。压缩功转变为能量又使地球局部增温和熔化。而物质的对流还伴随着大规模的化学分离。最后,地球内部就分化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圈层。(2) 地球的外部构造地球的外部构造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大气圈a.

    45、 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为氮(78%)和氧(21%),其次为氩(0.93%)、二氧化碳(0.03%)和水蒸气等。此外还有微量的氖、氦、氪、氙、臭氧、氡、氨和氢。b. 地球大气富含氮、氧,它们都是生命活动的结果,而其对于生命的进一步发展又有重要意义。水圈a. 水圈的主体是世界大洋,其面积占全球面积的约 71%。陆地上的湖泊、河流、沼泽、冰川、地下水,甚至矿物中的水都是水圈的组成部分。b. 水是地表最重要的物质和参与地理环境物质能量转化的重要因素。c. 水分循环不仅调节气候、净化大气,而且几乎伴随一切自然地理过程促进地理环境的发展与演化。生物圈生物圈是指地球生物及其分布范围所构成的一个极其特殊、又极其

    46、重要的圈层。(3) 三大圈层分布特点在高空和地球内部,它们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却是互相渗透互相重叠的。4. 地球表面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地球表面的特征包括:(1) 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2) 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使海洋表面成为液-气界面,海底成为液-固界面,陆地表面成为气-固界面,而海岸带成为三相界面。(3) 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层等。(4) 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如水循环、地质循环、化学物质循环等,并且在交换和循环中伴随着信息的传输。(5) 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6) 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


    注意事项

    本文(自然地理学4版知识点总结课后答案(DOC 161页).docx)为本站会员(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