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163文库! | 帮助中心 精品课件PPT、教案、教学设计、试题试卷、教学素材分享与下载!
163文库
全部分类
  • 办公、行业>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中职>
  • 大学>
  • 各类题库>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163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ppt课件-(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一册.pptx

    • 文档编号:5478586       资源大小:55.40MB        全文页数:35页
    • 资源格式: PPTX        下载积分:3文币     交易提醒:下载本文档,3文币将自动转入上传用户(Q123)的账号。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文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点此详情)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试题类文档,标题没说有答案的,则无答案。带答案试题资料的主观题可能无答案。PPT文档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请谨慎下单,否则不予退换。
    3、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搜狗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ppt课件-(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一册.pptx

    1、复习回顾:复习回顾:从秦汉到明清不同时期的赋役制度从秦汉到明清不同时期的赋役制度演变历程演变历程及及演演变趋势变趋势?导课导课 明标明标 1717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标要求课标要求1 1、了解中国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了解中国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管理组织;2 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措施;、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措施;3 3、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经验和教训。、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经验和教训。导课导课 明标明标

    2、同学们阅读课本P99P100,结合同步练习册,重点内容圈划标注,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1.从战国到明清时期户籍制度的演变?从战国到明清时期户籍制度的演变?2.2.国家重视户籍的编制与管理有何意义国家重视户籍的编制与管理有何意义?自主自主 合作合作战国战国国家开始国家开始大规模编大规模编排民户,排民户,制定户籍。制定户籍。秦朝秦朝 分类分类登记登记制度制度汉朝汉朝编户编户齐民齐民东汉末年东汉末年户籍户籍散乱散乱东晋东晋黄籍黄籍和白和白籍籍隋朝隋朝大索大索貌阅貌阅唐朝唐朝唐承隋唐承隋制,户制,户籍三年籍三年一造一造宋朝宋朝主户主户与客与客户户明朝明朝诸色诸色户计户计黄黄册册永停永停编审编审元朝元

    3、朝清朝清朝试一试:古代中国户籍制度的阶段试一试:古代中国户籍制度的阶段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展示展示 质疑质疑1.萌芽:我们从甲骨文的记载可以得知,早在商代,就已进行了人口登记。当时以人丁为基本登记单位,目的是为了征集士兵,目的比较单一。这种户籍登记制度被称为“登人”制度,是户籍制度的最初来源。展示展示 质疑质疑2.形成:(1)战国时,秦国的户籍制度相比其他国家是最完备。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2)商君书说:“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展示展示 质疑质疑3.确立:(1)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宗室籍、宦籍、市籍等。(2)

    4、汉朝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将全国的地主、自耕农、雇农、佣工、商人,全部编入国家的户籍,这叫做“编户齐民”所有编入户籍的大汉居民,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其中最重要的义务是向国家提供赋税与徭役“编户齐民”的出现,可以看成是时代的进步,因为编户齐民意味着将国民从隶属于贵族的人身依附状态中释放出来。吴钩户籍上的中国展示展示 质疑质疑4.冲击: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户籍散乱。5.成熟:隋朝:大索貌阅。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6.发展:(1)宋户籍分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主户与没有土地的佃

    5、户客户。(2)元按职业定户籍,如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著色户计”。展示展示 质疑质疑7.削弱:明以职业定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以里甲制为基础,制造户籍册。“黄册”。8.停编:清户籍管理相对松弛,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洪武十四年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十年攒造黄册、以定赋役,核隐漏,清逃亡,法例甚详,具列于后。大明会典卷二十 乾隆皇帝展示展示 质疑质疑 治平在庶功兴,庶功兴在事役均,事役均在民数周,民数周为国之本治平在庶功兴,庶功兴在事役均,事役均在民数周,民数周为国之本也。也。户口漏于国

    6、版,夫家脱于联伍,避役者有之,弃捐者有之,浮食者户口漏于国版,夫家脱于联伍,避役者有之,弃捐者有之,浮食者有之,于是奸心竞生,伪端并作矣,小则盗窃,大则攻劫,严刑峻法不能有之,于是奸心竞生,伪端并作矣,小则盗窃,大则攻劫,严刑峻法不能救也。故民数者,庶事之所出也,莫不取正焉,以分田里,以令贡赋,以救也。故民数者,庶事之所出也,莫不取正焉,以分田里,以令贡赋,以造罢用。以制禄食,以起田役,以作军旅。造罢用。以制禄食,以起田役,以作军旅。徐幹中论阅读材料,思考:国家重视户籍的编制与管理有何意义?阅读材料,思考:国家重视户籍的编制与管理有何意义?展示展示 质疑质疑 今丁银既皆摊入地粮今丁银既皆摊入地

