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运用积极心理影响 科学管理“学困生”襄樊市万山学校 汪海林 彭显奇 “学困生”即原来称呼的“差生”, “学困生”问题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及家长所普遍关心的问题。因为它不仅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普遍提高,而且也给社会、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当今社会,知识爆炸、高科技人才成为竞相追逐的对象,许多的家庭都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下功夫,把他们送进各种培训班,把希望寄托给了自己的下一辈。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基础教育存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甚至家庭之间的不均衡,影响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这成为当前基础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工作缺失更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以我们襄樊市万山学校为例,我校是市教育局直属的九年一
2、贯制学校,位于襄城区城乡结合部,全校现有学生573人,其中来自城市破产单位家庭子女123人,农村进城务工子女332人,校园面积狭小,学生来源分散,生源家庭生活普遍贫困,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学习困难的学生较多。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科学管理“学困生”教多的班级则是所在班级班主任颇为棘手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积极运用四个心理学效应来说明如何正面影响“学困生”,对“学困生”教多的班级进行有效管理.心理效应是指因社会心理、心理规律的作用,使人在社会认识过程中,对人或事所持有的一些特殊的反应效果。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学班主任,应认真学习和研究一些心理效应,充分发挥各种心理效
3、应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影响,提高管理实效。一、恰当运用“门坎效应”,制定符合“学困生”的教学目标门坎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提出的。指的是一个人在接受了低层次的要求后,如果通过适当引导,往往会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 门坎效应启示我们:在“学困生”教多的班级管理中,为了有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应该给那些“学习困难学生”制定一个符合其水平实际的合适目标,并将目标分解成若干的分目标。一旦学生实现了最易达到的分目标,就通过了门坎,再加上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及时鼓励和引导,使学生体味到成功的喜悦。然后逐步提高目标的层次,就有如上台阶一样,一级一级的,最终达到预期的总目标。为了更
4、好地发挥门坎效应,班主任在制定具体的管理目标时,应注意如下原则:1目标的合理性。制定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学困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学困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提出的分目标要与“学困生”心理发展水平处于同一层次,让“学困生”不须花费很大努力就可以达到,让其“稍稍努力跳一跳,就能摘到甜蜜桃”,为避免其产生畏难心理情绪,在制定目标时,班主任要全面分析“学困生”的各个方面的情况,以确保目标的可行性、合理性,这也是目标能否真正实现的首要问题。2目标的差异性和具体性.每个“学困生”的基础知识、学习态度及学科水平都存在差异。为了真正落实因材施教,必须分析弄清“学困生”在学习困难的不同方面及现有的发展水平,根据优
5、、中、差的知识基础方面与表现,制定不同层次的、具体的目标。使每个“学困生”都能在他们困难的方面有所进步,并获得成功的喜悦。3教育者的参与性 。“学困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尊重“学困生”,注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而且自己也要积极参与其中。在“学困生”迈“门坎”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一旦达到某个阶段的分目标时更要及时加以鼓励,使学生产生兴趣与动力,产生一种满足感,从而激化“学困生”产生实现更大目标的动机。二、正确运用“瓦拉赫效应”,寻找“学困生”智能发展的“最佳点”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文学之路,不料
6、一学期下来,教师这样评价:“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这下瓦拉赫的智慧之花一下子被点燃了,终于获得了成功。瓦拉赫的成功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其强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自己智慧的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班主任应主动运用“瓦拉赫效应”,积极地铺路搭桥,帮助“学困生”寻找智能发展的“最佳点”。1变堵为导,把“学困生”追求学习进步由被
7、动推向主动。 传统的班级管理以堵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服从地位。这种单向性的、不平等的关系天然地包涵着专制主义。而剥夺了的自主性、被伤害了自尊心,特别是“学困生”,逆反心理更强,会对班主任抱有反感,甚至怨恨情绪,师生关系就会时常处于冲突和对抗之中,更谈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潜能。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约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自己智能的强点。 2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为 “学困生”发现自己的智慧潜能搭建舞台。班主任可就本班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如辩论、演讲、手抄报比赛、普通话比赛、主持主题班会、社会调查、社会实践、音
8、体美竞赛等。丰富多采的活动可为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特长和张扬自己个性的场所,让“学困生”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能讲的讲,能写的写,能动手的动手,能表演的就让其唱起来跳起来。它使广大“学困生”都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点”,为他们提供了建立自信自强和多元复合发展的机会。三、正确运用”共生效应”,建立互帮互助的学习“共生圈”自然界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共生效应”。其实这种现象在我们人类当中也存在。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当充分利用“共生效应”,发挥优等生的带头作用,帮助广大“学困生”建立
9、一个互帮互助的学习“共生圈”。在管理实践中,在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之后,按优良等次搭配,把全班学生分成4个组。每组由910人组成,其中包括12名优等生,24名中等生,35名“学困生”。要求他们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并且将以小组的总平成绩来衡量每个成员的成绩。因此,小组每个成员都必须对自己和组织内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不仅要自己获得成功,也要关心帮助其他成员获得成功。在“共生圈”内,一方面,班主任要引导同学之间相互探讨、交流,各自从异于己优于己中不断自我完善。另一方面,班主任要引导各“共生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竞赛,形成一个总的“共生圈”。这样,就会使互相帮助、你争我赶的学习氛围在班级中不知不觉形
10、成。一学期下来,每个人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四、克服“刻板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社会心理学中,那种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响称为“刻板效应”。它是对人的一种固定而笼统的看法,从而产生一种刻板印象。在学校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班主任对学习成绩优异、表现好的学生,脸上往往流露出喜爱的神色,并器重和青睐他们。而对学习成绩较差、表现差的“学困生”往往歧视,并表现出厌烦的情绪。实践证明,这样对待“学困生”,会使他们丧失学习信心,失去克服困难的勇气,甚至产生颓废的情绪。因此,班主任在管理学生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1,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中的一个基本观点,任何事物都不是一
11、成不变的,更何况是具有灵性、充满生机活力的每一个具体学生呢? “学困生”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他们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教师忽视学生正在成长的特点,要求学生十全十美,对学生求全责备,这与发展观点是相对立的。古今中外无数事实给我们许多启示:爱迪生被称为发明大王,但他却被老师骂作“不折不扣的糊涂虫”。英国数学家巴伯基和文学家马阿特两人是同班同学,都是考分不高的学生,有一次老师当众奚落两人说:“这两个没出息的家伙。”可后来,恰恰是他们俩取得令人震惊的成就。所以,班主任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彻底据弃认为一般学生,特别是学业暂时不好的“学困生”
12、就不会有发展的陈旧观念。 2用辨征、全面的观点看待学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十个指头有长短”。看待“学困生”应采取辩证的、全面的观点,对“学困生”的德、智、体,以及过去和现在都要全面地了解。每个“学困生”身上都有特长,也有不足,不能只了解缺点的一面,不了解优点的一面。一句话,不能只见局部枝节上的理疵,而看不到本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种主观、武断的论断定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因此,班主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克服“刻板效应”,用发展的、辩证的、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班主任老师们,让我们记住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的话,千万不要放弃起您的“学困生”,要知道你的教鞭下可能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可能牛顿,你的讥笑中可能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