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163文库! | 帮助中心 精品课件PPT、教案、教学设计、试题试卷、教学素材分享与下载!
163文库
全部分类
  • 办公、行业>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中职>
  • 大学>
  • 各类题库>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163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ppt课件(7)-(部)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pptx

    • 文档编号:5490232       资源大小:29.92MB        全文页数:34页
    • 资源格式: PPTX        下载积分:3文币     交易提醒:下载本文档,3文币将自动转入上传用户(Q123)的账号。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文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点此详情)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试题类文档,标题没说有答案的,则无答案。带答案试题资料的主观题可能无答案。PPT文档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请谨慎下单,否则不予退换。
    3、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搜狗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ppt课件(7)-(部)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pptx

    1、第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标要求】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佛教的本土化(一)佛教的本土化两汉之际两汉之际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隋唐隋唐宋明宋明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出现了不同宗派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佛教完成本土化。宋明宋明理学形成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佛教融合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开始传入开始传入阅读教材本目内容,概括佛教传入的简要过程。禅宗六祖慧能

    2、大师“禅禅”是静坐的意思,即提倡安心静虚的修行方是静坐的意思,即提倡安心静虚的修行方式。禅宗改造了传统佛教,废弃其违背儒家孝悌式。禅宗改造了传统佛教,废弃其违背儒家孝悌观念的戒律,强调观念的戒律,强调“孝孝”是成佛的根本,也提倡是成佛的根本,也提倡为父母守丧三年等,使外来佛教更适合中国封建为父母守丧三年等,使外来佛教更适合中国封建统治者的口味。体现统治者的口味。体现佛教的儒学化。佛教的儒学化。1 1、历程、历程(1)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传入中国。佛教的传入大约在汉明帝时期(约在公佛教的传入大约在汉明帝时期(约在公元纪元纪6767年左右),佛教传入中国被称为浮屠年左右),佛教传入中国被

    3、称为浮屠教。教。相传,汉明帝刘庄:夜梦相传,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身有日金人,身有日光,飞行殿前,欣然悦之。传问群臣,此为光,飞行殿前,欣然悦之。传问群臣,此为何神?有臣答曰,此神即何神?有臣答曰,此神即“佛佛”。明帝即派。明帝即派遣大臣蔡愔、秦景出使身毒(今印度)寻佛遣大臣蔡愔、秦景出使身毒(今印度)寻佛取经。取经。整理自整理自洛阳伽蓝记洛阳伽蓝记 永平十一年(公元永平十一年(公元6868年)明帝令画工图年)明帝令画工图佛像佛像以白马负经而至,汉因立以白马负经而至,汉因立于于洛城雍关西。洛城雍关西。魏书魏书洛阳洛阳白马寺白马寺,中国的第一座官办寺院中国的第一座官办寺院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4、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佛教的本土化(一)佛教的本土化1 1、历程、历程鸠摩罗什译鸠摩罗什译仁王经疏仁王经疏道教道教五戒:第一戒杀,第二戒盗,第三戒邪淫,第四戒妄语,第五戒酒。五戒:第一戒杀,第二戒盗,第三戒邪淫,第四戒妄语,第五戒酒。儒家儒家佛教佛教鸠摩罗什(鸠摩罗什(344-413344-413)东晋十六国后秦国师,出身天竺东晋十六国后秦国师,出身天竺望族,名闻西域诸国,被前秦、望族,名闻西域诸国,被前秦、后秦挟持至凉州、长安弘法。翻后秦挟持至凉州、长安弘法。翻译金刚经、法华经等文译金刚经、法华经等文精义明。精义明。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佛教的本土化(

    5、一)佛教的本土化1 1、历程、历程(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材料 北朝的佛寺、僧尼远多于南朝,北魏末,仅洛阳一地就有佛寺1367所,全国有1万余所。东魏北齐有寺3万余所,僧尼300万人。北周也有寺1万所,僧尼100万人。晁福林中国古代史探究:为什么佛教传入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走向兴盛?探究:为什么佛教传入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走向兴盛?材料一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无道昏君之多魏晋南北朝时期无道昏君之多,政权更换快速,篡弑频仍,故政权更换快速,篡弑频仍,故政治混乱,民不聊生政治混乱,民不聊生,可说是空前绝后。对如此