    7、粮,而滋生人户而滋生人户,又钦遵康熙五十二年又钦遵康熙五十二年皇祖恩旨皇祖恩旨,永不加赋。则五年编审永不加赋。则五年编审,不过沿袭虚文不过沿袭虚文,无裨实无裨实政政嗣后编审之例嗣后编审之例,著永行停止。著永行停止。乾隆三十七年上谕乾隆三十七年上谕 乾隆年间停止户籍编审的原因是什么?该措施又具有怎样的意义?原因:摊丁入亩后,国家征发赋役不必再以户籍为依据,户籍的原因:摊丁入亩后,国家征发赋役不必再以户籍为依据,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作用大为削弱。意义: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削弱,农民和手工业者从而意义: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削弱,农民和手工业者从而可以自由出卖劳动力,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可

    8、以自由出卖劳动力,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训练训练 巩固巩固点评点评 提升提升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及演变的原因?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及演变的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不断加强人身依附关系的逐渐松弛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的变化原因地域性:政府将人口控制在特定地域范围中,限制其流动。等级性:有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世袭性: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多重性:与赋役、行政管理、社会治安相结合。特点点评点评 提升提升【综合探究综合探究】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趋势。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趋势。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

    9、(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

    10、历史舞台。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户籍制度下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户籍制度下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传统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传统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与土地和赋税与土地和赋税制度制度逐渐分离逐渐分离 同学们阅读课本P101P104,结合同步练习册,重点内容圈划标注,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 1、历代基层组织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演变?、历代基层组织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演变?2 2、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的演变?、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的演变?自主自主 合作合作 封建时代基层组织的任务是征发赋役和 维护稳定。基层组织基层组织治理机制治理机制秦汉秦汉乡里制乡里制什伍制什伍制唐朝

    11、唐朝乡里制乡里制邻保制邻保制宋朝宋朝乡里制乡里制保甲制保甲制明朝明朝里甲制里甲制十家牌法十家牌法清朝清朝里甲制里甲制保甲制保甲制两套系统两套系统:以赋役征发为主的基层管理体制和以相对更强调治安、自治互保的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自我监督机制,共同承担起基层社会治理的任务。展示展示 质疑质疑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基层组织基层组织社会治理社会治理秦汉秦汉唐朝唐朝明朝明朝清朝清朝交通要道十里设一亭交通要道十里设一亭乡里制度乡里制度皇帝皇帝中央政府中央政府郡郡县县乡乡里里三公九卿三公九卿郡守郡守县长(令)县长(令)三老、啬夫、游徼三老、啬夫、游徼里正里正什伍组织什伍组织邻保制度邻保制度五家为伍,十家为

    12、什,百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家为里,互相监督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十家牌法十家牌法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村,设里正、坊正、村正里甲制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为一里,设甲首、里长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推行编制严密的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保甲制:十户为牌,设牌长;十: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

    13、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北宋北宋保甲制保甲制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点评点评 提升提升村社乡绅家家族族政府材料一材料一 保甲制一是重兵事治安,二是国家对基层直接渗透。基层领保甲制一是重兵事治安,二是国家对基层直接渗透。基层领袖成为了州县长官任意驱使的差役。袖成为了州县长官任意驱使的差役。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20042004年年8 8月博士论文月博士论文3636页页材料二材料二 唐中后期,随着乡和村社人口扩张,自然居民点唐中后期,随着乡和村社人口扩张,自然居民点“村村”的功的功能在扩张和强化,管理者直接面对乡村。能在扩张和强化,管理者直接面对乡村。张国刚唐代乡村基层组织及其

    14、演变张国刚唐代乡村基层组织及其演变材料四材料四 明中叶前后,福建的里甲户籍,往往成为家族组织的代名词,明中叶前后,福建的里甲户籍,往往成为家族组织的代名词,甚至甚至“每一甲为一姓所据每一甲为一姓所据”。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19991999年版年版材料三材料三 取得功名的文人,成为介乎官和民的中间阶层。他们通常与取得功名的文人,成为介乎官和民的中间阶层。他们通常与国家实现有机协调从而把巨大的农业社会组织起来。国家实现有机协调从而把巨大的农业社会组织起来。金观涛论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金观涛论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20112011年版第年版第3333页页探究

    15、: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中主要包含哪些主体?点评点评 提升提升 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和作用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和作用材料材料 在古代中国,县以下基层社会,由具有强烈自治色彩的家族、在古代中国,县以下基层社会,由具有强烈自治色彩的家族、宗族、乡族等组织宗族、乡族等组织系列在系列在行政司法、经济活动、精神生活等方面,行政司法、经济活动、精神生活等方面,成为国家末端政权的成为国家末端政权的补充。补充。费正清曾说:费正清曾说:“政府统治的活动可以区别政府统治的活动可以区别为两类,一类是往下只到地方县一级的正规官僚机构的活动,另一为两类,一类是往下只到地方县一级的正规官僚机构的活动,另一类是由各地缙绅之

    16、家进行领导和施加影响的非正规的网状系统的活类是由各地缙绅之家进行领导和施加影响的非正规的网状系统的活动动”“地方地方长官只有在与当地士绅头面人物的密切合作下,才能长官只有在与当地士绅头面人物的密切合作下,才能做他的工作。做他的工作。”摘编自张研、牛贯杰摘编自张研、牛贯杰清史十五讲清史十五讲特点:特点: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联保连坐);地方自治色彩鲜明;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联保连坐);地方自治色彩鲜明;宗法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宗法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作用:有效治理了基层地方,保证了赋役征发,稳定了基层社作用:有效治理了基层地方,保证了赋役征发,稳

    17、定了基层社会秩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基层经济会秩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基层经济发展。发展。点评点评 提升提升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思考: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体现在哪些方面?思考: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体现在哪些方面?社会救济社会救济对象对象:主要是遭受自然灾害、失去劳动能力等情况下的民众。主要是遭受自然灾害、失去劳动能力等情况下的民众。常平仓制度常平仓制度汉朝汉朝隋唐隋唐置仓积谷置仓积谷社仓义仓社仓义仓宋朝宋朝宗族救助宗族救助明清明清慈善组织慈善组织政府救济的重点在于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政府救济的重点在于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

    18、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展示展示 质疑质疑实施者实施者地位地位举措举措政府政府社会力量社会力量主体主体汉朝:汉朝:常平仓制度常平仓制度隋唐:既重视官隋唐: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提倡民间积储(义仓、社仓)(义仓、社仓)辅助辅助宗族:宋朝兴起,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宗族:宋朝兴起,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慈善组织:明清兴起,善堂、善会慈善组织:明清兴起,善堂、善会(1)尊敬、赡养老人)尊敬、赡养老人秦汉:鸠杖秦汉:鸠杖明初:八十岁以上月给米五斗、明初:八十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酒三斗、肉五斤社会救济社会救济优抚优抚(2)保障鳏寡孤

    19、独的生活)保障鳏寡孤独的生活从唐朝开始设专门机构,如养病坊、从唐朝开始设专门机构,如养病坊、福田院、众济院、养济院等福田院、众济院、养济院等点评点评 提升提升原因和作用及特点 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礼记王制 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墨子七患原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治国理念思想指导;维护统治的需要;中国尊老爱幼、扶弱济贫文化传统的影响;自然灾害频发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作用: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

    20、的进行,客观上有利于维护统治。特点:救济、优抚主体的多元化;方式和手段多样;政府救济的重点是救灾和救急,社会救济重在日常生活中的赈济;既包含制度建设,也涉及国家机构的建立与完善;民间救济从自发性逐渐走向组织化点评点评 提升提升社会社会救济的意义救济的意义为民众提供了一定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的繁衍和正常生人口的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产活动的进行;客观上有利于维护客观上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社会稳定,巩固统治 学思之窗学思之窗 大明律对救助鳏寡孤独有专门的律大明律对救助鳏寡孤独有专门的律条规定:条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