    6、长期的动乱不安可说是空前绝后。对如此长期的动乱不安,历来作为社会纲纪的历来作为社会纲纪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已无法满足人心的需已无法满足人心的需求求;而新近传入的而新近传入的佛教佛教,却适时提供了饱受苦难的人们却适时提供了饱受苦难的人们精神慰藉精神慰藉。使佛教一时大为盛行。使佛教一时大为盛行,深深影深深影响此后千百年的中国。响此后千百年的中国。材料二材料二 佛教所宣传的佛教所宣传的“生死轮回生死轮回”、“因果报应因果报应”的思想,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的思想,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无法验证的移到无法验证的来世幸福来世幸福上,佛法主张依靠自力,非依他力;主救世,不主出世。佛教提出一上,

    7、佛法主张依靠自力,非依他力;主救世,不主出世。佛教提出一“涅槃涅槃”境界,主张境界,主张“三世因果轮回报应三世因果轮回报应”。倡导一种永恒的观念,。倡导一种永恒的观念,更关注人的内心更关注人的内心。这些就。这些就符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各阶层的心理符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各阶层的心理。材料三材料三 十六国中很多十六国中很多统治者统治者是少数民族,他们入主中原,但内心存在一种自卑感。因此对是少数民族,他们入主中原,但内心存在一种自卑感。因此对同为外传而来的佛教产生了一种亲切感,并且佛教的主张同为外传而来的佛教产生了一种亲切感,并且佛教的主张有利于他们用来有利于他们用来“糅化人心糅化人心”,作为,作为自己的统

    8、治工具自己的统治工具。他们就大力支持佛教发展,广建佛寺,使佛教在北方发展到了极高的高度。他们就大力支持佛教发展,广建佛寺,使佛教在北方发展到了极高的高度。社会动荡不安社会动荡不安给全民民带来无穷灾难,给全民民带来无穷灾难,宗教弥补中华传统文化不足,宗教弥补中华传统文化不足,人们在心理上人们在心理上容易接受宗教容易接受宗教。统治者统治者通过佛教控制人民,维护统治通过佛教控制人民,维护统治。佛教自身的主观因素即佛教自身的主观因素即佛教教义满足了人们寻找精神慰藉的需求佛教教义满足了人们寻找精神慰藉的需求。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佛教的本土化(一)佛教的本土化1 1、历程

    9、、历程(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3)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佛教完成本土化。送送子天王图子天王图(又名(又名释迦释迦降降生生图图)是唐代吴道子根据佛典)是唐代吴道子根据佛典瑞瑞应本起经应本起经创作纸本墨笔画。创作纸本墨笔画。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佛教的本土化(一)佛教的本土化1 1、历程、历程 中国佛教共有八宗,即密、禅、净土、唯识、嘉祥、华严、律、天台。其中禅宗又名佛心宗,“禅”是静坐沉思的意思,即提倡安心静虚的修行方式。主张佛在心中,无需苦练修行,只需静心醒

    10、悟。禅宗还改造了传统佛教,废弃其违背儒家孝悌观念的戒律,强调“孝”是成佛的根本,也提倡为父母守丧三年等,使外来佛教更适合中国封建统治者的需求。宗派创始人教义主张天台宗一切“皆由心生”华严宗法藏“尘是心缘,心为尘因”,客观世界是依赖于主观世界而存在的唯识宗玄奘“万法唯识”、“心外无法”禅宗达摩“禅”:静坐沉思。主张佛在心内,无需苦练修行,只需净心醒悟。南宗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时期发展情况儒学道教佛教汉朝魏晋南北朝隋朝唐朝汉武帝时期正统地位汉武帝时期正统地位确立,呈现繁盛之势确立,呈现繁盛之势吸收佛教和道教精神,吸收佛教和道教精神,有了新的发展有了新的发展儒学