    21、,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监守自盗论。想一想:古代政府为什么要以法律形式规想一想:古代政府为什么要以法律形式规定对贫苦无依的人群进行救助定对贫苦无依的人群进行救助?这样的法律这样的法律规定能落实吗规定能落实吗?点评点评 提升提升中国古代的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反映了古代国家不仅有统治中国古代的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反映了古代国家不仅有统治和控制的功能,也有为民众提供最低社会保障的功能。以下关和控制的功能,也有为民众提供最低社会保障的功能。以下关于中国

    22、古代社会救济的说法,正确的是于中国古代社会救济的说法,正确的是实施救济民间为主,政府为辅实施救济民间为主,政府为辅 宋朝以后宗族内的救助活动兴起宋朝以后宗族内的救助活动兴起历代社会救济主要由政府实施历代社会救济主要由政府实施 古代社会救济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古代社会救济深受儒家思想影响A AB BC CD DD总结总结 测评测评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地发展深化,户籍改革正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城市化。关于社会基层社区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要积极探索创新,通过多种形式延伸管理链条,提高服务水平,让千家万户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按照兜底线、织密网

    23、、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在此过程中应该体现对所有公民的公平性原则,体现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的渐进性、人民性、便民性原则。确立普遍平等的公民权利是现代国家构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建构现代民主国家制度的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完善的必由之路。总结总结 测评测评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康照二十一年,“会直隶、河南巡抚察明,加意抚绥,招辑复业。道官领送回籍,仍捐给籽粒,俾得耕田亩”。乾隆九年,直隶等处水灾严重,灾民极度困苦,经赈济后,皆能安心度日,也无滋事妄行之处。摘编自杨景仁辑:近代中国史料必刊三编。筹济编,

    24、台北:文海出版社,1989年“大抵(各地政府)经理不善,款项不充,致各省穷民仍多无所归者”。而民间,则有“诸乳妇多不良,第贪三百钱(育婴堂每月给乳妇工食费三百文)。得堂中之衣褓,皆用于已子;所养之子,置之不顾,故多病死”。摘编自唐甄著:潜书恤孤,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5 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价中国古代的救济制度进步性:有利于促进封建社会生产的恢复;有利于维护统治,增强百姓对政权的认同;有利于增进百姓对中国传统儒家”仁政文化的认同感局限:滋长政府官员及民间社会的腐败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更加强了户口调查登记制度,地方官员每年都要将载有人口数字的“计籍”送中央汇总。商君书载:“四境

    25、之 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并强调“强国知十三数:境内仓、口之数,壮男、壮女之数,老、弱之数,官、士之数,以言 说取食者之数,利民之数,马、牛、刍稿之数”。随着秦统一六国,这套户口登记、统计和上报制度也随之推行到了全国。秦代的户口、土地的 调查登记,是首先让本人或户主申报。申报之后,也还有官府审验等程序。秦代的户口调查登记已经包括了职业、居所、爵位、年龄(或身 高)、财产等项内容。摘编自陈锋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与人口税的演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户口调查等级制度的特点;特点:地方官办理,中央总控;涉及范围广;自己申报与政府审核验印相结合;内容全面细致,指导思想明确根据材

    26、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三数的获取与户籍制度的关系“十三数”的获取,只有严格的户籍制度才能确保。通过这套户口登记、统计和上报制度能有效地征收赋税,确保兵役徭役,实现富国强兵 东晋一朝,中原丧乱,大批流民流寓江左,形成了许多侨郡县。这些人不为所在州县编户,无固定租税负担,他们与土著百姓生法无异而负担不同,容易引起侨旧矛盾,有的成为豪门世族的佃客、部曲,形成“编户虛耗,南北权豪,竞招游食”,遂形成“国弊家丰”的严重局面东晋、南朝政府先后十次须布命令,实行“土断”。户籍上,对白籍侨民实行土断,与黄籍户一样承担国家税役。对于世家大族隐藏户口的,严厉打击。南方土著和北方侨民混合杂居,侨流“后裔遂长为南方

    27、之人矣“以土断定”使侨置系统与当地系统混合编制,构筑成新的地方行政辖隶系统,亦可增加国家赋税收入。雷震:黄、白籍问题与“土断”,载汉中师院学报,1992 年第1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晋、南朝政府土断的原因和影响原因:原因:国家战乱,北民大量南迁;地方行政管辖系统出现混乱局面,侨人和土著居民矛盾激化;出于增加国家财政收人的考虑;豪门士族势力膨胩威胁中央统治。影响: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南北文化的交流;增加政府财政收人和兵源;将流民正式编人户籍,一定程度上可缓和社会矛盾,利于社会稳定;打击了家强士族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 唐前期均田制之下,有“人”即有“田”,到唐中后期实行两