    11、家提出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道教理论三教合一三教合一统治者奉行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三教并行政政策,正统地位受到挑战;策,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唐中期韩愈提出唐中期韩愈提出复兴儒复兴儒学学东汉末兴起的本土东汉末兴起的本土宗教宗教广为传播;主张广为传播;主张“贵儒贵儒”“”“尊道尊道”奉老子为祖先,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道教最受尊崇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盛行,渐趋本土化;盛行,渐趋本土化;吸收儒、道思想;吸收儒、道思想;有反佛现象有反佛现象武则天时形成不同宗武则天时形成不同宗派;禅宗对后世影响派;禅宗对

    12、后世影响最大最大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佛教的本土化(一)佛教的本土化(4)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程朱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陆王心学世界本原世界本原“理”在万物“理”在“心”中方法论方法论“格物致知”“致良知”道德观道德观存天理,灭人欲知行合一新新儒学儒学宋明理学宋明理学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佛教佛教人生人生命运命运 儒学儒学孔孟正宗孔孟正宗(根本根本)道教道教贯通宇贯通宇宙自然宙自然 佛教的中国化是文化的移植,是一个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吸收

    13、、磨合的连续的整合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文化不但没有被佛教“征服”,反而彻底同化了外来宗教,这反映了中华文化极具包容性。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佛教的本土化(一)佛教的本土化1 1、历程、历程 现在许多国人现在许多国人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如果真要摒弃佛教文化的话,如果真要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连话都说不周全了。赵朴初赵朴初俗语佛源俗语佛源 五阴亦尔,烦恼因缘合成此身。而此五阴,恒以生老病死无量苦恼搒笞众生。语出百喻经五人买婢共使作喻 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

    14、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佛教的本土化(一)佛教的本土化1 1、历程、历程2 2、影响:、影响:【问题探究问题探究】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有何影响?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有何影响?文学、书法和绘画:体现佛教的内容和理念,注重境界的表达。体现佛教的内容和理念,注重境界的表达。叹白发叹白发 唐唐王维王维宿昔朱颜成暮齿,宿昔朱颜成暮齿,须臾白发变垂髫。须臾白发变垂髫。一生几许伤心事,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不向空门何处销。柳公权柳公权金刚经碑金刚经碑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佛教的本土化(一)佛教的本土化1 1、历程、历程2

    15、2、影响:、影响:建筑艺术建筑艺术:中国的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又融人了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建筑。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大同云冈石窟大同云冈石窟甘肃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敦煌莫高窟壁画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消极:佛教宣扬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佛教的本土化(一)佛教的本土化1 1、历程、历程2 2、影响:、影响: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于是所在编户,相与人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略而计之,僧尼大众,二百万矣。魏收魏书释老

    16、志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续;至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货殚于土木。范缜神灭论 佛教的危害: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大量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国家财源、兵源和治理。表现:官方灭佛:北魏、北周及唐朝统治者几度灭佛。民间反佛:代表人物是范缜。他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魏晋至唐魏晋至唐佛教的曲折发展佛教的曲折发展“三武一宗灭佛三武一宗灭佛”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严重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收入。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儒学一直是敬鬼神而远之,不能成为一种宗教信仰。虽然唐代统治者多

    17、次修订礼乐典制,使祭奠天地祖先儒学一直是敬鬼神而远之,不能成为一种宗教信仰。虽然唐代统治者多次修订礼乐典制,使祭奠天地祖先的制度得以规范化,以维系中华民族敬天法祖、忠孝仁爱的传统,但终不能和有统一教义教规,统一信仰的宗的制度得以规范化,以维系中华民族敬天法祖、忠孝仁爱的传统,但终不能和有统一教义教规,统一信仰的宗教相匹敌,所以佛道依然有广大的活动空间。教相匹敌,所以佛道依然有广大的活动空间。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佛教的本土化(一)佛教的本土化 西学东渐西学东渐通常是指在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明末清初以及以及晚清民初晚清民初

    18、两个时期两个时期,近代西方学术思想(科近代西方学术思想(科技及思想文化)向中技及思想文化)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播的历史过程。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概念转型时代转型时代帝国时代帝国时代明末清初明末清初 西学东来西学东来 晚清晚清(近代以来近代以来)真正意义上的真正意义上的“西学东渐西学东渐”未构成实质性的威胁构成了根本性的挑战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晚清维新人物容闳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二)西学的传播(二)西学的传播材料:材料:明末清初明末清初,一批,一批来

    19、华耶稣会会士来华耶稣会会士由于精通中国文化而获得高官的赏识,其中最有由于精通中国文化而获得高官的赏识,其中最有名的是名的是利玛窦利玛窦,他们脱下僧袍,换上了,他们脱下僧袍,换上了儒服儒服,通过与儒家学者们谈天、辩论,用三棱镜、,通过与儒家学者们谈天、辩论,用三棱镜、自鸣钟和地理知识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自鸣钟和地理知识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汤若望精通天文汤若望精通天文,后来他在满清官廷担任过钦,后来他在满清官廷担任过钦天监监正的职务。耶稣会会士们将大约天监监正的职务。耶稣会会士们将大约7000种西文图书带到了北京种西文图书带到了北京。17 世纪时会士与世纪时会士与中国学者合译出了大约中国学者合译出

    20、了大约380 种著作种著作,这些书多为神学著作,但也有一些涉及,这些书多为神学著作,但也有一些涉及天文、数学、天文、数学、地理地理、医药、气象、机械、解剖学、动物学、逻辑以及欧洲政治和教育制度等方面的论、医药、气象、机械、解剖学、动物学、逻辑以及欧洲政治和教育制度等方面的论文和专著。文和专著。费正清费正清东亚:传统与变迁东亚:传统与变迁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二)西学的传播(二)西学的传播1、明末清初的、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西学东渐”:初始阶段(1)(1)表现表现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以开

    21、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清初:17世纪,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招揽人才几何原本书影几何原本书影利玛窦利玛窦“西学东渐西学东渐”第一人第一人开阔了国人的眼界,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了生机;只在少部分知识分子中传播,没有使中国社会产生根本性变革。思考:早期的西学东渐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鸦片战争前:鸦片战争前: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期间:18621862年年,京师同文馆京师同文馆在北京在北京设立设立;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派遣留学生赴欧赴欧美学习美学习;18681868年年,创办江

    22、南制造总局翻译馆。2、19世纪中叶:世纪中叶:进一步传入(1)背景: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方国家的入侵,民族危机加剧)(2)表现:洋务运动洋务运动首批留学生首批留学生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二)西学的传播(二)西学的传播林则徐近代中国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供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供对外交涉时参考。对外交涉时参考。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海国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图志,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提出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的思想。魏源(1)表现:)表现:维新变法

    23、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等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意欲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推动了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新文化运动时期: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俄国十月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材料材料 梁启超梁启超主张改革法制,应该主张改革法制,应该“采西人之意,行中国之法,行中采西人之意,行中国之法,行中国之意国之意”,走中法与西法相结合的道路,既要吸收西方法律文化的,走中法与西法相结合的道

    24、路,既要吸收西方法律文化的优秀成果,也要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遗产。优秀成果,也要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遗产。摘编自刘新摘编自刘新梁启超法治思想研究梁启超法治思想研究康有为康有为和梁启超和梁启超3、19世纪末世纪末20C初:初:全面深入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二)西学的传播(二)西学的传播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的过程层层次次时间时间派别派别代表人物代表人物思想主张思想主张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器物器物制度制度思想思想地主阶级地主阶级抵抗抵抗派派林则徐、魏源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制夷译西书籍,仿译西书籍,仿制西方战舰制西方战舰地主阶级地主