    28、税法后,规定“户无主容,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宋初,统治者因势利导采取“不抑兼并”“不立田制”的政策,“有钱则买,无钱则卖”使土地的流转空前加快。与此相适应,编户规则也发生了变化,宋政府根据常产的多少和是否直接承担国家赋税将全部居民划分为主户和客户,客户与地主的契约关系,使其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较之前代有所放松这样,大量的佃农亦涌入城市。摘编自曹端波:唐宋户籍制度的交革与社会转型,载安顺学院学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唐至两宋时期,户籍制度有何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变化:变化:赋役征收标准由以人于为主到以财产为主,户籍制度逐渐产生主、客户的区别。影响:影响:增加政府财政收人;

    29、使得逃离本乡的农民有了合法身份,且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城市经济的繁荣。清初沿用明“一条鞭法”,丁银与田赋独立存在。随着清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土地频繁更换主人,加之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一直非常尖锐,为增加人丁数量、稳定税收收入,康照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至雍正年间“摊丁入亩”,彻底将田赋与丁银合二为一,进一步减轻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至此,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功能发生重大变化:摆脱了赋役制度的征发功能,成为单纯的政治制度。郝英:清初推丁入亩赋税制度改革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户籍制度发生变化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30、原因:清朝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商品化进一步发展;社会矛盾尖锐复杂;增加财政收入的需要影响:政府偏重于赋役的征发,对人口的控制功能大大弱化,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历代户籍制度演变总结战国编排民户,逐步确立。秦朝分类登记,加强管理。汉朝编户齐民,征派赋役。隋唐大索貌阅,管理严格。宋朝户分主客,主户纳赋。元朝职业定户,世代相袭。承袭元制,里甲为基。明朝管理松弛,永停编审。清朝古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演变趋势和原因古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演变趋势和原因1、趋势:趋势: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里制向保甲制 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 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国家

    31、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逐步减弱。历代政府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历代政府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2、原因:、原因:国家的统一,封建专制的强化;国家的统一,封建专制的强化;维护小农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需要。维护小农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需要。拓展拓展提升提升:评价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评价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皇权与绅权在社会治理中是合作关系皇权与绅权在社会治理中是合作关系,皇权不下县,因为皇权把基层治理全交给受,皇权不下县,因为皇权把基层治理全交给受过儒家教育的过儒家教育的“绅士绅士”,绅士具有广泛的治理权,他们为社区提供公共品,包括修

    32、,绅士具有广泛的治理权,他们为社区提供公共品,包括修建道路、水利、学校等公共设施,救济鳏寡孤独等。建道路、水利、学校等公共设施,救济鳏寡孤独等。巩固了封建统治,稳定地方秩序,推动社会经济、文化习俗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稳定地方秩序,推动社会经济、文化习俗的发展中国古代乡村治理含有一定的自治因素中国古代乡村治理含有一定的自治因素,但,但始终没有发展为真正的乡村地方自治。始终没有发展为真正的乡村地方自治。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王权的扩张,乡村社会治理越来越深地受到国家政权的干预和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王权的扩张,乡村社会治理越来越深地受到国家政权的干预和控制,其自治性逐渐消退。控制,其自治性逐渐消退。鸦片战争以后,在接连不断的内乱外患的打击下,农村社会的权力组织趋向解鸦片战争以后,在接连不断的内乱外患的打击下,农村社会的权力组织趋向解体,进入体,进入20世纪之后,清王朝被迫于宣统五年实行新政,传统的乡里制度、保世纪之后,清王朝被迫于宣统五年实行新政,传统的乡里制度、保甲制度被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甲制度被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汉汉隋隋唐唐宋宋元元明清明清国国家家常平仓养病坊 福田院 众济院 养济院社社会会义仓社仓义田善堂善会古代各朝代主要救济措施古代各朝代主要救济措施


    注意事项

    本文(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ppt课件-(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一册.pptx)为本站会员(Q1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