    25、阶级洋务派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张之洞中体西用,中体西用,师夷长师夷长技以技以自强、求富自强、求富洋务运动洋务运动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康有为、梁启超和平改良和平改良,君主君主立宪立宪戊戌变法戊戌变法资产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革命派孙中山、孙中山、黄兴黄兴暴力革命暴力革命,民主民主共和共和辛亥革命辛亥革命资产阶级资产阶级激进派激进派陈独秀、李大钊、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胡适、鲁迅民主、科学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李大钊、陈独秀、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毛泽东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2020世纪初世纪初1919

    26、世纪世纪60-60-9090年代年代1919世纪末世纪末1919世纪末世纪末2020世纪初世纪初19191919年五四年五四运动后运动后1919世纪世纪4040年代年代特点:由表及里、特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不断由浅入深、不断深化深化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二)西学的传播(二)西学的传播二、传播: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一)对亚洲的影响世界九大文化圈世界九大文化圈东亚文化圈的地理范围:东:朝鲜、日本东南:越南及其以南、以东的东南亚国家西北:越过内、外蒙古大草原直达西伯利亚大森林东北:外兴安岭内外。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一)对亚洲的影响(东亚

    27、文化圈)(东亚文化圈)时间: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表现:各国在汉字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朝鲜创造出谚文,日本创造出假名,越南创造出喃字。韩国韩国谚文谚文谚文,韩国称为韩字,北朝鲜称谚文,韩国称为韩字,北朝鲜称为朝鲜字。为朝鲜字。1515世纪朝鲜王朝世宗世纪朝鲜王朝世宗大王遣人创造朝鲜拼音文。大王遣人创造朝鲜拼音文。以前以前在朝鲜民族是一直借用汉字来作为在朝鲜民族是一直借用汉字来作为纪录他们语言的文字。纪录他们语言的文字。日本日本平假名与片假名平假名与片假名约公元九世纪,日本人以中国汉字为基约公元九世纪,日本人以中国汉字为基础创造了假名,日语的表音文字。

    28、础创造了假名,日语的表音文字。“假假”即借,即借,“名名”即字。意即只借用汉字的即字。意即只借用汉字的音和形,而不用它的意义,所以叫音和形,而不用它的意义,所以叫“假假名名”,汉字为,汉字为“真名真名”。越南越南喃字喃字喃字,是古越南民间一喃字,是古越南民间一种以汉字为素材,运用种以汉字为素材,运用形声、会意、假借等造形声、会意、假借等造字方式来表达越南语的字方式来表达越南语的文字。文字。1、文字与思想的外传(1)汉字: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日本学者认为,隋唐时期,日本从中国学习了日本学者认为,隋唐时期,

    29、日本从中国学习了几个文化要素,使得日本的历史完成了一个飞几个文化要素,使得日本的历史完成了一个飞跃,这几个文化要素就是汉字、跃,这几个文化要素就是汉字、儒学儒学、官制和、官制和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孟宪实传统文化孟宪实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软实力之源中国文化软实力之源成均馆成均馆朝鲜高丽和李朝时期的高等教育机构。朝鲜高丽和李朝时期的高等教育机构。自李朝开国至其末期被正式用于称国家自李朝开国至其末期被正式用于称国家最高教育机构。设最高教育机构。设专门讲授儒学专门讲授儒学的明伦的明伦堂和堂和供奉孔子供奉孔子的文庙。的文庙。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一)对亚洲的影响(东亚文化圈)(

    30、东亚文化圈)1、文字与思想的外传(2)儒学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鉴真与唐招提寺 日本国长屋王崇敬佛法,造千袈裟,来施此国大德众僧,其袈裟缘上绣着四句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这四句偈语深深打动了鉴真法师,从而下定决心,六次东渡,到日本传戒,弘扬佛法,成就了一段中日友好的佳话。日本日本支援湖北高校物资支援湖北高校物资上书上书“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送柴侍御 王昌龄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中国中国援助日本物资援助日本物资上书上书“青山一道,同担风雨青山一道,同担风雨”二、中华文化

    31、对世界的影响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一)对亚洲的影响(东亚文化圈)(东亚文化圈)1、文字与思想的外传(3)佛教(1)社会制度: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7世纪日本大化改新,推行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2)教育体制: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2、制度材料一: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为多系日本自创,然一检唐史,则知多模仿唐制。木宫泰彦中日交通史材料二:新罗统一朝鲜后,更以唐制为立国规范在学制上,新罗仿唐置国学,设儒学科和技术科。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一)对亚洲的影响(东亚文化圈)(东亚文化圈)大宝律令,是日本大宝大宝

    32、律令,是日本大宝元年元年(701(701年年)编成的法编成的法典,日本第一部法典。典,日本第一部法典。日本京都日本京都【历史纵横历史纵横】日本日本的铜钱仿唐开的铜钱仿唐开元通宝。日本平城京,也就是今元通宝。日本平城京,也就是今天的奈良,设计仿天的奈良,设计仿唐长安城唐长安城,还,还有日本的有日本的法隆寺建筑法隆寺建筑深受中国南深受中国南北朝建筑风格的影响。北朝建筑风格的影响。韩国韩国首尔的景福宫,结构和样首尔的景福宫,结构和样式是中国皇宫的翻版,景福宫的式是中国皇宫的翻版,景福宫的门均以汉字命名,体现了中国文门均以汉字命名,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化的影响。3、社会生活: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

    33、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4、中国文化传入周边地区:(1)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2)15世纪,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韩国首尔景福宫韩国首尔景福宫印尼三宝垄印尼三宝垄P11【学思之窗学思之窗】体会体会中华文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的影响化对朝鲜、日本的影响 这这两首诗都是外国人使用汉两首诗都是外国人使用汉字创作的字创作的律诗律诗,不仅在字句,不仅在字句押押韵、平仄、对仗韵、平仄、对仗等方面严格按等方面严格按照律诗格式要求,还在诗中使

    34、照律诗格式要求,还在诗中使用了用了历史典故历史典故,充分体现了作,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中华文化和历史的熟悉和者对中华文化和历史的熟悉和理解,反映了中华文化对朝理解,反映了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的深刻影响。鲜、日本的深刻影响。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一)对亚洲的影响(东亚文化圈)(东亚文化圈)欧洲中国外传:外传:8世纪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影响:促进教育、政治及商业发展。外传: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影响:粉碎骑士阶层,推动了封建社会的瓦解。13世纪初,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推动大航海时代到来。14至15世纪印刷术传至欧洲,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

    35、社会进步。外传:8世纪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影响:促进教育、政治及商业发展。外传: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影响:粉碎骑士阶层,推动了封建社会的瓦解。13世纪初,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推动大航海时代到来。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1、科技科技: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等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等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成就。成就。(二)对欧洲的影响(中学西传)(二)对欧洲的影响(中学西传)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2、中国文化传入欧洲、中国文化传入欧洲(1 1)16181618世纪,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

    36、典传入欧洲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2 2)中国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二)对欧洲的影响(中学西传)(二)对欧洲的影响(中学西传)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超过基督教义的最纯粹的道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超过基督教义的最纯粹的道德。伏尔泰论孔子伏尔泰论孔子美国流芳园(仿苏

    37、州园林式建筑)饮茶成为英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P13【问题探究问题探究】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选集第7卷 接受外来思想,并不意味着无条件照搬,而必须根据具体条件加以采用,使之适合中国的实际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毛泽东同英国记者斯坦的谈话,毛泽东文集第3卷对待外来文化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的态度(1)应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下,积极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对待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在外来文化面前,既要保持本

    38、民族文化的自信,也切忌盲目自大,固步自封。话题争议:中韩文化之争话题争议:中韩文化之争2005年,11月24日,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2006年韩国将一本问世400周年的韩医学圣典东医宝鉴,申请为“纪录遗产”。因中国大多数民众误会为韩国要将中医变为“韩医”申请为世界遗产而批判声四起。之后“有关孔子是韩国人”“韩国发明活字印刷术”等关系到中韩两国的共同文化“主权”之争一直持续着。2006年在汉语研究英文网站上将一篇2002年发表的题为韩国人发明了汉字的文字再次提出,讨论更为激烈。激发国人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激发国人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反思传统文化遭遇冷

    39、落现象反思传统文化遭遇冷落现象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力度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力度强化国人对无形文化的认同强化国人对无形文化的认同重视对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重视对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采取措施来传承无形文化遗产采取措施来传承无形文化遗产启示:启示:文化遗产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在保护不在“争争”而在而在继承和弘扬继承和弘扬中华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文化的世界意义中华中华文化在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交流中发展中华中华文化对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世界的影响古代古代近代近代文字、儒学、佛教、文字、儒学、佛教、制度、文学、制度、文学、风俗风俗对亚洲对亚洲对欧洲对欧洲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1618世纪中华文化在欧洲的传

    40、播世纪中华文化在欧洲的传播佛教文化的传入佛教文化的传入西学的传入西学的传入开眼开眼看世界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制夷维新维新思想思想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本课小结本课小结【典例研析典例研析】(2022广东高考真题)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答案】C【详解】由材料中“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与吾儒水火不容”可得出作者对儒学的社会地位

    41、沦落、佛教和道教的盛行感到不满,站在维护儒学统治地位的立场上抨击佛教、道教,结合所学可知,宋儒通过改造儒学来达到重振儒学、回应佛道挑战的目的,C项正确;【典例研析典例研析】(2020江苏高考真题)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北宋僧人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这反映出北宋()A儒学统治地位动摇B儒学与佛教的融合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D阳明心学影响深远【答案】B【详解】材料“程颐程颢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等信息可反映出北宋时期存在儒学与佛教融合的现象,B项正确;材料强调了儒佛的融合,而不是强调佛教对儒学的冲

    42、击,无法体现地位动摇的现象,A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的问题,并且在南宋时理学才逐渐成为官方哲学,C项错误;阳明心学出现于明代,D项错误。【典例研析典例研析】(2022北京统考高考真题)海国图志问世不久即传入日本,当时著名学者佐久间象山感叹自己与魏源“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另一日本学者感慨道:“使海内尽得观之,庶乎其为我边防之一助矣!”这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A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B主张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的侵略C产生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D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答案】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海国图志得到一些日本学者的赞同,表明此

    43、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侵略的主张,排除B项;魏源写作的海国图志并不反对封建专制,排除C项;材料不足以说明中日两国都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排除D项。故选A项。【典例研析典例研析】(2022全国高考真题)“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答案】B【详解】根据“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

    44、“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湖南新旧派大哄”等内容可得出,当时维新派并没有统一的思想与策略,有人宣扬新的思想,便大家起哄,B项正确;当时维新思想是主流,排除A项;C项太绝绝对,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对群众的动员,排除D项。故选B项。【典例研析典例研析】(2021广东高考真题)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答案】D【详解】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

    45、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由此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孙中山提出了社会革命来解决民生问题,“免得再蹈覆辙”,故D正确;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不是孙中山的目的,故A错误;“均贫富”不是孙中山的政治理想,故B错误;联合苏俄的政策依据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故C错误。【典例研析典例研析】(2022全国高考真题)据某位学者回忆,“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旧分别事物”,中国古来已有的一概称为旧,古来未有或来自外国的一概称为新;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别的准绳对于古今、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这一转变反映出()A东西方文化论争由此引发B传统儒学思想开始受到批判C全盘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除 D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答案】D【详解】依据材料“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可知五四之后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有了一定的变化,更具理性,说明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主张辩证的看待传统文化,D项正确;“由此引发”表述错误,排除A项;“开始受到批判”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B项;“得以消除”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注意事项

    本文(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ppt课件(7)-(部)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pptx)为本站会员(Q1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